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1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教育)
专栏:

  高校扩招:民所愿 国所需
  本报记者 董洪亮
  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154万人,比去年增加46万,增幅高达42.6%。这是一个喜讯,扩招不仅仅标志着高教规模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它会引起教育界内外的观念变化,促进高校各方面改革,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
  高校扩招 人心所向
  重视教育、望子成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孩子上大学,是家长的共同心愿,毕竟,面对激烈的竞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机遇会更多些。由中学进入大学路径的宽窄,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和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扩招为社会各方所满意,高校也有积极性,实乃顺民心、合国情的“及时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如今,城乡居民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教育消费意愿十分强烈。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居民储蓄消费意愿的调查,6万亿元城乡居民储蓄中,10%准备用于教育,7%准备用于养老支出。可见,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教育消费的重要性已超过养老消费。
  现实是,我国高校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大学入学率(即大学生占同龄人的比例)是9%,而美国、日本、欧洲多数国家乃至韩国的大学入学率已达到35%—50%。由于高考竞争太激烈,所以,每年举行高考的7月被考生称为“黑色7月”,高考也被社会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许多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青年学生被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
  也许是看准了我国百姓的教育消费心态和巨大的教育市场,连续几年,英国等国在中国一些城市举办教育或高等教育展览,每次都是观众云集,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今年在北京举办的外国教育展览,一天参观者竟突破两万。今年7月7日,高考第一天,记者在中国人民大学附中采访,看到有人在向学校门口附近的学生家长散发去加拿大留学的广告。与此相对应,我国学生到国外留学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据了解,每年自费到国外留学者就高达2.5万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以美国为例,50年代,美国加大高教投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等一大批新学科随之应运而生,奠定了美国抢占知识经济潮头的基础。显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本身的事情。
  保障到位 好事办好
  如何把扩招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学校等各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资金投入是办学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缓解高校办学条件紧张的压力,中央财政从1999年增发的600亿元国债中专门拨出14亿元用于这次高校扩招经费补贴,其中7亿元补贴中央部委所属高校,7亿元补贴地方政府所属高校。国债安排时还吸引了地方、部门和学校的配套投入37亿元。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纪宝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这些资金与高校扩招实际需要的投入相比还远远不够,但是,由于资金安排主要用于高校急需的教学设施、学生生活设施的建设,已落实的建设项目都为在建、续建项目,且要求在2000年底以前完工,因此,能为明年进一步扩招创造一定的条件。
  高等学校数量和规模直接影响着学生数量。为确保今年大学扩招任务顺利完成,教育部批准设置了45所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有11所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
  据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这批高校都是按条件、按程序严格审批的。已获准设置的34所公办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成人高校改制,一部分办学条件较好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中专参与了合并组建,一般是一两所成人高校和一两所办学条件较好的重点中专合并组建成一所职业技术学院;也有部分办学实力非常强和办学条件非常好的国家级或省部级重点中专单独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的。11所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主要是一些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筹建的民办高校和办学比较好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
  扩招各高校都为扩招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条件。北京理工大学今年扩招600多人,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面对扩招,学校积极行动,统一协调,保障得力。专业课教师不紧张,通过延聘、返聘老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兼课,解决了基础课师资不足的问题。除新落成的一座教学楼外,全校统一排课,提高了教室的利用率,同时对部分旧教室进行改造,调整座位、扩大容量。食堂延长开饭时间,分流就餐学生。学校在校外租了一部分房子,还腾出一些教工宿舍,保证学生住宿。澡堂也为学生作好了准备。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校今年扩招200人到400人不等,这些名校也都在师资、教室、食宿等方面做好了应有的准备。
  今年9月1日起,我国在8个高校集中的城市实行新的助学贷款制度,以保证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8个试点城市为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广。国家对贷款学生应承担的利息给予50%的贴息,学生可以在毕业后4年内还清贷款本息。同时,教育储蓄办法和教育保险办法也于新学年开始施行。
  更新观念 深化改革
  今年高校扩招46万人,只算高教园地的一枝报春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届时,大学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800万人左右。那才是百花烂漫满园春。高等教育在未来10年快速发展中,一方面是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并适当增设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学院和具有发放学历文凭资格的民办大学,另一方面,就是挖掘高校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潜力,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办学效益,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也许这更为重要。
  对于今年扩招,郑州大学一位副校长认为学校在教室、食宿等方面有压力。中国人民大学的负责人也说,学校每年都是数着学生宿舍床板招生的,人大今年在北京地区扩招的200多名学生全部走读。我们不能否认高校在教学设施、土地空间等方面所受到的限制。但是,是否就束手无策呢?现有各种教育资源还有潜力可挖,关键是我们要解放思想,办法总比困难多。
  国家已决定调整和放宽政策,支持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高校新扩建校舍,政府将无偿供地,免收配套费。
  高校在师资队伍、实验室等设备利用、学生食宿生活等后勤工作社会化方面都有潜力。现有教育资源利用不太充分,办学效益不够高。
  按目前本专科在校生计算,我国高校生师比约为8∶1,只相当于世界多数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师资资源有一定的剩余。正因为这样,面对今年扩招,许多高校并未反映师资队伍紧张。
  据统计,高校基础课实验室利用率基本饱和,然而,专业课实验室利用率约为70%,潜力还是不小的。
  尤其应引起注意的是,加快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我国高校现有教职工102.9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才40.72万人,就是说,非教学人员占60%以上,过于庞大。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高校办了大量应该社会化的事务。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使整个教职工队伍减员增效显得更为迫切。
  教育部有关部门人士说,高校后勤服务改革思路主要是两条,一是依托社会力量和运用社会资源,为学校承担和提供后勤服务;另外是将现有的学校后勤服务部门从学校规范分离出来,转制为产权明晰、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后勤是制约高校发展的关键,而学生宿舍是后勤的瓶颈。一些地方在突破这个瓶颈方面做了成功的探索。上海市高校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政府政策支持、高校提供土地、银行给予融资、企业投资建造、学生宿费还贷”的方法,启动了建造50万平方米学生公寓的项目。苏州大学与周边企业、单位合作,共建成学生公寓近5万平方米,到2000年,学校将有1.2万多名学生住进校外社区学生公寓。
  据测算,如果把学生宿舍全部推到校外,我国高校招生数量可以翻一番。当然,国家必须调整相关政策,吸引开发商投资学生公寓建设,使得学生公寓建设对政府、学校、开发商三方均有利。北京市海淀区六郎庄附近有开发商建的学生公寓,主要供民办大学学生住宿。民办大学在这方面先行了一步。
  一些院校还与社会力量共建教学楼、共同经营学生食堂等,为其他后勤服务社会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扩大走读生比例是挖掘高校潜力、扩大高教规模的一项积极措施。让学生走读,还涉及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观念问题,多数家长与学生不愿意走读。其实,国外一些大学没有校园,学生都住校外。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不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社会各界要给予积极配合。
  在整合现有社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建议,大学与部委办的职工大学、培训中心等机构合作办学。
  扩大高教规模的同时,仍然要保证新生质量,保证教育质量,避免走入误区。据了解,今年高校招生期间,一些地方降分高价录取学生,降分幅度在30—50分,收费高达数万元到十几万元,引起了人民群众的严重不满。8月22日,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统一收费标准,坚决不搞新“双轨制”,更不能乱收费。
  高校扩招、加快高教发展步伐,是人民的喜讯,是国家的福音。高校培育的众多英才定能描绘出祖国更加灿烂的明天!


第7版(教育)
专栏:

  心血熔铸教育丰碑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与共和国教育事业
  育文
  在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我们满怀喜悦地迎来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追寻50年来共和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风雨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教育,他们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不同时期,不断地从理论上阐述、实践上推动,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中国的教育发展史,留下了党的三代领导人用心血熔铸的一座座丰碑。
  奠定基石
  ——毛泽东与新中国教育制度创立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及教育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总结与概括,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立起来的,具有革命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并适合我国教育全面改造和创新的教育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要在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教育制度,面临着两大艰难任务,一是对旧教育的全面改造,二是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创建。毛泽东同志为完成这两大任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早在1940年,他就曾指出,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毛泽东同志为建立新中国教育提出的三个重要原则,是完成旧教育的全面改造和建立新中国教育制度的重要指导思想。
  新中国教育制度的大致内容和根本性质,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下来的,这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根本法。《共同纲领》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在毛泽东教育思想指导下,新中国成立后对旧教育进行了接管与改造。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成效卓著的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性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新教育制度。
  毛泽东同志确立的教育事业发展的“两条腿走路”方针,是根据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底子薄、经济不发达的国情提出来的。“两条腿走路”包括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实行国家办学、厂矿企业办学和群众办学并举等。50年的实践证明,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人民教育事业的重大举措,它使中国教育落后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得到普及,90%以上的国民摘下了文盲的帽子。这是新中国成立前人们连想都不敢想的。
  新中国确定教育方针,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制订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同志这一教育方针的提出,对教育实践中克服轻视和鄙视劳动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学校中全面开设课程,防止重此轻彼,顾此失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都产生了指导性的作用。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在不断改革创新的实践中形成的。他一再批判旧教育制度因循苟且,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并指导实践,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49年到1978年,近30年中我国教育事业虽然历经坎坷,但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励精图治
  ——邓小平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
  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一贯高度重视,对教育工作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心血。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三卷的179篇著作中,主题是教育或涉及教育的共有39篇。邓小平同志总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角度来考虑教育发展与改革,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指引着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邓小平同志把教育看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大事,他认为,要想真正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关键在领导。“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
  邓小平同志还就增加教育投入作了一系列明确的指示。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同志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增加教育经费的战略思想,对党中央、国务院确立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与经济、政治和科技关系的重要论述,已经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认为,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四有”新人,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的。他多次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四有”新人,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
  邓小平一贯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领导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推翻“两个估计”,正确评价了知识分子的作用。他亲自指导恢复高考,推动恢复学位制度和大中小学教师的职称制度。他老人家不止一次表示:“愿意给教育、科技部门的同志当后勤部长。”他十分关心20多万出国留学生,说:“我们要创造条件,盖些房子,做好安置他们回国的准备”,一字一句都体现了邓小平对海外学子及广大知识分子的厚爱与关怀。
  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在景山学校成立20周年之际题写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思考已久的问题,这是在拨乱反正工作基本结束、教育事业开始进入正常运行轨道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对全国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提出的卓有远见的战略部署,是我国教育深化改革和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们缩小了同世界发达国家在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开创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局面。
  继往开来
  ——江泽民与科教兴国
  江泽民同志对教育的论述,基于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邓小平教育理论,在新的历史阶段,紧密结合探索跨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对教育的论述,其内容是丰富而全面的,主要有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问题,关于教育要实现两个重要转变问题,关于将我国人口包袱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问题,关于知识创新与教育参加国家创新体系问题,关于道德教育与人才培养道路问题,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关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与建立终身教育体系问题等等,在理论与观点的论述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开拓精神。
  江泽民同志提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要求“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阐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把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确立了教育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切实加以落实。
  党的十五大把科教兴国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基本战略。江泽民同志强调培养科技人才的工作,特别是培养年轻科技人才的工作一定要抓得很紧很紧,这是关系中华民族未来命运的大战略。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
  加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江泽民同志提出:“在加快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决不能放松和削弱”,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和加强党的建设这些根本性问题上所具有的历史高度和战略眼光。
  在继续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的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央采取了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使之成为科教兴国强大生力军的战略措施。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教育热点。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回首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光辉历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生机勃勃,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已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形成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创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江泽民同志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关头,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和邓小平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精神与特色的重要教育论述,作为新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重大影响,在21世纪也必将指导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阔步前进。(附图片)
  图一:毛泽东同志和湖南家乡的孩子们在一起。
  图二: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观看小学生操作计算机时说:“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图三: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同北大学生亲切交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