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高村外相谈小渊首相即将访华
  为日中友好新世纪架桥
  本报东京7月5日电本报记者于青、光明日报记者蒋道鼎、经济日报记者赵文斗、文汇报记者徐启新报道:日本外相高村正彦今天在外务省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希望小渊惠三首相此次访华能为日中友好合作新世纪架设桥梁。
  关于小渊首相访华的目的,高村外相说,去年江泽民主席访问日本时,日中双方发表了关于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确认了两国关系的重要性,取得了极大的成果,日中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希望小渊首相此次访华能为日中友好合作新世纪架设桥梁。具体而言,日中双方将确认去年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在联合宣言中达成的重要共识,讨论去年发表的日中间33项合作项目的实施情况和今后的方向。除双边关系外,双方还将就下个世纪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对美关系和科索沃问题等交换意见。
  关于日中关系及其在日本外交中的位置,高村外相说,去年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双方都认为日中关系对两国来说极为重要。在本世纪的后50年中,日中关系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国际社会对日中两国都寄予极大的期待。发展日中两国友好合作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是重要的,因此日中双方应进一步推进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面向共同目标协调行动的关系。
  高村外相还就日中经济合作、历史和台湾问题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第6版(国际)
专栏:

  克林顿和谢里夫就印巴冲突会谈
  瓦杰帕伊拒绝克林顿的访美邀请
  尼呼吁印巴和平解决克什米尔危机
  本报华盛顿7月4日电记者马世琨、张勇报道: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4日在这里就印巴两国最近在克什米尔发生的冲突举行紧急会谈,双方一致同意应采取具体步骤恢复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
  克林顿和谢里夫在会谈结束后发表的一份联合声明中说,最近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冲突是“危险的”,“包含着导致更大冲突的种子”。美巴两国领导人认为,印巴双方尊重克什米尔地区的实际控制线对南亚和平“至关重要”。
  克林顿和谢里夫还一致认为,印巴两国今年2月在拉合尔开始的对话为解决包括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印巴分歧提供了最好的论坛。
  在克林顿同谢里夫会谈前,白宫官员说美国不准备在印巴之间进行调解。美国认为,克什米尔冲突必须通过印巴之间的直接对话来解决。
  这次美巴华盛顿会谈是应谢里夫3日向克林顿提出的要求举行的。
  据新华社新德里7月4日电(记者白景山)印度外交部发言人今天宣布,印度看守内阁总理瓦杰帕伊3日拒绝了美国总统克林顿向他发出的访美邀请。
  发言人说,克林顿和瓦杰帕伊3日晚上通过电话进行了10分钟的交谈。克林顿请瓦杰帕伊尽早前往华盛顿访问,以讨论印巴克什米尔冲突,但瓦杰帕伊表示,他“目前不能接受这样的邀请,眼下不便前往美国访问”。
  这位发言人说,克林顿向瓦杰帕伊通报了他早些时候同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通电话的情况。发言人强调,克林顿的邀请是“双边性”的,与谢里夫对华盛顿的访问毫无关系。当有记者问到克林顿在电话中是否谈到巴基斯坦就撤军问题提出了什么建议时,这位发言人拒绝提供进一步的细节。但他透露,克林顿排除了在印巴之间进行调解的可能性,表示克什米尔问题必须由印巴通过双边渠道来解决。
  新华社加德满都7月5日电尼泊尔新任外交大臣拉姆·夏兰·马哈特4日说,尼泊尔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采取克制态度,和平解决目前的克什米尔危机。
  据此间报纸今天报道,马哈特4日在议会发表讲话时说,尼泊尔正关注着克什米尔局势的发展,“我们希望我们的两个友好邻邦——印度和巴基斯坦能尊重实际控制线,达成一项和平解决目前危机的方案。”
  他说,印巴关系出现任何紧张都会给南亚次大陆带来负面结果。因此,“我们希望这两个国家采取克制态度,不要使紧张关系再升级。”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抓住时机共建和平
  朱梦魁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日前访美,与美国总统克林顿磋商如何尽早恢复中东和谈等问题。双方一致认为,当前的中东和平进程出现了新的机会,以色列和阿拉伯有关方面都应当抓住时机,全面启动阿以和谈,使长期停滞不前的中东和平进程切实取得进展。这是一个积极的举动。
  为使中东和谈摆脱僵局,埃美两国领导人达成了一项共识,即在12至15个月内,双方共同努力,使陷于僵局的中东和平进程恢复前进。克林顿表示他将会晤以色列当选总理巴拉克。穆巴拉克也表示将与巴拉克以及叙巴领导人阿萨德和阿拉法特举行会晤,以便居间斡旋,使中东和平进程走上正轨并取得成果。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方面在关注以色列政局变化的同时,都敦促以色列未来的新政府能执行已经达成的和平协议。另一方面,美国敦促埃以“加深关系”,为推动地区和平进程创造更适宜的气氛。鉴于此次埃美双方的默契和协调,许多停留在纸面上的中东和平协议有可能逐步成为现实。
  以色列方面的和谈立场是中东和平进程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因素。最近,随着以政府换届,中东和平进程出现了重新恢复的势头。当选总理巴拉克曾多次表示要推动阿以和谈,承诺将根据怀伊协议同巴勒斯坦方面进行最后阶段的谈判,并与叙利亚和黎巴嫩恢复关于从戈兰高地和黎南部撤军问题的谈判。阿拉伯国家对巴拉克抱着观望与希望的双重态度。巴勒斯坦敦促巴拉克改弦更张,停建犹太人定居点;叙总统阿萨德表示愿与以谈判戈兰高地问题。这些迹象表明,自1996年5月之后处于停顿状态的中东和谈有可能出现转机。
  重新启动和平进程首先需要阿以之间的相互信任,而相互信任的前提是践约的实际行动。无论是以色列的安全,还是巴勒斯坦的未来,乃至阿以之间的真正和平共处,只有通过谈判才能最终实现。要在阿以之间重新建立信任,关键是以和平的诚意执行已经达成的和平协议,这是对双方、特别是对巴拉克新政府和谈立场的检验。只有在中东地区创造和平稳定的大环境,才有可能消除这一地区恐怖活动的根源,从而有利于所有国家在关系正常化的基础上赢得发展和重建的机会。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一直动荡多事。处于世纪之交的阿以双方都应考虑,是选择和平与发展还是相反。历史反复证明,共建和平,共同发展对双方都有利,而继续争斗,则两败俱伤。机不可失,抓住才好。


第6版(国际)
专栏:

  科索沃维和
  希腊允许俄部队过境
  北约在阿将长期驻军
  据新华社雅典7月5日电(记者张永兴)据雅典通讯社报道,希腊外交部已决定允许俄罗斯部队通过希北部港口萨洛尼卡,前往科索沃执行维和使命。
  该通讯社援引可靠人士的话说,尽管北约和俄罗斯之间在部署俄维和部队问题上仍存有分歧,但四艘运载海军陆战队士兵和重型武器装备的俄罗斯军舰已从塞瓦斯托波尔港出发,预计在本周抵达萨洛尼卡港。登陆后,俄罗斯士兵将通过马其顿前往科索沃。
  据新华社莫斯科7月5日电(记者张金海)俄罗斯国防部新闻局5日发表公告指出,俄罗斯与北约在科索沃部署俄罗斯维和部队问题上没有障碍。
  公告说,俄罗斯与北约军事专家就双方在科索沃进行联合维和行动问题举行的会谈5日在莫斯科顺利结束。在为期两天的会谈中,双方着重讨论了有关科索沃维和行动的技术问题,会谈的成果“将有助于俄罗斯军队卓有成效地”参加科索沃维和行动。
  公告指出,会谈双方强调,从7月5日开始,科索沃普里什蒂纳机场准备保障科索沃维和部队的行动,其中包括俄空军运输机的降落。
  据新华社地拉那7月4日电北约驻阿尔巴尼亚部队司令雷斯4日在阿北部的米耶达称,北约将长期保留在阿驻军。
  雷斯说:“阿尔巴尼亚是北约最积极的合作伙伴之一,我们希望与阿的合作长期继续下去。”
  据阿通社报道,一个月前,美国武装部队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在地拉那与阿总理马伊科会谈时也曾表示,北约在科索沃危机结束后仍将在阿驻扎部队。
  雷斯说,北约驻阿部队的主要使命将从军事方面转移到“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运送和保护科索沃难民安全返回家园,并保证都拉斯港口至科索沃交通线路畅通。


第6版(国际)
专栏:

  叙敦促以新政府拯救和平
  拉赫德决定辞去南黎军司令职务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7月3日电(记者王根宝)叙利亚官方大马士革电台3日发表评论说,中东和平进程在下一阶段能否真正启动,将取决于以色列新政府所奉行的政策。
  评论指出,由巴拉克总理领导的以色列新政府所执行的政策将关系到其是否有能力拯救中东和平进程,给和平进程“冻结的动脉输入新的血液”。
  据新华社贝鲁特7月3日电(记者符卫建、王波)据黎巴嫩《使者》报3日报道,亲以色列的南黎巴嫩军司令拉赫德将军近日决定辞去司令职务。
  该报报道说,拉赫德决定辞职的原因是南黎巴嫩军的一些高级将领要求拉赫德对军队近期出现的一些情况负责,其中包括南黎军在一些军事行动中损失惨重、军中腐败盛行以及许多士兵开小差等。


第6版(国际)
专栏:

  7月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右)在华盛顿和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就印巴两国最近在克什米尔发生的冲突举行会谈。
  美联社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利维将再任以色列外长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4日电(记者戴巍)以色列当选总理巴拉克4日在特拉维夫宣布,他已决定任命桥党领导人利维为新政府外交部长。
  此前,巴拉克与“只有一个以色列”左翼阵营的成员就内阁组成问题进行了磋商。他将于7日向议会递交新政府组成名单。利维当天表示,他将与新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保持一致,并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1998年1月,他因不满内塔尼亚胡政府在中东和谈问题上的立场而辞去外长职务,并率桥党退出政府。在今年5月的大选中,桥党加入了由巴拉克领导的“只有一个以色列”左翼阵营。


第6版(国际)
专栏:

  科威特议会选举揭晓
  萨阿德内阁宣布辞职
  本报阿布扎比7月5日电记者林皎明报道: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艾哈迈德·萨巴赫昨天接受王储兼首相萨阿德·阿卜杜拉提交的内阁辞呈,并要求本届内阁作为看守政府继续工作,直至科威特新一届内阁成立。
  内阁辞职是在前天开始的第九届科威特国民议会选举结果揭晓之后宣布的。根据科威特宪法,政府应在新一届议会选举结果揭晓之后全体辞职。
  选举结果表明,在50个议会席位中,自由派及倾向于自由派人士所占席位从4席增加到14席,出人意料地获得胜利。带有伊斯兰倾向的组织及其支持者的席位由上届的24席减少为20席,其余16席由政府支持者和代表各部族利益的候选人获得。据报道,科威特妇女能否拥有参政选举权是此次选举的竞选焦点。自由派获胜据信将有助于妇女参政选举的议案获得议会通过。
  科威特国民议会为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每届任期为4年。今年5月4日,科威特埃米尔以议会与内阁合作不力和关系紧张为由,下令解散议会,提前举行第九届议会选举。


第6版(国际)
专栏:

  7月4日,以色列当选总理巴拉克(右)在桥党领导人利维女儿的婚礼上与利维碰杯。巴拉克已决定任命利维为新政府外交部长。
  美联社照片(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再见了,波恩
  ——德国开始迁都柏林
  本报驻德国记者江建国
  7月1日,德国联邦议院在莱茵河畔宁静美丽的波恩举行最后一次全体会议。会上,5月当选的新总统约翰内斯·劳正式宣誓就职,卸任总统罗曼·赫尔佐克作了告别演说。
  这次会议也是联邦议院正式向波恩告别,德国向柏林的迁都工作随即开始。
  1949年的9月7日,当时新诞生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议会的第一次会议就在波恩举行。今年9月8日,议会将在历史的见证者——饱经沧桑的柏林国会大厦举行战后的第一次会议。50年来人们所熟悉的德国总统府——那座白色的哈默施密特别墅、老总理府绍姆堡宫以及莱茵河右岸彼德斯山上的国宾馆,只能作为半个世纪德国历史的见证而载入史册了。
  与一段50年的历史告别,是一个令人百感交集的时刻。这天上午,人们在议会旁听席上看到许多熟悉的面孔:前总统魏茨泽克、前议长安娜马丽·伦格尔、社民党前主席汉斯—约亨·福格尔……当然也包括波恩市的前任和现任市长。这一天的会议上没有了人们常见的党派的攻讦,没有了滔滔不绝的政策辩论,会议的主角也不是施罗德,而是波恩时代的代表人物——前总理科尔。科尔长达55分钟的演讲,使大厅里的人们感到,他依然是人们所熟悉的那位善于从历史的教训和德国的周边环境来观察现实、审视未来的政治家。科尔说,波恩是一种象征,一种化身,它“谦虚的外表”表明德国誓与任何民族主义妄想、任何帝国式行为以及霸权野心决裂。虽然政府和议会回到柏林,但决不意味着历史的复辟。波恩留下的“遗产”要交给柏林,爱护这份遗产是德国人的任务。他告诫说,德国即使在将来也特别需要赢得伙伴们的信任。迁都后要牢记的第一点就是保持“谦虚谨慎”的精神。他语重心长地说,没有欧洲的一体化,德国就不可能在欧洲的心脏重新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因此德国一定要和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对邻国不分大小同样尊重。德国一定要当个“好邻国”,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德国人应当成为“德国式的欧洲人和欧洲式的德国人”。
  在德国的历史上政治中心曾多次变动,而每次变动都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1848年革命后首次德意志国民大会在法兰克福召开,其结局是革命失败,俾斯麦的普鲁士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个共和制度在魏玛建立,其结果是希特勒上台,政治中心转向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小小的波恩成为新建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首都。当德国统一后决定柏林重新作为首都时,欧洲人是以相当复杂的心情来看待这一决定的。这次政治中心的转移会不会标志着“第四帝国”的崛起?“柏林共和国”是否意味着德国又可能走一条特殊道路?很多人甚至揣测,德国将疏远西欧,亲近俄罗斯,目光转向东欧。这种担心至今也没有消除,出生于德国的法国著名政治学家阿尔弗雷德·格罗塞昨天在波恩表示,柏林始终存在着某种“普鲁士情绪”。或许正是为了显示永不重蹈历史覆辙的决心,几天前,德国议会终于以多数赞成票结束了一场长达10年的辩论,决定在柏林的市中心建立纪念被纳粹屠杀的犹太人纪念碑。
  对于无可奈何地接受迁都现实的波恩市来说,面临着重新定位、经济结构转变的艰巨任务。政府和议会迁走之后,波恩将失去两万个就业岗位。波恩计划把波恩建成一座科学和教育城。在迁都决议通过之后,德联邦政府许诺向波恩提供28亿马克的资金作为补偿,波恩市已投资近7亿马克兴建缩写字母恰巧为“凯撒”的“欧洲前沿科学研究中心”,以医学技术的智能新材料作为重点,在邻近的雷马根和莱茵巴赫将建立新的高等学校,未来的“联邦城市”波恩将是科学和通信技术的重点地区。而议会大厦将成为大型国际会议中心。此外,作为补偿,将有20多个联邦级机构从柏林和法兰克福迁来波恩落户,另有农业、国防等6个政府部门留在波恩。令波恩感到欣慰的是,雇员达8500人的德国电讯公司将以波恩为总部。此外,波恩市将重新焕发贝多芬出生地的魅力,以此为基点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迁都决议通过8年来,波恩克服了沮丧情绪,积极面向未来了。因为上述计划使波恩人相信:波恩不会因迁都而衰落。
  议会会议结束的7月1日下午,施罗德总理和蒂尔泽议长亲自在议会门口送走了一辆古色古香的象征迁都的两驾马车,这辆由奥尔登堡派来的被命名为“感受迁都”的马车,将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驶向柏林,装载着“迁都法”的文本和议员们个人的纪念品,预定于7月16日到达国会大厦的门口。第一列满载各类文件的火车将于7月5日下午从科隆货运站驶往柏林。
  再见了,波恩!
  (本报波恩7月4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澳大利亚调整联邦政府内阁
  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五日正式宣布对联邦政府内阁作出如下人事变动:任命新当选的国家党领袖约翰·安德森为联邦政府副总理,同时仍兼任运输及地方事务部长一职;任命新当选的国家党副领袖、原农林渔业部长马克·韦尔为贸易部部长;任命沃伦·特拉斯接替农林渔业部长一职,并进入内阁;任命拉里·安东尼为社区服务部长。澳联邦政府的这一人事变动是由于原国家党领袖蒂姆·费希尔自动请辞造成的。(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拉克副总理出访俄罗斯
  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五日离开巴格达前往莫斯科对俄罗斯进行访问。阿齐兹在离开巴格达时发表谈话说,他此行是应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前外长论坛”会议。阿齐兹说,访问期间,他还将会见俄罗斯领导人。据悉,阿齐兹将要求俄罗斯方面在安理会采取强有力的立场推动联合国解除对伊制裁。


第6版(国际)
专栏:

  拉脱维亚总理宣布辞职
  拉脱维亚政府总理克里什托潘斯五日宣布辞去总理职务。他将于当天向总统乌尔马尼斯递交辞呈。据报道,克里什托潘斯提出辞职,是因为参加联合政府的“祖国与自由”联盟趁他在国外开会期间与反对党举行会谈并签署了组成新政府的协定。克里什托潘斯指出,在这种对他不信任的情况下,他无法再继续担任政府总理。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内务部队打击车臣武装分子
  俄罗斯内务部长鲁沙伊洛五日宣布,驻扎在北高加索的俄内务部的部队当天早晨对车臣武装分子进行了打击。鲁沙伊洛在克里姆林宫与俄总统叶利钦会晤后向新闻界指出,俄内务部队对聚集在俄联邦车臣共和国和达吉斯坦共和国交界地区的车臣武装分子进行打击,以防止他们袭击哨所和居民。他说,遭受打击的这群武装分子约有一百五十至二百人。


第6版(国际)
专栏:

  希腊空军一架战斗机坠毁
  希腊空军一架F—5喷气式战斗机五日在进行正常训练时坠毁在希腊北部的马其顿机场附近,两名飞行员一死一伤。据雅典通讯社报道,这架战斗机坠毁在机场附近的一条高速公路上,并同正在行驶中的一辆货车和一辆小汽车相撞,两辆车的司机均未在事故中受伤。这是希腊空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发生的第二次坠机事件。(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绘进国徽的自豪
  ——土库曼斯坦纪行之三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孙勇军
  在世界其他国家,地毯和马匹也许司空见惯。但如果你到了土库曼斯坦,就会发现,地毯和“宝马”———阿哈尔捷金马却作为土库曼斯坦人的骄傲与自豪,已绘进国家的象征国徽里。因为,土库曼斯坦人与地毯和阿哈尔捷金马有着不解之缘。
  土库曼斯坦设有专门的地毯博物馆。地毯博物馆位于首都阿什哈巴德市中心,1993年3月20日经尼亚佐夫总统批准建立。该馆占地面积1178平方米,陈列着土不同时期各种图案的地毯、挂毯共1000余件。土库曼斯坦地毯一般呈深红色,由羊毛或驼毛加丝等原料织成,上面绘有各种图案。
  陪同人员介绍说,博物馆内展出了两块巨型地毯:一块为土最大、据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毯王”,长21米、宽14米,面积达294平方米,重达1吨。另一块据说为土第三大地毯,长18米、宽10.5米,面积达189平方米。此外,博物馆还展出了百万线头地毯(即一平方米有114.8万个线头)和双面地毯等其他形形色色、世所罕见的地毯。土第二大“地毯王”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内,长20米、宽13米。该地毯从国家博物馆二楼墙面一直悬垂到一楼,景象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据说,为了庆祝土独立五周年,这块地毯由38名妇女用6个月时间赶织而成。
  土库曼斯坦妇女从小就开始学习地毯的编织技艺。心灵手巧的女子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创新,并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使得土库曼斯坦地毯蕴含着土库曼斯坦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不仅如此,土库曼斯坦民族的各个支系都有自己特有的地毯纹饰,现今的土国旗和国徽上都绘有地毯纹饰。
  阿哈尔捷金马是土库曼斯坦的另一件国宝。有关阿哈尔捷金马的记载最早见于公元前,距今已2300多年。此马产于土境内的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是经过3000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
  阿哈尔捷金马体态匀称,神态威严,威武剽悍,步伐轻盈。无论何时何地,此马都是马头高昂,双耳紧抿,透明的双眼时刻警惕地注视着前方。即使信步草原,此马亦四蹄轻摆,极像在表演马术比赛中的盛装舞步。此外,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是这种马的显著特性。阿哈尔捷金马性情暴烈,但驯服后却非常顺从,对主人忠贞不二。德国、俄罗斯、英国等国的名马多由其它马种与这一马种杂交培育而成。
  历史上,阿哈尔捷金马大都作为宫廷用马,亚历山大·马其顿、成吉思汗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在中国历史文献中,阿哈尔捷金马被称为“天马”和“大宛良马”。据说,我国史书中记载的“血汗宝马”即源自阿哈尔捷金马。1945年,苏联元帅朱可夫检阅凯旋的苏军仪仗队时,骑的就是阿哈尔捷金马。
  国际马业界对阿哈尔捷金马极为推崇。1986年在“巴黎凯旋门杯”赛马比赛中,赢得冠军的一匹阿哈尔捷金马被以500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据悉,土现共有约2000匹阿哈尔捷金马,有五个大型国营马场。“阿哈尔捷金种马场”位于阿什哈巴德市西南郊,建于1922年,前身为里海养马厩,1992年改名为“尼亚佐夫总统种马场”。如今,世界阿哈尔捷金马爱好者俱乐部总部就设在这里,尼亚佐夫总统受聘担任该俱乐部名誉主席。
  去年9月,尼亚佐夫总统访华时赠给江泽民主席一匹名为“阿赫达什”(意为“白石”)的良马。此马通体黑亮,唯有马鼻呈粉色,且四蹄雪白,颇有“踏雪乌骓”的仙风道骨。“白石”年仅4岁多,目前尚驯养在阿什哈巴德的“阿哈尔捷金种马场”。钱其琛副总理今年6月访问土库曼斯坦时,曾专程参观了阿哈尔捷金种马场。当场长向钱副总理介绍“白石”时,我驻土大使龚猎夫风趣地说,“达什”与大使同音,这虽属巧合,但也说明这匹良马将担负着文化和友谊使者的神圣使命。
  (全文完)
  (本报阿拉木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