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华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山西灵石中国民居艺术馆巡礼
  本报记者邵建武
  因为多种原因,我酷爱民居院落……黔东南的侗寨、湘西的苗寨、甘南的藏区、川西北的集镇、苏南的小街、皖南的小村、西北的沟峪,还有我居住的北京的胡同,总让我觉得亲近、踏实、恋恋不舍。
  不久前,我走进了山西灵石王家大院———中国民居艺术馆。这次,不仅又一次一饱眼福,而且有一种境界“升华”的感觉———从对民居的猎奇进入对民居建筑文化的体认。
  王家大院位于距灵石县城东北十二公里的静升镇,地处晋中盆地南部边沿。它东挽绵山,西望汾河,北倚高坡,南向田畴,负阴抱阳,随形生变,层楼叠院,次第展开。经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不断建造,一桥衔接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有院落五十四个、房屋一千零五十二间,建筑面积达三万一千五百二十八平方米。二百年后的1996年,灵石县人民政府投巨资,开始修复已然百孔千疮的王家大院,1998年8月即以中国民居艺术馆面世,从此游人如织。
  中国传统民居遗产极为丰富。皖南民居与山西民居一南一北,对峙呼应,如两座高峰而傲视群雄。近些年,山西各地的民居不断修复开放,豪奢的乔家大院、气派的渠家大院、大度的曹家大院令人惊叹,王家大院则是“后来居上”,因其规模的宏大、气势的壮观、装饰的精微,人称“华夏第一宅”。
  这是一所官第。静升王家自第十五世孙王梦简以二千两白银捐得州同加五级诰授中宪大夫(四品)开始至清嘉庆年间,共考取、捐得以及获授、封、赠二品至五品官员四十二人,可谓官宦世家。其门前高悬的灯笼,堂中高悬的匾额与等级分明的建筑格局———前堂后室三进四合的院落规制,前低后高中轴对称的设计思想,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隐避性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官宦宅第的威严与宗法制度的规整。
  这是一户豪宅。山西有这样一首民歌:欢欢喜喜汾河湾,哭哭啼啼吕梁山,凑凑合合晋东南,死也不去雁门关。这首描述山西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状况的歌谣自然包括了其居住条件的悬殊。汾河湾一带正是曾经风云一时的晋商的集散地,而在庞大的晋商队伍中,官商色彩最浓的当属静升王家。在漫长的原始积累中,以卖豆腐起家的王家建造了外则雄视四野、内则环环相扣的大堡,由堡门堡墙、前门、中门、后门组成的四道封闭圈保证了其生命财产的安全,如同中世纪欧洲那些古老城堡。
  这是一座山庄。以仕进为荣耀、以财富为基石的静升王家却在建筑与装饰艺术风格上选择了一个“雅”字。江南建筑风格的适当引进不仅没有改变王家大院整体上的北方气势,而且使其更为丰富,疏密有致,起伏得当,曲径通幽。文人画题材———琴棋书画与松竹梅等在石刻、木刻与砖刻饰品中的运用,开拓了北方建筑装饰语言的天地,更使本来难免铜钱味的王家大院不时散发出一股书卷气。
  这又是一处民居。为商的王家在表达奢华之时,为官的王家在讲究气派之时,为学的王家在体现文雅之时,都没忘记建筑本身的实用性,舒适与安全是王家大院建筑的出发点,王家大院依旧保留着北方民居的全部要素。更为重要的是,王家大院保存了数量惊人的北方民间艺术的精品。那些出自民间艺人之手的建筑体、装饰物品种齐全,题材繁多,内容丰富,手法多样,技艺精湛,体现了当时同类艺术的辉煌成就,堪称清代建筑装饰“纤细繁密”风格的民间典范。
  善于从文化角度考察建筑的英国知名学者萨莫森在分析西方古典建筑语言时,特别把其中的立柱作为导论。他认为,“各种柱式提供了建筑品性的全部,从粗犷、严峻到纤细、美妙,在真正的古典设计中,柱式的选择是极端重要的一点,这关系到基调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王家大院,却难以从建筑本身找到类似立柱这样纲领性的局部,作为王家大院的建筑基调的并非实体,而是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哲理的内涵,这就是儒家文化的谨严秩序、佛家文化的空灵境界与道家文化的天然选择以及三者的合而为一:居于儒,依于道,游于禅,而这,正是华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附图片)
山西灵石民居之一
  山西灵石民居之二
  山西灵石民居之三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来于乡土归于民间
  ———记土恋斋主人郑于鹤
  钱守仁
  郑于鹤是这样一个人:一方面,他具有异常敏锐的观察生活的目光和热烈的情感,掌握着多种艺术表现手段,能适应时代变化而更新;另一方面,他又保留着民间艺术家的质朴与谦逊,为人谦和平易。
  他的创作室有一个有趣的斋名,叫“土恋斋”。
  郑于鹤是徐州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来北京拜天津“泥人张”第三代传人张景祜为师,学习乡土艺术。每日与泥土相伴,走着一条寂寞之路。他放弃了许多业余爱好,几十年如一日,反复地学习、研究、探索,岁月、精力、爱情都化作泥人、陶人、瓷人……他把整个身心都融入生活,揉进泥土之中,这就是土恋斋的含意。
  郑于鹤从老师那里学会了彩塑技巧,也继承了“泥人张”重色彩与写实性造型的传统,早期创作过一些以古典人物为题材的近似“泥人张”风格的作品。但是这个极富开拓精神的年轻人感到传统泥人精雕细琢的塑造不能把自己对新生活的丰富感受表达出来。于是,他试图以独特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艺术感受,充满激情讴歌祖国的新生活。他一口气创作的小稿摆满了三间屋子。他做出了一种崭新的泥人样式,一些传统的艺术样式的作品在他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他的探索得到了张光宇、张仃、陈叔亮等人的支持,也得到了张景祜的肯定。
  郑于鹤从早期“泥人张”世界里走出来,却没有离开民族、民间艺术传统的根基。他扬弃了一些外在形式,而依然恪守着从张景祜等优秀民间艺术家那里继承来的对艺术的基本观念。在艺术上既自由发挥想象力,又掌握着严格的分寸感。他在谈到艺术上探索、创新的体会时说,自己有比老师当年更好的条件,看到的东西更多,接触的生活面更宽,除了学习“泥人张”艺术,还从西洋雕塑、民间泥娃娃、年画以及各种工艺美术品种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因而拓宽了创作思路,创作路子自然也宽了。郑于鹤由“泥人张”的写实,回到民间玩具的写意,这种选择使他的泥塑赢得了广大观众。
  泥塑,还只是郑于鹤雕塑作品的一部分。他冲破泥塑材料的单一化,发展了泥塑加彩、烧陶加彩、石膏加彩、木雕加彩以及玻璃钢、墨玉、汉白玉等多种多样的造型形式语言,自由而自如地运用着工具材料。从八十年代初至今,他塑造了不少中型以至大型雕塑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风格上也不再谨守甜美俊巧,而注入了抽象、古拙、诙谐等因素。典型的作品有《女神》、《和谐》等,从中可以看出,他在吸取原始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的营养,赋予自己作品以现代感和多样性。
  从艺四十余年来,郑于鹤怀着一颗艺术家的赤诚之心,为民族民间艺术的殿堂增光添彩。他的艺术源自民间,又向民间撒下更多的艺术种子。(附图片)
土恋
  来自民间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画坛风景线

  《军艺美术系99届毕业学员作品展》举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99届毕业生美术作品展览,近日在中国画研究院展览馆举行。
  所展出的二百余幅作品包括中国画、油画、舞台美术设计。作品以军事题材为主,讴歌时代精神,反映军艺美术系坚持深入生活、坚持为兵服务的教学成果。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画坛风景线

  当代中国书画家十人联展举行
  由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等主办的第七届“当代中国书画家十人联展”于日前在徐悲鸿纪念馆开幕。
  参加此次展出活动的书画家有戴京、孟庆永、张豪雨、杨春山、马光仲、章上圭,国画家赵广、姜泳盛、付铁库、李愚,共展出书画八十余幅。(田先达)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画坛风景线

  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笔会将举办
  由日本成田山新胜寺组织,以新胜寺贯首鹤见照硕为名誉总团长,日本著名书法家高木桑风先生为团长的“第十五次成田山全国竞书大会中日友好少年少女书道交流团”一行六十余人,将于8月2日来京,并到西安、上海等地访问交流。该团将于8月3日在北京昆仑饭店举办第十五次中日友好少年少女书法交流会。(李隽)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画坛风景线

  “学院化状态”八人作品展举行
  《“学院化状态”八人作品展》近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展出了陈辉、张延刚、崔彦伟、李木、王君瑞、蒋智南、乐大雨、乌日金等八位主要来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青年画家的一百三十余幅作品。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画坛风景线

  杨佴旻画展在京举行
  旅日画家杨佴旻中国画展,日前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杨佴旻毕业于保定师范学院美术系,也涉足油画、版画领域进行创作。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画坛风景线

  炎黄艺术馆主办《’99中国画邀请展》
  由炎黄艺术馆主办的《’99中国画邀请展》日前在该馆举行。参展画家共十位,他们是王嘉瑞、庄寿红、刘汝阳、吴丽珠、李宝林、李涵、李春海、杨炳湘、周志龙、裘兆明。展出作品一百二十件。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超脱绚烂笔简意深
  ———为石齐画展而作
  高占祥
  早在七十年代,画家石齐的一系列作品在人们心目中已经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养鸡图》、《泼水节》、《满天风雪》等。他还创作了老一辈革命家毛主席、周恩来、邓小平及焦裕禄等同志的作品,反应强烈,深得社会赞扬。
  改革开放后,他毅然放弃原已被社会认可的“石齐画风”,有见地地提出了中国画的多面体和一切绘画的三象并举的主张,进行了二十年艰苦的探索,画坛又出现如《霸王别姬》、《辉光无限》、《独尊图》、《海风》等一大批三象糅融一体的佳作,其激情洋溢、器宇轩昂的气魄,令人折服,这种具象、抽象、印象三象糅为一体的画风,给中国画艺术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无疑对促进中国画从传统转向现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石齐,是一位传统与现代造诣皆精的艺术家,从他十岁被剧团邀请画舞台美术起直到现在,他锲而不舍地奋发图强,五十个春秋的汗水铸就了他———不但人物画方面有卓著的成就,而且山水画、花鸟画甚至油画方面、书法方面皆别开生面,引人注目。他无愧于新中国培养出来的,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实力派名家。(附图片)
独尊图(中国画)石齐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致广大尽精微
  ———喜阅李琦画册
  廖静文
  李琦教授的画册终于出版了,拿到手中,感到沉甸甸的,这是我们时代的巨构!人们所熟悉的《主席走遍全国》,把我立即带回五十年代,毛主席亲切的音容笑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接下去,我在画册中看到了《同志》(少奇同志接见劳模时传祥同志),还有周总理、《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心曲》(江泽民总书记)、《先行者》(孙中山)、《女性之光》(宋庆龄)等等。这些领袖都被画家赋予了时代的特征,洗炼的笔墨画出了他们的博大情怀和深思睿智,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力,透过画面,传到读者心中。
  人们都知道画领袖像很难,李琦却以巨大的热诚,从事这一艰巨的工作。他准确地掌握了形似和神似的关键,达到了惟妙惟肖,不仅画得极像,而且神采奕奕,以十分微妙的动态展现了他们崇高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李琦能驭繁于简,做到了惜墨如金,这正是中国传统技巧中的可贵之处。但李琦不囿于传统,所用线条千变万化,真正做到了“重能扛鼎”,“细若游丝”,用这些粗细浓淡、变化多端的线条勾画出人物栩栩如生的面貌,略加光影的渲染,令人神往。李琦画的领袖像虽然没有加上群众,但却使人感到了群众对他们的敬爱,因为他在刻画领袖的思想感情上,已把群众的敬爱融入其中,这便是画外之音,只有高超的技巧才能达到如此的境界。李琦还画了许多著名人物和普通人,都能笔简意深,既概括提炼,而细致处又十分严谨,充分表现了人物的外貌和内涵。欣赏李琦的画,就如同读古诗一样,短短的一首绝句,便能牵动人们心中千丝万缕的感情,引起曼妙无穷的联想。我认为这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辟之处,以少胜多,以简胜繁。
  李琦画册荡漾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激情,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伟大的领袖们,也看到了许多普通人,从他们身上,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绚丽的光彩。这不仅是一本画册,它像一艘载重的远航轮船,乘风破浪向我们驶来。这艘船上的乘客都在扬起头来向我们微笑,挥手致意,他们把过去的和现在的珍贵记忆十分亲切地带到了我们面前,激励我们继续前进。(附图片)
先行者(中国画)李琦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王之涣诗唐双宁书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11版(美术世界)
专栏:

 五月的鲜花(中国画)温巍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