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技术创新
  把科教兴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李岚清主持会议
  本报北京8月26日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秦杰、尹鸿祝,本报记者杨振武报道:为时4天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今天在京闭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新的世纪中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关系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和江泽民总书记在会议开始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把科教兴国战略真正落在实处,以技术创新和高科技发展的新成就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主持了今天的会议。
  朱镕基在讲话中就领会和贯彻中央《决定》和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发表了重要意见,并全面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朱镕基指出,中央《决定》和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从迎接21世纪世界科技发展的新飞跃和抓住历史机遇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我国跨世纪时期科技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方针政策,指明了加强技术创新、加速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道路,对于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朱镕基说,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技术创新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技术创新。他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没有科技进步就无以兴国。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要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必须加速发展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我国现在经济总量不小,但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消耗高、效益低,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技术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现代化建设将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重大战略性调整,必须使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有显著提高。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生活中面临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完成现代化建设面临的艰巨任务,需要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切实加速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朱镕基强调,必须明确今后时期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概括地说,一方面要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要不失时机地加速发展有市场需求和前景的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必须把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同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走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跨越发展道路。这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选择。
  朱镕基强调,加强技术创新,关键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有利于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体制与机制。特别要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要把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作为重要内容。所有企业都要开展研究和开发活动,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技术中心。要大力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全面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要区别不同情况,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逐步转变成科技型企业、整体进入或部分进入企业,或者转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注意分类指导,做好细致工作,积极而稳步地推进。要积极发展和扶持多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是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要加强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支持和引导,促进他们健康发展。要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进入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朱镕基指出,必须从多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要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要改革财政资金的投入方式,对科研项目采用竞标择优的办法予以支持。企业要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朱镕基说,要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特别要大胆启用青年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要继续改善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进一步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把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国家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宏观指导与管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了报告,对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作了工作部署。他指出,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变成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他强调,要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走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跨越发展道路;要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要采取切实措施,营造良好环境,促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任务的落实。
  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学习讨论了江泽民总书记在大会开幕时的重要讲话和中央《决定》,交流了工作经验,研究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工作。
  吴邦国、温家宝、罗干、曾庆红、吴仪、周光召、王忠禹、宋健、朱光亚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今天的闭幕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举行分组审议
  李鹏参加审议对审判、检察工作中重大违法案件实施监督的规定草案
  本报北京8月26日讯记者胡健报道: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今天下午就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对审判、检察工作中重大违法案件实施监督的规定草案进行分组审议。委员们认为,制定这个规定草案,使人大常委会对审判、检察工作的监督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必将促进人大常委会充分履行宪法赋予的职权,加大对审判、检察工作监督的力度。
  李鹏委员长参加了分组审议。
  如何使人大常委会对审判、检察工作的监督落到实处,是委员们审议的焦点。草案第二条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的对象是“重大违法案件”。王涛(女)等委员认为,草案应对“重大违法案件”作出明确的定义,使草案更具有操作性。大多数委员认为,重大违法案件应是对社会影响较大、群众反映强烈、审判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又未及时纠正的案件。
  对如何使监督更有效率,委员们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委员提出应充分调动审判、检察系统自我监督的积极性。于兴隆等委员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案件呈增多的趋势,人大常委会不可能对每件案子都去监督。对一般性违法案件,更多的是通过审判、检察系统自纠机制进行纠正。对重大违法案件,人大常委会要严格依法监督,按照法定程序督促审判、检察机关进行纠正。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不仅仅是为了督促其纠正某个错案,更重要的是督促和支持审判、检察机关依法办案。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政协举行第十五次主席会议
  李瑞环主持并讲话会议决定九月下旬召开九届七次常委会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记者朱冬菊)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十五次主席会议今天在京举行。会议决定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于9月下旬在北京举行,建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经济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主持会议并讲了话。他说,全国政协九届七次常委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经济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攻坚的难中之难。它关系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长远发展,关系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人民政协是参政议政的组织,有各个方面的代表人士,有许多专门人才,应该也可以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做出贡献。
  李瑞环在谈到政协机关建设特别是加强机关党的建设时指出,政协机关开展“三讲”教育以来,机关党组态度认真,工作扎实,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有很大提高,第一、第二阶段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希望机关党组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强领导,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切实抓好整改,善始善终地把“三讲”工作搞好。他说,前段处理和解决“法轮功”的问题取得了重大胜利,从中也暴露了我们工作的一些问题。党的建设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亟待改进。我们共产党人从入党的那一天起就坚信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基础的东西就是唯物论,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一些共产党员甚至是入党时间很长的老党员,公然相信和追随虚无缥缈、神神鬼鬼的东西,这对其个人来说是十分可悲的,对党组织来说是很值得深思的。  李瑞环说,我们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和人民政协成立50周年,这是非常重要和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庆祝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回顾50年的历程,全面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政协的庆祝活动,必须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做到隆重、热烈、节俭,不要铺张浪费。这符合我们的国情,符合群众的愿望,也是政协的传统。
  会议听取了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关于全国政协九届七次常委会议议程、日程草案的说明。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在会上通报了将在全国政协九届七次常委会议闭幕会上的总结讲话提纲。
  会议还听取了全国政协副秘书长陈进玉关于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0周年筹备工作情况的汇报。
  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杨汝岱、王兆国、阿沛·阿旺晋美、钱伟长、卢嘉锡、任建新、李贵鲜、陈俊生、张思卿、钱正英、孙孚凌、万国权、胡启立、赵南起、毛致用、白立忱、经叔平、罗豪才、周铁农出席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代表在作大会发言交流时,采用多媒体技术演示,会场上挂起三个大屏幕,将发言的提纲、图表、照片投影其上,不但增强了形象直观效果,而且有效地控制了发言时间。大会规定每人发言限时15分钟;25日下午8人发言,超时仅43秒,26日上午4人发言,节时2分钟,而且发言内容丰富。主持26日大会的李岚清副总理说:采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地控制了发言时间。图为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积仁对着笔记本电脑作大会发言。
  本报记者李仁臣摄影报道


第1版(要闻)
专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祖国颂(2)

  二十世纪的两个五十年
  本报记者周庆杨健
  “现在正是购买大件的黄金季节”——根据一位经济学家的建议,8月14日,北京的张先生拿出他一个月的收入2780元,买了一台74厘米的康佳牌彩电。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张先生告诉记者,连着4个周末,他去蓝岛商厦调查行情,发现彩电品种丰富,“都有点眼花缭乱了,顾客摩肩接踵,群众消费水平不低”,张先生感慨,12年前,他两口子20年的积蓄还不够买一台47厘米的彩电呢!
  那么,在本世纪初,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又在想什么呢?1900年8月4日,《中国日报》发表思想家、学者章太炎的一篇文章《解辫发》:“余年三十三矣,是时满洲政府不道”,所以想脱掉长袍马褂、剪掉辫子呢!一日,朋友送来西服、帽子,便毅然“断发易服”。时人评价此文“霹雳半天,壮者失色;长枪大戟,一往无前”,堪称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发表最早的革命文字!
  那条记录着大清王朝光荣与耻辱的辫子被抛弃了,中国关于新世纪命运的思考和抗争,就从这里开始。
  奋斗与梦想
  “在旧中国,讲改革是要犯罪的,要杀头,要坐班房。但是在那些时候,有一些立志改革的人,他们无所畏惧。”毛泽东这段话,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头50年的情况。
  立志改革的人们,要找到一条能救中国的道路并不容易。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却没有能制止袁世凯复辟称帝;1919年的“五四”运动,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批判传统儒学并未能阻止几十年的军阀混战;蒋介石窃取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胜利果实,建立的南京政府却反共、反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长期采取不抵抗政策……面对如此复杂的历史演变,连优秀的哲学家也感到困惑,罗素在研究了旧中国的情况后说:“我不会让自己去鼓吹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但是,你很难知道应该对具有爱国主义热忱的中国人说些什么,对正在探寻救国道路的中国人说些什么。”
  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赵一凡研究员则感觉清醒:世上有哪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不耻下问,虚心拜师?中国留学生自清末幼童放洋,到新中国成立,已历三代,众书生反复思考与争辩的结果,依然国难当头,自身难保,只能走向革命,汇入以民众为主体的民族解放大潮。”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耿云志研究员眼里,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成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苦苦求索的中国人民最终找到了救国的道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此后50年,中国人民在实现强国之梦。然而,确立一条强国之路并不比寻找一条救国之路容易。我们有过胜利的辉煌,也经受过苦痛和挫折。然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中国走向成熟,党中央曾三次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顽强地把新中国带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第一次是1949年3月5日,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而城市中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这一思想导致了全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第一个五年计划胜利完成。新中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第二次是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到“文革”爆发前,这一决策使中国积累了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次是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中国在20年的时间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出现了新中国最稳定的建设时期,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两个文明比翼齐飞。
  激情与理性
  1971年8月,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回到北京,见到阔别22年的老朋友邓稼先。他要挚友澄清一个谣传:中国研制原子弹得到了来自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美国人的帮助。8月16日,即将离开中国的杨振宁收到邓稼先的一封短信:已证实,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一时间,杨振宁热泪盈眶,不得不起身离席,去洗手间整容。
  这是积蓄了百年的热泪,让它尽情地流淌吧。
  进入本世纪以来,从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的白手起家,到西南联大的漫长跋涉;从王淦昌提出中微子实验方案,到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科学救国”的信念始终是催人奋进的动力。
  然而科学之花要结果,不只需要激情的催化,更需要有稳定的环境、发展的经济和理性的土壤。
  新中国成立之初,即以极大力量争取在国外的科学家回到祖国的怀抱,接着,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又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之后,另一位伟人作出新的论断,宣布了一个崇尚真理的时代真正来临。1988年,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识,第一次如此坚实地建立在理性的基石之上。以它为逻辑起点,知识和人才的地位得以奠定,“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得以孕育成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系和高科技产业化的总体框架得以建立……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不再只是将科学技术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应急的手段,更把科学方法视作管理和决策的基础,把科学精神当成塑造现代文明的指南。
  以往那种违背实际、违背规律,甚至违背常识的盲动,终于被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代替;那种靠拍脑袋作计划、出数字的行为,已经越来越没有市场;一批又一批的政府公务员开始有计划地重新接受培训和学习;造诣深厚的学者和专家经常被邀为中南海的座上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讲座;科学正在成为亿万群众的精神食粮,装神弄鬼的“法轮大法”在科技之光的聚焦之下只能“纸船明烛照天烧”……
  在清华大学,一位叫詹森的外籍教师向他的学生讲起这样一件事:听说他要赴中国任教,他的祖父竭力反对。1938年,老人曾经亲眼看到花园口黄河大堤被炸之后,如蚂蚁一样在河水中飘浮的中国人。詹森说服了他的祖父。他告诉老人,那个疯狂的时代结束了,他举例:为了三峡工程的上马,中国政府组织数以千计的专家论证了将近40年。是啊,一个理性早启的中国,正以现代科学思维重塑民族之魂。
  传统与进步
  往事如镜。1931年江淮大水暴发之前,史沫特莱到苏南农村考察。“村子由七零八落的土房子组成,门前是脏水沟,村民都有皮肤病,有的儿童头上长癞生疮。妇女在池塘上边洗菜挑水,在下边倒马桶,粪便又用作土地肥料。”中国农民仿佛停留在“中世纪”的生活,令这位美国作家感慨万千。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如果史沫特莱们再到他们曾经去过的地方走上一遭,看到的将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图景。且不说像华西村那样让城里人艳羡不已的苏南乡镇,即使是在一些偏远的中西部农村,买早点、烧煤气、看电视、装电话也开始成为新的时尚。这使人想到美国专栏作家埃尔索普的名言:中国人只要得到一半的机会,就能创造奇迹。
  中国人的生活已经从一种封闭的状态,开始进入到宽松、明朗、自由的新方式。到国外去旅游,在因特网上获取信息,用信用卡付账,靠银行按揭买房,都有了过去从未有过的自由。一种现代化的消费观正从这一代人开始建立。
  随着眼界的开阔,消费观里更多地注入了时代特征和健康内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免掉排场的婚礼,到郊外去种树;会拿出金钱和时间参加业余培训、自学考试、申请充当志愿者……
  当大多数人生活的水平与质量日益提高的时候,全社会对贫困人口也寄予更深切的关心。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人,在农村总人口中的比例为4.6%。这无疑是一个奇迹,是中国人权事业的伟大成果!在城市,已全面实施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失业保险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今年8月12日,江泽民总书记又宣布,中央已决定提高这三种保障标准,并对财政困难的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给以补助。人们又一次体会到共产党人的特点,那就是从最基础的层面上为最基层的绝大多数群众着想,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第1版(要闻)
专栏:

  出席中吉俄哈塔五国元首会晤后
  江泽民主席回到北京
  胡锦涛等到人民大会堂迎接
  离开比什凯克时阿卡耶夫总统到机场送行
  新华社北京8月26日电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出席中吉俄哈塔五国元首会晤后,于今天下午回到北京。
  江泽民主席是应吉尔吉斯共和国总统阿斯卡尔·阿卡耶夫的邀请于8月24日赴比什凯克出席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会晤的。五国会晤主要讨论了地区安全、区域经济合作及国际形势等问题,并发表了《比什凯克声明》。
  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外交部部长唐家璇、中央外办主任刘华秋以及吉尔吉斯斯坦驻华使节等到人民大会堂迎接江泽民主席一行。
  陪同出访的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局局长由喜贵,江泽民主席办公室主任贾廷安等同机回到北京。
  本报比什凯克8月26日电记者杨汝生、孙勇军报道: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出席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第四次会晤后,今天上午乘专机离开比什凯克回国。
  江泽民主席的陪同人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局局长由喜贵及江主席办公室主任贾廷安等同机回国。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阿卡耶夫到机场为江泽民主席送行。江泽民主席在阿卡耶夫总统陪同下检阅了仪仗队。两名身穿民族盛装的吉尔吉斯少女和一名中国驻吉使馆女青年分别向江泽民主席敬献鲜花。在舷梯旁,阿卡耶夫总统与江泽民主席紧紧拥抱、亲切话别。
  前往机场送行的吉政府官员有:国务秘书阿布德拉扎科夫、总统办公厅主任萨德尔库洛夫、外交部长伊马纳利耶夫等。
  中国驻吉使馆临时代办张晓玲及使馆官员和中国驻吉机构代表也到机场为江泽民主席送行。
(附图片)
  八月二十六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出席中吉俄哈塔五国元首会晤后回到北京。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等在人民大会堂迎接江泽民主席。
  新华社记者刘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