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3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专页)
专栏:

  编者的话明天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27年,诞生于“八一”枪声中的人民子弟兵
  走过了又一个不平凡的岁月,迎来了自己的第七十二个生日。我们向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和广大预备役人员、民兵,致以亲切的慰问和节日的祝贺。
  这里,我们从绿色军营剪辑了人民子弟兵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下,加强部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片断,编辑成这个专页,献给新时期最可爱的人——人民的子弟兵。
  忆往昔,岁月峥嵘;望征程,任重而道远。当新世纪的太阳即将从东方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时候,让我们伴随着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放声高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批评是个传家宝
  ——沈阳军区某团“红一连”加强党支部建设的经验
  新华社记者张宝印新华社通讯员王绍波吴溪
  近日,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转发了沈阳军区某团“红一连”党支部建设的经验,称赞他们是新时期党支部建设的一面旗帜。
  一连的领导有一个共识:“批评是传家宝,支部建设离不了。”在“红一连”,不仅党支部班子内部敢于直言批评,而且党员对支部、党员对党员、战士对干部也敢于当面锣、对面鼓地开展批评。
  在一连,关心连队建设,敢于同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作斗争的人受表扬受重用,“老好人”反而要挨批评。新战士孙立入伍时,各项工作都走在前面,就是不敢开展批评。连队民主评议党员,大家都提了意见,他却一言不发。他满以为自己有人缘,没想到因为不敢开展批评反而挨了批评。从此,他吸取教训,关心集体,勇于批评不良现象,后来当了班长、入了党。
  雷德和当副连长时带兵要求严格,能大胆管理,但有时态度比较粗暴。党员会上,党员班长王凤辉批评他说:“你总说自己性子急,咋不跟上级急,怎么没见你跟领导发过脾气,说到底还是对士兵的态度和感情问题。”雷德和虚心接受大家的批评,像兄长一样关心爱护战士,不久被提升为连长。就在这时,上级让一连推荐一名提干对象。支委会上,雷德和极力推荐王凤辉,结果王凤辉当上了排长。近几年,一连从士兵中直接提拔了10多名干部,都是像王凤辉这样党性强、敢于开展批评的党员班长。
  一连还有一个“党支部管干部,管住书记才算数”的好传统。
  1996年5月,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时学一在团里干部手枪射击考核时,打了个不及格。在民主生活会上,大家张口就点指导员的“痛处”:“‘红一连’的干部训练成绩不及格,都要在党支部大会上做检讨,你为啥装做没事似的?你这样的成绩,战士咋看你……”一阵重炮,批得时学一满脸通红,他当即立下军令状。一个月后,他打出了硬邦邦的优秀。
  一连党支部正副书记经常说,批评难,批评难,书记带头就不难。正副书记之间能坦诚直言,而且把完善制度作为党支部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经常化的重要保证。去年10月8日,连长雷德和从北京开完“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归来,下车时悄悄地躲开挥动鲜花的欢迎队伍,径直赶回连队,按惯例召开了立功后的揭短会。荣誉面前找差距,一连党支部走出了一条“成绩——揭短——创造新成绩”的路子。
  一连党支部委员们说得好,群众的批评是诚意,干部接受批评要诚心,诚心诚意才能创佳绩。一次,一个战士饭后随口说了一句:“我们连的菜不少,可做出来的都是一个味。”这句话恰好被连长听见。他和指导员一商量,专门召开支委会,查找出“重视抓好菜篮子、忽视调剂菜盘子”的问题,并当即决定选派一名炊事员外出学习烹调技术,又责成一名支委蹲在炊事班具体负责,使连队伙食很快得到改善。
  去年下半年,一连召开军人大会,发动全连查找连队建设的不足。从地方入伍的大学生刘政在会上向党支部“开了一炮”,指出党支部对金牌想得太多,对军事训练研究得少,干部学习高科技缺乏紧迫感,连队科学练兵成效不明显。这一顿“炮轰”,使党支部成员像服了一剂“清醒剂”,对连队存在的问题看得更清楚了。为此,党支部很快研究了改进措施。全体干部带头参加了军事高科技应用与管理的自学考试,连队增订了科技知识图书杂志,添置了微机和学习机,开办了英语辅导班。如今,连队人人都会简单的微机操作,干部都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战士们普遍懂一点英语,连队成为集团军高科技知识学习的标兵连。


第6版(专页)
专栏:

  “智能型”团长熊安东
  桂敬全程关生陈唐盛
  南京军区某团团长熊安东,有知识,善谋略,讲科学,他被官兵们誉为“智能型”团长;他被南京军区树为“优秀旅团主官”,两次荣立三等功,所在团被军区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
  (一)
  熊安东有句话很形象:“武器本是铁疙瘩,全靠人摆布,可用在聪明人手里,它也会变聪明,你指哪,它打哪。”
  没错。两年前,熊安东率部参加东南某海域三军联合演习。陆军部队不习海战,船载直瞄火炮攻击成问题。熊安东知难而进,他广泛发动全团官兵开动脑筋,献计献策,还自行研制出20多种海上辅助器材,解决了船载直瞄火炮的稳定性和射击精度问题。果然,就在船队航行到距滩头近千米之际,该团配属的多种火炮同时对准空中目标和岸滩“敌”暗堡、运动火力点猛烈开火,压制了敌火力,部队成功地抢滩登陆,受到现场观摩的上级首长赞扬。
  为开发官兵智能,熊安东从基础工作抓起。两年前,全团就建立了干部高科技知识学习档案,人人读完了《领导干部科学》、《军事高科技知识读本》等必读书籍;耗资20多万元,为基层连队订阅了《现代军事》、《现代兵器》、《军事史林》等杂志,配发录像机、VCD,定期播放军事科技录像片;投资70多万元,为全团连以上单位购置了电脑。熊安东还自任教员,给全团干部开设了军事高科技系列讲座,帮助大家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
  (二)
  1995年熊安东所在团因超强度训练而受伤官兵116人。干部们虽然心疼,但又显得无奈,顽强苦练、敢打硬拼是团队光荣传统,能丢吗?
  年终,在团军事训练形势分析会上,熊安东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团是闻名全军的英雄团队,光荣传统要发扬。但是,随着时代前进装备更新,有些传统做法已经过时了,死抱住不放没有出路哇!”他当场出题:无休止地追求环数、米数、秒数有没有必要?在听取大家意见后,熊安东指出,搞这类常规技术课目训练,达到大纲规定的优秀标准就够了,用超时间、超强度、超难度等违反运动、生理规律的方法来训这类课目,实在是一种浪费!我主张单位时间出效益。”
  熊安东还针对军事训练中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在全团发起了一场更新观念、改革练兵方法的活动,训练效益明显提高。且看:
  ——在外军高技术侦察面前,靠插树枝、填草皮进行防空疏散伪装不管用了。熊安东组织官兵研制出反红外侦察、热成像侦察、无线电侦察等12种伪装器材,摸索出利用地形窥避克敌的6种反侦察手段,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
  ——现代战争要求部队快速机动,部队出发沿用行进前编队的老办法已经不行了。熊安东就采取行进间编队,并对指挥员所乘车辆、无线电传呼、车辆行进路线先行规定,创造了数百辆车日行12小时350公里的记录。近年全团4次千里拉练都实现了快速机动。
  (三)
  前年7月,集团军首次组织某新型导弹射击演习,军长林炳尧当场点将,熊安东熟练地操作发射,导弹准确地命中目标。今年,集团军四级军事主官和机关处、科(股)长科技大练兵集训结束时,考核大家对部队近百种新型武器掌握情况,熊安东又技压群雄,在400名参考者中夺得冠军。
  熊安东有道道,是因为他有抱负。他懂得,未来战场是武器的搏杀,更是指挥员素质的较量。1994年底他由集团军作训处长调任步兵团团长后,就将储备知识和能力,提高指挥现代作战本领作为目标来追求。
  “智能型”团长的智能并非天生,而是源于勤奋学习。熊安东5年来撰写军事笔记100多万字,储存军事资料近500万字,收集制作了当今世界数百种新型武器装备卡片,仅学习软盘就“装”满20多个。近年来,他撰写的《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高技术条件下登陆作战的运用》、《渡海登陆作战团属炮兵的运用》、《应统筹建设“C3i系统”》等10多篇论文,先后被总参、军事科学院等学术杂志刊用。


第6版(专页)
专栏:

  驻守在祖国西沙群岛的某水警区党委,带领一任又一任守岛官兵,艰苦创业、乐守天涯,把昔日的荒岛建成了绿荫婆娑的“海上家园”。图为官兵们正在为新栽的椰树浇水。牛志军摄


第6版(专页)
专栏:

  播洒爱心的人
  吕春璐包国俊冀运希
  十八载光阴、121名受助学生、12万捐款,这些数字都和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专业理论工作者公方彬的名字紧紧连在一起,他所获得的那枚“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格外灿烂夺目。
  那是18年前,参军才一年的公方彬看到驻地一所小学校教室破烂不堪,许多学生竟连课本都没有。公方彬被深深地触动了,他硬是从每月六七元的津贴里攒下30元钱,买来纸和笔送给孩子们。以后他有了较稳定的稿费收入,便有计划地捐资助学。
  公方彬所资助的学生分布在山东、甘肃、河北等8个省市。现在他资助的学生中,已有23人考入高等院校,28人高中毕业。
  凡是去过公方彬家的人大概都不会把捐资12万余元与这个家庭联系起来。是呵,这个家实在太简朴了,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冰箱是第一代“雪花”,妻子没有昂贵的首饰,儿子没有高级的玩具。有些人对公方彬拿出10多万捐资助学表示不解,但公方彬说,能使更多的贫困学生受到教育,这比什么都珍贵。
  公方彬是从沂蒙山走出来的,那里的一方水土养育了他善良和友爱的性格。他因家庭贫困,小时候也失过学,是得到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人的帮助,才完成了学业。他深切地体会到,“在一个人最困难的时候帮他一把,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把,都是至关重要的”。入伍后,公方彬入了党,荣立一等功,也提了干,并在80年代成为全国的思想工作先进典型。这一切并没有使公方彬自满,他知道,没有那些好心人的帮助和关怀,没有组织上的教育和培养,就没有他的今天。他常常想,作为一名受益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有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和实际行动。
  后来,公方彬调入军事科学院工作。随着对政治思想工作研究的深入,公方彬感到作为一个理论工作者倡导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要言行一致。他这样想了,也这样做了。因此当有人问公方彬捐资助学的动因是什么时,他回答说:“如果最初是源于一个沂蒙山区农民子弟朴素情感的驱使,源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影响,那么后来的行为就是源于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军人、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
  18年来,公方彬默默地播洒着爱的种子。学生罗杰在致公方彬的信中说:“我想了很久,工作后挣钱也要去资助那些贫困而不能上学的孩子,因为我深知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也一定如今日的我,无助的时候能有人伸出热情、温暖的手帮一把,是何等的幸福啊!”


第6版(专页)
专栏:

  捧给患者一腔赤诚
  ——记全国优秀转业退伍军人杨仓良
  陈锡朝王昌明
  宁夏秦杨抗风湿研究所所长杨仓良,是一名转业退伍军人。他以军人特有的坚韧和顽强拼搏的毅力,多年来潜心钻研受益人类的“毒疗”事业,取得了令医学界许多专家和同行瞩目的成就,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转业退伍军人”、宁夏“优秀民营科技实业家”和“中国百名转业退伍军人科技创业之星”。
  杨仓良走向追寻用“毒药”治疗顽疾的这条私营科研之路,是和一个令他至今悲哀的故事联在一起的。
  那是八十年代初,刚从兰州军区军医学校毕业不久的杨仓良回家探亲的一天。他被叫到一户家境特别贫苦的人家。一进那间散发着刺鼻异味的寒舍,躺在木板床上的病人就声泪俱下:“杨大夫,十多年了,我为治这怪病,家里所有能变卖的东西全部搭出去了,可病情还是老样子,这是没法治啊!现在,我这病根能不能摘除,就全指望你了……”杨仓良一边安慰病人,一边采取西药常规给患者开了一组药,嘱其按时服用。不料,患者遵照医嘱服药后,病情并未好转。这位早有轻生念头的病人,看到解放军都治不好自己的病,便失去生存的信心,于一天夜里服毒身亡。杨仓良被震惊了!两行酸泪抑不住地流出了眼窝。从此,他下定决心,要从祖国医学的宝库中寻找神草宝药,降伏风湿病魔,拯救更多的患者。经过努力,他研制出了抗风湿系列药物,并获得国家专利。
  但是,杨仓良真正进入探索用毒药治疗类风湿、硬皮病、白塞氏综合症等疑难病症是在一九九二年秋天,从宁夏军区专科医院复转退伍的时候。在部队,杨仓良是一个副团职军医。但是,为了开发祖国中医“毒疗”新事业,造福人类,杨仓良谢绝了组织的安排,决定自谋职业。他仅靠自己还不到三万元的复退费,白手起家,创办了“宁夏秦杨抗风湿研究所”和“秦杨风湿病医院”。一晃几年过去了,杨仓良捧给患者的是安康,收获的是群众发自心底的称赞。近三年间,秦杨风湿病医院收到康复患者从国内外寄来的锦旗和一封又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信中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他们对这位青年中医学家杨仓良妙手回春的感激。
  在中医毒药学事业上已卓有建树的杨仓良,七年来,始终保持了一个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他带领全院医务人员艰苦创业,从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一切从患者康复入手,严管理,正院风,重养成,从一点一滴做起,落实全院提出的《为社会服务八条承诺》制度,对特困户患者和在部队立功受奖的转业退伍军人等在就医时一律实行收半费;对受到国家或省级单位表彰的劳模等就医时减收就医费百分之三十。此举使该院累计减少收入达二十余万元。每当谈到这些得失时,杨院长风趣地说:“虽说减少了一些经济收入,但赢得的是患者的心。这是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的呀!”


第6版(专页)
专栏:

  “龙王庙”的变迁
  ——某旅农场帮助驻地群众科技兴农纪实
  张金汉胡宇
  河南省许昌市半坡桥村今年小春喜获丰收,全村累计向国家多交公粮20多万公斤,乡亲们感慨地说:“‘龙王庙’不显灵,‘高科技’立大功,能有这样的好收成,多亏了亲人解放军!”
  地处中原腹地的半坡桥村,由于自然条件差,缺乏灌溉用水,连年减产。无奈之际,村民便自发集资,在村东头盖了一座“龙王庙”,村民轮流磕头祭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而事与愿违,去年秋季因天旱再次受灾歉收。
  今年春节,与半坡桥村毗邻的济南军区某旅农场场长尹传宝上校走访了半坡桥村。与半坡桥村同样遭受干旱威胁的这个军队农场,自1995年起便实施了“科技兴场”战略。为了缓解用水矛盾,他们投入12万元,建起了能覆盖4000亩耕地的“蓄放一体化节水喷灌网”。他们还在河南省农科一所专家们指导下,自己培育出了获得“星火奖”的“豫中96—97”系列优质良种,使粮食亩产量较当地群众高出20%,自1996年起连年丰收,被评为“全军先进农场”。半坡桥村的“龙王庙”现象引起了尹传宝场长的忧虑,同时也使他产生了帮助群众破除迷信、科技兴农的念头。
  场党委会上,“一班人”认为,新时期拥政爱民,结合农场实际,就要积极发挥自身科技含量高和各类专业人才多的优势,引导群众科技兴农,使乡亲们早日脱贫致富。经过与村党支部协调,农场与半坡桥村签订了帮助该村建立“节水喷灌网”的协议。说干就干。农场派出6名业务骨干,帮助半坡桥村勘探选点、打井接电;两名技术干部为村民义务授课20余次,使乡亲们学会了使用“节水喷灌网”;10余名农场官兵多次到田间地头操作示范,使乡亲们的操作更合理、更规范、更科学,节省了大量电费。
  今年6月,金灿灿的麦子颗粒饱满,一点没受干旱天气影响,村里大获丰收,实践使乡亲们看到,启动“节水喷灌网”之后,抗旱能力明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为提高,粮食产量有了新的飞跃,乡亲们清醒地认识到:“龙王庙”这一套不显灵,科技兴农才是发家致富的“金钥匙”。
  6月10日半坡桥村为了庆祝丰收,特意举行了一个“拆庙建校”仪式。“龙王庙”拆除后,将在原处改建一个“农民科技夜校”,给全村农民提供一个学科技、学文化的公共场所。奠基仪式上,76岁的钟春鸣老汉紧紧拉着特邀嘉宾尹传宝的手,动情地说:“您们的帮助使俺们开了窍,科学种田才是正道啊!”


第6版(专页)
专栏:

  时刻不忘军人的形象
  ——空军军代表潘元培维护群众利益二三事
  孟庆彬李传训吴伟
  不久前,空军党委为空军司令部军事代表局重庆地区第二军代室驻泸州市长江起重机厂副师职军代表潘元培记一等功,以表彰他去年9月3日为保护国家财产,与4名持刀歹徒殊死搏斗的奉献精神。
  潘元培的英勇之举决不是一时的冲动。他常说:“虽然我独自一个人住在厂里,但是,我代表的是空军的形象,是人民军队的形象,凡是对社会、人民群众和军队有益的事情,我都要去做。”
  有一年夏天,潘元培陪女儿到长江学游泳,发现一名女同志卷在漩涡里,眼看就要沉没了。听到呼喊,他飞快游过去把她救了上来。1998年8月的一天,潘元培去市里办事,看到路边围了很多人,过去一看,原来是位女同志昏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浑身泥水,头发散乱。于是他拨开人群,扶起那位女同志,并大声说:“我是解放军,快把病人送到医院!”大家听他这么说,也都上来帮他,把病人送到医院。潘元培先垫付了急诊费,又四处打听、寻找病人家属,直到病人家属赶来,他才离去。
  在工作上,潘元培廉洁奉公,从一点一滴做起,维护和保持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有人劝他像别人那样利用手中权力,合伙开店经商,捞点外快。但潘元培说啥也不干。有人说潘元培傻,潘元培回答:“为了维护革命军人的形象,我甘愿当这样的傻子。”


第6版(专页)
专栏:

  驻川某部官兵为群众排忧解难
  本报讯解放军总装备部驻川某部官兵积极为驻地排忧解难。乡亲们生了病,部队军医主动上门服务,先后抢救危急病人10余名;驻地附近发生洪涝灾害,部队官兵一马当先,抗洪抢险冲在前;驻地附近的一所中心小学建成后急需教学用品,部队官兵就立即送去桌椅、书籍等文化体育用品。部队警通连还十几年如一日与附近的小学开展共建活动,被评为“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孙芳)


第6版(专页)
专栏:

  一个带兵人的浩然正气
  ——记武警某部新任参谋长李占德
  新华社记者刘昕赵忠生新华社通讯员郭康生
  5月初,武警某部部队长李占德接到命令,调他到上一级部队任参谋长。消息传开,官兵们既为老首长由团职荣升师职而高兴,又都舍不得让自己爱戴的好领导离开团队,依依惜别之情难以言表。
  李占德在这个部队任部队长7年间,一心为公,不徇私情。他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浩然之气,影响和带动部队树立正气,促进各项工作的发展,团队连续5年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团,团党委连续6年被评为先进党委;他本人先后6次立三等功,12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8年被武警部队评为“优秀师团职干部”。
  近年来,一些人热衷于请客送礼,跑官要官。对于这种不正之风,李占德始终抱定一条:送礼不要,请客不到,秉公用权,公正用人。他常说:我虽然只是一个“七品芝麻官”,但对不正之风,我一定做到能挡多大风就挡多大风。
  一位副连职干部工作平庸,群众威信不高,任职多年一直未得到提升。上级领导找到李占德说:“这是一位在职老首长的亲属,能照顾就照顾一下。”李占德坚持说:“用干部是一种导向,用对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用错一个人,就会打击一大片,我可不敢开这个口。”7年间,李占德所在部队先后提拔226名干部,没有一个是因上面有关系而被照顾的。
  李占德初任部队长时,接下了30多万元的“窟窿”。如今离任了,留下的却是一份上百万元的家底。部队其他领导心里都有一本账:这些钱大多是李占德堵不正之风截下来的。
  他一任部队长,就建议党委做出决定:上级工作组来部队,一律不搞超标准接待,不安排在外就餐,不安排观光旅游,不安排高消费娱乐活动。7年来,部队先后接待200多批上级首长和工作组,他们从未破过例,仅这一项就减少开支20多万元。
  这个部队的营房,大多是50年代建造的,许多供暖供水设备严重老化,部分营房已成危房。在修缮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有人主张先修机关办公大楼,说这是部队的门面,借此机会也把办公设施改善一下。李占德却说:“不但办公设施不能更换,修缮也不能先从机关开始。机关办一切事情都应该先想到基层,先想到士兵。”
  几年来,机关办公条件变化不大,而部队基层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却大大改善,长期困扰基层的看病、洗澡、喝水、取暖等一些老大难问题逐一得到解决。
  部队的官兵说,我们部队这几年渐渐富了,但部队长李占德仍很清贫。他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部队一年开销几百万元,他始终坚持经费使用计划预算,联审联签,没有私自批过一分钱。
  李占德任部队长期间,经手营建工程15项,每项工程都是公开招标。去年建加油站时,主体结构起来后,李占德发现工程质量未达到标准,当即责令施工队拆掉重建。当晚,施工队长找到李占德,让他高抬贵手,并拿出1万元硬往他手里塞。李占德两眼瞪得溜圆:“我要的是工程质量,你别想拿钱来打我的脸。”一下子就把施工队长给顶了回去。
  李占德常说:“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必须首先从自己做起,从净化小环境做起。”一年,他爱人和孩子来部队过年,不少官兵上他家拜年,走时给孩子留下“压岁钱”。李占德看着一时推辞不掉的“压岁钱”,眉头拧成个疙瘩:“此风不堵,军营这块净土也会沙化。”事后,他不仅把钱一一退还,还在军人大会上宣布:“今后春节改为团拜,不许部属到领导家拜年。”从此,这个部队的基层干部再也不用为给领导拜年破费奔忙了。与此同时,他还采取措施,根治干部结婚大操大办,刹住了吃喝风。如今,这个部队官兵自觉讲正气,树新风,促进了部队建设的发展。部队被上级领导机关和地方政府树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第6版(专页)
专栏:

  黄陂民兵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
  本报讯湖北省黄陂县人武部组织民兵帮扶贫困户,取得显著效果。截至目前,该县建立的10058个贫困户中,已有6700户脱贫致富,其中2800户成为“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耿毅谭明明德远)


第6版(专页)
专栏:

  某机械化师开展技术革新活动
  本报讯北京军区某机械化师官兵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活动。近年来,该师有56%的技术干部参与了技术革新活动,搞出了94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42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在集团军以上组织的42次比武竞赛活动中,获得了37项第一名。(王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