1999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继往开来 阔步前进
贵州省人民政府省长 钱运录
贵州解放5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掌握了自己命运的全省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我们对贵州的发展充满信心。在迈向新世纪的伟大征程中,这里焕发着生机,生长着希望,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着重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和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攻坚战,面向市场加快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步伐,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到200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使1/3的农户生活达到小康,1/3的农户生活接近小康,1/3的农户基本解决温饱;城镇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我省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是:全面深化改革,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黔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两个基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四大资源(能源、矿产、生物、旅游),突出四个重点(轻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原材料工业、乡镇企业),促进富民兴黔。2001—201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发展,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一番多;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小康,部分居民的生活在小康基础上有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区域经济趋于协调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本相适应;资源开发型产业继续发展,资源加工型产业崛起,产业结构升级,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贵州作为我国南方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在经济社会各层面的服务功能增强。国民经济技术水平和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有较大提高。主要领域的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当时国内先进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再上一个新台阶。
我们坚信,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排难前进,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峥嵘岁月 历史巨变
中共贵州省委书记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刘方仁
贵州是一个山川秀美、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省份。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开发较晚,社会发育程度低。解放前贵州各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极度贫困。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使贵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6.23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841.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25倍,年均增长6.9%,其中改革开放20年年均增长9%,1996年提前实现了经济总量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财政总收入从1950年的2761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123亿元,增长444倍。农业从落后的刀耕火种方式,发展为依靠科技进步的现代商品农业,特别是从1993年以来,粮食连续6年丰收,1998年实现了农村粮食基本自给,这在山多地少的贵州来讲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工业从零星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业,发展到电力、军工、煤炭、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建材、轻工等十多个门类,初步建立起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现代工业体系,尤其是自1992年以来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3%。50年来,贵州还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起铁路、公路、航空、航运相互配套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有湘黔、黔桂、川黔、贵昆、南昆等5条铁路贯穿贵州东西南北,以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公路网络遍布城乡。光缆传输、移动通信、电子网络等现代通信正在覆盖全省。水电和火电配套互补的能源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1998年全省发电量达292亿千瓦时。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已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和文化往来。教育和科技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各族人民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在即将走进新世纪的时候,我们清醒地看到,贵州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全国还比较后进。但是,贵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黔山秀水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全省各族人民有着追求共同富裕的强烈愿望和不甘落后、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最近,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实施西部地区的大开发的大战略、大思路。贵州作为蓄势待发的西部省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我们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继续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积极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加快富民兴黔步伐,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附图片)
贵阳市花果园公路立交桥
贵州铝厂:年产电解铝居全国首位
赤水天然气化肥厂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从一穷二白到万象更新
——贵州5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
解放前的贵州,一穷二白,农业落后,一些地区还沿续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工商业凋敝,仅有的200多家工业企业绝大多数是家庭手工作坊;交通闭塞;文化萧条;民不聊生。到194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23亿元;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仅为48.3元。
解放50年来,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尽早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20年,谱写了贵州发展的崭新篇章。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解放后的50年,是贵州建省600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社会变化最为深刻的50年。
今日贵州,万象更新,生机勃发。
经济实力大为增强。1998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为841.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25.2倍,年平均增长6.9%,其中改革开放20年年平均增长9%,1987年实现了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目标,1996年提前4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50年来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依次增长了3.8倍、158倍和121倍,从1992年起产业比重顺序由历来的“一、二、三”变为“二、一、三”,标志着国民经济增长量在扩张的同时实现了结构的改进和质的提高。财政总收入由1950年的0.28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22.84亿元,增长440多倍。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现有5条铁路干线贯通全省东西南北,境内铁路营运里程达1639公里,省会贵阳是西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株一六”复线、“内一昆”贵州段及“水一柏”铁路已开工兴建。公路里程已达3.36万公里,为解放前夕的17倍。进入90年代以来,先后建成贵阳—黄果树、贵阳—遵义等高等级公路,贵阳—新寨等数条高等级公路已开工建设。贵阳龙洞堡4D级现代化机场于1997年建成通航。电信事业发展迅速,本地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51.5万门,县县开通了程控电话。
农业发展形势喜人。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1993至1998年农业连续6年丰收,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00万吨,为1949年的3.7倍;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40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4.4倍;森林覆盖率由1990年的12.6%上升到1998年的30.83%;畜收养殖业已由家庭副业成长为农村支柱产业,比重占农业总产值的近30%。生产条件大为改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
工业建设成就巨大。1998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9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215倍多,1992年以后呈现稳而快的发展势头,7年中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3%。初步形成了能源、食品、机械电子、治金、化学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能源、烟酒等工业在全国占重要地位,1998年,向省外输出电力42亿千瓦时;国酒茅台等名优酒享誉神州,卷烟产量居全国第6位;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其增加值已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28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2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10.3%;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由1949年的4.5%上升到1998年的29.8%。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商业、交通运输、电信、金融、旅游等各项产业发展迅速: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2.7倍;旅客运输周转量、货物运输周转量分别增长10倍和3.2倍;邮电业务量增长47.4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长39倍;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改革开放不断推进。贵州较早在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包干到户)为主的农村改革,后来又探索出“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改革新经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兴未艾。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明显,初步建立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1998年已有47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单位,已有1000余户国有小企业分别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承包、兼并等多种形式的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各类市场都有长足发展。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实际利用外资由1984的61万美元增加到1998年1.81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有1112家;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1645万美元增至1998年6.22亿美元。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7%,仅1998年全省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54项,其中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27项。全省86个县(市、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7.7%。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卫生等事业不断健康发展,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68.9%,电视人口覆盖率78.4%。农村村卫生室覆盖率达到77.8%。
人民生活不断提高。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34元,扣除物价因素后比1949年实际增长5.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65元,扣除物价因素后比1978年增长2.5倍。全省农村大多数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约有1/3的农户已步入小康,城镇居民中一部分人开始走上了富裕的道路。(附图片)
中国振华电子集团公司电脑生产基地
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国酒茅台,玉液之冠。”图为贵州茅台酒厂“国酒门”。
贵州煤炭资源居江南首位。图为采掘中的矿井。
新建成的瓮福磷矿肥基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