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入大千社会品五彩人生

  第一次下矿
  本报记者施明慎
  虽然下过乡,去过工厂,但从未到过矿区。5月7日,人民日报经济部一行人到山东兖矿集团东滩煤矿采访、参观,我作为其中的一员,自然要抓住机会,亲身体验一下井下采煤是什么样的。
  下矿井要做的第一件事是里里外外换装。据说,井下煤灰飞扬,不换上工装,身上的衣服就脏得没法儿穿了。在带队的一位女工程师的指导下,我们几位女记者很快改装换面: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腰系急救瓶,手持照明灯,脖子上还围着毛巾。粗一看,和电影里、照片上的矿工差不多。大家彼此看看,兴奋不已,只盼着快点到井下去。
  谁料,来到井下,才知道我们离真正的矿工差得太远。当一名合格的矿工,不仅需要专业知识、娴熟的技能,还要有强壮的体魄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在矿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乘提升机到距地面800米的井下。大约过了七八分钟,只听咣当一响,提升机门开了,大家鱼贯而出。迎着扑面而来的潮气,我们顺着两三米宽、满是泥浆的巷道往前走,目标是数公里外的采煤工作面。巷道两旁黑漆漆的,唯一带来光亮的是大家顶在头上或拿在手里的照明灯。初下矿井,一切都很新奇,大家劲头十足,谁也没想到走完这段路并非易事。
  与乘七八分钟的提升机相比,走在巷道里好似路漫漫无尽头。沿路有少部分平地,大部分路程是在废弃的轨道枕木上走。不仅脚下凸凹不平,而且要经常避开一个个水洼,水深,就得抓住机器旁的柱子往前移。巷道通风困难,越往里走,越感闷热,汗珠止不住地往外冒。最麻烦的是爬那400多级台阶,越爬,腰间的氧气急救瓶越显得沉重,越爬,腿越软、头越昏。有好几次我都险些摔倒,真不想往前走了。但是没有回头路,身在800米的地下,除了同伴们的脚步声、喘息声、几句说笑外,两边是无声的煤层,前后是看不到尽头的巷道,我感到了真正的无奈。路刚走到一半,女伴们个个都腰酸背痛起来,男士们也是大汗淋漓的。同事中有的人下过矿井,但从未走过这么远的巷道。有的人感叹说过去以为农民是最苦的,没想到矿工更苦。在感慨和疲惫之中,我们更加钦佩长年累月每天要这样往返3个多小时的煤矿工人。为了开采“黑色黄金”,他们仅仅在路上就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啊!
  幸亏兖矿的条件是全国最好的,我们可以在巷道里坐两段小火车,稍微恢复一下体力。就这样走走歇歇,我们终于到达了采煤工作面。喝着清凉的矿泉水,看着先进的采掘机器,心里感到说不出的舒畅,艰难的考验总算挺过来了。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入大千社会品五彩人生

  初登海上石油平台
  本报记者曲哲涵白天亮
  6月5日上午,我们在海上航行了两个多小时后,渤海石油公司渤西油田QK18—1号平台终于以它醒目的桔红色跳入视野。
  平台由生活区和工作区两部分组成,台底距海面15米左右,共有10根支撑柱,平面面积各有450平方米。平台顶上是直升机坪。工作区即油气产区,分上下两层,有9根采油管直插海底。远远望去,平台玲珑如花,平稳似岛。
  “岛”孤人不孤
  中午12时,从平台顶部伸出的吊笼像一只大手,将记者分批“抓”到这个“孤岛”上。带队的渤海石油公司的领导介绍:“与陆上相比,海上平台空间小,活动受限制,但我们尽量将工人们的生活安排得舒服些。”除了整洁舒适的卧室,平台上还有游艺室,可收看到卫星电视。
  渤西油田从工作到生活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了工人心理、行为活动的规律,比如在工作时间安排上,实行两星期一倒班。这样,“孤岛”上的人尚未体验到无法忍受的所谓“情感、社会剥夺”就下班上岸了,岸上“赋闲”的工人也开始渴望回到平台。尽管平台上实行全封闭管理,但这里的一切和外界并无两样,当班工人工作时专注的神情、巡视机器时胶皮靴发出的声声闷响、休班工人在娱乐室里爆发出的一阵阵纵情欢笑,一切都像是带了节奏,合唱着一首海上石油工人之歌。
  小平台高效益
  平台最引人瞩目的大概就是那盏“长明灯”了———工作区斜伸出几十米长的管道支架,用以燃烧伴生天然气。QK18—1平台每天开采并处理天然气40万立方米,但目前只能用掉15万立方米,由于存储成本太高,余下只好烧掉。据悉,天津电厂一期工程投产后,这里每天可供其20万立方米天然气,到时候可望“物尽其用”。
  QK18—1平台为渤西油田“母”平台,还要对QK173平台输送来的原油进行油气分离及原油脱水处理,经加压泵加压后,每天将共计800多立方米原油由海底管道输送到47.5公里外的岸上渤西油气处理厂。平台上生产区到处是纵横交错的银白色、黑色和桔红色的管道以及各种处理罐。管道多,接口也多,但整个生产区却没有一点油污,也闻不到异味儿,只有大小仪表的指针通过微微颤动告知你:一切正常,油气在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抽上来,其产量相当于陆上一个占地几十平方公里的油田。
  记者在生产区只遇到一两个工人,据说,整个平台工人总数不过22人,他们分班作业,每班6人,每两小时一次,检查仪表并测试空气中天然气的含量。这里的工人都训练有素,每个人都具备处理一般事故的能力,很多人还“一专多能”。拿消防来说,平台上平均每30平方米就有一套灭火设备,平台上的所有工人包括炊事员都经过了严格的消防训练,一有火警,即刻各就各位。
  也许因为是在海上,也许是因为一切都那么规整有序,QK18—1平台处处给人以宁静之感,倘不经过采访,谁能想象这宁静的平台日日夜夜为共和国输送着那么巨大的能量呢。(附图片)
  渤西油田QK18—1平台全景。右侧为钻井船。刘宝华摄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入大千社会品五彩人生

  井下安全员
  本报记者王慧敏
  “扑通、扑通……”盈耳是杂乱无章的脚步声。
  借着安全帽上的灯光朝四周打量一番,让人憋不住地乐:汗水从一张张黑黢黢的脸上蜿蜒而下,往昔头脸光鲜的大记者们,全成了三花脸。
  悠长悠长的巷道似乎在和大家的体力、意志进行较量,黑乎乎没个尽头。刚下井时,大家还嘻嘻哈哈相互开着玩笑,现在,全哑了,只是机械地迈着脚步,脚上那双深筒胶鞋似有千钧重。
  “当心脚下,前面有水坑。”只有他,不时大声地提醒着大家。
  他是井下的安全员。看上去30出头,瘦瘦的,背着一个硕大的工具包。
  “请大家把防护链扣好。”又要换乘小火车了,他跑前跑后检查着每个车厢。
  “转弯处墙上有钉子,慢点儿。”他跨在窄窄的护坡上,手提矿灯照着墙面。
  自下井开始,他一直不停地张罗着。
  终于到达工作面了,抬腕看看表,我们一共跋涉了1小时35分钟。此时,浑身如同散了架,只想躺倒了永远别再站起来。
  而那位安全员呢?在我们听矿长介绍生产情况时,又忙着检查一根根护桩。我发现他身上的工作服已被汗水湿透了。
  返回的路上,他正好走在我身边。“你们天天这样奔波,受得了吗?”我问他。
  他憨憨一笑:“习惯了。”他告诉我,兖矿的条件在采煤系统算是好的。中专毕业后,他曾在另一座矿的工作面上干了6个年头。那是一座老矿,每天来回要步行4个小时,有的路段腰都伸不直……
  “有烟瘾的,烟瘾犯了怎么办?”“心脏不好,想透口气的怎么办?”“肠胃不好的,想上厕所怎么办?”我一连问了几个问题。
  他沉默了。俄顷,低声说:“当矿工,得学会忍耐。”
  看着面前这位平凡而伟大的同龄人,我肃然起敬。说到平凡,是因为他是千百万矿工中的普通一员;说他伟大,是因为通过他平凡的言行,让我们找到了人生的坐标。
  遗憾的是,我忘记了问他的姓名,只记得他是山东菏泽人。(附图片)
本报记者在东滩矿800米井下采访。张明朗摄
 大吊车将参观者从船上“吊”往QK18—1石油平台。
  本报记者田俊荣摄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入大千社会品五彩人生

  让油污远离大海
  本报记者白天亮
  走上渤西油田QK18—1平台,你会惊异于这里的清洁。在这个年产38万吨石油的地方,看不见一片油迹一摊污水。石油从海底顺着管道流出,采油工人日夜不停地监测,确保没有石油滴漏;用不完的天然气在高空静静燃烧,站在平台上闻不到一点气味;污水经专门的净化装置处理后可以进行再利用,所有的垃圾都被细心地包装入袋由倒班工人运回岸上。站在平台上,蓝天如洗,海清如镜。
  平台的清洁离不开海洋石油人坚定的环保意识。平台上一旦有油滴,工人们会及时把它扫到搁油池中,甲板上留有油污就用棉纱细细擦去,假如发现燃烧不完全的油污不慎落入海里,则会及时喷洒消油剂。这一项项措施还被编写成教材发到每一个员工手中。环保已成为渤西油田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环保上,渤西油田从没有吝惜金钱。所有的采油平台和陆上终端厂都坚持做到防污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到现在他们已有围油栅2430米、撇油器5台、工作艇4艘,在环保设施上投资已达1.4亿元。
  采油的地方难免会发生溢油,重要的在于冷静地控制和快速地处理。防患于未然一直是渤西油田奉行的宗旨,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溢油回收演习。在渤中地区的一次大型溢油演习中,从开始发现溢油到将围油栅拖成L形把油围住只花了1小时25分钟,证明了渤西油田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迅速及时地将设备调到现场,减少溢油面积。
  如今的渤西油田,平台周围500米内海水可达国家三类标准,1.85公里以外为一类水质,从没有出现过一次大面积的溢油事故。曾有一位在陆上石油工作的老先生不相信海上石油可以保持如此清洁的环境,亲自上了一次平台。看了生产区又看生活区,老先生竖起了大拇指:“真是干净,真是一点油污也没有,这次我算相信了!”
  在海上工作,环境是如此清新宜人,在陆上生活,渤西油田的员工们却不得不忍受严重的空气污染。在他们的住所附近有天津的几家化工厂,每天排放的大量有毒气体使花儿早谢树木凋零,人出门都要戴口罩。深受其害的渤西油田人由此更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他们时刻提醒着自己:“为了子孙吃鱼虾,环保工作时时抓。”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各抒己见

  双福食街和秋林面包
  胡斌
  在哈尔滨,笔者注意到两个有趣的现象,一是双福食街东北菜的火爆,二是秋林面包的畅销。外地人初到哈尔滨,主人往往要安排到双福食街领略一下地道东北菜的味道,而临走时常常会带上一些秋林面包。因而,到双福食街吃饭往往要提前预约,而秋林面包常常是一出炉就被抢购一空。
  双福食街和秋林面包的魅力,说穿了,是特色的魅力。东北菜到处都有,但双福食街把它发挥到了极致,一走进去就仿佛走进了东北的农家小院,那墙上挂的一串串玉米棒子和红辣椒,那穿着一身红棉裤棉袄梳着长长的大辫子的女服务员,那大?子粥,那棒子面饼以及蘑菇炖小鸡之类的农家菜,能让你领略到浓浓的东北风情。这也许正是它火爆的原因。而秋林面包是一个叫秋林的俄国人传来的,虽然现代面包的烤制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秋林面包一直坚持它的传统工艺,据说这种工艺在俄罗斯也已经失传了。秋林面包坚持传统从而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以致今天的俄罗斯人要吃传统工艺烤制的面包也要到哈尔滨去品尝。
  双福食街和秋林面包的走俏说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打好特色牌显得尤为重要。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市场。秋林面包因为坚持传统而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双福食街则是靠对传统的开发形成了特色。而对许多厂商来说,自己并没有多少传统可守,那靠什么来形成自己的特色呢?靠创新。特色从本质上讲是人无我有的东西,因而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必须是在认清自己的真正优势基础之上进行创新,通过创新把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商品或服务区别开来。越是在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越是需要厂商发扬创新精神,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赢得市场。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如今商品十分丰富,但若想给老人买点吃的,还真要好好动动脑筋。与儿童食品相比,老年食品的品种、花样、口味少之又少——
  老年食品何处寻
  符振彦
  按照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一个国家和地区65岁以上人数占总人口的7%,或60岁以上人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上,即为老龄社会。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已跨入老龄社会的大门。而我国目前老年食品的研究和生产十分薄弱,缺少专门的生产厂家,没有形成生产规模,在整体上更没有形成专门的老年食品工业体系。
  那么,老年人需要什么样的食品呢?有关人士指出:
  一要营养高,易消化。如维维豆奶、森永奶粉,蛋白质含量高,维生素丰富,口感好,是老年人非常喜爱的食品。
  二要有某种疗效。如针对糖尿病病人的“降糖饼干”、补钙的“骨髓壮骨粉”等都销得不错。
  三要从实际出发定价格。可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从长远看,发展老年食品大有可为,下个世纪新形成的老年消费群体,将在消费观念上有较大的改变。国家有关部门也应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制定出老年食品的营养标准,让老年食品市场健康发展。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肯德基、必胜客维护音乐著作权
  放背景音乐须付费
  张建中
  同属于百胜餐饮国际集团成员的肯德基、必胜客公司最近在京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签订意向书,在中国为肯德基、必胜客餐厅所播放的国际、国内音乐作品支付使用费,以维护音乐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在商场、酒店、餐厅和酒吧等场所播放音乐(统称“背景音乐”),这一直被商家和顾客认为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在轻松、优美的背景音乐中,顾客得到良好的服务和消费环境,商家则会得到相应的营销回报。国际保护知识产权的伯尔尼公约(即国际著作权公约)规定:在营业场所播放背景音乐,都应该向音乐品著作权人支付使用费。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国产相机如何面对“数码”挑战
  施喆
  6月底,国内第一条数码相机生产线在上海海鸥照相机有限公司建成,7月试产,国内摄影爱好者在8月即可买到国产的第一台数码相机:海鸥DC—33型。
  身为国内厂家龙头的海鸥照相机厂,在1997年底就提出了开发数码相机的计划。“海鸥”采取的是“一次走三步”的策略:与复旦大学合作开发33万像素的数码机型,掌握初步技术;与台湾厂家合作,引进技术,流水线日产可达700台;正在与美国一大公司洽谈合作。
  凤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在数码浪潮前持更为谨慎的态度。其策略是,紧紧跟踪世界最新科技进展,同时着手自己研究,现在“凤凰”正与北大联合开发,并与美国一公司开展合作。
  就目前市场而言,数码相机确实潜藏着巨大潜力,但因其高风险,高投入,只能慎重发展。国家机械工业局行业管理司的马文彦认为,目前我国照相机厂家还谈不上自行开发设计数码相机,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与日本、美国厂商的合作。对国产相机厂家来说,与开发数码相机同等重要的是巩固并拓展现有的市场份额。马文彦认为,国产相机除了抓好质量外,关键是营销要跟上。
  “海鸥”、“凤凰”无疑都认识到这些问题。海鸥新推出的换代产品DF—1000、2000、400N型,采用了国际流行的流线型设计;“凤凰”还请出德国设计大师设计相机外观,在博览会现场展出的DC—10型采用了国产相机不多见的白色机身,线条流畅,设计新颖,引得不少爱好者纷纷打听什么时候上市。“凤凰”公司的副总裁唐文明也坦言,公司在型号命名上缺少通盘考虑,对营销产生一定影响,不过凤凰下一系列将统一规划。


第11版(经济生活)
专栏:

  部分茶叶农药残留超标
  喝茶您得留神
  今年一季度,广东省汕头市技术监督局组织对市场上的茶叶进行抽检,共抽查5家商店8份样品,结果全部不合格。
  据了解,目前茶叶存在问题最多、对市民身体健康影响最大的是农药残留量和铅含量高。多次抽验结果表明,汕头市有大约1/3的茶叶残留农药超标。
  市面上不合格的茶叶在哪里生产?汕头市技监局的资料显示,第一季度抽查的8份茶叶样品中,1份为本地生产,1份为浙江生产,其余6份为福建生产。目前市面销售的茶叶中,福建生产的茶叶农药残留超标现象较为普遍。
  据有关业内人士介绍,买茶叶多选高山茶和春茶,在很大程度上可避开有残留农药的茶叶。
  (叶朝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