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8月1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开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新局面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
  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两年来,水利部积极认真贯彻落实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是制定规划,抓基础工作。1997年9月组织力量,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的基础上,重新编制《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同时,组织长江、黄河、海河、淮河等七大流域各省市区编制或修订本区域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二是依法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督执法体系。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27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有20多个省、150多个地(市)、140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已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三区”(即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治理区)公告,1000多个县划分了本行政区的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逐步进入法制化轨道,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在局部地区得到初步扭转。
  三是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治理速度。1997年以来,中央大幅度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各地大搞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98年,中央对水土保持的投资成倍增长,投入是过去的5—6倍。山西、河北、河南、云南、山东等20多个省都从水利建设基金中,大幅度增加了对水土保持的投入。
  四是依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水利部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1998年印发了《水利部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管理办法》。山西省政府制定了《拍卖农村“四荒”地使用权搞好小流域综合防治的若干规定》。黑龙江省制定了《“九五”期间每年转让、治理开发“四荒”300万亩的目标责任书》。
  五是全面启动“十百千”示范工程。水利部、财政部联合推出重大举措,在全国10个城市、100个县和1000条小流域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工程。
  六是坚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模治理,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坚持以大流域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草、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蓄水保土耕作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
  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长江、黄河、松花江、辽河、海河、淮河、珠江和太湖等七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重点工程建设已全面展开,覆盖了26个省的900多个县,约7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截至1998年底,全国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万平方公里,开展治理的小流域达2万多条,已治理完成5000多条。治理速度由原来的每年几千平方公里发展到3万多平方公里,1998年突破5万平方公里。
  我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遏制。“一边治理,一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大面积的陡坡开垦和一些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没有水土保持方案,随意乱倒弃土弃渣,部分地区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有发展趋势。水土保持面临的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
  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水利部要继续学习江泽民总书记批示精神,进一步贯彻《水土保持法》,开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新局面。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依照《水土保持法》和国务院三定方案的规定,认真行使水土保持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紧紧依靠各级人大,强化监督执法,重点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管理工作。同时,建立健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继续完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大力推进以长江、黄河等七大流域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以黄河上中游、长江上中游、风沙区、草原区为重点,加快七大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步伐,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加快坡耕地改造速度,加强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每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5万平方公里。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充分发动群众治理开发“四荒”积极性,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力争用3—5年的时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十百千”示范精品工程。
  只要我们坚持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预防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防治,就一定能够实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
  国家林业局局长王志宝
  1997年8月,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专门就生态环境建设作出长篇重要批示,要求“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这是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为改善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林业建设。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全党动员,全民动手,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伟大号召,从而把我国造林绿化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提出要“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去年水灾之后,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做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等一系列保护森林资源重要指示。国家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森林资源做出了全面部署。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新《森林法》,为保护森林资源和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前不久,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发表了《关于我国绿化的几个问题》的重要讲话。所有这些,都成为推动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大动力。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和重视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人工造林以每年420万公顷的速度推进;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3425万公顷,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建国以来全国累计造林2.09亿公顷,每年封山育林和封山护林面积达到3407万公顷。“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绿化、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黄河中游、淮河太湖流域、珠江流域和辽河流域防护林等十大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共累计完成造林3771万公顷,长江、黄河流域等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初见成效。森林资源保护明显加强,采取有力措施严厉制止毁林开采和乱占林地,陆生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截至1998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926个,其中由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633处,总面积达615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41%。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于1998年启动,四川、云南、贵州、黑龙江、吉林等18个省(区、市)的天然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仍然面临严峻形势,整体继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完全得到控制。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仅沙化土地面积就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恶劣的生态环境,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危害,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山川秀美生态环境的战略部署,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家林业局专门制定了林业专题规划,提出了林业发展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现有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退耕还林5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273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9.4%,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00万公顷,治理荒漠化面积2270万公顷。到2030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4.2%,形成全国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初步格局。
  实现我国林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任务仍艰巨。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遵循现代林业思想,按照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的目标,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方针,充分发挥广大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实施科教兴林,搞好重点生态地区的环境治理,坚持生态建设和资源环境保护并重,实现林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改善生态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周泓洋
  (一)
  1997年8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的一篇西北地区水土流失调查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这个批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在新的历史时期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的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
  两年来,各部门、各地方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动员社会多方面力量,齐心协力开展造林绿化、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治荒漠化工作,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个大抓生态环境建设、向恶化的自然环境讨回生存和发展空间的热潮已经在全国形成。
  其间,最为重要的一步是国务院决定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从1998年起,以调减木材产量、保护资源、分流人员、提高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决策的出台,就是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决停止采伐天然林的重要指示的重大举措。
  “天保工程”的决策,是中国领导人深谋远虑的结果。这是改善中华民族生存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也是解决国有林区深层次矛盾、促进国有林区资源、环境和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根本之策。
  “天保工程”按照林业分类经营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原则,在国有林区首先将原始林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天然林,特别是大江大河源头及上游两岸的生态公益林保护起来,增加水源涵养,减轻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对整个流域生产、生活以及大型水利设施造成的危害和威胁。这些林区的森工企业要逐步做到全部停止采伐,职工要向营林、森林复合经营等方向分流转移。其他林区天然林也要逐步停止采伐。
  对于林业人而言,这是一次质的转变。决策作出以后,中国最大林区大兴安岭迅速行动,确定了119.9万公顷重点生态公益林为第一批天然林保护试点林地,这一面积是国家下达任务的10倍,占全区天然林面积的19.7%。林子能不能保住?大兴安岭人用事实回答了人们的疑问。图强林业局一个施业区建好采伐点准备作业时,却被划为重点国防林保护区,林场在已经投入2万多元的情况下,毅然从采伐点撤了出来。2万元对于已经陷入困境的森工人来说是不小的代价。
  国家也为此付出代价,今年仅天然林保护工程一项,就拨款近60亿元。现在的林区人有了共识:森林不仅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更是林区人民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保护森林就是保护自己,决不能以过度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砍树,开始止步;栽树,紧锣密鼓。“三北”、四大流域、“防沙治沙”等十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紧张推进。“九五”规划的1557.83万公顷建设造林任务,已经完成了1102万公顷,为“九五”规划的71%,占同期下达任务的116.5%,超额完成国家任务。
  (二)
  两年的努力延缓了环境恶化的趋势,但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很多人也许还没有感到环境的严峻,但是,举目四望,脆弱的环境已经使得中国人十分局促了:人均森林只有1.6亩,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林木蓄积量人均不足1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森林覆盖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一百二十位左右。
  “生存危机”已不再是天方夜谭: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面积约占国土的38%,而且还以每年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大,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大大超过全国耕地面积的总和,而且还以每年67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数量下降,物种总数的15%至20%受到威胁,数千种动植物濒危,已经有一批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在国土上绝迹。
  自然灾害日益加剧,从1950年至1989年,我国平均每年洪涝面积约1.2亿亩,干旱面积约3亿亩,而1990年至今平均每年洪涝面积增至2.5亿亩,干旱面积增至3.4亿亩。以危害剧烈的沙尘暴来说,特大沙尘暴在60年代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1990年至今已发生了23次。旱涝灾害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
  ……
  无数惨痛的生态教训历历在目。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也付出了环境恶化、资源紧缺的沉重代价。如果我们再不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况,不仅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难以实现,就连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会受到威胁。
  改善生态,绿化山川,任重道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多年来,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把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首要任务来抓。目前全镇林地面积达1万多亩,其中今年新增林木800多亩。图为林业技术人员在晏岗村向村民介绍森林资源保护知识。陈柏松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村干部实实在在搞服务
  冯家镇便民公司多
  ●钟红日姜桂章
  今年6月,山东省乳山市冯家镇流夼村群众正在为兔毛市场萎缩、兔毛价格下降而伤心时,从浙江温州考察回来的村支部书记兼村便民服务公司经理刘宝成,却给群众带来一个惊喜:经协商,村里与温州一客户签订兔毛包销合同,并且价格高于当地,一下子解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目前,冯家镇像流夼村这样村支部书记任经理、村干部当伙计的便民服务公司已达23个,他们以向群众传送致富信息,提供技术服务,解决销售门路为目的,深受群众欢迎。
  冯家镇以扭转工作作风为出发点,要求农村干部增强自身素质,改变工作方法,真心真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各村干部不再满足于只给群众办一些买化肥、购良种等一般性工作,而是送信息、找门路、跑销售,帮助群众致富。该镇王疃村是个葡萄种植大村,但因信息不灵,致使好货卖不出好价,群众收入不高。1998年,他们得知发展大棚葡萄收入高时,把这一信息传给群众,并带领大家外出参观,当年全村一次性上了9个高档葡萄大棚,农民年增收10多万元。冯家镇沽水头村是一个贫困村,便民服务公司成立后,根据群众有养蚕的传统优势,引导农民发展大棚养蚕,并统一外出购买建棚原料,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全村60%的农户搞起了家庭养蚕,仅此一项,为农民增加收入40多万元。
  便民服务公司的成立,使一批农业特色专业村涌现出来,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0多元。由于便民服务公司一心一意搞服务,当地的干群关系也大大改善,用群众的话说:“村干部为俺着想,俺也得支持干部的工作。”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樱桃好吃 树难栽
  ●耿俊尧
  近日,一则关于农民的新闻引起人们的深思。事情是这样的:某地一位姓刘的农民依靠科技种大樱桃出了名,当区政府想给他的果园挂上省科普实验基地的牌子时,他出人意料地坚辞不受,并说:“我不是不想要荣誉,而是要不起。”
  老刘在这方面是吃过亏的。去年樱桃成熟季节,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指导、取经,一些人还非得带一点“回去尝尝”,老刘共送出去三四百箱上好的大樱桃。今年要是挂了牌,全省都要来人参观、指导、取经,一些人少不了还要“尝尝”。樱桃好吃树难栽,长此以往,怎么得了?
  广大农民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对科学种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农村掀起一股喜人的“科技兴农”热。但是,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在农村的普及、推广、发展程度还很低。部分农民尽管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但由于受文化水平低等因素的限制,他们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急需有关部门、社会团体伸出无私的手,去传道授业解惑,把他们扶上马,送一程,而不需要像有些人那样,去搞“雁过拔毛”。那样的做法只会吓得农民不敢露面,进而拒绝应有的学术交流活动,其结果必然影响农民掌握科技的水平,阻碍“科技兴农”的进程。
  农民的科技热情需要保护。希望“雁过拔毛”者手下留情,更希望有关部门像挂牌保护重点企业那样,给那些方兴未艾的高科技樱桃园、苹果园、西瓜园等挂上“拒绝吃拿卡要”的挡箭牌、护身符,挡住那些不该伸过来的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民马文华承包了国营农场七十亩责任田,选种优良品种小麦,一季可获纯收入一万四千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吕剑孙焕平姜维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湛河:着力发展“环保农业”
  本报讯河南省平顶山市湛河区号召农民开发低污染高效益的“环保农业”,实现了二者的协调发展。目前该区已开发环保农业项目18个,建成生态农业园20多个。区蔬菜办公室派出专家指导菜农生产,传授技术,搞好病虫害防治,使无污染的“绿色蔬菜”一上市就受到市民的青睐,价格也比同类产品高出2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998年该区“环保农业”产值达3600多万元。(李鸿雨袁新学华延峰)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王集:苦瓜变成“摇钱树”
  本报讯日前,笔者在湖北省汉川市城隍镇杨集管理区王集村的瓜田边见到,六七辆货车正等待装车,忙着运瓜、称瓜的农民告诉记者,每天从这里运走的苦瓜不下2万公斤。近年来,王集村由村干部牵头组成销售专门班子,到武汉、郑州等大都市联系客户。到去年,该村苦瓜种植面积达1000亩,平均亩产苦瓜4000公斤,除去投入,收成最差的农户亩收入也不下3000元。负责苦瓜销售的黄水清高兴地对笔者说:“苦瓜富了农家人。”(李晓光)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大东:转基因种飘香海内外
  本报讯中科院大东基因工程育种基地培育的转基因籽种,目前已进入示范性销售阶段,在非洲、东欧等国颇负盛名,已进入俄罗斯市场。
  成立于1997年的基地,至今已相继研制成功转基因抗病毒番茄等九大系列产品。其中,转基因抗病毒番茄、转基因耐储番茄、转基因抗病毒线辣椒、无毒香蕉苗等4项获得中科院“八五”攻关课题成果奖。
  (年蕊芬)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被国家列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的河北省涿鹿县在种草、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鼓励、引导农民栽种优质葡萄。
  图为涿鹿县杏园村在昔日荒坡地上开垦出的葡萄园。
  新华社记者周文广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