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吴邦国在安徽考察国有企业时强调
  认真学习贯彻江总书记讲话精神
  把国企改革和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新华社合肥9月12日电(记者于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近日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结合实际,努力开拓,把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9月6日至10日,吴邦国在安徽省委书记回良玉、省长王太华陪同下,先后到合肥、铜陵、安庆等城市,实地考察了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合肥昌河汽车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集团公司、铜陵精达集团公司、安庆石化总厂、安庆纺织厂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召开了8个国有企业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淮南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等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并就煤炭行业走出困境交换了意见。
  吴邦国说,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非常重视,今年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先后在成都、武汉、西安、青岛、大连主持召开了部分省区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将集中讨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这一重大议题,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
  吴邦国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江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正确认识国企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他说,国有企业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发展的关键时期,部分国有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深化改革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经济发达国家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中、原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同样也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过程。他指出,当前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已经清楚,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力度逐步加大,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国企改革和发展出现了新的生机。今年以来,国有工业的经济效益已经遏止住下滑势头,呈现出稳定回升的趋势。石油化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等重要行业分别出现了大幅度增利、扭亏为盈或减亏的好势头。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效益好于去年的有24个。事实表明,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结合实际,扎实工作,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搞好的。
  吴邦国指出,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要狠抓落实。当前,要认真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步伐。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企业只生不死,国家负无限责任,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国有资产不能流动,结构难以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结构调整成为国企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从本地实际出发,将结构调整与实现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抓大放小”方针紧密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要通过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竞争实体。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股权多元化,出资人要到位,从体制上落实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要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妥善处理“新三会”和“老三会”的关系;要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营机制。三是集中力量解决当前企业的突出问题。针对部分国有企业负债率过高、富余人员较多、社会负担沉重、技术设备落后等一些突出问题,中央出台了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加大企业兼并破产力度和实施“债转股”、提高“三条”社会保障线水平等重大措施,这对实现国企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业要做好工作,把有关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当前的一项紧迫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事关社会稳定、事关国企改革的成败,必须花大气力抓紧抓好。当前,要继续按照中央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妥善安置好分流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持社会稳定。
  在考察过程中,吴邦国对安徽省近年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安徽省不仅战胜了连续两年的特大洪涝灾害,而且国企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今年上半年国有工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回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较去年同期减亏7.2亿元,还涌现出像安庆纺织厂、安徽叉车集团公司等一批搞得比较好的国有企业。考察期间,吴邦国还就加强企业管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好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等问题,听取了地方和企业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
  陪同吴邦国考察的有张左己、石万鹏、李礼辉等有关方面负责同志。


第2版(经济)
专栏:国企改革发展攻坚话题 信心篇

  历史孕育未来
  ——满怀信心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本报记者 班明丽
  编者按:今年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到地方调查研究,主持召开座谈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指明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国企改革发展攻坚话题》系列述评,学习江总书记的讲话,探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迎接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召开。这组述评分为:信心篇,布局篇,方向篇,发展篇,观念篇。
  国企改革发展攻坚话题
  信心篇
  国有企业,一个牵动国人的话题,一个改革攻坚的难题。
  有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看到中国改革的复杂性,他说:“谁能把中国的改革经验解释清楚,就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奖。”显然,要把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解释清楚,同样不简单。改革要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兼容的实践中到位,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20年风雨兼程,国有企业改革迎难而进,矢志不渝,取得世人瞩目的进步。它们有过轰轰烈烈,也有坎坎坷坷,至今仍在跋涉,但不管路途多远,这艘巨轮已经起航,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航线破浪直前。历史预示未来,新的辉煌正在孕育。
  回顾进程看国企改革历史性进步
  世界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规模不等、作用不同的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国有企业是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一致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微观基础;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基础和命脉,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有一点不容置疑,国有经济的特殊作用是非国有经济不可替代的。
  面对众多矛盾,怎样评价国有企业的改革现状?
  权威人士手头各式各样的数字、事实,足以说明,不论与20年前,还是10年前甚至5年前相比,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进步,都是值得肯定的。产值利润的创造,技术水平的提高,产品的更新换代,早已今非昔比。然而,最典型的进步,不仅是这些能用数字表示出来的物质成果,而且应当说是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概括而言即:“市场走进企业,企业走进市场。”
  改革的初衷,就是要使国有企业不再是政府附属物,让市场成为企业的寄托与归宿。到那时,产品上上下下,收入高高低低,人员进进出出,干部升升降降,资产盈盈亏亏,企业生生死死,由自己作主,看市场需要。到那时,企业真正成了“四自”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真正成了创造财富的经济实体。一些多年从事改革工作的同志称此是“梦寐以求”的。
  回顾改革历史,我们离实现初衷还有距离。但是,我们沿着初衷也走出了相当路程。市场竞争力、活力、压力、约束力,全方位向企业涌来,企业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邯钢、长虹、春兰、上汽、一汽、吉化、兖矿、丰原、许继……一大批竞争中的佼佼者脱颖而出,也有一大批落伍者退出市场。
  每一步改革都是实现“四自”的铺垫。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教授常修泽,把20年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在1992年以前的城市企业扩权试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两个阶段,虽然企业在放权让利中实行了如利润包干、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等不同改革,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摆脱政府附属物的地位,是外部“政策调整型”改革。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后,改革进入第三阶段———企业制度创新,触及企业产权结构,这是企业内在的“制度创新型”改革。尽管这场攻坚战打得十分艰苦,但不能不承认,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处于第三阶段,走向上升时期。
  改革越是进入深层次,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力越是加大,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越会增强。国家经贸委政策法规司司长季晓南说,无论企业好坏,开始把自己看成经济组织,遇到困难不再向政府要钱要物要政策,而是要求政府规范市场,打假治劣;搞不好不是埋怨政府不支持,而是埋怨市场环境压力大。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偿债意识、效益观念、法制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是市场化深入的巨大成果。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50条“决定”,十五大又从理论上有了新突破,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更加清晰,方针、政策更为具体。要以四句话为标志“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对国有资产进行战略重组;要调整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推动生产力更快发展。从1994年国家选择百户企业试点,到1997年,已有2500多户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其中2080户完成了公司制改造;从最初改制建立许多国有独资公司,更多地转向资产多元化,建立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制等。国有资本从独资、控股到参股,资本结构在更广阔领域得到优化,从而有利于它的保值增值。在512户重点企业中,有近200家在国内外上市。到1997年,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由最初的18个扩大到111个。几年来,国家用于国有企业兼并破产的银行呆坏账准备金核销规模达900亿元,涉及到5800多户。
  国有企业改革的外部环境更加公平、宽松。1994年起,国家对计划、财税、金融、投资、外贸外汇等宏观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得以按照统一原则,与其它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社会保障制度配套改革具体化,建立“三条保障线”逐步使职工退休、失业及最低生活标准有了收入来源和保证。此外,国家多渠道帮助企业补充资本金,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国有企业直接或间接融资,为解决“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开了一条明路,国有企业卸下了不小包袱。十五大以后,政府机构改革,军队、武警、政法机关一律不再从事经营活动,党政机关与所管企业办的经济实体脱钩,以及建立重点国企稽察特派员制度等重大举措,在政企分开上迈出重大步伐,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条件。
  改革与发展向纵深展开。1998年,全国512户重点企业实现利润676亿元,其中130多户盈利超过1亿元,一批大企业盈利超10亿元。这批企业在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中,户数不到1%,而销售收入却占到61%,实现利税占80%。约占60%近5万户中小企业,在改组、联合、兼并、破产、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出售、合资嫁接、土地置换等改革中,成为活跃于市场的“小巨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增加税收、缓解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按工业总产值计算,国有经济已经从改革前的约占80%,下降到26.5%,非国有经济从20%上升到70%以上;按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国有经济从改革前的将近占60%,下降到1997年只占1/3左右,非国有经济从占40%上升到占2/3左右。然而,这种结构变化并未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正确分析难点重点努力攻坚
  内蒙古有家糖厂,曾是行业“冠军”、国企“明星”。可是自1991年起,他们兼并五家企业、上马两个新项目后,欠贷、欠息、欠工资、欠收购款,跌入泥潭,濒临破产。
  由兴到衰,不过5年。首先因为这家糖厂大举投资,卷入重复建设。他们靠兼并扩张,由制糖发展到制酒、制玻璃瓶、编织袋;做农膜、塑料、复合肥、褐煤蜡、杏仁饮料、番茄加工,却不顾及这些行业正在过剩、产品低水平的事实;其次,多数兼并是政府干预、决策,却连一纸论证方案都没有。只有142万元资金可用,却敢于借贷投资2个多亿。
  类似这样败下阵的企业有相当一些。虽情况各异,致命原因是共同的:产业结构失衡,企业制度落后。
  一些国有企业亏损加大,有多种原因。亚洲金融风暴冲击,国内需求不足,出口严重下降,对国有企业都有影响。国有企业利润分流也是一个原因。这几年,国家一方面控制工业品价格上涨幅度,一方面有计划地多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由此加大了工业成本;而企业资金占用大幅增加,利息支出加重;同时需要支付相当于工资总额45%左右的职工养老、失业及医疗保险改革费用。
  关键是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有待突破。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杨启先认为,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企业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十五大进一步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完善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要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这标志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走出“放权让利”的局部改革,进入以所有制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改革为主的制度创新阶段。常修泽教授说,解决亏损,已经不是单独搞活一个个企业,是要着眼于搞活整个国有经济;深化改革,已经不能单纯就国有论国有,是要在同时加快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在更大空间和更高层次上探求国有经济的发展问题。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改革攻坚最大难点正在于此。
  深层次改革,任重道远。结构调整在国有经济领域已有了显著进步,但是,“公有等于国有”、“国有规模越大越好”等思想误区仍然存在;国有经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尚缺乏较为具体、可操作的实施办法;也有人把结构调整这个复杂问题简单理解为一个“卖”字,结果,不规范化的操作使国有资产无端流失。改革正在爬坡,攻坚需要突破,解决深层次问题,唯有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
  坚定信心勇往直前突破难关
  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信心。江泽民同志今年多次视察各地,都谈到这一点。要坚定信心,大胆探索,开拓前进。信心基于许多有利条件。
  改革大势不可逆转。国家经贸委秘书长蒋黔贵说:“回头看,这五六年没白干!”她列举事实说明,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已经确定;一些关键问题有了新的突破;几大难点如机制、结构、冗员、债务、社会负担等,有了更多解决办法。回头路走不通,攻破难点只是时间问题。上海市经委主任黄奇帆也有同感,他认为,改革20年,进步最快的是这六七年。这几年是全面推进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50条时期,是深化对国企改革认识时期。尽管我们还要“啃硬骨头”、“拿干货”、花代价,但我们正在做一件带根本性的事、伟大的事,千万不要被暂时困难“套牢”信心!
  对症下药思路清晰。黄奇帆联系上海情况说,正确分析当前困难,特别是企业亏损问题,就会看到希望。他谈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亏损是正常现象,即使实现扭亏目标,还会有新的亏损。关键是弄清原因,对症下药。上海企业亏损一般有四种原因:一种是企业机制、产品都不错,遇上了金融风暴、经济不景气等宏观环境,发生了亏损,这要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解决;第二种,行业过度竞争,苦果总是由产品、质量、管理落后的企业承担,要在结构调整中解决;第三种,企业债多、人多、社会负担过重,“包袱性亏损”,要帮助卸包袱;第四种,机制不到位,企业制度要创新。扭亏要“四道大菜”一起做,集中起来,就是继续推进改革与发展。
  十五大以来,上海全面推进国企改革与发展,对本世纪末实现两个“大多数”目标,信心很足,希望很大。今年底,即可把企业亏损面控制在20%,明年底达到15%;已有80%的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其中80%改制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资产结构得到优化。同时,他们正在“加快建设工业新高地”,发展一批重大骨干项目,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吸收一批新的外资,实现一批工业园区与企业集团联手发展,把国有企业引向更高水平。上海国有工业不断展现新面貌,广西、贵州、四川、湖北以及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等,也不断创造出切实可行的经验,给人以启发和力量。
  积极财政政策创造了良好条件。近两年,为扩大有效需求,国家不失时机出台许多宏观政策,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支持力度。从增发上千亿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到连续7次降息、试行部分“债转股”,帮助企业减轻负担;从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到调整消费政策,放宽信贷消费,促进居民消费;从扩大出口,到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等等,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为稳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了条件。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今年上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盈利户的盈利额与亏损户的减亏额,都在以较大幅度上升,势头很好,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70%。
  搞好国有企业,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可能轻而易举。我们在看清它的必要性、紧迫性同时,也要认识长期性、艰巨性,改革不仅着眼于本世纪最后三年目标,也要考虑下世纪第一个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常修泽教授分析了全球经济发展趋势认为,如果说八九十年代企业主要是适应国内市场变化,而且基本上是处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的话,那么,未来则是在国内形成买方市场、全球面临生产过剩的新形势下,迎接更大范围的国际竞争,其中有的竞争就发生在“家门口”。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汹涌,知识化浪潮、科技成果资本化趋向非常明显,这将逼迫企业全面创新。国有企业必须加快改革与发展,早日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困难是障碍,但不是鸿沟。党的十五大吹响了改革攻坚的号角,十五届四中全会将召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坚定不移地带领全党全社会,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让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大胆探索,扎实工作,让国有企业、国有经济以新的雄姿和风采,展现于21世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