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市场力量与迷信观念
  ——无神论系列谈之四
  黄铸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外部力量,有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当人们对这些力量还不能理解、不能控制,从而在这些力量面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时候,这些力量就会在人们的头脑中被幻想为支配着自己命运的神秘力量。列宁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里,这种力量主要是资本主义的捉摸不定的力量(也译为盲目力量)。他说:“‘恐惧创造神’。现代宗教的根源就是对资本的捉摸不定的力量的恐惧,而这种力量确实是捉摸不定的,因为人民群众不能预见到它,它使无产者和小业主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遭到,而且正在遭到‘突如其来的’、‘出人意料的’、‘偶然发生的’破产和毁灭,使他们变成乞丐,变成穷光蛋,变成娼妓,甚至活活饿死。”
  列宁所说的捉摸不定的力量(或盲目力量),就是市场竞争的力量。在市场竞争中,有一只“无形的手”即价值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使人们面临种种不确定性和风险,感到无能为力,从而幻想存在一种神秘的支配力量,如运气好坏、吉利不吉利等。于是,人们就极力崇拜和追求被认为象征好运和吉利的东西。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也是一切市场经济社会所共有的现象。过去我们听说,在香港发菜很行销,就因为发菜谐音“发财”,数目字“8”被认为吉利,就因为谐音发财的“发”。这是香港市场经济社会的反映。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祖国大陆的一些地方也流行起类似的现象,并且同原有的封建迷信的残余结合在一起,相互激荡,变本加厉。其表现如下:
  (1)推崇、追求“吉利”的数目字。如“吉利”的汽车牌号、电话号码,商品标价也讲究用“吉利”的数目字,如“一路发”(168元)。
  (2)风水观念盛行。在南方某城市,听说有一家餐馆,对门是一家煤铺,因而倒霉赔本,后来在门外安装了一个大反光镜,把倒霉气反射回去,就赚钱了。盖房子、修坟墓要看风水的更是所在多有。据最近报载,某著名旅游城市的一条主要大街上还开了一家“三毛姓名店名咨询行”,老板的名片上赫然印有“风水、八卦、姓名预测师”等字样。
  (3)看相。有看面相的,有看手相的。一次去某地开会,笔者看到一位与会的干部到处给人看手相,似是玩笑,又似认真。
  (4)占卜。这些年易学十分兴旺,其中不乏对易学的科学研究,但多数是宣扬占卜之类的迷信,还堂而皇之地打出“预测学”的旗号。
  (5)录用人员要看生肖。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某企业招聘经理秘书,一位小姐去应试,笔试、口试都顺利通过,但左等右等,总不见录取通知到来,打电话一问,才得知是因为这位小姐生于1962年,生肖属虎,而这里的经理生肖属羊,怕录取这位小姐做秘书,会“羊入虎口”。
  (6)大建坟墓,互相攀比。
  (7)借口发展旅游,滥建小庙和露天大佛。
  诸如此类的现象说明,市场力量确是愚昧迷信的深刻根源,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风险使人们祈求神灵赐予好运,避开恶运;另一方面是一些人趁机借此生财敛钱。应当看到,市场竞争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捉摸性,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认识、不可控制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里,也能在一定范围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要我们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国家完全能够做好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在微观上,只要人们善于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是可以驾驭市场力量,从而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而靠祈求命运之神保佑,是完全虚幻的,无用的。


第9版(理论)
专栏:

  敢于坚持实事求是
  张玉书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史经验表明,当我们能够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当我们背离或放弃实事求是的时候,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这是一条被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党的民主生活制度日益健全,敢说真话、讲实话的良好风气逐渐在党内形成。但应当看到,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也有少数党员干部由于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使得脱离实际,弄虚作假,说假话、讲空话的不良风气又有所抬头,对党和政府的威信和形象造成了损害。因此,在广大党员干部中认真进行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再教育,帮助大家从思想认识上、立场观点上牢固树立起实事求是的观念,以保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每位党员干部,都必须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自觉地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完全可以说,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我们党的事业的巨大成功。实事求是是凝聚民心的根本条件,也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前提。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背离。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更不是称职的领导干部。
  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领导干部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是一个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问题,而且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世界观是一个人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认识客观事物,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自觉地同弄虚作假、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作斗争。人生观是一个人生存目的的根本取向。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就会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实事求是,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价值观是一个人评价事物好与坏、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标准。如果把吹牛拍马、弄虚作假、投机钻营视为时尚或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就不可能坚持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能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为“官”,就会自觉地坚持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三观”,最关键的是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从思想上真正懂得,作为领导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加强自身修养。领导干部是否敢于坚持实事求是,与自身修养密不可分。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情操和优秀人格的领导干部,不仅自己能坚持实事求是,不说假话,不讲空话,而且会自觉同弄虚作假的行为作斗争。加强自身修养,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重”,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注意自己的言行,珍惜自己的名节,重视自己的形象,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自省”,就是对自己的工作和言行经常进行反思,及时、自觉地改正失误和过错;“自警”,就是警示和告诫自己不要违反党纪国法,不要违背政治原则和道德规范,经常用历史的教训来警省自己;“自励”,就是激励自己奋发向上,不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不因逆境而丧志,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认真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践表明,一个单位和部门民主集中制坚持得好,那么说假话、讲空话、弄虚作假的坏作风就不容易滋长。因此,只有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同志之间才能敢说真话、讲实话,畅所欲言,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形成和谐宽松的政治环境。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把党内民主生活活跃起来,形成说真话、讲实话者荣,说假话、讲空话者耻的舆论氛围。同时,完善干部的考核制度,把由单纯的量的考核,变成量和质相统一,坚决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良现象。还要建立完善监督奖惩机制,对于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干部给予支持、鼓励,使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扬光大。


第9版(理论)
专栏:

  调查研究:领导干部的一门必修课
  王修智
  内容提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更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实现科学决策。
  ●提高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提倡和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要紧紧围绕中心任务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不仅是为了说明情况和原因,更重要的是提出意见,作出决策,解决问题。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新时期,尽管我们进行调查研究的对象、内容、手段、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但是调查研究在党的决策工作和全部领导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丝毫没有改变,而且显得更为重要,只能全面加强,决不可有任何削弱。他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更没有决策权。这充分说明了新时期调查研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个至关重要的大课题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一个基本工作方法,也是党的优良传统。总结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在研究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始终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依据的。搞好调查研究,是我们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世纪之交我们面临着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决定了加强调查研究、实现科学决策,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脱困目标;所有制结构调整、社会保障机制建设要迈出新的步伐;政府机构改革和住房制度、教育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进一步推进;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面对这些跨世纪的历史重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对各级领导干部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挑战。要解决新课题,完成新任务,不能靠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也不可能从书本里找到现成的答案,只有深入实际,进行大量而富有成效的调查研究,才能及时拿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思路。
  必须看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了解情况的手段和方法越来越丰富,因而在一部分干部身上,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自觉性降低了,总以为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就可以了解和掌握下面的情况,用不着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这就极易滋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与此同时,在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面前,也有不少干部在许多方面还不是十分适应,原因之一就是忽视调查研究或调查研究不够。有些干部总是用老眼光对待新问题,认为情况熟,用不着调查研究;有些干部不能走出文山会海,认为工作忙,顾不上调查研究;还有少数干部习惯于听听、转转、看看,追求形式,不深入调查研究,结果造成有的干部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缺少应有的了解和分析,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动态,对国有企业改革和职工下岗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干部不能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工作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面对问题不敢决策或不能正确决策。这就说明,加强调查研究,对于各级干部密切干群关系,把握国情、省情、市情、县情和民情,提高解决复杂矛盾和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对于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紧紧围绕中心任务进行调查研究
  从一定意义上说,决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领导水平的高低。提高领导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提倡和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而科学地选择和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不仅决定着调查研究的方向和水平,同时也是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重要基础。不同时期对调查研究的课题有着不同的要求,当前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战略问题的调查研究。战略,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指导全局的总方针、总计划。战略问题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各级党委、政府能够不断深化对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的认识,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面对世纪之交的新形势,必须运用新的观点、采取新的方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再认识、再研究。
  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重大问题,是指具有全局性、综合性的问题。例如,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纯收入随着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了明显增长,但是1990年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农民收入出现了增幅趋缓的问题。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有科技和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也有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通过调查研究找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具体措施和路子。又如,国有企业改革也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中央的方针、政策非常清楚、明确,下一步的关键是狠抓落实。如何落实,需要因地因企制宜,这个“宜”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
  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是深化改革过程中新旧机制矛盾的显露。当前热点问题多,例如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社会治安问题,防范金融风险问题,干群关系问题等。这些热点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改革的深度和力度。搞好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首先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标准,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在调查研究中,要多深入基层,认真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喜所忧、所爱所恶、所期所盼。只有这样,才可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苗头性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研究历史和现实预见未来,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实践证明,抓准了苗头性、趋势性问题,就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就能作出驾驭局势的决策,就能把握当前和将来工作的主动权。各级领导干部在认真总结、研究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下一步即将提上议事日程的重大问题,注意那些新出现的关系全局的苗头性问题,力求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这就要求有高度的敏感性,做好超前调查研究。
  典型经验的调查研究。典型经验往往反映了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抓典型的工作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工作方法,是推动工作不断深化的方法。一个好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就是一种精神,就是一条发展路子,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改革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推出了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一批先进个人和英雄模范人物,总结推广了邯郸钢铁公司优化经营机制等先进经验,从不同角度为回答和解决改革、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对领导决策和指导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有着火热的改革和建设生活,大量的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就蕴藏其间。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以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真正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上下功夫
  毛泽东同志说过,“调查就象‘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象‘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调查研究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社会活动,通过调查研究不仅要说明情况和原因,更重要的是提出意见,作出决策,解决问题。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切实改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调查研究的水平。
  加强学习,端正思想。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前提。因此,必须坚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坚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金融知识、现代科技知识和现代信息知识,以及法律、外语、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注意学习和研究其他新知识。只有思想端正,立场正确,理论功底深厚,广采博学,才可能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在调查研究中,还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实情,反映民意,解决问题,就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有喜报喜,有忧报忧,如实地掌握情况,找出问题,提出对策。
  辩证思考,创新思维。调查研究既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社会活动,也是根植于实践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一方面,调查的每一个对象,大至一个地区,小至一个企业,都具有诸多层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另一方面,任何政策和经验都是有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都有其特殊性。因此,应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即全面的、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矛盾分析的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改进作风,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是搞好调查研究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条件。为此,必须改进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了解到真实的、有价值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发扬三种精神:一是甘当学生的精神。不仅要“身入”,而且要“心入”,真正放下架子,以做群众学生的姿态,以向群众虚心请教的姿态,以满腔热情听取群众意见的姿态,以真心实意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姿态,对待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对待群众在实践中的发明和创造。二是求真务实的精神。不能只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浮光掠影式的调查,要提倡深入调查和蹲点调查,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到农村和企业,这样才能更多地听到群众的心里话,了解到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三是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敢于介入矛盾和问题,不怕碰“硬事”,不怕碰“钉子”。
  更新手段,多管齐下。调查研究的方法可分为传统的方法和现代的科学方法。传统方法如召开调查会、研讨会、走访调查、蹲点调查、典型调查、实地考察等,是多年来我们坚持的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应当继承和完善。同时,也要学习和运用现代的科学调研方法,如统计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专家调查、网络调查等,并逐步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调研领域,综合运用经济学、社会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以及规划与优选方法、预测与评价方法、计算机仿真方法等,以便更好地完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正确决策提供全面、翔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
  认真研究,解决问题。搞好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对调查得来的情况和材料进行认真、深入、系统的分析、综合、提炼和抽象。从目前的情况看,有调查不够的问题,但主要问题是研究不够,需要在研究上多下功夫。在研究中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吸收运用现代科学成果,善于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做法,善于想别人所未想,善于谋别人所未谋;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对调查来的材料和情况全面分析,深刻提炼,系统研究,抓住本质和要害;形成民主的风气,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倡“联合攻关”,尤其是对综合性、复杂性较强问题的研究,要广泛征求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研究深、研究透,达到解决问题和正确决策的目的。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信息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和思路
  ——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研讨会综述
  戚聿东温胜美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与北京市经济学总会日前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同举办了“企业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研讨会,现将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综述。
  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与会学者认为,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问题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也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的关键。建立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解决制度构架即内部机构设置和激励约束机制问题。目前很多已改造成公司制的企业,内部制度并未发生多少改变。董事会要么形同虚设,要么仍然是企业原班人马,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仍然是一个人说了算,监事会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散户股东更没有办法监督。所以,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不解决制度构架问题,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就无法真正解决好。其次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问题。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是不同的。在现代公司中,代理人——经理掌握很大的权力,搞不好,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很多问题都出在内部人控制上。最后还必须形成企业经营者阶层。目前,我国企业经营者和国家干部不分,这样就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经营者要以提高经营绩效为己任,而干部则有非经济的行为目标;企业经营者应在市场竞争中产生,而干部则不然。二是企业经营者报酬可与经营绩效挂钩,而干部的工资级别则是国家统一规定的。
  有学者认为,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必须转变政府职能。要通过明确规范股东、董事、经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国有公司制企业实现法制化管理。
  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思路
  与会代表提出,1994年以来,国家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前进,不再针对某一个或某一类企业实行优惠政策,而是为各类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因此,搞好国有企业的思路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第一,由过去更多地关注国有经济发展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由着眼于搞好各类国有企业转向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进一步发挥国有经济的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第三,由力图搞好搞活每一户国有企业转向“抓大”;第四,由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分别实施让利等政策,转向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
  按照十五大精神,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主要有如下几条:(1)实现政企分开。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政企分开有了实质性的措施。但后续改革仍要尽快跟上。(2)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改变国有经济“无处不有,无所不包”的结构。国有经济要有进有退,而且在很多领域,由于供需关系的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这种调整出现了可能。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调整,重点是向三个方面集中,即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优势企业集中,向大型化发展。通过国有经济的调整,还可以让出部分空间,使其他所有制经济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形成合理的互补关系。(3)积极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保持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最终所有权,又使大多数国有企业能够以独立法人身份走向市场。这几年的试点实践越来越清楚地表明,配套体制如果没有一个大的变革,要使单个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可能的。(4)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改组,培育一批优秀的大型核心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培育一批国有或是国家控股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不能因为韩国的某些大集团出现了问题就改变我们的方针。(5)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配套条件。(6)推进综合治理,实行减员增效。(7)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使那些丧失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市场。(8)培训企业经理,逐渐建立经理人才市场。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当代中华凝聚力》
  葛洪泽
  范英、丁富华主编的《当代中华凝聚力》一书,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该书围绕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内涵,阐明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成因、主体、客体、属性、特征、功能、发展、主要规律等一系列问题,读后使人获益良多,眼界开阔。
  作者通过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简要回顾,指出当代中华凝聚力形成的历史的、阶级的、社会的和现实的原因,使我们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复杂性与必然性。作者把《当代中华凝聚力》定位在“为振兴中华而探索”,使该书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中华民族要实现新的伟大复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不断地发展和壮大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种民族凝聚力,不仅表现为物质的力量,而且表现为精神的力量,前者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后者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江泽民同志精辟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这个科学的论述,是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概括。
  作者认为,在民族凝聚力中,爱国主义占有显著的地位,是一个民族能否凝聚的根本。有鉴于此,书中论述了爱国主义的由来、特征和作用,考察了当代中华爱国主义凝聚力的形成、类型和特点,分析了爱国主义与民本主义、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从而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升华。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发展战略》
  魏友
  发展是硬道理,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发展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并遵循正确的发展战略。前不久由济南出版社出版,李克、张亦学撰著的《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发展战略》一书,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跨世纪发展的理论旗帜,是指导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唯一正确的科学理论。该书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发展的内在关系,概述了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涉及了国情基础、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和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