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坚定信心加大力度确保如期实现扶贫攻坚目标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9年6月8日)
  温家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即将到来,改革开放也已走过了20年光辉的历程。在这个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向全国和全世界展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的任务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分析当前扶贫攻坚形势,总结成功经验,统一思想认识,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战略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国务院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治局先后进行专门研究;会议期间江泽民总书记、朱镕基总理将要作重要讲话;会后将正式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现在,我受党中央、国务院委托,讲几点意见。
  一、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就是实践党的宗旨,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繁荣进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
  旧中国,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国家积贫积弱,民族灾难深重,广大劳动人民政治上深受压迫、经济上深受剥削,长期陷入极度的贫困之中。中国的农民,在长期的封建土地制度桎梏下,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一次大解放。广大农民有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生产迅速恢复,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保证。但是,由于长期“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延缓了摆脱贫困的进程。1978年,全国农村约有1/3的人没有解决温饱,解决吃饭问题成为当时中国最紧迫的大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农村改革率先冲破了僵化体制的束缚,放开了农民的手脚,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又一次大解放。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党的农村政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兴办乡镇企业,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等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1978年到1985年,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1.25亿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一整套农村政策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物质基础。
  80年代中期,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一些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环境制约而发展缓慢,一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首先从“三西地区”(甘肃省的定西、河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海固地区)着手扶贫开发,尔后从1986年起,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为此,国务院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扶持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效果。到1993年底,全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减少到8000万人。国家统一规划部署,集中力量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扶贫开发的深入,贫困面逐渐缩小,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那些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地区,扶贫的难度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为进一步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国务院在1994年制定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7年左右时间,也就是到2000年末,力争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召开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扶贫工作形成全党动手,全社会动员,合力攻坚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
  ——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1998年的42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4.6%。国定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206元提高到1998年的1318元。
  ——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1986年到1998年的13年间,共修建基本农田8800多万亩,解决了6200多万人和7500多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新修公路35万多公里,乡通公路率从83.9%上升到97.6%。架设输变电线路近40万公里,乡通电率由77.8%上升到97%。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贫困地区人口增长率由1986年的20‰下降到1997年的11.5‰;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6.9%;98%的乡有了卫生院,缺医少药状况得到缓解;推广了一大批农业实用技术,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些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整体解决了温饱问题。沂蒙山区、井冈山区、大别山区、闽西南地区等革命老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沂蒙山区经过10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人口从179.4万人减少到19.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7%下降到2.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58元增加到2035元,实现了村村通车,户户通电。其他重点贫困地区,包括部分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历史上“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地区和宁夏的西海固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和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状况大为缓解。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山区发生的显著变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信心。
  扶贫开发实现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多年来吃饱穿暖的愿望,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边疆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我们解决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奇迹。在全世界贫困人口每年以上千万的速度增加,贫困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取得这样的成就,举世瞩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政府为帮助最落后的农村地区摆脱贫困作了极大的努力,这种努力比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作的努力要成功得多。”中国的扶贫开发,对全球消除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如果讲人权,使人民获得充分的生存权与发展权,这是最基本的人权。我国作为一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综合国力还不强的情况下,由党和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开展大规模的、长时期的扶贫开发,在当今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是一个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作为自己崇高使命的政党,充分体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是邓小平共同富裕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创造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主要是:
  第一,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城乡差别和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但如果一部分地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一部分人长期解决不了温饱,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稳定。扶贫开发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需要作为一个战略布局,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部署,采取特殊政策措施来解决。各级党委、政府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认识问题,把消除贫困放到重要位置,是搞好扶贫开发的基本保证。
  第二,必须从我国国情和贫困地区的现实状况出发,实事求是地确定扶贫开发的目标和任务。农村的贫困问题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不少地方贫困程度很深,贫困面很大。解决贫困问题,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发展相适应。在整个国家还不发达的情况下,现阶段扶贫开发的目标只能是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要根据这个目标确定贫困标准和扶持范围,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从实际出发,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量力而行,确保重点,是扶贫攻坚必须明确的指导思想。
  第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扶贫工作进行的重大改革。实践证明,救济式扶贫可以缓解群众一时的生活困难,但不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贫困。这么多贫困人口靠国家全部包下来也不现实。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开发式扶贫的实质,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持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生产条件,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是扶贫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
  第四,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贫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消除贫困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扶贫开发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是脱贫致富的根本措施。控制贫困地区人口过快增长,改变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是稳定解决温饱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重视智力开发,搞好计划生育,是扶贫攻坚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
  第五,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支持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加强党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是实现扶贫攻坚任务的根本保证。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扶贫攻坚最终要靠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苦干实干,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把群众充分地发动起来,把扶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人民解放军带头参与扶贫开发,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积极为扶贫开发献计献策,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社会各界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加大了扶贫攻坚的力度,弘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举全国之力,动员全社会扶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扶贫形式。
  第六,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主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的努力改变面貌。脱贫致富的伟力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解决温饱,摆脱贫困,需要国家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但更需要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外部的支持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许多自然条件很差、生活非常贫困的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根本的原因就是那里的干部群众不等不靠,苦干实干。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是脱贫致富的决定因素。
  二、今明两年扶贫攻坚的形势和任务
  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到2000年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既定的战略目标。现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我们能否如期实现这个目标非常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当前扶贫攻坚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经过努力这个目标是能够实现的。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指在正常年景下,通过发展生产,满足大多数贫困人口基本的生存需要。到1998年底,没有解决温饱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200万人。他们当中,一部分是不适合参加生产劳动的残疾人和社会保障对象,需要家庭供养和社会救济。这类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任何时候、任何社会都有,这些人的生活只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而逐步改善。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的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和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有些需要搬迁移民,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解决温饱问题。这两部分人有2000多万,约占农村人口的2%。按照世界贫困发生率的一般情况,这个比例是比较低的。除了这些特殊的贫困人口,其余2000万左右的人一定要在今明两年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中央认为,作出这样的估计和确定这样的任务,是实事求是的,与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目标是一致的。完成了这一任务,我们就可以郑重地宣布,扶贫攻坚的目标胜利实现,拥有12亿多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完成今明两年的扶贫攻坚任务,时间紧迫,难度很大。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贫困人口减少最多的年份只有800万人,今明两年必须每年解决1000万人左右。现在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深、生存条件差,是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由于受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减缓、效益下滑,农民劳务输出困难。加上去年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给扶贫攻坚增加了新的困难。可以说,今明两年的扶贫开发,已到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但无论任务多么艰巨,我们也要打赢这场硬仗,啃下这块硬骨头,决不能动摇。第一,这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温饱问题,是实践党的宗旨最直接、最实际的体现。我们已经向全国人民作出了郑重承诺,一定要如期实现。第二,这是关系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社会稳定的大事。现在的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民族团结和边疆巩固才有可靠保障。第三,这是贯彻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现实需要。广大西部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水平很低,无论是拉动投资还是促进消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重要的增长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这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思想的实际步骤。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拿出更多力量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一个大局。并进一步指出,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搞好扶贫开发,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发展,是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步骤。我们一定要从政治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认识做好今明两年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下定决心,确保如期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应该看到,实现扶贫攻坚目标有许多有利条件。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央和地方都有能力加大扶贫开发投入。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可以更集中力量对贫困地区加以扶持。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加劳务收入提供了新的机遇。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贫困地区有了一定的自我发展能力,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扶贫开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有解决温饱的强烈愿望,摆脱贫困的信心进一步增强,这是扶贫攻坚强大的内在动力。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就一定能够胜利完成今明两年扶贫攻坚任务。
  三、今明两年扶贫攻坚的指导思想和政策措施
  今明两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坚持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以解决温饱为中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为重点,增加扶贫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每年解决1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做好今明两年的扶贫开发工作,首要的问题是进一步端正指导思想,把路子搞对头。第一,必须坚持以贫困村、贫困户为扶持对象,决不能贫富一起扶。这是由扶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决定的,也是由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定的。只有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具体的帮扶,才有可能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只有把帮扶措施和家庭承包经营的活力结合起来,才能使贫困户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二,必须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户的吃饭问题,决不能搞与解决温饱无关的事情。现阶段的扶贫开发,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温饱,贫困群众最急迫、最盼望的也是解决温饱,务必集中力量保证这个第一位的目标。第三,必须保证扶贫开发工作进村入户,决不能浮在上面。现在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一部分地区的贫困村,各地的贫困原因、资源条件不一样,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也不相同,只有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提高扶贫工作的效果。坚持扶贫到村到户,是实现扶贫攻坚目标的关键。
  按照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指导思想,在具体工作中,今明两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件事:
  (一)帮助贫困村、贫困户重点发展种养业,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是稳定解决群众温饱的基础和关键。发展种养业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群众温饱最现实、最可靠的途径。这是广大干部群众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的一条扶贫开发的成功路子。今明两年要坚定不移地照着这条路子走,在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种养业上下功夫,切实抓出成效。第一,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组织贫困户兴修基本农田,发展小型微型水利,做到人均有半亩到一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第二,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今明两年,要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一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作物、畜禽优良品种和栽培、养殖新技术。突出抓好“种子工程”、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实施“温饱工程”。重点在西北干旱地区推广集雨节灌、旱作农业技术,在高寒山区推广地膜覆盖增温技术,在西南石灰岩地区推广“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技术。要组织科技人员深入贫困村,传授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实用技术,提高贫困户生产技术水平。第三,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目前,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要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必须改变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做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贫困地区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口粮需要。粮食生产也要优化结构,改良品种,提高品质。要发挥山区优势,积极发展畜牧业。这既能够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又能够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不少贫困地区还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可以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产品,特别是优质林果。
  现在整个工业处于结构调整时期,市场约束很大。贫困地区搞工业,难度更大。搞不好不仅不能增加财富,还会成为新的包袱,加重财政和群众负担。贫困地区不能使用扶贫资金上一般工业项目。各级驻县帮扶和驻村包户的干部,要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重点,在帮助贫困村、贫困户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上下功夫,不要盲目为当地跑项目。
  (二)努力增加扶贫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多渠道筹集扶贫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是加快扶贫攻坚进程的基本条件。中央决定,今年在原有资金规模的基础上,再增加15亿元财政扶贫资金,其中10亿元用于以工代赈,增加50亿元扶贫信贷资金,中央扶贫资金的总量将达到248亿元,这是历史最高水平。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明年还将继续增加。同时,为了简化程序,方便操作,提高效益,扶贫信贷资金实行统一的优惠利率,统一利率与商业银行正常贷款基准利率之间的差额由国家财政补贴。中央尽了最大努力,各地也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努力增加扶贫投入。
  扶贫攻坚,增加资金投入是必要的,但管好用好资金,提高使用效益更为重要。目前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存在不少问题,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挤占挪用现象比较严重,不少资金用到了与解决群众温饱没有多大关系的项目上,甚至搞了一些非生产性项目,这些问题必须坚决纠正,否则再多的钱也发挥不了作用。今明两年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统筹安排。各地要根据本地扶贫攻坚的任务,统筹考虑,加强协调,合理安排扶贫资金。各类扶贫资金要尽可能集中在一起使用,发挥整体效益。第二,要突出重点。扶贫资金支持的重点,要放在改善贫困村、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种养业上。财政资金应主要用于修田造地,解决人畜饮水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以工代赈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基本农田、兴修小型水利和乡村道路建设;扶贫信贷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第三,要完善办法。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地要抓紧完善扶贫资金管理的具体办法,确保扶贫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不准改变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范围。财政扶贫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不得用于平衡地方预算。第四,要加强审计。今年,审计部门要对近几年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要一个县一个县地审计,对扶贫资金是否及时到位,到位后上了哪些项目,配套资金是否落实等情况进行详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挤占挪用的,要坚决纠正,迅速追回;对贪污挥霍的,要从严惩处,决不手软。
  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扶贫信贷资金到户的有效做法。在国家安排的扶贫资金中信贷资金占大头,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主要靠信贷资金支持。确保贫困农户能用上信贷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并按时偿还贷款,对于尽快解决群众温饱,保证资金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扶贫信贷资金怎样到户,怎样用好,怎样管好,是扶贫开发中一个长期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一些地方采取小额信贷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形式,资金到户率高,项目成功率高,贷款回收率高,受到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要在总结经验、规范运作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广。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要积极争取农业、商业、扶贫、科技、妇女、青年等部门的支持,共同抓好这项工作,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一套比较规范的制度,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小额信贷形式。
  (三)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近几年,为了促进和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了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京九铁路、南昆铁路、三峡库区水利设施建设扶贫工程、宁夏扬黄工程等。去年以来,中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并向中西部倾斜。这对贫困地区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各地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把扶贫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加快自身发展。一是要保质保量地搞好本地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交通、通讯、电网改造等建设项目,改善水、电、路等基础条件,使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一个台阶,为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创造条件。二是要认真实施好国家确定的退耕还林、坡改梯等生态工程建设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在贫困地区,对于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稳定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具有直接意义。各地要认真搞好规划,精心组织实施。三是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组织劳务输出,积极参与铁路、公路、水利和电力等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在适宜的项目上,优先安排一定比例的贫困地区劳动力,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
  (四)加强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
  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带头参加扶贫攻坚,定点帮扶贫困地区,对于加快解决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带动全社会参与扶贫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央国家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有138个单位定点帮扶325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其中大多数单位派出扶贫工作团组,常年在贫困县具体帮助工作。地方各级党政机关也开展了联县包村等定点帮扶活动。实践证明,党政机关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是加快扶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也是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机关干部到贫困地区蹲点扶贫,深入实际,体察民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锻炼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进一步明确任务,充实力量,采取多种形式,为贫困地区办实事、办好事。要在党政机关中倡导一种风气,以帮助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为己任,以到第一线蹲点扶贫为光荣。今明两年,地方党政机关在机构改革中,无论机构如何变动、人员怎样调整,定点帮扶的任务不能变,工作不断线,力度不能减。党员干部包户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温饱问题最直接的办法,要大力倡导。
  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支援贫困地区。工会、妇联、共青团、残联、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要继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帮困活动。欢迎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继续开展科技扶贫、智力支边的活动。继续动员城市和发达地区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捐书,组织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开展智力扶贫,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援助,有助于加快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也可以使我们从中学习和借鉴国际上组织扶贫项目的经验。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扩大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五)不断深化东西扶贫协作,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
  1996年,中央决定,沿海9个省、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对口帮扶西部10个省、区,开展东西扶贫协作。这是中央为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作出的重要决策。三年来,经过帮扶双方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进展顺利。据不完全统计,东部13个省、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向西部10个省、区捐款捐物达10.4亿元,实施合作项目2074个,投资近40亿元,帮助建设基本农田154万亩,新修公路1464公里,解决了近40万人、30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东西扶贫协作已经开了个好头,要长期坚持下去。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协作双方要认真总结经验,提高认识,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具体的协作规划,任务和责任要分解落实到省内有关部门和地市县,落实到有条件的企业,并加强督促检查。二是要围绕解决温饱问题的目标,将东西扶贫协作向贫困村、贫困户延伸。各方面支持的资金和物资,要集中用于帮助贫困村和贫困户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种养业,帮助当地修路、打井、修渠、办电,搞异地搬迁。东西协作的工业项目,要适应市场变化,从一般工业项目转到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上,带动当地的资源开发和农民增产增收。三是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和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四是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坚持互利互惠的原则,讲效率、讲效益、讲效果,努力把东西扶贫协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六)落实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加强对扶贫开发的领导
  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是贫困地区各项工作的中心,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各级党政一把手,特别是贫困县的书记和县长,要聚精会神地抓好扶贫攻坚。贫困县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扶贫攻坚这个中心,而不能脱离这个中心。衡量贫困县的党委和政府工作成绩的大小,主要看扶贫开发工作抓得好不好,有多少贫困村、贫困户解决了温饱问题。贫困地区要紧密结合扶贫工作实际,在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认真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使“三讲”教育成为推动扶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今明两年,贫困地区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以贫困村为重点,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在贫困村形成坚强的战斗堡垒。建立一个好的支部,关键是要选好带头人。一个好的支部书记,既要有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又要有带领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能力。要按照民主、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注意从致富能手、复员军人、回乡知青中培养选拔村干部。对确实没有合适人选的村,要从县乡机关和先进村推荐干部,经法定程序到那里任职。也可以从对口帮扶的单位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挂职。要切实加强对贫困村干部的培训,进行党的宗旨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廉洁奉公教育,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
  扶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打硬仗要有过硬的作风。现在扶贫攻坚的目标和政策措施都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带头包村包户,带头苦干实干,和群众一起研究解决温饱问题的办法,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完成扶贫攻坚任务,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扶贫工作机构,有一支精干的扶贫队伍。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扶贫工作机构要保持稳定,尤其是贫困地区,不能削弱。扶贫工作机构,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求真务实、高效廉洁地开展工作。
  扶贫开发,消除贫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只是完成这项历史任务的一个阶段性胜利。在如期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后,我国的扶贫工作并没有结束,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第一,到2000年底,尽管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还会有一部分特困人口不能完全解决,需要继续扶持。不少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群众,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一遇灾害极易返贫,他们的温饱是不稳定的,需要巩固提高。第二,现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标准还很低,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小康、进而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需要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第三,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在相当长时期内仍会存在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至于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落后状态,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这些情况决定了扶贫开发,消除贫困,缩小地区差距,将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历史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后,继续把扶贫开发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科教扶贫,加快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坚持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援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激励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不懈奋斗。
  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知难而进,扎实工作,努力奋斗,夺取扶贫攻坚的最后胜利。(新华社北京7月21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