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与对策
  李成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了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已从以往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以需求约束为主,这使得农业增产目标与农民增收目标表现出了不一致性,收入对产出的弹性持续下降,农业创造收入的能力呈现出减弱的趋势。事实已经说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强化其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能力,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结构面临困难
  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使得广大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其原因在于:(1)我国农民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和市场意识的缺乏,以及由于市场交易的体系和规则还不规范,在搜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并作出决策时,还面临着许多困难。(2)农业独特的产业特性使得农民在走向市场时,遇到了特殊的难题。随着产业的整合和协同发展,农业的产业链得以持续延伸,日益成为一个开放的复合系统,但农业在初始意义和本质规定性上,仍然是通过加速和改善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以取得社会所需产品的经济活动,即农业生产过程是生命的繁衍的过程。这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与众不同的约束和风险: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较长且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结构调整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农产品具有鲜活特点,产品销售是否及时对农业效益的实现影响极大。这一特性使得在买方市场中,农业的处境相对于其他产业部门更为不利。
  政府应予引导、支持
  微观生产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最大障碍,农业结构的调整,亟需政府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
  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时固然要强调品种和品质的结构调整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明确农产品的总量供给与市场有效需求相适应的问题,亦即总量的平衡是结构调整的基础。我国的粮食确实需要一个较高的自给率,但它必须与整个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达成平衡。我国粮食政策选择的方向应当是保护和培育粮食生产之潜力,重点应放在科研投资和农田基本建设上,以期当未来阶段需要更多的粮食时,可以从容地生产出来,而不是过分追求粮食实际产量的快速增长。
  2.农业结构的调整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农业结构的调整固然要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如同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了的那样,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无法离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否则,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目前,可以考虑通过以中央为主、地方配套的财政补贴方式对缺少市场需求的粮食产品进行转产调整。我国国有粮食仓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过量仓储,特别是南方的劣质籼稻,市场需求很小。所以现在亟需限制劣质粮食的生产,进行及时的转产。这里对转产的补贴并不意味着政府要增加额外的财政支出,而仅仅是对原来粮食收储中财政补贴的重新调整。而且,较之保护那部分劣质粮,政府对转产进行补贴,可以节约一大笔人力、物力的开支。
  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但在我国,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有限,信息服务也很落后,以致他们难以准确有效地形成有关成本、风险和收益的预期,而是带有盲目安排生产的特点,导致产品供给偏离社会需求目标和结构的低效。因此,强化市场信息服务,比如政府支持建立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等,已成为当务之急。此外,商品化发展和结构的调整,需要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相应改善。政府除了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外,还要重视这方面的投资和建设。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农业大县平邑县,不仅将大宗农副产品卖出去,而且还从外地购进农产品供本地农民加工,实现了政府增税,农民增收的目标,其奥秘在于——
  一呼百应一通百通
  孟宪华
  “市场‘呼’,一呼百应;渠道通,一通百通。”这是山东省平邑县在带领农民闯市场过程中悟出的真谛。自去年以来,平邑县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牢牢抓住“市场”这个指挥棒,紧紧扭住政府、农民、中介组织三个要素,打通了农副产品流通的“市场脉搏”。据统计,全县有6万多农民参与农副产品的流通,每年吞吐各类农副产品20多亿公斤,使该县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65%。
  如何诠释市场一“呼”,一呼百应呢?平邑县决策者有独到的见解:顺应市场——市场一“呼”——一呼百应。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市场意识、名牌意识、市场定位,政府的宏观政策、微观措施,中介组织的信息、咨询、服务等,只要三个要素优化配置合理,协调一致,一呼百应便顺理成章。
  平邑县首先在县、乡成立了农副产品销售组织,具体负责流通领域的科技指导、信息传递、运输调度、货源配置等。并逐步形成了以资源为依托,以特色专业市场为龙头,以农贸市场为骨干,以贩运大户为重点的市场网络体系。同时,该县出台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市场流通。对从事季节性鲜活农副产品贩运者,手续从简;对新进入流通领域从事农副产品贩运购销的个体私营户、私营企业、新建市场经营者,在场所、水电、通讯、户口等方面优先照顾;对纳税1万元以上的大户分类予以重奖,对年缴税10万元以上或购销农副产品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业主,县里实行重点保护;金融部门为大户开办承兑汇票、贴现、信用证等服务。
  经过多年的市场摔打,平邑县参与市场流通的农民已形成三种类型:一是走街串户的小商贩;二是坐店经营的中间商;三是天马行空的行销商。小商贩本小、利薄,但经营灵活,风险性小,从业规模大;行销商货源来自中间商和小商贩,他们头脑活,信息灵,资本厚,手段先进,效益高,大宗农副产品的外销主要靠这部分人完成;中间商则多业经营,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郑城镇药材行销商张纪华年为国家缴税30多万元,武台镇的蒋明先贩销黄桃季收入4万元,温水镇王启立年贩销干鲜大蒜200万公斤,等等。这些大户成为农民流通大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将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最终实现了农副产品与市场效益的对接。
  随着农村流通市场的日趋繁荣,一些农民便干起了中介生意,为农民参与流通提供信息、咨询、运输等服务项目。于是,“金银花商会”、“配载协会”、“西瓜交流中心”等中介组织便应运而生。作为从事“信息产业”的中介组织,直接给农民提供准确、快捷、方便、高效的服务,为农民闯市场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截至目前,全县各类中介组织已发展到50余家,每年为农民提供信息上万条。
  “一呼百应”带来了“一通百通”。平邑县6万农民参与市场流通,不仅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而且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新格局,并促进了当地加工业的大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身手当在难时显
  樊晓国
  在猪价低落的时候,收到一位养猪大户的来信:“当初是乡村干部竭力让我当养猪大户;在我的猪场还算红火、有些钱赚的时候,干部们踏破了我家的门槛,可如今我亏了血本,一个干部也见不上面了!”
  这位养猪户提到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确有一些基层干部不懂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竭力鼓动农民实行规模种养,他们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也有少数干部是为了在汇报、总结中有所谓的“水果大王”、“养殖大户”等“政绩”。当种养大户生意还好的时候,家中常常能看到干部们的身影。然而,当这些“水果大王”、“养殖大户”在市场波动面前,或赔本、或垮掉的时候,这些干部们往往或推诿塞责,或避而不见……
  干部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发展时干部抓,红火时干部夸,挫折时干部推,垮掉时干部溜”。干部工作果真如此,不仅会让农民对他们本人产生怨气,而且会对党和政府产生不信任感。这样的干部如果多了,对农村稳定、对干群关系、对整个农村工作都会有害无益。
  实际上,当农民在市场中遇到风险的时候,才更需我们的干部挺身而出,替他们排忧解难。
  领导就是服务这句话,不是市场红火时庆功宴上的溢美之词;不是汇报材料中的八股套话,而是体现在一点一滴的为群众办实事之中。
  如果你是干部,就请你在云谲波诡的市场面前,用这条标准对照一下自己。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鱼苗投向松花江
  7月1日,由哈尔滨正阳河集团出资,在松花江上游19号航标南岸向松花江增殖放流优质人工鱼苗50万尾。这次放流的鱼苗为长约2.5厘米的草、青、鲢、鳙、鲤5大鱼种。由企业出资放流人工鱼苗,在黑龙江省内尚属首次。至今,哈尔滨市水产局已累计9次、共向松花江放流鱼苗360多万尾,使松花江渔业资源得到有效补充。图为新发水产站的养殖人员将50万尾良种鱼苗投放入松花江。
  新华社记者周确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粮站议粮
  李明玉
  6月8日,是江苏省建湖县冈西粮管所夏粮收购的第一天。这天一大早,粮农们便三三两两,或开着拖拉机,或驾着挂桨船,从四面八方朝粮站聚来。
  嵇舍村种田大户陶学华开着拖拉机刚进粮站大门,看到正在清扫水泥场地的所长董殿扬,马上停下来焦急地问道:“听说今年粮食又削价了,是不是?削了多少?”
  董所长一看是老陶,笑着对他说:“你先别急,今年国家的粮改政策主要是突出强调了优质优价,你的小麦是什么品种?”
  “全部是春性扬麦”,老陶说,“由于服侍得好,平均亩产达400公斤呢!”
  “光单产高不行,你这个品种属劣质红小麦,今年保护价只有5角6分钱1斤。”董所长接着说:“到明年,对一些质量差,不适应市场需要的红小麦、早籼稻、常规籼稻、玉米,国家将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
  这时,前来卖粮的农民越来越多。听到他们的谈话,许多群众都围了过来。
  西吉村农民杨成插过来问道:“我今年种的8亩小麦全部是乡农技站推广的‘百农64’,是什么价格?”
  “‘百农64’属白小麦系列,价格基本与去年持平,每斤6角4分钱。”
  有几个农民听说1斤红小麦比1斤白小麦价格低8分钱,急得直跺脚:“去年秋播时乡农技站专门到我们村来推广‘百农64’,我们没有听,真后悔。”
  因为是夏粮收购第一天,该乡乡长朱金明也来到了粮管所。听了农民朋友们的议论,他接过那位小伙子的话说:“其实市场早已提出了调整粮食品种结构的问题,今年国家粮改政策的调整和完善,可以说是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种好粮,才有好销路、好价钱。”
  朱乡长一席话说得围观的群众个个点头称是,不少农民说道:“以后再不能只埋头种地,不抬头看路了”,大伙儿打算回去就和农技站联系,从今年夏季开始,就着手调整粮食品种结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万全稻草变废为宝
  本报讯河北省万全县北沙城乡岸庄屯村有80%的农户搞起了草编,仅草编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500多元,全村人靠草编走上了致富路,去年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岸庄屯村有稻田面积3000多亩,年产稻草150多万公斤。稻草喂牲畜不吃,烧火不旺,在外面堆着还易引发火灾。1992年开始,他们由生产草袋子逐渐发展到生产床垫、草绳、机制草帘、机制草袋系列产业,每年消化稻草150多万公斤,一亩稻田的稻草通过草编可增收300多元。(周建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文竹鸡毛富了百姓
  本报讯位于井冈山老区的江西省永新县文竹镇的鸡毛加工业年产值近千万元,年出口成品串毛10万公斤,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量的1/3,并以其品种全、毛色好,在客商中取得了良好信誉。到去年底,全镇已办起鸡毛加工厂18家。现在全镇常年从事鸡毛加工、销售的人员最多可达4000人,农民平均增收220元。
  (曾绯龙)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盼望买到微量量器
  编辑同志:
  近年随着农民科技意识的日益增强,农药、兽药等被广泛应用在生产中。但是,这些药物的用量说明都是以克、毫升为单位的,如饲料添加剂等,是以每日饲喂多少克为标量的,量很小,目前农村还未见销售这种微量的量器,人们只好凭感觉用药。结果不是量小了不起作用,就是量大了造成浪费甚至起副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了解,目前农民至少急需这样两种微量量具:一是以毫升为刻度的小型量杯,适用于量取液体药物;二是以克为单位匙勺,适用于量取粉剂药物。
  江西省崇义县扬眉镇政府彭良龙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夏粮收购要防“找零难”
  编辑同志:
  夏季粮食收购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根据以前夏粮收购资金兑付情况,部分粮食企业因从银行提取的收购资金大都是大面额人民币,在兑付农民粮款中经常出现“找零难”的情况,给粮站和农民带来不便。为此,笔者提醒粮食收储企业要及时与银行部门联系,在保证及时兑付粮款、不向农民打“白条”的前提下,还应准备足够数量的小面额人民币,从而杜绝在夏粮收购期间“找零难”现象的发生。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五河县支行
  刘学升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北京志愿者内蒙古扶贫
  北京青年志愿者林博燕、傅磊、李强等人,来到国定贫困县内蒙古固阳县的东公此老乡中心小学,从事扶贫支教工作。
  ①有绘画特长的林博燕在低年级第一次开设了美术课,使孩子们在美术色彩中陶冶情操。②担任校长助理的傅磊,还承担高年级体育和数学的教学任务。这是傅磊在体育课上带领孩子们做广播体操。③来自北京市丰台教育分院的李强在讲解《我们周围有空气》一课时,与学生一起做试验游戏。
  新华社记者王晔彪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做芋饺办大事
  丁雪堂
  芋饺只有浙江省新昌独有。它不用面粉用淀粉,不用清水用芋艿,也不是所有芋艿可做的,要用上等黄秆芋艿,洗净蒸熟去皮,挖去硬块,用蕃薯粉拌和成面团,用手揉成面块,包上肉馅,捏成三角形,在锅里用开水一煮,放上调料、小葱,这样的一碗芋饺既糯又柔、既滑又香。所以它的别名叫“一口溜”。外地人到新昌都喜欢吃芋饺,吃了以后还想带点回去,可是新鲜芋饺不好带,市场上也没得买,因此,长期以来顾客只得望芋饺兴叹。
  新昌人竺谷清动了脑筋,何不把芋饺做成速冻饺呢?他于是筹措资金,组织人员,购买设备,于1998年成立了新昌首家芋饺厂即天然食品公司。芋饺投放市场以来,深受顾客欢迎,在上海、杭州、宁波等地市场十分畅销,当今已成为新昌的旅游产品之一。
  新昌是“八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县,每年农民种的蕃薯很多,长期以来除人吃、喂猪外,农民在市场上出售鲜蕃薯数量有限。
  自从有了竺谷清的天然食品公司以后,蕃薯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把鲜蕃薯加工成蕃薯粉,过滤过的蕃薯渣可制烧酒,酒糟又可喂猪,肉猪出售给芋饺厂做肉馅。这样的良性循环发展,农民再也不愁蕃薯没有人要了。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打烧饼奔小康
  阎宏宇
  安徽太和县原墙镇刘协村478户农民,80%的农户靠打烧饼打出了一条小康路。
  刘协村农民打烧饼始于1984年。时任原墙镇党委书记的高松江,发现名利集上一位叫张国兴的厨师有一手打烧饼的绝活,他打的烧饼外酥内软,老少爱吃。他找到张国兴,请他办打烧饼技术培训班,教刘协村农民怎样砌烧饼炉,怎样发面,怎样配作料……农民们学得很起劲,学会后就收拾行装,带上打烧饼的技术外出了。
  第一批农民出去了,站稳了脚跟,就往家里捎信,带出第二批,就这样亲带亲,邻带邻,北京、上海、西安、长沙、武汉……不少大城市都有刘协村民打烧饼,现在刘协村一带外出打烧饼的发展到2000多人。他们的烧饼炉除了设在大街小巷外,有的还打入宾馆、饭店和大专院校的食堂。村民刘懂礼一家就在长沙设了10多盘烧饼炉。一个烧饼炉一年可挣1万多元,多的可挣2万—3万元。
  刘协村80%的农民出外打烧饼,可是家里的农活一点也没耽误,他们用外出挣的钱,添置了全套的农业机械,耕种收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打了机井,安装了变压器,修了引水渠和电灌站,旱涝保收。他们还捐资修建了村与村之间的砂礓路,并联合桃园、任庄行政村将原来破烂不堪的学校改建得面貌一新。经市县两级评定,这个村被评为阜阳市小康村和精神文明先进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