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唐家璇谈东盟会议
  气氛坦诚讨论有益
  新华社新加坡7月27日电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27日在这里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此次东盟会议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的气氛是坦诚的,有关的讨论是有益的。
  唐家璇说,此次会议是在地区和国际形势发生新的重要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几天来,他同与会各国外长就共同关心的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各方对当前形势以及有关问题的看法不尽一致,这不足为奇。正因如此,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话、增进了解、增强信任、促进合作。
  关于东盟地区论坛,唐家璇说,东盟地区论坛是本地区最重要的多边安全对话合作场所。中方一向认为,东盟地区论坛应当适应冷战之后各国要和平、要发展、要合作、要稳定的总趋势,通过加强对话,积极探讨新的安全观念和安全方式。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要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精神,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应该相互尊重而不是以强凌弱,相互合作而不是彼此对抗,协商一致而不是强加于人。这些应当成为亚太地区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这样的方向,东盟地区论坛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才有可能真正为维护和促进本地区的安全与合作发挥有益的作用。
  关于中国—东盟对话会议,唐家璇说,东盟是本地区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对东盟的扩大和加强感到高兴,并表示支持。他说,在此次中国—东盟对话会议上,他与东盟国家外长就如何进一步发展面向21世纪的中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进行了友好交流,达成了广泛共识。
  唐家璇说,中国总理朱镕基决定于今年11月出席与东盟领导人的会晤。中方已原则同意加入《东南亚无核区条约》的议定书,中方将在加强中国—东盟全面对话机制的基础上,继续与东盟各国确立双边面向新世纪的合作设想,以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互利合作迈上新的台阶。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俄下月开始新一轮裁军谈判
  本报华盛顿7月27日电记者马世琨、张勇报道:美国副总统戈尔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理斯捷帕申今天在这里宣布,美俄将于下月在莫斯科进行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谈判。
  这一决定是戈尔与斯捷帕申今天举行会谈后宣布的。他们当天共同主持了第十一次美俄经济技术合作委员会议。第三阶段裁军的目标是,双方核弹头数量削减到2000到2500个。
  但戈尔说,在俄罗斯国家杜马批准第二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前,双方不会签署第三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斯捷帕申则表示,“将努力在今年秋天使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得到批准”。
  1993年,美俄达成了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规定到2003年双方将各自的核弹头减少到3500个。但俄国家杜马至今拒绝批准这一条约。
  双方还宣布,谈判将讨论修改1972年美苏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美国为建立“星球大战”式的导弹防御系统,要求修改这一条约。
  戈尔和斯捷帕申都表示,希望加强美俄关系。戈尔说:“在这个新时代,牢固的美俄关系将是美国国家安全和全球稳定的基本要素。”斯捷帕申说,“我们应当作为朋友迈入21世纪。我们必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斯捷帕申今天还与克林顿总统进行了半个小时的会晤,他呼吁美国为南斯拉夫塞族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附图片)
  7月27日,正在美国访问的俄罗斯总理斯捷帕申在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及副总统戈尔会谈后,与美国副总统戈尔(右)在华盛顿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新华社记者王岩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新干涉主义“新”在哪里
  袁智兵
  新干涉主义,指的是: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以科索沃危机为契机,新干涉主义正在西方乃至全球日渐抬头。它作为一种处理国际问题的模式,日益显示出对国际关系的危害。而且在美国及其盟国的推动下,新干涉主义在理论上日渐完备,在行动上日渐机制化、制度化、模式化。从本质上讲,新干涉主义与二战后出现的各种旧干涉主义并没有多少区别,只不过它产生于冷战后国际格局失衡和全球化趋势强劲的特殊大背景下,从多个层面对现行的国际关系提出挑战,进行冲击,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新干涉主义的两大理论支点或曰两大借口更具有迷惑性。其一是“人权高于主权论”。新干涉主义在人权和主权关系上大做文章,提出什么“人权高于主权”、“主权有限论”、“主权过时论”、“人权无国界”,大力鼓吹所谓“人权外交”和“道德贸易”。其二是“捍卫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公开宣扬什么人道主义、民主与法治是西方共同的价值观,维护西方价值观与“被压迫民族”权利符合西方战略利益。英国首相布莱尔声称“我们不是为土地而战,而是为价值观而战”,各国可以高举人道旗帜介入主权国家事务。美国总统克林顿也声称要为在世界范围内停止民族清洗而进行干预。但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每一次扩张和侵略都笼罩着美好的光环,都是要把“欧洲之光”带到“黑暗”的非洲和亚洲。西方鼓吹新干涉主义,挑战和否定的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生存权和发展权;西方以“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为由,是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强制推行符合西方利益的西方模式。
  新干涉主义模式不仅撇开联合国,而且在联合国内也有人为其鼓吹抬轿。科索沃危机的处理是新干涉主义的最新试验。意大利总理达莱马说,如果联合国无法行动,就需要建立能够维护和平、能够制止屠杀的“由民主国家组织的国际组织”取代联合国。一些联合国的重要官员在科索沃危机前后不但没有批评西方撇开联合国的行径,而且还为西方辩护、鼓气,跟着西方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甚至还说什么“联合国作为一个机构一直把人权置于每项工作的中心地位”。但二战前,国联的失败给全世界带来的教训告诫世人:如今如果没有联合国,这个世界将会有更多的动荡与混乱、霸权与强权,世界将没有秩序可言,也将没有和平与安全可言。
  新干涉主义找到了得以推行的工具。二战后各种模式的干涉主义在具体实施时依靠的往往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力量。而以科索沃危机的处理为标志,新干涉主义试图将北约和西方七国为核心作为其推行霸权的强有力工具,并试图将其模式化、制度化。美国力图将北约作为推行其全球霸权、充当世界警察的军事工具。经过4月份的华盛顿会议,北约的这种角色基本已经确定。
  新干涉主义企图从修改国际关系准则入手,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西方提出,现在的民族国家体制和国际关系结构都是二战和冷战时期的过时产物,已不足以应对今天出现的新问题,需要通过超越民族国家的机制加强对世界事务的管理和控制。他们宣称,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些国际关系准则,如不干涉内政原则、主权至上原则需要有所改变。英国外交大臣库克说,国际法中的一些“根本问题”需要解决。布莱尔也声称,科索沃事件深深体现了“新国际主义”精神的实践,也为未来国际新秩序定下楷模。冷战结束10年了,旧的国际秩序给打破之后,新的国际秩序仍没有成型,这个过程将是漫长的,也将充满斗争和较量。目前看,西方国家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占有较大优势,因此,它们在推动建立有利于自己的国际新秩序方面的力度较大,它们想建立的是西方在政治、经济全方位占主导地位,并且按照西方的游戏规则运行的新秩序。所以从实质上看,西方不过是想以新干涉主义为手段构筑对自己推行霸权有利的国际新秩序。
  新干涉主义竭力利用并推行西方的文化霸权。科索沃危机前后,西方的信息战和心理战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科索沃问题本来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内政,但经过西方近两年不断的炒作,成了一个爆炸性的“国际问题”。北约各国电视台集中拍摄科索沃阿族逃亡的镜头,说南联盟部队在科索沃搞“种族清洗”,米洛舍维奇是一个“暴君”,对这种行为只能“以暴易暴”。这就是西方的信息霸权主义,它们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通信工具,以及对世界具广泛影响力的媒体,使黑的变成为白的,白的变成为黑的,一切按照它们的需要进行压倒性的宣传。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的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是一种国际关系中的软权力,但却有着多种功能,既可作为西方国家对外政策合法性的资源,赋予西方的扩张以神圣的文化光环;又可作为西方国家推行对外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特殊渠道,影响其他国家对外政策和国内政治的决策过程。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以首脑会晤未达成一致
  以外长促叙与以直接谈判
  本报开罗7月28日电记者朱梦魁报道:以色列总理巴拉克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昨晚在巴以交界处的埃雷兹通道举行会晤,磋商恢复巴以谈判等有关问题,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
  巴拉克在会晤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阿拉法特将在两周内就以色列方面提出的将怀伊协议并入最后地位谈判的建议作出答复。
  阿拉法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他已经向巴拉克表示要求尽快执行怀伊协议的愿望。据报道,这项协议包括以色列撤军、释放被监禁的巴勒斯坦人、开放加沙与约旦河西岸之间的安全通道等项。阿拉法特还表示,巴方将恪守协议规定的各项责任。
  根据巴以去年10月下旬在美国签署的怀伊协议,以色列应在最后地位谈判开始前分三个阶段从约旦河西岸13.1%的地区撤军。以色列前内塔尼亚胡政府在执行了第一阶段撤军后即中止实施协议。
  巴拉克上台后建议,以方继续执行第二阶段的撤军,但将第三阶段撤军问题并入到最后地位谈判。巴民族权力机构则一直坚持,以方应在最后地位谈判前首先执行怀伊协议。
  又讯据来自耶路撒冷的消息说,以色列外长利维昨天在以色列电视上发表谈话,敦促叙利亚放弃通过其他方面中间传话的方式,而应与以色列直接谈判。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鲜希望同美国改善关系
  新华社平壤7月28日电朝鲜外务省发言人26日在此间说,“朝鲜不愿把美国视为百年宿敌,如果美国承认朝鲜的主权和选择的自由并以诚相待,朝鲜将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同美国发展关系”。
  最近美国提出,如朝鲜放弃核武器和导弹开发,美国可同其改善关系。这位发言人是就美主张发表谈话时做上述表示的。发言人批评美国执意把朝鲜卫星发射计划说成是“开发弹道导弹”。发言人指出,无论从领土上还是人口上,朝鲜都绝不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相反,由于美国对朝实施孤立扼杀政策,朝鲜经常受到美国的威胁,因此不得不建设自己的自卫国防力量,手段之一就是“开发导弹”。
  发言人要求美国放弃对朝敌视政策,全面撤消对朝经济制裁,停止反朝活动和对朝军事威胁,撤出驻韩美军,同朝鲜签订和平协定。发言人强调,“如果美国以诚相待,朝鲜也将以诚相待”,如果美国执意破坏朝美核框架协议,朝鲜也已“制订了对策”。


第6版(国际)
专栏:

  新加坡总理会见唐家璇
  新华社新加坡7月27日电(记者杨忠毅、朱昌都)新加坡总理吴作栋27日在这里会见了中国外交部长唐家璇,双方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唐家璇应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并介绍了中美关系的近况。他赞赏新加坡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对中新关系的发展表示满意,并欢迎吴作栋方便时访华。
  吴作栋在会见时指出,海峡两岸关系完全是中国的内政,新加坡不久前再次重申坚定不移地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
  吴作栋还表示了再次访华的愿望,并请唐家璇转达他对朱镕基总理的问候。


第6版(国际)
专栏:

  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闭幕
  新华社新加坡7月28日电(记者杨忠毅、朱昌都)为期两天的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28日在新加坡闭幕。
  在会议结束后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本次会议主席、新加坡外长贾亚库马尔说,会议主要讨论了地区和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包括地区金融危机、东盟领导人去年通过的《河内行动纲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环境保护和打击贩毒等跨国犯罪活动。
  贾亚库马尔说,会议还讨论了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的进程问题并达成了广泛一致。他说,与会者认为,对话会议是一个有用而独特的协商对话场所,鉴于东盟地区论坛所营造的氛围有助于开展讨论,对话会议应按论坛的方式,在非正式和宽松的环境中进行。
  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是东盟外长会议的后续会议。东盟10个成员国和10个对话伙伴的外长出席了会议。东盟的10个成员国是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东盟的10个对话伙伴是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欧盟、印度、日本、新西兰、俄罗斯、韩国和美国。


第6版(国际)
专栏:

  电视纪实系列片《和平之路》即将播出
  本报北京7月28日讯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广播电影电视厅、广东电视台和人民日报国际部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电视纪实系列片《和平之路》新闻发布会今天在京举行。
  电视片《和平之路》以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重大外交事件、外交活动为主线,通过对一大批当事人、知情人、外交官和学者的采访,生动勾画了新中国外交走向辉煌的历程,热情讴歌了共和国三代领导人为维护民族独立与国家主权、捍卫世界和平所建立的不朽功绩,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坚强信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同志为该片题写片名。日前该片已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牵头的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创作领导小组审看,并顺利通过。中央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对该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并予以积极评价。
  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主创单位领导介绍了《和平之路》摄制的有关情况。外交史学会会长、外交部前副部长符浩对《和平之路》的成功拍摄到会表示祝贺,并认为《和平之路》的播出不仅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外交风云,而且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认识世界、走向世界。该片8月底将先后在广东卫星电视台和全国部分电视台播放。


第6版(国际)
专栏:

  海外华人抨击“两国论”
  本报渥太华7月25日电记者邹德浩报道:7月24日,加拿大多伦多市华人团体联合总会与加拿大统一中国促进会筹备委员会举行两岸形势座谈会,会后发表了“共同声明草案”。声明要点如下: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统一是海内外华人的共同愿望。
  二、李登辉和台湾当局公然把两岸关系定位为“国与国的关系”,破坏了两岸维持稳定现状和通过协商实现统一的基础,把台湾2200万中华儿女带到了灾难的边缘。
  三、两岸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海外华人都不愿意看到两岸之间兵戎相见。因此,李登辉必须对其玩火可能引起的任何灾难性后果负全部责任。
  四、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纯粹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任何外国势力干预。
  本报阿拉木图7月26日电记者孙勇军报道:旅居哈萨克斯坦的华侨华人26日在我驻哈使馆举行的座谈会上指出,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任何人、任何力量不能阻挡的。台湾当局一小撮人为了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不惜玩火自焚,必将遭到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李登辉如不立即悬崖勒马,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本报比勒陀利亚7月25日电记者李新烽报道:南非华人国韵社今天在此间字正腔圆唱京剧,声讨李登辉分裂祖国的谬论。国韵社社长刘备文先生用西皮导板唱道:“阴谋分裂祖国罪难逃,海峡两岸华夏子孙同仇敌忾齐声讨。李登辉必须悬崖勒马、回头是岸,不要玩火自焚,分裂祖国岂能有好下场。”国韵社成员用京剧四平调演唱了杨意远先生创作的《忆江南·祖国统一》。杨先生认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渊源久远,和平统一是海内外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心愿,华夏子孙血浓于水的同胞情永远隔不断。
  本报堪培拉7月23日电记者李学江报道:澳大利亚堪培拉的华联社、华人会、澳华会等华人团体的领袖人物和知名学者今晚在这里的中国大使馆聚集一堂,批驳李登辉的“两国论”。王省吾教授说,李登辉口口声声以“民主”自诩,其实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独裁者。著名华人演员成龙的老父亲、华人会名誉会长陈志平说,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我们希望两岸早日统一。


第6版(国际)
专栏:

  重建科索沃会议在比召开
  本报布鲁塞尔7月28日电记者丁刚报道:100多个为重建科索沃提供援助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代表今天在比利时首都举行会议,讨论有关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的安排问题。
  据欧盟委员会估计,科索沃地区有12万到20万幢房屋受到破坏,其中4万多幢已被完全毁坏。在冬季到来之前,需要为无室可居的科索沃居民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以保证大约50多万重返家园的难民能够度过严寒。联合国有关机构的预测表明,这笔援款大约需要2.9亿美元。欧盟的估计略多一些,即从现在起到今年年底这段时间里大约需要3亿欧元。
  负责协调和管理重建援款的欧盟委员会和世界银行还向本次会议提交了两份有关科索沃地区受破坏程度的报告,报告称要完全修复科索沃地区的房屋和学校、医院等基础建设总共需要大约8亿欧元,而使这一地区的经济恢复则需要24亿欧元。
  今天中午,欧盟委员会还通过了一项建议,提请欧盟理事会批准,向受科索沃危机影响的保加利亚、马其顿和罗马尼亚等国提供总额为3.8亿欧元的援助。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印度大选争夺战
  本报驻印度记者李文云
  尽管印巴克什米尔地区大规模武装冲突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但印度民众与媒体关注的焦点,现在已基本转向了国内——印度第十三届人民院选举。
  按印度选举委员会7月11日公布的决定,为使保安力量能够调配到位,确保大选的安全进行,本次大选将于9月4、11、17、24日及10月1日分5阶段在全国各选区陆续投票,10月5日与6日计票。
  目前争夺已在两大势力印度人民党和国大党之间展开,其他政治力量则围绕它们分化组合。7月21日,第三阵线的主要力量人民党,因在确定竞选盟友问题上观点不同发生分裂,原党主席领导一派主张加入执政的印度人民党的竞选阵线——全国民主联盟,支持瓦杰帕伊重新上台;而另一派则极力反对与印度人民党有任何瓜葛,并选出了前总理高达为新的党主席。人民党的这两派为争夺党徽及位于班加罗尔的总部大楼,还发生了暴力冲突。
  人民党原主席沙拉德·亚达夫于日前宣布与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所在的平等党和人民力量党合并,并决定加入印度人民党的竞选联盟。但据悉,印度人民党高层领导对是否接受亚达夫派,有不同看法。此间人士认为,人民党的分裂进一步削弱了第三力量——联合阵线,使其大部力量转向了印度人民党阵营。为此,前总理高达于27日抨击印度人民党,为扩充自己的地盘不惜策动其他政党的分裂。
  这次在克什米尔的卡吉尔武装冲突,仍是印度人民党与国大党大做文章的题目。对于感觉良好、踌躇满志的印度人民党来说,这是一柄双刃剑。印度人民党是把卡吉尔的战事作为军事与外交的双重胜利,记入自己的执政成绩册的。而以国大党为首的反对党阵线,则在强调问题的另一面,要求看守政府解释清楚卡吉尔危机究竟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穆斯林武装会“渗入”印控区一侧,占领如此多的战略高地。对这个问题,印度人民党应有个说得过去的解释,否则军事、外交两方面的得分,在反对党阵线的猛攻下,都有可能转变为负效应。
  此间有报道指出,看守政府成立了一个由战略安全专家牵头的委员会。印度人民党说,委员会的任务是对危机进行“回顾、评价”,而不是进行调查。反对党阵线对看守内阁的这一说法十分不满,称其为大选前的“表面文章”。以国大党为首的反对党日前仍强烈要求召开上院特别会议,对卡吉尔危机形成的原因进行调查,印度人民党则利用其看守内阁的地位,对此要求一直不予采纳。
  对国大党来说,一方面抓住执政党的弱点穷追不舍,一方面也在积极联合一些地方党派,扩充自己的实力。已有消息证实,在果阿与马哈拉施特拉两邦,又有两个地方性政党决定与国大党联手竞选。国大党领导人表示,将与各地的自由、民主党派携手,共同对付印度人民党领导的教派主义力量。左翼主力印共(马)已明确竞选战略,在有些邦,印共(马)将支持任何挑战印度人民党的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这对国大党有利。
  (本报新德里7月28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随笔

  拉巴特的葬礼外交
  马晓霖
  葬礼外交始于何时有待考证,但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柴桑口哭悼东吴大都督周瑜。诸葛亮“伏地大哭,泪如泉涌,哀恸不已”。感动得周瑜部下不忍杀之,一场冲突得以化解,吴蜀联盟得以维持,留下了一个葬礼外交经典之作。如今,葬礼外交在中东政治舞台上还时有所见。
  7月25日,几十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汇集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为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送葬,尚处于紧张状态的以色列和阿尔及利亚借机实现了外交突破,以总理巴拉克同阿总统布特弗利卡进行了历史性的握手,并进行了7分钟的交谈。
  据报道,这两位新领导人在拉巴特王宫广场的人海中相遇之初,彼此视同陌路人。当他们再次直面时就把手握在了一起。布特弗利卡表示,阿以两国实现双边关系突破的前提是以色列满足阿拉伯国家的全部合理要求。巴拉克的发言人说,这次“友好的邂逅是两国共同主动的成果,表明阿尔及利亚对以色列立场的积极变化”。
  葬礼外交是一种特殊的外交方式,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在死后为外交搭台。哈桑国王一生善待本国犹太人,致力于促成阿以和解,深得冲突双方的好感和信任。此次以色列总统魏茨曼、总理巴拉克、外长利维和和平进程元老佩雷斯一起出动,一则真心送别为他们栽树搭桥的国王,二则也是寻机开展葬礼外交。
  有报道说,叙利亚总统阿萨德本来是要参加哈桑葬礼的,而且大马士革机场为他出行所做的安全和典礼准备都已就绪,没曾想,利维行前透露了风声,使阿萨德取消了拉巴特之行。不然的话,哈桑二世国王的葬礼没准会带给人们更大的惊喜。
  拉巴特的葬礼外交是今年以来发生在中东的第二次葬礼外交。今年2月约旦国王侯赛因去世,与侯赛因多年不睦的阿萨德出人意料地突然出席葬礼。他的到场意味着他已经“原谅”了侯赛因国王单独同以色列达成和平协议的举动,标志着叙约关系开始正常化。但是,阿萨德却不愿让那次葬礼外交惠及以色列,在主人的安排下,他故意与参加葬礼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错开,避免直接见面。尽管如此,关注和平进程的人士还是为之振奋,叙以首脑从不共戴天到同顶一块云,这本身就是中东和平进程的一大吉兆。
  哈桑二世与侯赛因两位国王为消弭阿以争端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吸引冲突和敌对的双方暂时抛弃敌视与成见走到一起并进行对话,也只有这样的场合才能使人痛定思痛,念人生之苦短,生和解之愿望。
  当然,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演绎葬礼外交。阿萨德约旦吊丧,因为阿以和平已势不可挡,认可约以和平是现实之举。他不愿同时成全以色列的葬礼外交愿望,是因为内塔尼亚胡当时立场死硬。现在热切希望实现和平的巴拉克取代了内塔尼亚胡,遂使阿萨德动了与以色列开展葬礼外交的念头。
  中东有过几次举世瞩目的葬礼,从拉宾到侯赛因到哈桑,场面越来越大,这是中东和平进程发展的必然结果。相比之下,1981年阿以和平进程开拓者埃及总统萨达特的葬礼虽说贵宾如潮,却找不到阿以外交花絮。真乃此一时,彼一时也。不过,如若萨达特有灵,看到他身后的这些场景定会备感欣慰。
  中东已进入老人政治时代,今后葬礼外交可能继续演绎。当中东没有了葬礼外交或者不需要葬礼外交之后,中东各国正常交往的和平时代也就到来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