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2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科技)
专栏:

  电脑进入直销时代?
  ●电脑直销的实质,说白了就是知名企业替顾客组装电脑。批量购买配件,省去销售中间环节,使得它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装备较高的配置;质量与服务有知名厂商的承诺,用户可以放心地将电脑搬回家;内部配置随心所欲,用户能得到一台真正的“个人”电脑,却又免去了在配套市场上的挑选之累和上当之苦。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靠直销起家的戴尔电脑公司开始在中国营造自己的直销网络,引得IBM、康柏、惠普、海尔、长城等各路诸侯纷纷重新审视自己的销售模式。一些公司开始建立直销机构,另一些公司虽然强调直销今天在中国行不通,却也大量开展直销的市场调查,甚至悄悄进行直销试验。直销,在世纪末成为中国电脑业的热点。
  众多电脑公司对直销模式的热情决非跟“风”。电脑产品更新迅速,价格波动频繁,两个月的平均库存成本成为电脑产业最大的“隐形杀手”。直销却可以使电脑公司轻易避开这一“杀手”的袭击,因为按单生产,成品无积压,公司不会面临资金周转困难。据悉,戴尔公司的配件库存只有两周,远远低于分销方式下25天的库存极限水平。零库存,先收钱,再生产,直销也使公司免却呆账烂账之苦。另外,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使直销公司能够一直紧跟电脑技术进程,顾客需要什么样的电脑,它就能提供什么样的电脑。同时,直销还避免了分销商对公司的牵制。在电脑行业,掌握销售渠道的分销商势力强大,电脑公司也常常要看他们的脸色。直销使电脑公司直接与最终用户打交道,掌握了自己的客户群,也掌握了自己的命运。(邹声文)


第7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技术创新播火种
  ——有感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启动
  陈兴贵
  不久前,首期额度为10亿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正式启动。国务院旨在扶持和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这一举措,对正在蓬勃兴起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大喜讯。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由大小不同的经济实体构成的。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长处,两者互为补充,这才构成了一个国家经济欣欣向荣的局面。在我国,大型国有企业无疑是经济的骨干,但近年来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生机和活力同样令人瞩目。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知识层次高,产品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益高,成本核算严格,运行机制灵活,发展速度快,市场意识和应变能力都很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实际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兴起,是当今世界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必然产物。随着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产生,技术、产品的更迭速度大大加快,产业调整的幅度前所未有,这些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担当起了突击队的重任,自身也得到迅速的发展。美国硅谷、我国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的崛起,就是这方面有力的证据。
  从我国的情况看,目前整个宏观经济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一般性产品供过于求,而国有大企业正在深化改革,由于运行机制的转换一时还难以到位,许多新的市场空间需要科技型中小企业来填充。同时,科研为经济服务的主导思想正在形成,一些科研院所长期以来积累的研究成果和人才储备,正好可以通过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来加以转化和利用。这些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
  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还需要大力扶植和支持。由于科技型企业高风险、知识密集的特点,它们大多很难获得传统的以现有财务分析和物资保证为衡量标准的贷款,资金匮乏、投资体制滞后已经成为这些企业健康成长的严重障碍。这就需要我们改变原来“大企业、大项目”一次性投入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滚动发展。
  从国外的经验看,风险投资和股票市场是解决高技术产业发展资金紧张、促进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实现滚动投资、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立足中国国情,目前的股票市场正处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完全意义上的风险投资近期内尚难以全部通过企业的上市收取回报。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创立,正是政府在这样一个过渡期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高创新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有较好的潜在经济与社会效益、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的一种导向型资金扶持。
  对7万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10亿元创新基金的额度也许并不算大,但对于那些受到资助的企业来说,它就像一粒火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谁又能说在这些基金扶持的中小型企业里,若干年之后不会出现微软、英特尔那样的业界巨人呢?


第7版(科技)
专栏:

  当今计算机界流行一句话:“计算无所不在。”“计”指搜集和接收信息,“算”则是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计算”一词似乎囊括了信息时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全部。所以当两位图灵奖得主来到北京,与中国科学家探讨“二十一世纪的计算”时,有人说,这实际上是在——
  计算未来
  ○辰君段燕
  当数十位中美计算机科学界的顶尖高手聚首国际会议中心,就“21世纪的计算”展开对话时,在盛夏的北京,大概没有比这里更“热”的地方了。
  两位图灵奖得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瑞杰·瑞迪和微软研究院首席软件工程师巴特勒·兰普森———关于计算机研究的展望让听众们振奋不已,而中美科学家之间热烈的交流,更是不断触响一个主题: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将决定人类的生存。
  计算机的革命刚刚开始
  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的50余年间,计算机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人们的心理预期。尽管如此,兰普森仍认为计算机的革命仅是刚刚开始,今后20年里发生的事情可能比以前发生的更令人激动。他认为,在今后10年里,一块芯片上将集成上百个处理器,这些处理器将像人的神经网一样实现并行计算,从而大大提高运算的效率。瑞迪更是大胆预言,30年以后,个人电脑的运算速度将是“奔腾Ⅲ”的200万倍。到2010年,花50美元买来的存储器可以容纳几百万本书,我们甚至可以把自己一辈子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存在其中。
  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史,兰普森认为计算机界最大的失败在于:万维网(WorldWideWeb)不是由计算机专家而是由物理学家发明的。瑞迪的态度则要豁达得多,他觉得,真正完成计算机应用的人,并不一定只是计算机界的精英,而应包括更多的人,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大的突破。
  计算机对人类行为方式的影响
  有听众问,电视对于书籍来说是多媒体,小孩看多了电视,想象力会下降,那么随着计算机的智能越来越高,这会不会导致人类想象力和智能的下降?
  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乐观的。中科院计算所所长高文说,随着人们对多媒体技术认识的深化,一定会有更多的技术和系统来帮助人们提高学习的速度,丰富他们的想象力。瑞迪则进一步指出,计算机科学有一个重要的分支,就是学习和发现。他希望研究人员不要被工具牵着鼻子走,而是利用工具来加快工作,这就是技术的用处。他认为将来最大的可能是每个研究者都具有了更高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推出新的发明和产品。
  相比之下,北京大学副校长迟惠生的态度要冷静一些。也许是觉得这些问题不会自动解决,他提醒人们在谈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时不能忽视其他领域,尤其是教育和文化。
  中国计算机界的希望所在
  国家“973计划”信息技术与高性能软件项目首席科学家顾钧认为,未来计算机界的竞争,将从芯片性能的竞争转向算法的竞争。一个好的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有时候可以取代硬件的升级,而中国人恰好在这方面具有优势。
  清华大学教授张钹院士对此深有同感。他说,因为中文是内容驱动的语言,所以要真正解决人机间的中文语言交流,除了谈论计算机的硬件和速度问题,更要研究软件、环境和算法问题。中科院自动化所所长马颂德指出,中文的特点是没有特别的语法,必须从语义分析做起,所以中国人应该在这方面为世界作出贡献。自动化所把语音和图像综合起来研究,实际上这就是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所倡导的从符号推理向形象推理的转变,提高计算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这些方面的突破,是中国计算机界下世纪赶超世界水平的希望所在。


第7版(科技)
专栏:

  乘广州地铁
  感受高科技
  6月底开通的广州地铁一号线,成了广州市的一道风景线。全长18.5公里的广州地铁,除了每个地铁站在建筑方面别具一格之外,它所采用的一系列新技术更是令参观者交口称赞。地铁采用中外合资的方式建设,工程主要承包商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贝殷思自豪地说,广州地铁一号线在信号通信、供电系统和车辆交流传动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使其无愧于世界上最先进的轨道交通系统的称号。
  广州地铁列车的优越性还体现在它的智能控制系统。它可以识别线路上的各个临界点,从而自动调整列车的加速及制动。正因如此,才使得列车能够在两分钟的发车间隔条件下,迅速达到每小时80公里的最高速度。现代化的三相交流驱动系统可将剩余的刹车能量反馈回接触网,因而可以显著地节约能源。
  据介绍,为迎接地铁线的开通,广州市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地铁各系统的调试和联调,使车辆、信号等系统设备处于最佳状态,所有人员都接受过严格培训和模拟演练。所有这些工作的效果,都通过地铁的良好运行得到了体现。广州市作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内地第三个地铁城市,迅速迈入了立体交通行列。(肖佳)(附图片)


第7版(科技)
专栏:

  乱絮何日纷飞尽
  且种杂交廊坊杨
  每当春色渐浓,北方不少城市都为满城飞絮所困扰,这是先前大量种植的杨树造成的。杨树树形好、生长快,是过去首选的城市绿化树种和工业用材。但随之而来的“乱絮直欲迷人眼”,却使人不得不另觅良种。挺拔的杨树渐渐在城市中失宠,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我国早在一九八二年就将杨树良种选育列为国家重点攻关课题,河北省廊坊市农林科学院更是从一九七二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两代林业工作者历时十六年,终于在三百八十二个杂交组合的二点八万多株杂种后代中,精选出了速生、高产的杨树新品种廊坊杨一、二、三号。
  廊坊杨在土壤含盐量百分之零点二以下和干旱瘠薄的沙土地上生长正常,年平均长高两米,胸径生长量在三厘米以上。它树形美观,主干通直、圆满,萌枝力弱,人工整枝效果好,不产生飞絮,种植后不会有满城飞花的后顾之忧;同时它也有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非常适合用于道路两侧的绿化。(王恭祎)


第7版(科技)
专栏:

  北极科考探测大气垂直结构
  北极地区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过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北极地区大气结构特征及其对我国气候环境影响的研究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大气研究的首要课题之一。
  目前正在进行北极科考的队伍里,有4名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考察队员,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探测北极地区大气的垂直结构。为确保考察的成功,他们携带了一套目前国际上最先进也是最适合野外和船基操作的全球定位大气探测设备。由气球携带的GPS全球定位探空仪可以探测30公里高度以下各层大气的温度、气压、湿度、臭氧浓度和风向、风速,并将观测数据传回地面接收、处理系统。据介绍,这种可抛弃式GPS探空仪的成本极其昂贵,每次施放约耗费人民币1万元。而TMT软式气象塔系统则由长约5至6米的桔红色气艇携带若干个传感器,滞留在不同的高度上,向地面发回1公里高度内的大气结构资料。(邹捍)


第7版(科技)
专栏:

  为防止计算机2000年问题影响飞行安全,日前,中国民航总局与国际民航总局亚太分部联合制订了空中管制应急计划。图为首都国际机场指挥塔台的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指挥飞机起降。张旭摄


第7版(科技)
专栏:

  体验创新
  ——访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
  本报记者杨健
  7月的南京,暑气逼人。走进玄武湖边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却有一片难得的静谧与阴凉。近50年基础研究沉静安详的遗风余韵飘逸在古树环抱的大院里,让人很难察觉到这里正在发生的巨变。只有报栏里“扶持人员招聘岗位”的通知,隐隐地折射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启动半年来给这里带来的震动和阵痛。
  作为世界古生物学研究三大中心之一,这是一个随时都有可能遇见“国宝”的地方。图书馆里,我们见到了250年前的瑞典原版地质杂志;化石陈列室里的15万件模式标本,随手拿起一样来都可能价值连城;而研究人员中,担任国际科技机构主要领导职务的竟有40人之多。
  然而到去年年底,当中科院把古生物所纳入首批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的时候,这里却是科学院系统最穷的一个研究所,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有些人误把中科院的创新工程当成了扶贫工程。说起这些,出身于古生物学世家的穆西南所长一脸的酸楚:255名职工,140多位退休人员,年均400万元的事业经费刚够人头费,每年账面上的赤字都在100万元以上。老所长李四光的故居出租了,大礼堂出租了,所里开大会要分两场,标本收藏室既不恒温也不恒湿,澄江化石群的处女展搬到台湾举办,为的是能多一点门票收入。
  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2000万元专项经费,曾使很多人激动不已。真正弄清了知识创新工程的目标之后,他们才知道,这笔飞来的“横财”不是旧机制救命的稻草,而是新机制建设的投资。观念不更新,队伍结构不调整,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不改革,这笔钱根本别想拿到。
  改革难免触到痛处,甚至伤筋动骨。可在所领导眼里,手心手背都是肉。尤其是科室撤并和人员分流,都是勤勤恳恳作了几十年贡献的人,动谁不动谁都是一个“难”字。不仅所里难,上面也难。试点改革方案经过三个反复才得以通过。为了让方案早一点定下来,中科院资环局的秦大河局长不知道往所里跑了多少次。向院党组汇报前的一个晚上,基础局的局长几乎彻夜未眠。最后,研究室由8个缩减为4个,固定人员定编为80人,研究员队伍的平均年龄由58.9岁降到49岁。由于岗位有限,一些研究员只好应聘副研究员。高职低聘,这对于自尊心极强的高级知识分子来说,要克服多大的障碍!
  “无情改革,有情分流。”所领导的岗位津贴可以不要,但对分流人员的关心不能丢。对于那些因为名额、年龄限制没有进入创新试点的研究员,只要有项目、有经费、有学生,所里本着“存量不变,增量创新”的原则,保留原有待遇。对于分流人员,所里也在一些辅助性岗位的招聘中予以照顾和扶持,于是便有了前边提到的“扶持人员招聘岗位”。
  关于改革的效果,我们没让所领导多做介绍。我们只是注意到,在采访的近两天时间里,自始至终作陪的只有一位博士出身的主任秘书王海峰。这位主任秘书的秘书处里共有9名成员,这便是古生物所现在所有的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应付没完没了的检查、考核和日常事务,王海峰还是开放实验室的副主任,每年要野外做相当长时间的课题研究。而此前,管理人员的人数是28名。
  知道这些以后,再翻开半年来发表的80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我们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知识创新工程。


第7版(科技)
专栏:

  家用电脑凸现个性
  ●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个人电脑的中心地位正面临挑战。在电脑生产逐渐向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厂家意识到,如果不为产品注入新的特色,它们很快就会被激烈的竞争所吞没。海信集团暑期推出的新款海飞电脑,在全世界首次将高保真音响技术运用于家庭电脑,希望以“个性与时尚”开创家用电脑的“第三纪元”。不管这种雷声很大的概念宣传是否能取得市场的认同,它都给出了一个强信号:家用电脑的个性化潮流不容忽视。
  高考过后,海信计算机公司总经理樊军亲自领衔,到北京推销“家庭电脑”的新概念。用他的话来说,与通常意义上的家用电脑相比,家庭电脑具有高性能、面向因特网的自动导航、即买即用、个性化和绿色安全认证等特色,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家用电脑第三纪元”。落实到具体的产品上,就是海信集团新近推出的海飞系列高保真电脑。
  樊军认为,家用电脑在中国的普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电脑家用阶段。在此阶段,电脑家用产品采用低配置的商用电脑配以多媒体软件、家庭应用教育软件,档次上与兼容机很接近。二是家用电脑阶段。此时,以联想天琴、方正卓越2000和海信金色回归系列为代表的产品,在性能和技术上达到甚至超过了同期的商用电脑,捆绑的软件越来越多,设计风格上与商用机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但各品牌之间的趋同化日趋明显。海信把第三阶段定义为“家庭电脑”阶段,强调个性与时尚。
  但有人指出,由于联想集团“功能电脑”的概念“圈地”圈得太大,使得“家庭电脑”很难在概念上有大的超越。从本质上讲,海信是把家电厂商擅长做专门化设计的看家本领用在电脑设计上,使一些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很难模仿,同时也更进一步拉大与兼容机的差距,从而细分市场,形成雄踞一方的竞争格局。(毛岱珩)


第7版(科技)
专栏:

  翻译软件重新定位
  ●由于科学对人脑和语言的认识局限,要使计算机翻译达到像人工翻译一样流畅和准确尚需时日。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有人提出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新概念。它集机器记忆式翻译、语法分析式翻译和人机交互式翻译于一体,将翻译工作中机械、重复、琐碎的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翻译者只须将精力集中在创造性的思考上。
  在数学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对某一类方程的求解没有统一的公式,于是数学家们首先估计好答案的大致范围,然后用“试算”的办法一步步逼近最后的结果。这种方法后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科学计算。计算机的出现使科学计算如虎添翼,许多原来非常棘手的方程求解现在已变得十分简单,这是以工程方法解决科学问题的典型案例。
  从1946年首次提出利用计算机进行翻译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计算机翻译的“通解”,希望开发出一种系统完全替代人工进行翻译。几十年过去了,由于语义分析的艰难和对大脑模糊识别、判断机制的了解进展缓慢,这个目标至今尚未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翻译软件设计者开始转换思路,反过来借鉴科学计算的经验,“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概念应运而生。
  经过大量统计,人们发现,翻译过程中,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与片断总是反复出现。针对这一点,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开发出自动记忆功能,保证相同或相似的句子翻译一遍之后,下次遇见时无须再次翻译。借助网络资源共享,甚至可以做到世界上只要有人翻译过某句话,其他人就不用再翻译。同时,翻译系统采取开放式的语法体系,在系统原有的大量语法规则基础上,用户可以自行定义语法模式,丰富语法体系的内容。翻译时,计算机自动把要翻译句子的每个单词或词组的意思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将高频释义放在首位,同时还自动给出参考译文,供用户参照和选择。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这些设想已经不再是纸上谈兵。据悉,几个星期前,北京雅信诚软件公司正式推出了基于这一理论的专业翻译平台———雅信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专家认为,这种充分利用人类创造性的新翻译模式也许会像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一样迅速普及。(于颜)


第7版(科技)
专栏:

  打印设备另立门户
  信息家电不只是机顶盒。越来越多的信息设备开始独立于计算机而存在,其中包括个人电脑的当然“伴侣”———打印机。
  以往,处理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较为繁琐,需要将相机与电脑相连,再传送照片、修改润色,最后通过打印机输出。最近,爱普生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不使用计算机,直接从数码相机中传输打印出A4幅面照片的彩色喷墨打印机。只须将数码相机的图像存储卡插入打印机,后者就能自动把图像调整到最佳状态并打印输出。(陆星莉)(附图片)
下图为这种新型打印机制作的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