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农村农业农民放心上
  农业院校学子情系田野
  本报讯酷暑炎夏挡不住“三下乡”学生的热情,今年暑假,全国各地农业院校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把农村当作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积极为农业、农民服务,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乡镇企业促进、送文化送医药等活动,增进了与广大农民的鱼水情。
  中国农业大学以“报国兴农,实践成才”为今年“三下乡”活动的主题,组织农业科技服务队深入京郊昌平、通州等实践基地,入农户宣传农业政策法规,推广农业科技,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中国农大的学生小分队还到黄河两岸一些地区,进行生态环境调查。
  河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到20多个扶贫示范村进行特色农业、高效农业规划和技术援助,帮助规划村镇建设、新世纪书屋与乡村卫生所建设。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与一些村镇建立长期联系,对确立的服务项目进行长期智力援助。
  南京农业大学学生在“三下乡”活动中送信息下乡,精选农业科技信息赴各地开展信息发布会、项目洽谈活动,为地方政府、乡镇企业和农民群众收集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最新信息。他们还把现代市场意识带到农村,使城乡居民以方便、快捷的途径解决农副产品买卖难问题。
  各地农业院校的学生都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三下乡”活动,受到当地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山东农业大学组织17支服务队分赴新泰、临朐、高密等10多个市县,服务项目有引进果树新品种、无土栽培新技术、蔬菜大棚栽培、小尾寒羊养殖繁育技术、板栗开发、蚕桑管理等。沈阳农业大学开展乡镇企业促进活动,山西农业大学发起保护母亲河活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生在全区100个行政村挂职村委会科技副主任,江西农业大学的科技扶贫与灾区援助相结合。农业院校学生的“三下乡”在广袤田野遍地开花。(董洪亮王松山)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技界在揭批“法轮功”中提出
  加强科普学习哲学
  本报北京8月11日讯记者贾西平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今天在此间举行的深入揭批“法轮功”座谈会上指出,“法轮功”在全国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向科技界提出了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一要加强科普,二要在科技界提倡学一点哲学。
  周光召说,“法轮功”组织在几年之中毒害了那么多的群众,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而且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组织,已经带来了很严重的后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严重危害我们的现代化大业。这么多人都卷进去,这些人除了关心“法轮功”之外不关心其他事情,其中有一部分人还变成精神病,怎么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周光召指出,科技界对这个事情确实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突出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来加强科普工作。反对迷信是长期的,迷信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有发生,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向社会来普及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我们科技队伍内部有个别人信这个东西,因为他们有科学家的身份,所以就起到了很坏的作用。人们会说,科学家都相信,为什么我们不能相信。这些科学家在很多方面是专家,但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指导,就常常不能正确地去观察新发现的很多现象。
  周光召强调,在科技界一定要提倡大家学一点哲学。这些年,从学校一直到研究所,关于哲学的教育恐怕都放松了。而实际上,科学上真正大的突破和创新,一般讲都有它的哲学的根源,都有正确哲学思想的指导,否则是很困难的。
  周光召指出,要在科技界内部加强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关于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反对迷信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长期地不断地进行宣传教育和斗争。用科学的道理去提高全社会的素质,这一点至少应从学科学的大学生开始。我们有这个责任,不仅自己要学,还要去宣传,去普及。
  王大珩院士说,宣传辩证唯物主义、讲科学道理,要让老百姓听得懂。我们讲科普,并不是光给人家填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人,让人们真正认识科学的真理。不要光拿科学名词让人家相信,必须从最普通的话说起。科学真正成了群众手里的武器,李洪志等骗子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在会上先后发言的还有张玉台、赵忠贤、张彤玲、胡亚东、张开逊等科技界著名人士。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技术创新

  为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中国科学学及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冯之浚
  在世纪之交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明显前移到创新领域;综合国力竞争的层次提高到国家层次;综合国力竞争重视系统的集成和整合,而不是单一系统的数量;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公认是技术创新的成果转化以及高技术产业化。因此,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这是落实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大措施、大政策、大决策。
  由于在实现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市场的不确定性、权益分配的不确定性和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一方面,要坚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另一方面,必须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强化宏观指导,正确选择政策工具。政策工具的选择主要有:财政激励政策、融资政策、政府采购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促进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产业政策,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
  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主要包括:一是完善专利制度;二是权益保障与利益分配。权威性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认为,专利制度的主要目标就是为投资于新技术开发的最终成果提供保护。专利制度对于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鼓励研究开发新技术;对新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产业创造环境;促进技术的扩散;为制定技术及发展规划和战略提供依据;为吸引外资和引进技术提供制度化的结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专利制度,世界上大约有半数以上已获得了专利的技术创新不可能付诸实施。由此可见,保护专利对于加强专利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专利制度始于1985年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十几年的实践表明成绩是可喜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存在有待完善和发展之处。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专利制度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缺陷:缺乏一种明确的专利战略;专利申请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专利意识薄弱等,从而影响了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发挥。
  针对这种状况,为了进一步落实并完善《专利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法》,最近,由国家科技部等七部委共同制定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新《规定》将科技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若干政策集中予以界定和说明,将一些原则性规定进一步细化,同时规定了一些新政策,强化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权益保障和利益分配。
  总之,只有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工具在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中的作用。为科技人员进入市场、创新创业,创造新的机遇,提供新的保障,才能使我国蕴藏的创新潜力,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充分释放出来,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贡献力量和智慧。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专家学者研讨民办教育发展战略
  本报北京8月11日讯记者温红彦报道:由光明日报社、南洋发展集团和深圳石岩公学举办的“民办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今天在京举行,数十位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叙民办教育发展的甘苦,畅谈民办教育未来发展战略,并对民办教育如何大力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民办教育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与党和政府有关政策支持和引导是密不可分的。第三次全教会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出台,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辉煌的时期。与会者建议,在积极为民办教育立法的同时,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以下问题予以重视:明晰教育资产的产权,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鼓励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办学,解决教育供给的严重不足问题;允许适度的教育赢利,以增强投资者的投资决心,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教育经费的社会储备,以利于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反伪科学突出贡献奖”颁发
  本报北京8月11日讯由《生活科学大观》杂志社、《小博士报》社、《广西科技报》社出资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创立的“反伪科学突出贡献奖”,今天在北京举行了首届颁奖大会,奖励长期以来旗帜鲜明地揭露、批判伪科学作出突出贡献的于光远、龚育之、何祚庥、郭正谊和司马南。
  著名社会科学家于光远在讲话中说,我国政府决定取缔“法轮功”,说明反伪科学的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三尺之冻也非一日能解。反伪科学是一场韧性的战斗,大家还要继续努力。
  据悉,“反伪科学突出贡献奖”奖励基金现筹集了100万元,每两年提出基金增值10万元作为奖金颁发。为使这笔基金扩大,首次获奖的5位人士今天将奖金全部捐给了基金会。(肖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西南师范大学今年精心组织了三十余支“三下乡”服务队,深入农村,把科技、文化、卫生送到乡间地头。图为该校学生艺术团在重庆市忠县库区表演。叶宇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紧急围歼“豆青虫”
  本报记者蒋建科
  7月下旬的一天,北京军区华戎生物激素厂厂长王建山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铃声,话筒里传来对方焦急的声音:“我是河南省永城市,我们这里最近新发生了一种叫做‘豆青虫’的害虫,为害程度比棉铃虫还严重,把防治棉铃虫的药都用上了,还是不管用!特向你们求援,请赶快给我们支援一批特效药。”
  放下电话,王厂长立即召集技术人员开会,紧急商讨对策。厂里决定派出以总工程师王澄宇为首的技术组,奔赴永城虫灾区进行实地调查和药效试验。
  从今年5月起,永城市北部10多个乡的大豆首先遭到“豆青虫”的袭击,这种学名叫做甜菜叶蛾的害虫最高虫口密度达到每平方米30—50头,致使该县大豆减产2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万元!8月2日,王澄宇一行一到永城便一头扎进大豆地里,展开调查和试验工作。“豆青虫”太猖獗了,首先,它有假死性,一听到喷雾器喷药或人走动的声音,它就立即缩作一团装死,任凭你如何扎,它都不动,直至被扎死。其次,这种虫有极强的抗药性,比棉铃虫抗药性还强,高浓度农药也很难消灭它。再次,该虫有较强的迁飞性,导致该虫发生速度快、为害面积大、损失严重。
  王建山厂长介绍说,该虫今年在徐州、皖北、商丘、菏泽等地发生较重,涉及4个省。全国已有12个省、市、自治区发生虫害,而且还有蔓延的趋势。对此,该厂技术组经过紧张试验,已筛选出“超级凯威168”农药用来防治“豆青虫”,每亩药费才3元钱,受到农民欢迎;筛选出的蔬菜专用型农药“凯威118”是一种低毒农药,每亩成本仅4元钱。王澄宇总工程师根据自己在永城试验的结果提出了“豆青虫”的防治对策建议,在防治第二代“豆青虫”时一定要抓住幼虫一、二龄期这个关键时期,及早防治,千万莫错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苏州新区通过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审核
  本报讯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华夏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中心宣布,苏州新区环境管理体系符合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要求,通过现场审核。这意味着苏州新区作为中国首家环境管理试点城区,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探索了成功之路。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全球环境而制定的一套国际化标准。苏州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997年底,成为中国首家环境管理试点城区,1998年12月,苏州新区环境管理体系正式运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在一个城区试点,这在世界上是仅有的。
  在体系运行中,苏州新区保护环境从源头抓起,在招商引资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污染重、技术水平低、能耗高的企业一概拒之门外。通过体系的管理程序实施以及28个运行控制程序和212个作业指导书和一系列支撑性文件的实施,实现了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苏州今年夏天遇到较大的洪水,苏州新区实施了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程序,逐项检查区内的危险化学品作业点,采取果断措施,防止了可能产生的水体污染。
  (樊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