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也谈远离浮躁
  梁言顺
  读了张聿温《远离浮躁》一文(刊于本报今年4月13日第九版),不仅颇有同感,而且还禁不住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浮躁作为一种轻浮急躁的情绪、心态和精神面貌,归根结底是由内心深处的烦躁不安引起的,其危害确实不可低估。一位老出版家曾给笔者讲过他自己的一段经历:在“文革”中,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他被迫在班房蹲了半年,并享受单间“待遇”。没想到,这项“待遇”竟使他遭受了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痛苦。苦在何处?无书可读。于是,每天烦躁不安,度日如年。看着他在讲这一往事时仍露在脸上的无奈和余悸,任我怎么想象,还是想象不出一个同书籍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人被迫与之彻底地分开,该是一种何等的痛苦。
  当然,上述这位老出版家的痛苦是被迫的、无奈的,是一种被迫与书籍隔绝而不得读的浮躁之苦。现在好了,广大知识分子不仅读书的权利得到了保障,而且还可以从种类繁多的各种书籍中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书。这样,今天照理应该不会再有因读书的问题而烦躁不安了吧?其实不然!时下存在于一些人身上的不读书或不认真读书的现象,可以说就是另一种浮躁的表现。其表现如下:
  一是买书而不读书。一些人只是为了在家里或办公室里营造一种书香气,既让客人感觉到主人的高雅,也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不俗。有的出于猎奇,读一下前言、后记、跋、作者简介,仅此而已。若能耐着性子读完目录,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要奢望他再往后多读一页。
  二是友情读书。这些年,我们经常看到演艺界有友情出演,不料在读书人里也有个友情读书。意思是,本不愿读,但面对朋友满怀激情赠与的大作,望着朋友渴望被读的神态,不读说不过去。
  三是热衷于读“流行书”。不是说流行的都是不好的,但流行的确有一些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尤其是那些经过媒体刻意炒作、商家蓄意包装的书。这类书待你买来一读,便可知道它们虽大都对社会无害,但也无多大益处。
  相比之下,许多严肃的学术著作则备受冷落。正如十年磨一剑,不少历经困苦、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论著,充满着哲理和逻辑之美,却少有人欣赏。真可谓“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读书人不读书或不认真读书的现象?这固然有客观原因。比如,在当前的体制转轨时期,各种诱惑纷至沓来,而且好像一些人不读书也可以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像炒股,似乎对股市越是一窍不通,成功率越高;像经商,似乎文化程度越低,挣钱越多。
  关于读书的功用,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我国老一辈革命家邓颖超曾指出,“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关键。”对于前人的彻悟,无须作新的阐释。经常重温历史,可以找到很多关于现实问题的答案。
  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现在的一些书粗制滥造,抄来抄去,引不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有的书洋洋千万言,如何读得来?只能当辞典查;有的书东拼西凑,是一种典型的“重复建设”,何必重复阅读;有的书云山雾罩,故弄玄虚,不知所云,致使哲学博士读不懂哲学著作,经济学博士读不懂经济学著作,这种书写给谁看呢?而这类书的纷纷出笼,又何尝不是某些人浮躁的结果呢?
  客观原因虽有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主观上。记得《六祖坛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慧能)一日思维,时当弘法,不可中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道理讲得再明白不过了。心理浮躁的内因就是两个字:心动。也就是说,许多读书人之所以不读书或不认真读书,主要原因还在于其自身的浮躁,坐不得冷板凳,整日为名利所牵。可见,“心动”,是每个人成功的大敌,也是我们整个事业成功的大敌。因此,防止“心动”,是读书人必须苦练的基本功。只有力戒“心动”,才能真正远离浮躁。


第9版(理论)
专栏:

  按知识经济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
  杜晓俐王光明
  知识经济是以教育为本的经济。这是由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知识,也不可能离开一定的教育。但是,以往的经济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时代以土地为基础,工业经济时代以机器、厂房、原材料等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为基础,知识和教育只不过处于辅助性地位。知识经济就不同了,它以知识为基础,其本质特征是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知识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或金融资本。这当然不是说知识经济不要“物质”,而是获得“物质”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人们面对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和奥秘无穷的科学技术,要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正确选择“做什么”、“怎么做”,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才行。从这一点说,教育是知识经济生成和发展的根本。此外,从知识经济的运作看,知识经济的推动力量是电子和信息革命,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数字化信息革命,这一革命的爆发地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其成果的传播主要靠教育;知识经济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与开发、销售以及职工培训,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这就使得企业和社会对人的教育功能前所未有地凸现出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事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0%以上,知识阶层成为社会主体。要把这么大数量的劳动力培养成为不断掌握新知识的“知识分子”,没有强大的教育支撑是不可能的。
  当前,我国走向知识经济的一个根本性制约因素,就是教育的落后。为此,党的十五大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作出了“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决策,这实质上就是通过发展科学和教育积极推进知识经济的战略决策。落实这一战略决策,首要的问题,仍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教育的认识,切实树立起“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知识经济,教育为本”的思想,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具体指导,依法加大教育投入,努力为发展教育办实事。
  坚持“教育为本”,必须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更新教育观念。首先,要破除“教育消费论”,树立“教育出效益”的思想。那种把发展教育简单地看做“花钱”,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是孤立地、短期化地看待教育而得出的错误结论。有人做过统计,在工业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受教育年限越多,劳动生产率提高越快。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活动是知识生产的最活跃因素,教育的支撑力度越大,知识的增量和经济的效益越大。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看,教育决不仅仅是消费,而恰恰是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其次,要破除“教育灌输论”,树立“教育创新”的思想。知识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追求新知识,重视知识的增量,因此,它更加注重劳动者的综合创造能力。反映在教育上,就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让学生背“统一答案”,满足于应付考试,而必须把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性和提高其素质放在首位。“统一答案”搞多了,就会扼杀创造性。再次,要破除“一次教育论”,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知识经济时代的另一个特点是知识更新周期加速。为了保证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及时学习和掌握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术,仅靠义务教育、学历教育等“一次教育”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实行“终身教育”。总之,只有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带来教育事业的发展。
  坚持“教育为本”,必须深化教育改革。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的教育理论、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必将发生重大变化。应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建立满足知识的生产和扩散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劳动者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的教育制度。(一)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不再是教育行政部门自己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因此,办学主体不仅仅是政府,还应当包括各社会团体、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开渠道,多方筹资,实行社会依法办学,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教育不仅仅是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主要是素质教育和通才教育。知识经济是以多种知识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形势又处于“瞬息万变”的状态,这就决定了劳动者的知识仅“专于一”是不行的。现代教育必须把培养通才与培养专家辩证地统一起来,始终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重在培养被教育者的自学、研究、思维、创新、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强化智能教育。(三)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教育,而且包括思想道德和法治观念的教育。知识经济的基础是高度的社会化,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精诚合作,讲究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观念、法治观念;同时,科学技术不是单纯的工具,运用科学技术的过程是活生生的价值选择过程,谁来选择、怎样选择,其中所贯穿的思想、道德对现实影响极大。因此,必须有强大而有效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跟上来,进而构建起包括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法律与道德教育合理分工、有机结合的大教育体系。


第9版(理论)
专栏:

  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有益探索
  ——河南开封市新华书店兴建读者俱乐部网络的调查与思考
  程广安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基层,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河南开封市新华书店在城乡兴建读者俱乐部网络,把文化建设的要求同自身经营结构的调整有机地统一起来,不失为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的一种有益探索。
  兴建读者俱乐部网络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群众文化建设却显得相对落后。相当一部分基层文化设施因为资金拮据而难以为继;出版物价格持续上涨,大大超出广大群众的消费能力;电影、戏剧更是难得谋面。尤其是广大内陆农村的“文化沙漠化”趋势愈来愈严重。于是,各种各样的所谓“大众文化”也就纷纷登台亮相。其中相当一部分品位不高、格调低下。这直接影响着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在当前基层财力缺乏、文化体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落实到每一个基层单位,就显得特别紧迫,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开封市新华书店就是基于这种情况而在全市城乡兴建读者俱乐部网络的。
  与其他以直接推销图书为目的的读者俱乐部不同,开封市新华读者俱乐部的兴办,既是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化劣势为优势,拓展经营空间的需要,更是出于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注意到这么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知识交叉现象越来越突出,读者为了满足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对书的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书价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买不起书,许多图书馆也因经费不足而购书寥寥;与此相反,各地新华书店每年却因所谓滞销而销毁大量图书,仅开封市每年就达五六十万元。他们认为,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与人们思想上的片面性有关。一些图书在一定时限内没能销出去,并不见得是书不好,没有读者。其中既有发行渠道不畅的问题,也有书价过高,受读者消费能力限制的问题。于是,组建类似图书馆性质的读者俱乐部,并使之形成网络,也就成了开封市新华书店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调整经营结构的一项重要尝试。
  兴建读者俱乐部网络的主要做法
  开封市新华读者俱乐部成立于1997年4月。在市区,市民每年只要交五十元(大、中、小学学生,下岗职工每人三十元)会费;在县乡,每人每年只要交三十元(中、小学学生二十元)会费,就可以全年免费挑选自己所要读的各种图书,并可进行资料查询,享受邮购服务,参加古旧书交易、听学者讲学、读书评书等活动。这些遍布城乡的读者俱乐部,既有大量的常销书,又有数千种新版畅销书,还有各种报纸和杂志。面对大量盗版VCD猖獗于市,损害消费者利益的情况,1998年初,他们又组建了读者俱乐部音像部,提供近三万个音像品种,其中CD、VCD光盘就达三千多种,供会员免费借阅,弥补了广大群众买得起设备看不起节目的缺憾。新华读者俱乐部开办不到两年,在市区和五个县城已有会员两万多人,接待读者三十多万人次。从1998年底开始,他们把乡镇门市部改为读者俱乐部,变单纯卖书为租销结合、以租促销的经营模式,将原来因价格偏高而销售缓慢的图书送入读者俱乐部,销售部分全部由市店图书批销中心配送新书。
  目前,开封市市、县、乡三级读者俱乐部网络已经初步形成。这个网络的形成,不仅使他们可以通过市县之间、县县之间调剂图书余缺,使现有库存图书实现由静态向动态转变,而且为扩大一般图书发行建立了庞大的消化系统,使全市图书经营结构进一步优化,图书经营进入良性的健康的发展轨道。
  兴建读者俱乐部网络的作用与启示
  开封市新华书店兴建读者俱乐部网络,不是简单的经营业务的增多,而是他们主动迎接挑战,调整经营结构,提高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运行两年多来,它已显示出勃勃生机。首先,这个网络的形成,为他们加大一般图书经营建立了一套消化系统,解除了后顾之忧。要加大一般图书销售,就不可避免地出现销售剩余问题。对这些剩余图书的处理方式直接决定着整个运行效益。建立能吸纳剩余图书并由“死”书变活书的庞大网络,无疑为加强一般图书销售建立起了一套消化系统,对提高一般图书的经营质量,增加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找到了一条符合当前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激活农村图书市场的经营路子。农村图书市场一直是个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是农民购买力低,而书价过高;加上书不对路和发行渠道不畅,农村门店大多图书结构严重老化,资金占压严重,经营死滞。所以,不论是农民提高素质的需要,还是农村门店生存的需要,寻找一条激活农村图书市场的路子刻不容缓,而这条路子必须符合农民购买力的实际水平,必须让农民用较少的钱看尽可能多的书。其三,有利于培养读者群,开发潜在的图书消费市场,最后达到增强消费凝聚力,促进销售持续增长,提高经济效益,乃至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据对部分会员随机调查,他们参加新华读者俱乐部一年多来,都很少到新华书店以外的地方购买图书,人均购书量达到三百至五百元,超过全市人均购书量的10倍以上。在全国图书市场整体走弱的大环境下,开封市新华书店的一般性图书经营额连续两年以50%左右的速度大幅度递增。这固然与其调整整个经营结构有关,但读者俱乐部网络的兴建与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开封市新华书店兴建读者俱乐部网络的做法,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其深层原因在于它积极主动地顺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一是积极适应了当前非必备品消费方式逐步由个人占有向社会共享的转变。商品匮乏时期公众消费主要体现为个人占有。而商品大为丰富之后,公众消费品种愈来愈多,更新节奏也愈来愈快。如果仍然坚持个人购买占有,将会造成个人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浪费。通过读者俱乐部网络的形式,让广大读者能花较少的钱读到较多的书,使他们的读书需求由传统的个人收藏逐步向社会资源共享转变。二是为解决盗版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盗版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缘于非法牟利的经济现象,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运用经济手段来解决。开封市新华书店的读者俱乐部通过让广大读者的非必备图书消费由个人购买转变为“租”,使图书消费的单位成本大幅度降低,消除了盗版出版物的价格优势,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遏制盗版犯罪活动。三是把经营活动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为群众文化建设找到一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路子。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群众文化建设还少不了政府行为,但这只能是引导性行为,并不能代替文化建设本身,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必须通过其一个个实体的运作来实现。如同任何事物的生命都来自运动一样,文化建设的活力,也来自它的运动。这个运动,就是它的经营属性。只有经营,才是它生存的基础,才能使它真正发展起来。开封市新华书店兴建读者俱乐部网络的经验表明,只有把群众文化建设的需要与自身经营结构的调整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文化建设才能具有内在活力,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第9版(理论)
专栏:

  依法全面推进村民自治
  多吉才让
  村民自治,是在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农村改革的重大成果。回顾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总结村民自治的基本经验,研究和探讨村民自治的发展方向,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依法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村民自治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推行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不仅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也使农村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基层管理体制,就成为亿万农民的迫切要求。于是,在八十年代初,广西罗城县等地就出现了农民自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的新鲜事。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立即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明确规定了村委会的性质和任务,确立了村委会是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从1983年到1985年,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从而解决了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问题。
  村委会普遍建立之后,农民群众如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需要法律的规范。1987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这部法律由于其立法原则和基本精神具有前瞻性,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符合农村改革的需要,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民政部在认真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将开展村民自治活动的基本内容提炼、概括为“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1997年9月,“四个民主”的内容首次写进了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199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对村民自治的伟大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明确指出,“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1998年11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将“四个民主”用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村民自治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一项基本政策,成为与家庭承包经营、乡镇企业并列的农村改革三大成果之一。
  村民自治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发展。目前,全国农村普遍进行了三至四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的民主化、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村委会建立了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获得省级命名表彰的村民自治模范县(市、区)已近四百个。
  村民自治的伟大实践,构筑了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框架,开辟了一条在党的领导下建设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途径,加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进程。“四个民主”的全面落实,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当家作主的责任感,找到了一条化解农村社会矛盾、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村民自治的基本经验
  村民自治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基本经验是:
  加强领导是关键。村民自治工作始终是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有力推动下进行的。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对村民自治工作高度重视。从1987年起,历次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和历次政府工作报告,都对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提出明确要求。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村民自治,多次深入农村考察和调研,就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村民自治工作发表了许多重要论述,为村民自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村民自治工作。许多地方把村民自治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的地方把村民自治列为“一把手工程”,党政领导必须亲自抓,并落实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使村民自治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建章立制、依法办事是保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不可分割的。村民自治是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民主活动,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开展村民自治提供了法律保障;与此同时,全国有二十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实施办法,有九个省、自治区制定了专门的村委会选举法规或行政规章;许多地方出台了规范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规章制度;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村委会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通过建章立制,初步形成了村民自治的法律制度体系。
  全面落实“四个民主”是基础。只有实行民主选举,才能将群众拥护的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人选进领导班子;只有建立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行民主决策,才能使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各项决定符合群众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只有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实行民主管理,才能使广大农民认真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只有将村里的重大事项和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定期向村民真实地公开,实行民主监督,才能使村委会干部办事有章法,行为有约束,从而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反腐倡廉。
  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前提。尊重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村民自治是亿万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实践。只有亿万农民积极参与,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自治能力,村民自治才能扎扎实实地发展。离开了亿万农民的积极参与,村民自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村民自治的许多成功经验,比如,民主选举中的“海选”模式,村民自治示范活动,村务公开,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自治章程,还有秘密划票等,都是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
  依法全面推进村民自治
  当前,我国正处于跨世纪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形势给村民自治提出了新要求,使这项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重大意义,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工程。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绝不能忽视广阔的农村区域和众多的农村人口这一客观现实。只有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加强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了,依法治国才具有坚实的基础。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下的依法自治,是把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具体落实到农村基层的实际步骤。如果每一个村委会都能做到依法自治,那么依法治国的进程就会大大加快。
  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是实现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的组成部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确定为农村跨世纪发展的政治目标。只有全面推进村民自治,落实“四个民主”,亿万农民群众参与广泛的民主实践,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现当家作主,扩大基层民主的目标才能落到实处。因此,全面推进村民自治,不仅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的组成部分。
  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继续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归根到底,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改革二十年的经验表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核心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只有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切实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才能把党的主张和各项方针政策变成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才能有效解决农村各种矛盾和问题,密切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根据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村民自治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实现这一总体要求,在推进村民自治的实际工作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重要原则。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的关系。村民自治如果离开党的领导,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邪路。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才会有保证,推进村民自治才会有力度,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才会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坚持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不动摇。扩大基层民主、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根本措施,是党管农村工作的基本政策。全面推进村民自治,核心是落实“四个民主”。通过农民群众自主选人,实现民主选举;通过农民群众自主决定重大村务,实现民主决策;通过农民群众自主参与日常村务,实现民主管理;通过农民群众自主评议村干部,实现民主监督。
  坚持服务于经济建设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把加快发展生产力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一切政策都要有利于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村民自治工作也必须毫无例外地服从、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与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