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上,有人忧心忡忡,有人满怀憧憬,有人急切呼唤,他们都在——
  寻找下个世纪的建筑文化
  本报记者李舫
  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是对两千年历史建筑的一次整体回顾,也是对二十世纪建筑的一次全面检阅,更是建筑师们在二十世纪的最后一次集体谢幕。历史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承和延续呢?在新旧世纪交替的时刻,建筑师们应当承担什么样的义务和责任?明天的城市、明天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模样?在下一个世纪中,建筑在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环境策略、技术变革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未来的建筑师们将要以什么样的气度和情怀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对此,建筑师们满怀信心,同时却不无忧虑。
  建筑与生态
  徜徉在霓虹灯光怪陆离、广告牌林立的街头巷尾,环顾四周,许多人开始惊愕地发现,千百年来同我们相依为命的大自然正在被我们密集的钢铁、水泥构架和玻璃幕墙吞噬,人类肆无忌惮的建设和开发行为是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不断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越来越让人们茫然若失,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远离喧嚣的城市生活寻找我们已经久违的田园风光。正如英国著名建筑师尼古拉斯·格里姆肖尖锐而中肯地表达的:“在经历了两个世纪的痛苦之后,人类第一次开始对其所居住的这个星球表现出应有的尊重。”
  来自马来西亚的著名建筑师杨经文的关于“大型建筑生态设计”的报告吸引了听众们热切的目光,他以自己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向传统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高污染的城市开发方式发难,并为二十一世纪建筑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朱文一将这种建筑同环境平衡的设计方案称为“绿色设计构想”,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建筑首先应该赋予冷冰冰的建筑体以“生命的感觉”。“如果绿色代表生命,那么灰色则代表无生命。七十年代初,美国曾经炸毁数幢‘灰色住宅楼’。这一事件被建筑理论家称为‘现代主义建筑死亡的标志’。面对已经泛滥成灾、毫无生命感觉的‘灰色大楼’,‘绿色设计’试图另辟蹊径,重新赋予建筑以生机。”
  法国建筑师、生物学家P·普莱特将这种建筑定义为“生态建筑”。他说,在人类居住环境普遍恶化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一种人类理想的生态圈,就必须建立一个形状适宜、位置合理并具可选择性的保护性围护结构。同时还有必要去实现基于生物气候学观念的建筑,这种建筑有更高的能效,更容易同各种污染源相隔离,并尽可能地减少厨房废料。其围护结构必须使用专门选取的材料,而这种材料应最适合于健康和生物学观念。”
  建筑与技术
  在有关未来建筑的讨论中,建筑师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师更多地追随在未来学家后面,憧憬今后可以依靠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等使城镇布局分散化,更易亲近大自然;生物材料、高清晰电子屏幕、虚拟现实装置等,都可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广泛运用于建筑之中。
  德国建筑师托马斯·赫尔左格在他的文章中热情洋溢地憧憬新技术的未来:“目前,关于建设新型城市地区的战略思想正在形成,太阳能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将不再是个别的、孤立的案例;随着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太阳能技术正在多方面发挥其巨大潜力。”相对于一日千里的建筑技术来说,M·克拉普斯强调,今天的建筑师不同于以往之处显然在于他们是“信息时代的建筑师”。他说:“建筑师工作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正经历着一场显著的变化。”他诠释未来建筑的涵义说:“一栋建筑将不仅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砖头和机电设施,它将是一个包容力很大的甚至包括关于建筑如何建造的信息载体。”
  然而,仍然有一些建筑师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面前保持相当的谨慎和冷静。他们提醒人们注意,建筑的根本目标是创造愉快的生活空间,因此,要允许多种文明在这个世界找到他们自己的声音;对于技术的应用要冷静地取舍,决不能在物质中丧失自身的警惕性;要努力抵制高新技术和先锋产品所展示出的“建筑迷信”,学会用简单的材料发挥创造性。
  建筑与城市
  人类的城市化进程,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中,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几乎是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三倍。同济大学的陈秉利、吴志强用数字表达了他们的感慨。他们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二十世纪人类社会、政治和生活最大的改变就是城市化进程的改变,这种改变甚至影响到生活在城市以外的人们。全球化经济、信息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的地域开发、人口的不断迁移、信息化社会的出现,都不同程度地使城市的规模、结构、布局不断发生变化。1993年,建筑师们终于认识到,“城市与区域规划是建筑问题的关键”。建筑不是城市中的一块又一块建筑师们可以随心所欲摆放的积木,他们对城市的建设决定了城市的性质和功能。
  目前,全球的城市化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都已经或即将超越百分之五十这个关键点。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家的快速城市化,以及发达工业国家城市的衰退,提出了整个人类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重大变革的问题。陈秉利、吴志强认为在城乡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城乡景观和传统文化都应得到保护和发展,既要有现代化的设施,又要和大自然融合,创造适宜人类的未来居住环境,创造世纪性的生态建筑,创造田园化的社区,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住宅。
  建筑与历史
  建筑师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每一种艺术样式常常对应着一种生命节奏,历史文化遗产所存留的精神吐纳方式是任何一个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民族和国家不可或缺的。那些百转千回、历经风霜仍然趣味盎然,洋溢着传统生命力的历史文化遗存由于愚昧和无知而遭受的伤害要比战争更为惨重。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不无遗憾地慨叹:“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我们的子孙后代?这不仅仅是将什么样的物质环境、城市、建筑、园林交留给子孙,还要(也许更为重要)将百年来乃至几千年来,从赫赫有名的建筑师到默默无闻的工匠为人类造福的理想、为人民改善生活减轻疾苦的精神流传给后代,将建筑事业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留予他们参考。”
  建筑师迪克斯对中国的古代建筑悠然神往,在谈到中国的建筑和规划时,他说:“中国的建筑和规划因为其空间相联系和相承接的方式受到特殊的尊重。紫禁城、颐和园、众多的园林都在尺度和用途上各不相同,但每一个都显示出对实和虚、遮挡视线、造景和尺度的处理是那样的娴熟,极少有建筑能与之相比。”他提醒人们注意,如何做到在城市建筑中避免将这些具有古典和民族风情的城市建设成一个个威尼斯般的“贫瘠的博物馆城市”,不仅需要合理的规划、相当的理性、足够的资金,还需要一定的耐心。塞浦路斯的建筑师阿勒克西斯·勒多西蒂斯对中国怀有着特殊的感情。提及中国的建设,他警醒地说: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如同上楼梯,一步也不能走错,否则就要跌跟头。下世纪的建筑,应该是建筑与艺术更完美的结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电视片《开国英雄》摄制完成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由中央电视台、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影视创作所联合摄制的五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开国英雄》,近日已摄制完毕。
  1950年国庆节前夕,为共和国的诞生而出生入死的三百五十名战斗英雄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北京,接受共和国授予的最高荣誉和奖赏,其中有《平原游击队》李向阳的原型李子清、《小兵张嘎》的原型燕嘎子、骑兵英雄邵喜德、渡江英雄高如意、坦克英雄董来扶、空军英雄王海等。拍摄单位为这一纪录片认真探寻,获得了许多鲜活的有价值的资料。该片每集十分钟,通过对英雄的实地追踪,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英雄的生活。(赵言)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本月话题

  胡甘甘,上海南汇人,中学生——
  学会选择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爱好看书和阅读,喜欢在假期里练习作文,向报刊投稿,已有二十多篇习作见了报。这也许跟我父母都是吃文字饭的有点关系,但更主要的,还是与看武打片密切相关。
  我的父母虽然很重视我的学习,但反对死读书,所以在双休日里,在假期里,我看电视是自由的,使我看了许多像《神雕侠侣》、《书剑恩仇录》、《天龙八部》以及《戏说乾隆》、《精武门》等等武打片。看过电影或电视,精彩纷呈的拳脚功夫,刀光剑影的精彩武打场面,吸引我又想看看原著。为此,我或买或借,又看了不少武打小说。
  从看武打片,到看武打小说,渐渐地我的阅读兴趣不断扩大,我看书不再局限在武打一类。书看得杂了,从书中汲取的知识也丰富了,我的作文能力也得到提高。
  如今,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学习负担的加重,不可能看那么多武打片了,但我已学会了选择,懂得以娱乐的态度,把看武打片作为紧张学习之余的休息。作为学生,读书学习是主要的,看武打片只是我生活中的极小一部分。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直言录

  阿房宫值得重建吗
  卢军
  读罢报上刊登的《秦阿房宫将重现》这则消息,心中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挥之不去,索性提笔写上几句聊以自慰。
  “再现我国最古老的宫苑建筑群——阿房宫,使人们重新领略这座古老宫苑的遗韵”,这是重建者的主旨,可当我看到以微缩形式重建,还要“占地三十五万平方米,总投资一点三亿人民币”时,心里便隐隐作痛。虽然我不知道这笔资金从何而来,但总觉得这样做实在太浪费,太不值得了。
  其一,西安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古都,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历代遗迹,都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宝库,时至今日,仍不断有文物出土和发掘。每年仅保护现有文物和发掘文物就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而国家在这方面的贴补又明显不足。与其花这么多钱重建已化为灰烬的阿房宫,不如用这笔钱为保护人类现有的文化遗产,作些实实在在的事,让钱花在“刀刃”上。
  其二,我们国家不是富到有钱没地方花的地步,需要花钱的地方还很多。花三百至五百元人民币可以资助一名失学儿童读完小学,投资十万元可以建一所希望小学。一点三亿元的巨款献给“希望工程”用处多大,效益几何,不用算大家都明白。目前,就陕西省而言,也不是“富得冒油”,全省不仅需要建更多的希望小学,而且陕北老区还有许多人急需解决温饱问题。把这笔钱用于扶贫开发,让贫瘠的黄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其效益远比让游客大饱“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漫回,檐牙高啄”的眼福要大得多吧。
  假如说,两千多年前项羽一把火使阿房宫“万千宫阙都作了土”,给后人留下了遗憾,那么今天为了某些部门、单位的局部利益耗巨资去重建它,何尝又不是一个人为的憾事呢?
  “阿房宫”“一期工程已完工,二期工程将于8月底竣工”,现在说什么都晚了,但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希望类似的重建工程不要再搞,希望如此巨额资金能花得其所,真正发挥作用。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注重培养人才的首创精神
  广东舞蹈教育结硕果
  北京舞蹈学院九九届编导专业广东班最近在舞蹈家杨美琦、郑晓惜带领下,专程由穗赴京,向北京的舞蹈专家、舞蹈院校师生表演自己创作的作品,赢得了一片称赞声。参加研讨会的专家都认为“喜出望外”。
  这届舞蹈编导班是广东舞蹈学校建校四十年来第一届编导大专班,由北京舞蹈学院和广东舞蹈学校联袂创办。在两年的教学中,他们不拘一格,没有舞种藩篱,广延各地和国外优秀师资授课,注重培育学生的首创精神,鼓励开拓意识,挖掘每个人的文化潜力,在深入研究民族本位文化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国内外最新的艺术信息与创作理念。这些教学实践成果都在他们的北京汇报演出中,在《春秋》、《远古的呼唤》、《巾帼素描》、《我们心中的河》、《雅鲁藏布江》等作品中,生动体现出来。尤其以“梁祝”题材新创的《悲欢离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一舞蹈打破时空概念,古今融合,奇思迭出。
  这届舞蹈编导大专班的同学在校期间还在全国和广东省舞蹈比赛中多次得到创作和表演奖,应邀参与舞剧《深圳故事》、黄梅戏《秋千架》的创编工作并担任舞蹈主角。7月27日,他们还将在广州黄花岗剧院表演自编自导的节目,庆祝广东舞蹈学校建校四十年。(文同)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又一位民族声乐硕士毕业
  梦鸽独唱音乐会在京举行
  继彭丽媛获得民族声乐硕士学位之后,总政歌舞团歌唱家梦鸽最近也圆满完成了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硕士学业,并在北京中国剧院的独唱音乐会上向观众、老师、同学、战友一展新风貌新水平。
  梦鸽是湖北沙市人,八岁就登台演唱,1979年考入长沙歌舞团,1984年到北京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金铁林和邹文琴。她加入总政歌舞团后,曾多次在全国全军重大艺术赛事中获大奖,两次被推选为听众最喜爱的歌手,拍摄录制了《沂蒙颂》、《龙船调》、《摇篮曲》、《温暖的风》等电视片和音带专辑,是我国舞台和屏幕里频频出现的歌手。1995年,她再入中国音乐学院,再次师从邹文琴,攻读硕士。邹教授称她“经过几年刻苦学习,有了很大飞跃,在英语等其他课目上也非常优秀。”
  在毕业独唱会上,梦鸽演唱了十五首歌曲,有歌剧选段《数九寒天下大雪》、《看天下劳苦人都解放》,民歌《敖包相会》、《幸福歌》、《刘海砍樵》和《祖国,永远祝福你》等。观众从中领略了她已经形成的清纯、甘甜、丰厚的民族音韵。(陈强)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文联迎接五十华诞
  今年7月,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迎来建会五十周年,他们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
  中国文联在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受到了党的三代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受到了社会各界和文艺工作者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为纪念五十华诞,他们专门制作了“中国文联会徽”和“中国文联之友”徽章。7月11日、12日,中国文联将在中国剧院推出《我们共同走过》文艺晚会,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和中国文联的历届领导人郭沫若、茅盾、夏衍、田汉、曹禺、老舍、徐悲鸿、梅兰芳、冰心、常香玉、骆玉笙的艺术形象都将在舞台上出现。7月13日,中国文联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会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钟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闲话武打片①

  茹含懿,浙江宁波人,工人——
  不想叫好
  我看过的第一部武打片是《少林寺》,那时候,武打片确实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其“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给予观众的启示也符合电影事业的宗旨。但是如今看武打片更多的是荒诞离奇的感觉,影片中塑造的人物没有翻江倒海、轻功出神入化到从一座山头“飞”到另一座山头则不能称其为武林中人,而且为了赢得票房收入,武打片中色情镜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小姐不暴露点、没有男欢女爱的场面就不能收场,更加可笑的是有的武打片中相距几个世纪的男女可以成婚配。
  影片一旦落到胡说八道的地步,那还不该称其为糟粕?事实上这是电影事业的倒退。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99中国国际民族歌舞年

  歌舞年走来张惠妹
  晓杜
  中国国际民族歌舞年的重头戏之一、由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承办的张惠妹’99北京演唱会终于敲定落实,将于8月6日晚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亮相。
  亚洲歌坛炙手可热的台湾歌手张惠妹是歌坛上急速升起的一颗新星。1998年出道仅一年有余,就举办了“妹力四射”大型演唱会,并创下华人女歌手罕见的辉煌纪录。今年以来,张惠妹风头更健,业绩不俗。1月,在台北、高雄创台湾近十年来售票速度最快的纪录,五万人次以上爆满的盛况轰动全台。3月,在香港的两场“321起飞张惠妹空降红馆”演唱会,开卖八小时内门票即被抢购一空,演出风靡香港。5月,在新加坡的两场演唱会门票更是分别在十小时和八小时内售罄。
  张惠妹旋风同样也席卷祖国内地。在她的专辑红透半边天之后,广州、昆明、北京、上海即将举办的巡演吸引了歌迷的视线。有了以往的演出经验和成绩,这次内地巡演力图呈现崭新的面貌,除了原来演唱会的合作伙伴为班底,还加入了许多新搭档,搭配的乐团均是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香港的顶尖乐手,曲目加入张惠妹出道以来多首代表作品的重新编曲版。在舞台和造型上更是新颖别致,由香港著名的舞台设计师许俊强设计的舞台,有八个巨大景片,舞台有十层楼高,快速升降机、礼花炮、巨型风筒以及多点喷泉令人有置身丛林一般的紧张与神秘。传遍工体每个角落的十五万瓦的PA音响,二十万瓦的灯光将营造出瑰丽迷人的舞台效果,全新安装的多台大屏幕将清晰呈现演唱者的每一细微表情,在场地中无论观众身在何处都可以感受到舞台上热力逼人的表演及滚滚流动的声浪。
  张惠妹’99演唱会的演出场地,几乎都将特意选在户外和当地容量最大的体育场。上海是可容纳八万人的体育场,新加坡的场地是可容纳六万人的国家体育场,在此之前,只有迈克·杰克逊曾在那里办过演唱会。张惠妹磁性的嗓音,动感淋漓的肢体语言,加之数万歌迷的沉醉,构成演唱会溢彩流光的风格。
  中艺公司还为张惠妹演唱会开通了特别网站,以使年轻歌迷多一个渠道了解张惠妹及她的内地巡演活动。(中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供稿)
(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驻港部队文化生活剪影
  陈惜晖摄
  驻港部队与香港人民结下深厚友谊,这是他们和香港文艺明星同台表演。
  部队设有军营开放日,市民带着孩子来此与士兵对弈。
  水兵们正在排演军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