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2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调查报告

  谨防“机”多不下“蛋”
  杨慧彬杨喜彬张纪党
  近日,笔者在河南省内黄县等地的农村调查了解到,一些乡镇农机多得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已出现了负效应,这一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机”多不下“蛋”
  持续了几年的农机热至今热劲有增无减,有钱的拿出来买,没钱的借钱贷款也要买,有的农户一家竟有几件农机,使农机数量猛增,特别是一些常用农机增幅更大。到1998年底内黄县已有小拖拉机9768台,全县大中型拖拉机468台。一台小拖拉机日可耕地12亩左右,大中型拖拉机耕地平均一台日可耕作40亩,全县大中小拖拉机日可耕地135900亩,全县小麦种植面积年年在70万亩左右徘徊,如果雨水集中,抢墒播种,仅用五六天时间就可把土地耕完,即使是浇灌耕作,虽然拉的时间长了点,但拖拉机耕作土地的总量仍不会增多。全县有农排机械31077套,若按70万亩小麦计算,每套机械也不过承担20多亩地的任务,一般情况下3天即可浇灌一遍,其余时间就只有白白闲置了。东庄镇大村第一村民组铁军得去年春投入7000多元购买了一套浇灌机械,本想浇地搞服务挣些钱,可机械太多了,每遍水仅能浇几天,这次浇小麦,他宁愿出力给人家搞建筑挣钱也不开浇灌机械了,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形成了“机”多不下“蛋”。
  机多负效应
  “机”多不但不下“蛋”,而且还带来了负效应,买一台农机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还有配套性机械几千元,有的高达近万元,购置大型联合收割机一台就需几万元。小麦的价钱一斤6角多钱,一斤花生也不过一元二角左右,卖掉多少农产品才能买到价值几千元的农机!有的人买农机一次就把几年的积蓄花个精光。有的钱不够就借,更有甚者贷款买农机。据内黄县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比1997年多增加大中小型拖拉机545台,农排机械增加1122套。1997年底拥有农机总值1.5亿元,到1998年底农机总值1.7亿元,增长15%,仅1998年购买农机的投入就高达2307万元。农村大量投入购买农机,向农机倾斜资金投入失去了平衡,削弱了农村其他行业的投入,影响制约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为何农机热
  为什么会出现农机热呢?有些人觉得没农机或农机少就低人一等,有的甚至结亲戚也要问一问是不是有农机,有什么样的农机。“农机咚咚响,脸上更有光”在乡村成了很时髦的口头语。
  应当看到这是一种错觉,对农村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害的,借款贷款去买农机更不可取。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作法是无论如何也胖不起来的,只会使自己陷入困境。减少投入,实质上为农民增收撑腰,减投与增收有异曲同工之效。在目前农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切不可盲目发展,谨防“机”多不下“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生态农业带来瑶乡富
  盘科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出向全区生态农业示范县的恭城瑶族自治县学习的决定之后,恭城生态农业如何发展?该县县委、县政府马不停蹄地四路出击广泛听取科技人员、农民的建议之后,信心百倍地频频出招数,使生态农业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该县74%以上的农户用沼气代电代柴,因而使用沼气的农户愈来愈多,为加强对沼气池的科学化管理,更好地对建有沼气池的农户跟踪服务,该县专门组织了一支科技队伍,对全县使用沼气池的农户进行了清查、登记,给沼气池(户)编号、建档,并在农户家门上挂上“恭城农村能源(沼气)户”之牌。牌上有咨询电话、维修电话号码,农户的沼气池倘出了问题,只要拨打牌上的电话号码,科技人员就会雷厉风行出击,尽快为农户排忧解难。对新建沼气池的农户,要求建在猪舍下面,既便于管理又节约了大批土地。
  该县在发展水果中重新勾勒出了蓝图,形成名优水果区域布局,规模发展,独具瑶乡特色经济。要在短时间内分别建起8万亩优质恭城月柿、10万亩优质恭城柑橙、8万亩恭城沙田柚、5万亩红花桃生产基地。与此同时,要建起瘦肉型生猪基地县,大力发展草食畜禽养殖和特种养殖。该县在狠抓生态农业发展中,形成了乡乡有特色,村村有示范。到5月底止,全县建起种植、养殖等生态农业示范点100多个。恭城挖沟村发展起来的万亩红花桃,5月中旬开始畅销广东市场,一名村干部绽着笑容说:“仅红花桃一项,户均收入将超过2000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小产品缘何变成大产业
  ——广东中山古镇灯饰产业发展纪实
  张静之王桃
  古镇,偏安于广东省中山市西北一隅。
  它,曾经是一个连机器声也难听到的贫瘠小镇。80年代初,人们曾这样概括古镇的经济特色:“废品收购一条龙,建材木头满河涌。”舍此,再无可陈之处。在“星光灿烂”的珠江三角洲,古镇黯淡无光。
  然而,斗转星移,去年,该镇的工农业总产值竟达25亿元,全镇个人储蓄总额23亿元,人均存款3万元,居中山市前列。
  古镇的崛起,得益于灯饰业。统计表明:全镇灯饰企业达1200余家,70%的家庭从事与灯饰有关的行业,居民每5个人中就有1人从事灯饰业。灯饰业的产值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70%左右。灯饰产品占据全国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而且远销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地。
  灯饰业何以能成为古镇的第一大产业呢?
  市场,企业生存的基础
  古镇人对灯饰情有独钟,80年代初,古镇家用电器厂的供销员们在差旅中发现了人们对台灯的需求,于是便率先在镇内设计出以一根电线、一条弯管、一个灯泡和灯座构成的简易台灯,投放市场后一炮打响。另一家镇属企业——古镇机砖四厂看到这种态势,马上将企业转制为异型灯具厂,生产环形小灯管和台灯。于是这两家镇办企业一先一后拉开了古镇灯饰生产的帷幕。
  “提灯走天涯。”当第一批从事灯饰生产的企业主,怀里揣着灯具样图走南闯北、以销定产的时候,心里并不敢奢望能有今天的局面,市场的需求激起了他们不断扩大生产的欲望。
  进入90年代,精明的古镇人紧扣房地产热、家庭装修热、基础设施建设热以及外商投资办厂热等市场经济的脉搏,大办灯具厂及灯具配件厂。在吸收国内外流行灯饰产品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消费特点,不断开发和完善灯饰产品的花式品种及工艺质量,并对生产方式和产品布局进行改革调整,告别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实行机械化、集约化生产,形成了从产品设计、加工生产到市场开拓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格局。不少企业还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扩产增资等方式组建股份公司、集团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跨地区、甚至跨国界经营。
  到90年代中期,古镇灯饰产品终于成为灯饰市场的龙头老大,便有了“灯饰潮流看京沪,京沪灯饰看古镇”之说。
  现在如果你来到古镇,恰如置身灯的海洋。在古镇连接海洲的大道两旁更是形成了长达10公里的灯饰长廊。据了解,仅这条长廊,每年销售额就高达数十亿元。“小产品,大市场”的经营优势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质量,企业不衰的保证
  没有质量,企业、产品就没有生命可言,古镇人深谙这一道理。他们始终如一地信守着质量就是生命这一永恒主题。
  在一家企业的生产车间,10多件灯饰底座被“请”到单间停放弃用,原因是尺寸差了几毫米。质量管理人员说:“质量问题没有调和的余地。”
  花钱买质量,质量出效益,已成为古镇人的共识。古镇每年围绕质量注入的资金达到千万元,镇政府每年举办10次各种类型的灯饰培训班,课堂场场爆满。
  1997年,古镇在全镇乡村一级率先成立质量监督办公室,本着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一次到位的原则,将全镇所有企业的上万种灯饰产品一一登记清理,要求一律按国际标准生产。质量不好的产品不准上灯饰街,不准用“古镇灯”的品牌。这一做法,使灯饰产品质量标准得到规范和升级,使企业的产品质量顺利地与国际接轨。
  目前,古镇人不仅消灭了无标生产企业,还有114家企业通过了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国家轻工部一位领导考察古镇时感叹道,在许多省,同行业通过国际质量认证的企业不过几十家,而你们一个小小古镇竟有100多家,真是一个奇迹!
  创新,企业发展的动力
  80年代初期,古镇的灯具款式,大多模仿港台产品。由于数百家灯饰企业集中在一个地方生产,企业间相互模仿,往往一个新款刚面世,几天之内就会冒出几十上百家模仿者。
  缺乏创新,一度曾使古镇的灯饰业岌岌可危:许多企业的产品积压如山,有的甚至关门歇业。
  市场逼使古镇的企业家们把目光投向创新。
  创新,离不开人才。古镇的企业家们在招贤纳士方面可谓不惜重金。有一家企业以年薪50万元的价码从浙江聘来2名设计人员,另一家企业毫不示弱,把年薪定到100万元,一口气从港台挖来4名技师。
  胜球灯饰公司,6年前还只有一人从事开发设计,如今开发部已发展到20人,公司每年为他们订购价值数万元的欧美灯具书籍,并拨出数十万元专项经费,供他们市场调研使用;创办仅3年的太平洋灯饰有限公司,已开发出1万多个新款灯饰,平均每天推出10多个新款,这些新款都是公司16名设计开发人员的成果。
  在古镇,设计开发人才超过2000人。
  有了这批人才做后盾,古镇灯饰的花色品种变幻万千,层出不穷,基本上每隔3个月便出现一次新的灯饰潮流,有的企业几乎每周都有新产品问世。“灯饰日有新款出,各领风骚三五天”,成为古镇灯饰创新的真实写照。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无棣:净化农畜品种
  本报讯去年至今,山东省无棣县大开杀戒:88.6万株劣质枣树被锯掉树头;161头杂种牛被阉割或宰杀。这是该县为适应农畜产品买方市场而采取的一项新举措。
  金丝小枣和渤海黑牛是无棣的名牌产品。尤其渤海黑牛是我国唯一的黑色肉牛,市场前景广阔。前几年,由于发展目标不明确,一味追求量的增加,这个县新扩种的100万株枣树和新增养的300多头种牛中,分别掺杂了40%和60%的劣质品种,大大影响了其产品的质量,致使原来供不应求的金丝小枣,不仅由10元钱1公斤降到5元,而且客户减少30%多。
  为净化品种,挽回市场,重振无棣金丝小枣和渤海黑牛雄风,去年以来,无棣县做出决定,对枣树和种牛进行拉网式普查,剔除劣种,“大开杀戒”:砍树头、阉种牛。同时,他们对锯掉树头的枣树实施嫁接,从省果树研究所引进了1、2、3号金丝小枣,当年便可结果,3年便进入盛果期,仅此一项每年农民可增收600元以上。对杂种牛阉杀后,他们从英国引进了世界四大名牛之一的安格斯牛冷冻精液颗粒,与当地渤海黑牛进行杂交,预计今年内全县可繁育出5万头优良杂交仔牛,可为农民年增收3000万元。(张连成马军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科技下乡——要适销对路
  李德山
  江苏省建湖县科协等单位组织科技人员送技术下乡。他们事先对各乡、村和一些种田专业大户缺技术的情况作了调查,然后分门别类地准备了讲课内容,有的放矢地送科技到乡村、农户、田头,受到了农民们的欢迎。
  近年来,各地的农业、科技部门开展了送科技下乡活动,这对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有些农业和科技部门送科技下乡往往不大研究农时和对象,忽视了送科技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时效性,送去的科学技术不是农民暂时用不上,就是把张三缺少的技术送给了李四,就像有些商家推销商品一样,不适销对路。农民称这样的送科技下乡“好似搔痒,搔不在点子上。”
  农业生产有它的特殊性,特别是现代农业,对科学技术有多种需求。长期以来,有些地方的农业和科技部门出了不少科研成果,并通过送技术下乡等途径,使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转化。但也有不少技术由于不“适销对路”,而被农民束之高阁。这就要求农业和科技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和从事不同致富项目的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情况,做到把握“火候”送科技、因地制宜送科技、看准对象送科技,让农民及时“吃”上科技“快餐”,并合乎农民的“口味”,使送科技下乡真正收到实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瑞金:农民跨省办“科技庄园”
  本报讯江西省瑞金市千名身手不凡的农民跨省区经营“科技庄园”,并成为颇具规模的“科技庄园主”。外出创办庄园,借地生财,成为该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道新景观。
  随着农业科技的深入推广,越来越多的瑞金农民掌握了比较全面的科技知识,当地有限的土地资源,已不能满足他们施展才能的要求。他们先后走出家门,到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地,以独资、股份、股份合作等形式创办起各种类型的“科技庄园”。到去年底止,全市共有1100名青年农民跨省创办大小规模的“科技庄园”近百个,年获纯利500多万元。据了解,在外省经营“科技庄园”的瑞金农民,大都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灵活调整种养结构,“科技庄园”的农副产品商品率平均在90%以上。(王先文)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邓州:四种科技兴农模式
  本报讯四种新的“科技兴农”模式在河南省邓州市出现并运行一年多来,显示出勃勃生机。
  创办农民家庭技校。这类农民家庭技校由农民技术员和畜禽、林果、瓜菜等专业大户创办,至目前,已培训农民10万余名。
  组建“科技扶贫联合体”。目前,这种由靠科技率先致富的专业户和小康户自发组成的联合体已达930多个,1万余农户参加。已帮扶的5000家贫困户已有70%脱贫,年人均收入达1800余元。
  “农科商一体”家庭经营形式。“你经商来我种田,夫妻共建致富园”是这种形式的特点,目前全市这种形式家庭已达8万多个,全市这种农科商一体家庭已占全市农户的27%,受益群众25万人,年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
  创建“科技市场田”。即一部分有经济科技头脑的农民,根据市场的需求,拿出自己责任田的一部分作为“科技市场田”。
  邓州市出台优惠政策,在资金、信息、场地上大力扶持,全市每年向农业投入科技资金1.5亿元。这种新型科技兴农模式使邓州市近20万农民掌握了1—3门实用技术,去年至今,全市推广新技术90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30元。(阎俊玲杜雯雯)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苦菜甜了上犹人
  江西省上犹县利用丰富的野生苦菜资源,瞄准市场空档,把规模引种和开发苦菜生产当作支柱产业来抓。目前,全县苦菜种植面积达2.1万亩,产值达5000万元。
  曾少兵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警惕——
新的搭车收费编辑同志:
  国家从去年开始在3年内投入数千亿元的资金用来改造农村电网,这一“光明工程”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福音。
  随着此项工程的进展,有些人却又打起了农民的主意。某些农村基层干部,宣扬什么这次电网建设需要农民自己掏钱;还有极个别基层干部以施工损害庄稼、占用土地为借口,煽动群众向施工单位索取高额赔偿,阻止施工。而实际上这项工程所需资金全部是由国家出资建设,只有下户线是需农民自己出资的,电力企业无偿施工。靠打着集资办电的旗号,搭乘“农网改造工程”这一班车向农民乱集资、乱摊派的行为,已引起了部分群众对此项工程的误解,在社会上造成极坏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一利国利民工程的实施。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但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乘机谋取不义之财。这种行为应该得到坚决杜绝。诚然,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群众的防范意识。同时,执法执纪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杜绝任何形式的“搭车收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这一造福人民的工程顺利实施。
  河南省商丘市电业局肖伟才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武强:农民花钱买信息
  本报讯河北省武强县武强镇崔留贯村李兴华的屋子里,常常挤满了到这里花钱购买各类致富信息的农民。靠专门经营信息,李兴华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户。据了解,像他这样从事信息服务的农民在当地已达百余人。
  这些农户一般责任心较强,获取的信息比较适合本乡本土,而且在“卖”给农户前,大都亲自“试用”,因此避免了以往信息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信息专业户们也在可观的信息费的支持下,逐渐把信息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有的安上了电话,还配备了电脑、打印机。
  (郭万里)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五寨:科学固风沙
  晋西北五寨县运用科学手段,种植柠条面积达40多万亩,既发挥了防风固沙的威力,改善了气候条件,又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全县牛和羊分别发展到5万头和31万只。图为林地放牧一角。牛瑛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岳西高山菜订上“娃娃亲”
  本报讯安徽省岳西县3万亩高山菜最近找到“婆家”,分别与上海、南京等地的客商订上了“娃娃亲”。
  至去年底,这个县高山蔬菜生产已覆盖全县18个乡镇38个村,面积达1万余亩,产值1200万元,约万余贫困农民种菜脱贫。今年初,岳西县把“高山蔬菜工程”列为扶贫攻坚系列工程中的一项,计划在全县高海拔山区发展高山反季节蔬菜3万亩。(张斌)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沙荒地上谱出致富曲
  雷继承李宝宏
  过去的河北省三河县城建在一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高地上,已远远不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需要。往东看是大片粮田,往西看是上好的土地,往南看是电气化京秦铁路,只有北部是一大片沙荒地。经过几年的开发,三河市在这片沙荒地上建起了5个居民小区,安置了数十个单位,数百栋高楼拔地而起。
  位临潮白河畔的燕郊开发区更是别有洞天。几年来,他们把开发荒滩作为招商的一项重要内容,先后引进12亿元资金在3000亩荒滩上兴建了华堂圆方国际高尔夫球场、民福商务活动中心、水上乐园和各种风格的商住别墅等。燕郊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饶贵民告诉记者,在燕郊区域内沿潮白河有近万亩沙滩和林场,目前已开发利用4500亩,还有5500亩正在开发。通过对荒滩的开发,不仅使荒滩为民造福,为国家增收,更重要的是改变了燕郊地区的生态环境。凡到过燕郊的人都说这里的环境好、空气好。
  在三河,承包土地价格最高的不是粮田,不是肥田沃土,而是那些废地。使废地生金,已成为三河人搞农业产业化、发财致富的立足点和着眼点。明慧养猪集团公司总经理宋志明早已闻名全国,他拥有的2.8万头猪、800亩地和上亿元的固定资产都是在废弃地上发展起来的。1991年春,他承包了占地400多亩的废弃砖瓦厂。他改造废窑筒养猪,将取土坑扩挖养鱼,用扩挖鱼塘的土造地,在这片废墟上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养猪大王。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莒南发展农业合作组织
  本报讯山东省莒南县洙边镇东袁家山茶农袁兆学,今年上半年销售茶叶150余公斤,收入6万多元。打听他的“致富经”,袁兆学激动地告诉笔者:“镇上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帮了大忙,不仅为我提供技术、物资,关键能以高于市场的价钱收购我的茶叶,有销路了,咱还愁啥。”目前,全县像洙边镇茶叶专业合作社这样的农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350多个,吸收农户2500万户,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为农民增加收入4200多万元。(王加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