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建设繁荣稳定新边疆
中共云南省委书记 令狐安 云南省省长 李嘉廷
一唱雄鸡天下白。50年前,随着云南和平解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迈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经过半个世纪的拼搏奋斗,曾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领主制社会并存的云南,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跨越,挥写下云南社会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创造了亘古未有的辉煌。
发展特色经济之路越走越宽,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多年来,云南为寻求正确的经济发展路子进行了艰苦探索。80年代中期,云南形成了“发展农业促轻工,依靠轻工积累资金,集中财力保证重点建设”的思路,其核心就是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夯实基础设施,造就经济优势。经过多年努力,云南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烟草王国”,糖、茶、胶也成了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交通、能源、通信等“瓶颈”制约明显缓解。90年代中期,省委又明确提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打基础、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30字工作思路,推动云南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党的十五大以后,云南把调整经济结构和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作为促进发展的两个突破口来抓,加快建设支柱产业群体,发展特色经济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1998年同1952年相比,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8.7倍,达1794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218倍,达410.35亿元,已实现了由国家净补贴变为净上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昔日的“蛮荒之地”和“瘴疠之区”,已成为祖国大西南一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热土。
改革开放翻开新的一页,精神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以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随着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城市改革向纵深推进,财税、价格、金融、投资、外贸计划、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体制等项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了明显进展。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与100多个国家、地区和1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经济合作与交流关系。以昆交会、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协调会,以及滇沪、滇港、滇粤合作为标志的国内省区间的经济技术协作深化发展。近年来,云南抓住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这一百年难逢的机遇,促进旅游业、第三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云南各族群众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进一步增强,一度曾较为封闭的云南正大步走向开放。省委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人,提出了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大力发掘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云南特色的“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文明走廊工程”、“民族文化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硕果累累。教育科技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蒸蒸日上,千里边防更加巩固。长期以来,云南省委始终把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摆在压倒一切的地位,把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1998年与1952年相比,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分别增长了100倍和6.3倍;修建了铁路、公路、机场、程控通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增强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后劲。按照“睦邻友好,稳定周边”的方针,云南加强了与邻近国家的经贸合作及文化交往,严厉打击跨国毒品犯罪及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千里边疆保持了繁荣和稳定。
总结过去是为了开创未来,50年的奋斗不仅奠定了丰富的物质技术基础,也使我们对云南的跨世纪发展充满了信心。
实现云南的跨世纪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过去50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云南各项事业都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步伐前进的。面向新世纪,我们必须破除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以“三个有利于”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一切从云南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把大胆探索的勇气与科学求实的精神结合起来,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开创云南跨世纪发展的新局面。
实现云南的跨世纪发展,必须坚持走发展特色经济之路。发展特色经济是云南的成功之路。实践证明,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经济发展才能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市场供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向新世纪,我们要抓紧调整全省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城乡结构,发挥云南的独特优势,构建新的支柱产业群体。充分利用云南多气候带、多物种资源的优势,加快推进生物资源产业开发创新工程,把天然药物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医药产业和花卉产业等作为优势产业来培养。发挥自然景观独特、民族文化景观多样的优势,把旅游产业建成新的经济支柱。对具有传统优势的烟草等支柱产业,要进一步调整、巩固和提高,努力再创辉煌。必须坚持强化农业基础,加快扶贫攻坚步伐,努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实现云南的跨世纪发展,必须努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力抓好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力求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上取得新的突破。坚持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路子,重视科技创新,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横下一条心,坚决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让云南青山常在,绿水常流。增加投入,加快治理以滇池为重点的高原湖泊和江河的污染。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逐步做到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或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实现富民兴滇奔小康的伟大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现云南的跨世纪发展,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行“科教兴滇”战略。要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按照“点线面结合,整体推进”的思路,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四有”新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推动科技创新工程,发挥云南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优势,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搞好地方立法,积极推进依法治省。要按照江泽民总书记对中共云南省委提出的“领导当楷模,机关作表率,基层树形象”三句话题词的要求,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实现云南的跨世纪发展,必须加强民族团结,确保边防巩固和社会政治稳定。立足于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且有15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的特点,努力加强民族团结,加强军政、军民、军地团结,巩固边防。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教育各族干部群众。有效防止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坚决、彻底地解决“法轮功”问题,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云南社会政治稳定。
在即将跨入人类有纪元历史的第三个千年之际,云南4100多万各族人民将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同心协力,励精图治,树立云南“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改革开放、高效工作,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团结稳定、治安良好”的新形象,把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开放的云南带入21世纪。(附图片)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民族兄弟跨越历史迈入新时代
走进宁蒗彝族自治县毛家乡村加三大哈宽敞明亮的家里,彩电、录音机、组合柜一应俱全。主人说,运用电脑农业专家系统指导苹果生产,一年的苹果卖得6万多元……抚今追昔,这位66岁的老人感慨万千:没有新中国,哪里会有我这个奴隶娃子的今天!
像加三大哈家一样的事例,在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不胜枚举。他们是云南民族地区解放50年历史变迁的缩影。
解放前,云南25个少数民族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封建领主制、封建地主经济等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特殊改革措施,使各民族实现历史跨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云南省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先后建立了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197个民族乡;目前,全省已有少数民族干部25.42万人,占全省干部总数的25.16%。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党和政府带领各族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到1998年,民族自治地方的工农业总产值由37.6亿元增至734.24亿元,比1978年增长18.5倍;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3.08亿元增至1998年的43.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4元增至1164元。
同时,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目前,已建成一批高等级公路,5个机场建成通航,广大铁路修通运行,全部实现市话程控化和长途通信数字化。
解放前,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正规学校。经过50年发展,到1998年,全省有在校少数民族小学生174.59万人、中学生47.14万人、大学生1.3万人;民族自治地方有62个县实现“普六”,21个县实现“普九”;昔日结绳记事的民族有了大学生、硕士、博士和专家、学者、作家。到1998年底,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有专业文艺表演团体79个、博物馆15个和一批群众文化艺术站(馆)。民族古籍、民族出版等事业也蓬勃发展。
放眼三迤大地,到处是一派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繁荣进步的喜人景象。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世博盛会
敝开胸怀拥抱五洲
1999年5月1日,江泽民主席为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启了世博园之门。世博会开幕4个多月,世博园迎来了中外宾客600多万人次。
中外宾朋从人与自然和谐的画卷中看到云南对外开放的硕果。
早在公元前2世纪,云南已成为祖国大西南与东南亚、南亚的陆路商道,即“南方丝绸之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云南迎来了对外开放的大好时机。从边陲小城畹町八十年代初打开国门允许缅甸商贾过境经商以来,云南的边境贸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1998年,边境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5%。进入九十年代后,云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全方位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对外开放,为云南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年进出口总额由解放初期的3000多万美元增至去年的20.35亿美元;至1998年底,全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14家,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兴办三资企业1700多家;对外合作工程和劳务合作突飞猛进,近15年内累计签订合同额近1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亿美元;与106个国家和地区结成贸易伙伴……
向世界敞开胸怀,云南告诉世界:改革开放的云南有着巨大的潜力,云南各族人民要坚定地同全国、同全世界人民携起手来,把家园建设得更美好!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文明进步
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民族众多的彩云之南,历史文明悠久灿烂,民族文化绚丽多姿。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云南各民族社会文明进程发生了跨越历史的飞跃,昔日的“蛮荒之地”成为现代文明较为发达、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祖国西南明珠。
从五六十年代蜚声海内外的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到九十年代“中国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之一的民族舞剧《阿诗玛》……作为时代进步和民族精神表征的文化艺术,是云南不断繁荣进步的生动缩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科教兴滇”战略及“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等一系列“重在建设’的精神文明工程的实施,科技成就硕果累累,教育普及显著提高,一大批文化艺术作品频频获奖,建成全国文化先进县市10个、全国历史文化名城5个,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1%和85%,日趋活跃的对内对外文化交流将有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美誉的云南名扬四方。
目前,云南正在实施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树立云南文明进步形象的发展战略,通过发挥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独特优势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以产业化促进多民族地区文化、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云南建成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民族团结、社会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云南“崇岭高悬,峭峰丛立,重茅四塞”,过去交通往来常需攀崖蹑峻;现在,彩云之南可以从陆地、空中、水上通向世界——
高原,并不遥远
解放初,云南仅有公路2783公里。新中国成立后,云南从50年代开始掀起公路建设的第一次高潮,到1989年公路里程达7万公里。199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每年拿出5亿元,大干3年,完成省内六条干线主要路段的改造任务。近年来,昆明到玉溪、安宁到楚雄的二级汽车专用公路相继通车;楚雄到大理、曲靖到陆良的公路由一级改为高速;玉溪到元江、大理到保山的高速公路抓紧施工,昆明到玉溪的六车道高速公路于世博会开幕之前通车,元江到磨黑的高速公路开展了招投标,曲靖到胜境关的高速公路不久将开工。云南现已建成高速公路200多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0万公里。
云南铁路建设继六十年代贵昆线、七十年代成昆线通车之后,九十年代快马加鞭:从昆明到玉溪、从广通到大理、从南宁到昆明的铁路都修通了,结束了滇西无铁路及无铁路直接通向入海口的历史。
地上,公路、铁路“两条腿走路”,天上,银鹰展翅飞翔。如今,云南已建起9个能起降波音737—300型以下机型的标准民用机场,成为国内拥有民用机场最多的省。昆明机场作为中国五大国际航空港之一,年吞吐量达700万人次。云南航空公司“金孔雀家族”已拥有21架波音737及波音767飞机,经营国内、国际和地方航线60多条,形成了以昆明为中心,对内辐射国内各大中城市,对外辐射东南亚部分城市的航空运输网络。
在水路上,云南同样缩短着与内地、与世界的距离。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水上航运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八十年代,云南船队开创了绥江至上海2884公里的全国最长内河航线记录;九十年代,云南船队开辟了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扩大了与老挝、缅甸、泰国三国联系的渠道。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云南风物十八怪 千里边疆人人爱
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奇异的风俗习惯,在彩云之南形成了一道异样的风景,民间概括出“云南十八怪”,长期广为流传。伴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云岭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社会,新时代,新生活,衍生出新的“云南十八怪”。
云南十八怪
山有多高水常在
石头长在白云外
这山下雨那山晒
四季鲜花开不败
春夏秋冬同穿戴
烂漫山花作蔬菜
蚂蚱当成下酒菜
袖珍骡马有能耐
火车没有汽车快
竹编斗笠反着戴
麦编草帽当锅盖
竹筒做成水烟袋
大米粑粑叫饵块
小块豆腐烧着卖
鸡蛋用草拴着卖
犁田耪地靠老太
水火当作神来拜
谈情说爱用歌代
新编云南十八怪
大理有条“洋人街”
海鸥飞进春城来
香格里拉依然在
东巴文化传海外
民族商品沿街卖
阿诗玛说“古得拜”
火车开进白家寨
公路修在云天外
车船飞机通国外
举家旅游新马泰
山洞能跟仙境赛
野象进村不为怪
不披羊皮系领带
霓虹灯下对歌赛
万国花木四时在
待客佳肴数野菜
姑娘小伙靓又帅
千里边疆人人爱


第5版(国庆专版)
专栏:

金马碧鸡坊是昆明的城市标志,当年云南和平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从这里进城的(右图)。这一古建筑在“文革”中曾被拆毁,今年重新修复(上图)。
金马碧鸡坊的历史就是昆明城市发展的写照。新中国成立后,昆明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现在正朝着融“春城”、“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城市目标奋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