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中国民俗学的八十年
  钟敬文
  中国现代民俗学,从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歌谣征集处那时算起,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八十年多的岁月了。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民俗学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既有曲折,也有顿挫。
  今天,在这二十世纪即将结束,就要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刻,中国民俗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气象。它无论从发展的规模看,还是从迈进的速度看,都可以说是惊人的。
  八十年来,民俗学学科发展有了重大的进展。首先是民俗学机构的广泛建立,其次是教育事业的开展,其三是集录研究成果的增进。大致上说,我们今天的民俗学理论成果,已经走近了它的成年期。现在中外民俗学交往地域的广阔、交流情况的频繁和交流内容的深广,都不是过去所能比拟的。这说明了在东方大国的中国,它的民俗学正在与世界众多同行作亲密的对话与相互补益。总之,中国十数年来民俗学各方面的现象及其成果,足以充分表明它的发展情况,而这种情况是超越以往的本学科学术史的,是令人大为振奋的。
  在这样历史的重要时刻,我们的这部关于中国民俗学的概论书出版了,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我们的一种心愿!
  新时期的民俗学会,成立于1983年夏天。接着,我们办了几届民俗学讲习班,培养了这方面的人才(他们大部分现在是各省、市、自治区这方面学会的骨干)。但是,我深切感到,要使我们这门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在中国广阔的领域里扎根长干、蔚成茂林,就一定要使它在一般大学里占有自己的讲堂;这样,才能够在广大学生的群体里传播这种学科的知识,培养出许多熟悉专业和发展专业理论的高级人才——教师和研究人员。这是发展这门学科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而要达到这种目的,除了其他方面的必要条件外,在当前的形势下,迫切需要着手的一点,就是要编出一本可供大学使用的教材。这是我从“民间文学”这门科目过去在高等学校发展的经历中所得到的启示。当年在教育部批准后,经过一年的苦斗,一部《民间文学概论》的书稿出来了。十八年来,“民间文学”这门功课,成了一般文科高校及许多师范院校的固定课程,并从教师队伍中产生了许多有水平的专家学者。这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历史经验,它对我们无疑是有启发意义的。
  正是由于上述的一些想法和经验,我决心为民俗学的教学和推广,主编它的专业教材。时间是九十年代初,那时我已经将近九十岁,精力已远不如十年前。但是,我决心要在这一生里完成这项工作!
  我们首先拟定了编辑计划,接着是确定全书的章目和执笔人。由于现在民俗学的范围比过去扩大了,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在这种情况下,编一部教材,决非个人的学力所能应付。因此,我们决定采取集体合作的方式,除教研室的教学人员外,根据各章节内容的需要,还分别邀请了校外的一些专家和学者共同执笔。
  在教育部1997年公布的大专院校开设的科目表中,把民俗学正式列入了二级学科,并得到了全国高等学校的强烈反应。而1998年又恰巧是中国民俗学发端的八十周年,有关学界人士予以热烈的纪念。因此,对这门学科的教科书一类的著作,学界的要求也就更加迫切。这部关于中国民俗文化的概论书出版后,有可能成为一种广泛流通的学术读物。
  我国的教育、文化事业,近年正在迅速地发展。民俗学是一门新学科,又将是一种热门学科。我相信,通过高校教师和社会其他各界学者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人再编出一部更优秀、更完整的民俗学教科书来,这也是我们的真诚期望。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本文是该书的前言,本报有删节。)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心中要装着农民
  朱胜龙
  图书买难、卖难,成了影响农村图书发行的两大症结。一方面,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类图书因销路不畅而造成积压;另一方面,农民读者难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呼唤出版更多的适销对路的图书。一个是愿意出书却出不好书,一个是愿意买书却买不到书。其个中梗阻似乎成了世纪难题。
  新近的农村图书市场调查表明,造成农村图书销路不畅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出版社没有牢固树立起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其营销策略、选题思路、编辑思想等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民需求。同样的书,金盾出版社的农业类图书在农村格外畅销,原因是该社的图书达到了价廉物美的要求。如同是蔬菜栽培技术的图书,金盾版是1元一个印张,其他版却要1.8元到2元一个印张,区别在于,金盾版图书合理利用图书材料资源,利用封二、封三印上蔬菜的彩图,以帮助农民识别蔬菜品种,内页则全是书写纸。而其他版的图书,封二、封三却是空白,另外再加铜板纸印彩图,而且彩图过多,除了蔬菜彩图,还有反映农民和农科人员生产活动的彩图,这种彩图显然是多余的,农民并不需要这样的信息。另外扉页过多,有一本书前后竟有五张扉页和衬页,而金盾版的图书只有一页扉页。在装帧上,金盾版图书是简装,而其他版图书却用了复膜,这显然也是多此一举。农民从金盾版的廉价图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东西,相比较之下,那些装帧设计搞花架子的图书,自然竞争不过了。从这些装帧、用纸中,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经营策略和不同的指导思想。金盾出版社的同志以农民的需要为出版工作的出发点,因而在选题策划、装帧设计、用料用纸上,处处为农民着想,使农民花最少的钱,买到他们最需要的图书。一册册的薄本子,却体现了出版工作者为农民读者服务的一片真心、诚心,因而金盾版的图书在农村格外走俏,得到了可观的市场回报。
  由此看来,解决买书难、卖书难问题的首要,是出版社的编辑要转变思想,把农民放在心上,想农民之所想,帮农民之所需,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农民读者的新需求,从中获取信息,捕捉商机,使出书选题计划建立在牢固的市场基础之上。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三联新书
  《东方学》(学术前沿)
  (美)爱德华·萨义德著
  王宇根译
  萨义德是美国著名文化学者,本书自问世以来,在各国引发了长期、激烈的争论,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学术资源。书中通过对东方学家的实践的考察,使广大人文学者认识这一学术领域特殊的程序和谱系,展示东方学在文学、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大众文化领域的运用。本书是全球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
  《我的“现代”生涯》
  (韩)郑周永著韩东吾等译
  本书是韩国“现代集团”的创始人郑周永的回忆录。作者既是韩国企业国际化的先驱,又是儒家文化的信徒和沟通朝鲜南北关系的使者。书的内容体现了韩国人民勤劳、进取的性格和智慧。
  《自然不可改良》
  (巴西)何塞·卢岑贝格著
  黄凤祝译
  作者是生态学家,巴西环保运动奠基者,1988年因拯救热带雨林的突出贡献被授予诺贝尔特别奖。本书讲述他由一个化肥经纪人转变为反对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的环保专家的思想过程。
  《最后的闺秀》张允和著
  作者出身书香名门,亲友多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名家。散文清新优雅、生动幽默。
  《夏日走过山间》(文化生活译丛)(美)约翰·缪尔著
  陈雅云译
  本书是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的盛夏日记。
  《挂剑空垄》金克木著
  本书首次合集著名学者金克木自三十年代以来的诗作,收新诗六十余首,旧诗五十余首,附有简注。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
  黄永玉著
  艺术家而兼诗人的黄永玉,富有睿智和才情,他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的艺术旅程流淌着诗意,绘画写生,思艺抒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地址: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邮编:100010
  电话:010-64001122(总机)64002712(发行部批发)
  84010542(邮购)64071664(图书中心零售)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可靠而有味
  赵芳
  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健康不仅使人活得轻松潇洒,而且有益于事业的成功与发展。延年益寿,长命百岁,历来是人们的美好愿望;青春永驻,正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对美的理想追求;还希望后代健康、聪慧、漂亮,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易希高先生的《养生笔记》(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西医的现代理论科学知识和文学的散文笔调”,为此提供了可靠而有味的信息。
  所谓可靠,是指所提供的信息的科学性。这里提供的信息,没有半点迷信与骗人的成分。所谓有味,即是指其审美性。过去有关养生方面的专著,大多呈现一派端肃板正的氛围,使人感受到太重的理性的严峻。知识虽然丰富笃实,文字似嫌缺乏生命的活力,缺少通灵之气。这样的文字,更多地适合于专业人员阅读。深奥的古文,虽然有的里面透露出的才气与文采斐然,但对古汉语底子薄的一些读者来说,也只能望而却步。《养生笔记》一反过去的结构模式,而以一种全新的独特的方式来进行构架。不仅容量更大了,从中欲挑选某方面的知识更方便了,而且在文字表达上,行文飘逸、流畅、灵动,宛如富有灵性的珠玑在字里行间跳荡。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图文璧合
  赵相如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新出的《文画缘》一书,收有华君武一百幅漫画,并配有江坪为每幅漫画撰写的短文,文画配对,珠联璧合。读过之后,回味无穷。
  华君武在“前言”中说:“漫画在报纸上配合社论、时事新闻,五六十年代又兴起诗画配,现在江坪同志又为我的漫画作文……一幅独幅漫画不可能对问题全面分析,而加了文章就大可补漫画之不足,使读者可以深入和全面理解。”早在1984年,华君武给《浙江日报》寄来漫画时,在《浙江日报》工作的江坪读罢便写了短文,连画一起在报上刊出。以后华君武再寄来漫画时,江坪接着写读画随笔。华君武赞成这种读画随笔,说是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他的漫画作品的理解。
  读华君武漫画,是增进对社会全面了解的一把钥匙。这一百幅漫画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你读它,加上江坪的点评,使你多一分对社会的深切了解。两只兔子议论那个坐在树下等什么的干部,说:“他大概是搞计划捉兔的。”人人皆知,兔是活的,坐在树下,等兔子来是个笑话,作好计划待兔子来,更是笑话,只有出击抓兔子才有收获。显然,这是活用了一个人人皆知的寓言故事。
  尽管漫画主要是以讽刺、揭露时弊为特色,但照样也可以运用夸张、幽默的手法,传神地点出生活中正面的向上的因素,使人们引起共鸣。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解析版出版
  采用我国传统宣纸线装工艺印制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精华解析版,日前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这部书辑录了专家学者对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所作的深入浅出的分析,有助于人们在读史的同时,了解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的情况。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猪八戒游春华君武
  《文画缘》插页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历史
  黄式宪
  作为向建国五十周年的献礼节目,北京电视台制作并于近日播出的《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影视互动是我们这些年正在开创的新局面,该片在这方面给了我们许多有意思的启示。
  用纪录片的方式去编辑电影,也就是把历史用两种媒介相结合,重新结构一次,用这种有意思的形式再让我们重新回顾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和中国电影,这是《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取材角度的独特之处。在这里,电影故事成了记录的对象,同时影视两种媒介之间在手段上、时间上的距离又产生了一种美,一种可以生出许多实在联想的美。每个人在看一段故事的时候,都多少会把自己曾经的生活印象和生活阅历与影片段落叠加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联想,片子的很多趣味也就是在这儿。它没有从一个宏大的国家视角展开叙事,而是从银幕纪事或者叫电影纪事的角度,讲电影故事,讲电影人的故事,讲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特别是当电影人讲述他们自己故事的时候,他们的年纪已经大了,岁月的故事以及岁月在他们身体上形成的变化,使整个片子有一股浓浓的怀旧之美。他们很真切地与荧屏前的观众对话,讲自己的人生体验,他们的生活阅历和他们的银幕形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一种很平易的银幕纪事的风格。因此,《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并不是一部新中国电影的艺术史,而是一部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银幕上的社会风俗画。而这正是现在老百姓看电视所需要的一种平等的交流,而不是灌输和仰视。
  《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用了九个小时相当于六部电影的时间,概括了四千多部影片的信息量。《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把这些影片变成了记录的对象,让艺术创作过程与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社会的变化联系在一起,把历史用一种新的手段再建构一次。在这当中,电视的真实性和电影的趣味性融为一体,让人们在笑声中与过去的历史告别,迎接新世纪的来临。从这个意义上说,《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又是一部幽默的人间喜剧。但在里面却隐含着一种很深切的东西,就是整个片子所带有的理想主义的色彩。片子巧妙地运用多种手段的目的,是想让观众在银幕形象和历史之间形成某种真实的联系,它并不满足于惯常电视专题片所做的,仅仅是记录一个过程,完成一个主题,而是要在观众与电视叙事间形成一种张力,一种可以延展观众丰富联想的张力。这才是《银幕上的新中国故事》的理想主义魅力。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银幕采风》,与中国电影同行
  刘观
  在当今众多宣传、介绍电影的栏目中,中央电视台一套的《银幕采风》,由于节目风格的清新、质朴,消息来源权威,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为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电影的重要窗口,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圈里人的重视。
  该栏目现分为四个版块:“银幕内外”——报道拍摄动态,追踪影坛新闻;“新电影”——浓缩新片精华,一睹新片风采;“今夜星空”——与影人沟通,与影人相知;“电影唱片”——让电影在旋律中流动,让音乐在电影中驻留。《银幕采风》栏目一直在尝试着“雅俗共赏”的创作路子,把“雅”的艺术变得易于接受消化,把俗的东西化得质朴脱俗。如《恭贺1999——贺岁片专辑》就把贺岁片这一近年来出现的“俗”文化,上升到贺岁片之争带来的文化现象这一层面,使观众不仅了解了贺岁片的内容,同时也认识到一拥而上的贺岁片争过独木桥带来的负效应。
  《银幕采风》还特别注意以大众化的感情,平民化的视角去关注目前的电影现象。《银幕采风》在介绍国产电影时,并不过多地考虑和拘泥于影片的艺术流派和表现形式,而是把目光投向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在介绍《一个不能少》时,编导们没有炒作非职业演员出演这一形式,而是回顾张艺谋所走过的艺术历程,到今天关注当今社会问题的必然性。青年导演金琛以一百二十万元投资拍成的处女作《网络时代的爱情》,开初并没引起市场的注意。而《银幕采风》则独具慧眼,敏锐地感到这部低成本的电影所带来的清新之风,他们把主创人员请到演播室,让他们谈谈对电影的理解和追求。片子播出后,不仅在电影创作界引起不小的反响,而且带动了该片在市场上的发行。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加大“三精”建设的工作力度,即精品频道、精品栏目、精品节目。《银幕采风》也不例外,在做好常规节目的同时,也在极力推出精品节目。1998年为南昌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制作《春色满园》,1998年底为郑州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制作《金风送爽》等专题节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春节特别节目《中国电影交响诗》,以隽永、清新、飘逸洒脱、如诗如歌的风格,满怀深情地回顾评述了过去的一年中,中国电影走过的风雨历程,是近年来介绍中国电影不可多得的佳作。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包公卖铡》力求出新
  况宇
  如果说过去的包公戏都是通过理想化的艺术方法,逐渐把包公抬上神的宝座,那么,邢台河北梆子剧团演出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包公卖铡》却将包公请下祭坛,开始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方法,探索他在皇权面前的原生态和必然的人生命运,从而在人物塑造、思想内涵和戏剧结构等各个方面,都极大地提高了包公戏的艺术品位和审美价值,为包公戏的进一步发展开了先河。
  《包公卖铡》在借鉴历代包公戏优秀传统的同时,又彻底摆脱了艺术创作上类型化的思维模式,将理想化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晚年包公几多悲壮而又几多苍凉无奈的艺术形象。这个新的包公形象,既有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一面,又有晚年包公的人情世故、机智权谋,使人看了有一种历史沧桑的沉重感。人们不禁惊叹,连包公这样的人都被历史发展的风浪打磨得四面玲珑、八方圆通,不得不卖铡了,这就必然引起人们对社会、法治以及人生等许多重大问题的联想与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西方有一位学者说过,谁开辟了新的结构,谁就获得成功。历代的包公戏在结构上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即接状、理案、开铡。这种固定的模式既形成了包公戏的艺术特色,又培养了观众的特殊的审美情趣,在戏剧舞台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包公卖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就如何在结构上突破包公戏的固有模式,作了大胆的尝试。包公在接状、理案后,正要开铡,突然受到皇权阻拦。寇准带着圣旨和一瓶御赐鸩酒来到开封府大堂,声称若不放回陈梦,他就不得不陈尸南衙,以谢皇恩。包公迫于皇权,又念及与寇准的友情,只好暂且放了陈梦。无法释怀的包公正要夜闯宫门,上殿面君,宋王带皇妹和外甥前来赔礼,对包公的宽容表示谢意。包公趁机奏本,还要追究陈梦一案。宋王不允,拂袖而去。包公无奈,只好御街卖铡,设计谏君。宋王受到触动,答应坐镇南衙,重审陈梦一案。不料,正当包公和寇准略感欣慰之际,宋王却突然降旨,铡去陈梦一绺头发。随着包公苍凉无奈而又悲愤的开铡声,大幕徐徐落下。不难看出,正是这个出人预料的结局,《包公卖铡》才得以从历代包公戏的窠臼中脱颖而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戏剧结构。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旁观者说

  拒绝庸俗
  印荣生
  检视我们的电影、电视、歌曲,俗品过多(有的近乎庸俗),雅俗共赏品偏少,雅品更少。不用说,影视歌是大众艺术。这就决定了影视歌要走雅俗共赏的路子,好让不同艺术修养的消费群在见仁见智的欣赏过程中得到满足。然而把雅和俗有机对接、融合,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就目前来看,我们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雅俗共赏的作品偏少的原因大概是两个方面的:一个是有些创作者虽有摘金夺银的雄心,但手头没那把“金刚钻”、做不出好的“瓷器活”,但这种精神还是可嘉的,时日长了,倒也还可能拿出好作品来的。另一种是有为数不少的创作者压根儿就没有想着要搞出什么雅俗共赏的东西来,他们拐弯抹角的路数虽然各不相同,但殊途同归,求的都只有两个字——“抓人”。这样一来,影视创作上什么青楼艳史、宫廷名妃、婚外恋情就都成了一些创作者趋之若鹜的题材了。歌曲创作也不示弱,只消看一串“抓人”的歌名就不难发现歌曲创作中的俗态:《拍拍屁股去恋爱》、《我喜欢私奔》、《想一个男生》。
  创作者进入这样一个混沌的领域乐此不疲,尽管很投入,很执著,但是不能指望他们拿出什么好东西来的。因为他们压根儿没想着雅俗共赏。他们本来就是要站在“俗”点上往“庸俗”上靠一靠,去迎合市场上低俗的趣味。
  影视歌逐渐走向市场后,其商业属性增强了,但导引艺术趋雅的“指挥棒”仍要发挥好作用。我们的艺术空间拒绝庸俗,优秀的观众只能靠优秀的作品来培养。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南方有嘉木》将播出
  一部反映中国国粹——茶文化,讲述茶人故事的二十二集电视剧《南方有嘉木》,近期将在北京电视台首播。该剧根据荣获第五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而成,描写商人世家杭氏三代人不同的生存方式、精神情感与理想追求,三代茶人史,一脉民族魂,华茶的兴衰,茶人的荣辱,与民族、时代艰难前进的步伐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部中国近代六十年间有关茶文化的历史长卷。这部由北京电视台、北京文艺音像出版社等机构联合拍成的电视剧,由程前、徐帆、赵奎娥等主演。(文一)(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武警北京总队兵演兵
  为庆“八一”,武警北京总队官兵日前演出了充满活力和富有浓郁兵味的文艺晚会《多彩警营》,历时近两个月的兵演兵文艺调演活动至此画上圆满句号。
  武警北京总队文艺调演是一次兵写兵、兵演兵、兵唱兵的业余文艺创作演出活动。从5月22日至今共有近十个单位的一百一十四个节目参加了演出,近六百名业余文艺骨干登台献艺,观看官兵达八千余人。此次参演人员既有领导机关的干部,也有战斗在执勤一线的官兵;既有入伍多年的老兵,也有刚入伍的新战士。官兵们演出的节目大多是自己创作的,集中反映了武警战士中涌现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节目清新质朴,生动活泼,兵味浓厚,展示出首都卫士崭新的精神风貌。(刘玉琴)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中戏开办编导研修班
  由文化部主办、中央戏剧学院承办的高级编剧创作研修班和高级导演创作研修班近日开始招生,今年9月开学。据介绍,研修班将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讲座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原则,除学习戏剧理论、剧作法、导演基础理论、艺术美学之外,还有音乐专题研究,相关学科讲座,戏剧艺术专题研究等。研修班招收有充分的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并有较好的艺术创作实绩的四十五周岁以下的中青年学员。学习时间两年。(刘文)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献礼影片全国影评征文比赛举办
  1999年的献礼影片创作是中国电影人献给共和国的厚礼。为了全面配合献礼影片的上映,广电总局电影局与总政宣传部文体局决定,自1999年7月份起举办全国影评征文比赛活动。
  第一批参评影片是近期刚评出的华表奖得奖影片,即《春天的狂想》、《男妇女主任》、《世纪之梦》等十部优秀故事影片及荣获其他奖项的优秀儿童片、戏曲片、纪录片、科教片、对外合拍片等。第二、三批献礼影片将分别在9月下旬、12月下旬公布。全国将以省、市、自治区电影公司、影评学会,部队则以各军区、兵种为单位组织相应的赛区,发动群众,由下而上地组织一次参评影片的群众影评征文活动,最后全国将评出一等奖二十名左右,二等奖二百名左右,三等奖八百名左右,同时评出若干组织奖。
  本次活动由中影集团及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中国电影报社协办,承办单位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与电影报刊专业委员会。(柏青)


第10版(舞台屏幕·读书天地)
专栏:

  《吴阶平传》出版新闻发布会召开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的第一部传记《吴阶平传》最近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近日《吴阶平传》出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吴阶平参加了会议。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发言者高度赞扬了吴阶平的优秀品德,以及他在医学方面的贡献,并对《吴阶平传》用平实、朴素的语言,真实、形象地再现吴阶平丰富、传奇的一生作了充分的肯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