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天下仍不太平
  邴金伏
  编者的话:科索沃战事已告一段落。这场20世纪末发生在欧洲的战争虽然只持续了78天,但对整个国际局势的影响却极为深刻。对此,世界各国都在思考总结。本刊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四位专家就这场战争影响所及的几个方面作一阐述。
  ●多极化趋势面临新曲折
  ●大国关系不稳定性增加
  ●新的军备竞赛拉开序幕
  ●国际安全形势趋于恶化
  冷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是谋求建立单极世界与争取建立多极世界两种主张、两种力量较量的过程。多极化是大趋势,而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是多极化趋势的主要障碍。美国通过北约东扩、制定北约新战略,重新修改美日安保条约,加强对欧洲、日本的控制,挤压欧亚大陆,力图把21世纪变为美国世纪。科索沃战争使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中的全面优势凸现,欧洲、日本和俄罗斯均难与其争锋,一超与多强力量结构明显失衡。目前,欧洲国家与美国共同语言增多,对美牵制力度减弱,美日关系趋于密切,美国对国际事务的控制力进一步扩张。因此,多极化进程面临新的曲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美欧之间、美日之间矛盾仍在,这些矛盾还将会随着欧洲力量上升和日本经济复苏而激化。欧洲国家在科索沃战争后不仅没有放弃多极化主张,而且痛定思痛,在欧洲独立防务建设上迈出前所未有的步伐。同时,科索沃战争也进一步唤醒俄罗斯,使俄罗斯进一步调整对西方的政策。战争未结束,法国总统希拉克就到莫斯科,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就共建多极世界达成共识。美国不可能在各个地区都为所欲为,世界多极化趋势将继续向前发展。
  科索沃战争对大国关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在“人权高于主权”等旗号下,提出新干涉主义,动辄使用战争手段,增加了大国之间发生对抗的危险。大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因素增加,彼此信任度大大降低,大国关系的不稳定性增加。冷战后建立的新型大国关系远未成熟,如今再度受到严峻挑战。北约东扩和对南联盟动武,使俄罗斯民族尊严受到极大伤害,俄罗斯与美国、北约关系出现倒退。科索沃战争爆发后,俄罗斯立即提出对整个国家安全战略进行调整,以适应国际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在科隆8国首脑会议上,美俄关系尽管表面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两国关系的创伤短期内难以愈合。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严重侵犯我国主权,激起中国政府和人民极大愤怒,中美关系再次陷入低潮。受美国挤压政策影响,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两国合作领域扩大。
  科索沃战争拉开了新一轮军备竞赛的序幕,核武器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势头更加难以控制。美国把南联盟作为高科技武器的试验场,充分显示了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威力,同时也加深了各国应付现代战争的紧迫感。美国今年提出14年来最大防务计划,准备在6年内增加军费1100亿美元,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推进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计划。针对美国空前扩展军备计划,主要大国加快扩充军备进程。欧盟已经停止削减军事支出,准备大幅增加军备预算,更换过时军事装备。俄罗斯加紧研制高性能的“白杨”、“凯旋”等系列导弹,并决定发展非战略核武器。白俄罗斯宣布重新部署战术导弹,乌克兰议会也要重新考虑乌的无核地位。在南亚,印、巴分别进行新的中远程导弹试验。同时,不少发展中国家因担心成为西方国家干涉的下一个目标,也在设法获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甚至核武器。这些情况表明,国际安全形势明显趋于恶化。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民族问题,民族、宗教争端可能演变成为热点的地区很多。受科索沃效应的影响,一些国家的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可能重新活跃起来,给许多敏感地区增添新的不稳定因素。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经安理会授权直接对南联盟动武,破坏了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安理会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机制地位下降。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联合国采取实用主义做法,企图用北约代替联合国,给未来世界的安全留下很大隐患,世界有可能进入冷战后新的动荡期。
  尽管不稳定因素增多,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美国要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要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希望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两种不同的和平与发展观的斗争将更为复杂尖锐。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俄罗斯从科索沃战争中清醒地看到,西方并没有真正承认其大国地位,无论在欧洲还是其他国际事务中,俄罗斯仅仅是一个次要参与者——
  俄罗斯面对现实调整战略
  刘桂玲
  俄罗斯在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中发挥了“独特作用”,既充当了西方的“和平伙伴”,又保住了大国面子,其政策立场的变化及走势令人关注。
  俄对科索沃战争的政策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在政治斡旋中,反对北约侵南立场由硬转软。科索沃危机一开始俄虽然作出一系列强硬姿态,但对南联盟实行“不参战,不提供武器,不让南尽早加入俄白联盟”的“三不”政策。4月,叶利钦任命西方易于接受的切尔诺梅尔金取代普里马科夫为解决南问题总统特使,调停立场逐步“由南向北”倾斜,在不断摇摆中向北约靠拢,迫使南联盟作出重大让步。
  在参与维和问题上,巧妙维护自己利益。6月8日,北约与南联盟签署撤军协议后,俄美就如何确定俄军在科索沃维和中的作用、区划及是否接受北约指挥问题的谈判迟迟无结果,面对这种情况,叶利钦总统出人意料地命令俄先头部队抢先进入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占领了机场,为与美谈判增加了砝码,最终确定了俄在科索沃的维和地位。
  战争一停止,立即修复与西方关系。叶利钦在6月20日出席8国首脑会议时表示,俄罗斯要重新发展与西方的关系,“大家都要重新作朋友”。随后俄美首脑举行了会晤。俄外长伊万诺夫评价此次会晤是俄美双边关系“进入一个重要阶段的开端”。
  俄罗斯政策立场发生上述变化是有多方原因的。首先是受国内政治斗争的牵制。政府一方面为稳定国内情绪作出一系列强硬表态,同时考虑到俄不具备参加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经济实力,卷入冲突可能导致与西方关系破裂、国内政局失控的严重局面,因而重心转向政治斡旋。由于斡旋立场软弱,又遭到议会和军方的批评。叶利钦总统权衡利弊,在维和这步棋中巧出奇兵,在被动中求得了一些主动。
  其次,受西方国家打拉兼施影响。美国为把俄处理科索沃危机的政策完全纳入北约轨道,对俄先后打出三张牌:第一张牌是凭借北约的军事优势,对南联盟进行空中打击,毫不理会俄罗斯的反应;第二张牌是声称解决科索沃问题以及将来建立自由统一的欧洲,没有俄罗斯的积极参与是不能成功的,以表承认俄的大国地位;第三张牌是将俄处理科索沃危机政策与对俄经援挂钩,迫俄不得不与西方“合作”。
  第三,俄认定眼下确保与欧美合作更符合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因而奉行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政策。
  俄罗斯从科索沃战争中清醒地认识到,西方并没有真正承认俄的大国地位,无论是在欧洲还是在其它国际事务中,俄仅是一个次要参与者。俄今后将根据自身实力和新的国际形势,重新调整战略,基本取向是:
  外交将突出务实性,以维护俄国家利益、减少战略损失。俄外长近日指出,俄将奉行在不对抗基础上发展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政策,同时将特别考虑俄自身利益。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俄将处于经济上有求于西方,军事上无法与其抗衡的弱势地位。因而,与美关系将以退求进:同意重开俄美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武器谈判,同意考虑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允许美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换取美国进一步削减核武器,以求相对战略平衡。俄罗斯将力求与北约成员国发展平等互利关系,同时坚持反对北约东扩,坚持将原苏联国家西部边界作为北约东扩不可逾越的界线。在独联体内,俄罗斯将通过加强政治、军事联盟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等手段,遏制离心势头,巩固后院。加强与中、印、日等大国关系。
  此外,俄罗斯将积极加强军备,积蓄实力。俄已着手修改军事学说,重新审议裁军计划,加强战略和战术核力量,提高战备级别。最近俄安全会议决定,计划研究低能量高命中率的“非战略性”核武器。据称,其作用相当于美国在伊拉克、南联盟所使用的灵巧炸弹和巡航导弹。俄还计划将国防费用从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提高到明年的3.5%。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经过科索沃战争,欧盟已明显意识到,只关注创建欧洲共同货币,不重视共同防务和安全政策是不行的,因此——
  欧盟发展共同防务
  冯仲平
  在6月初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欧盟15国领导人作出两项重大决定:一是决定在2000年年底前将西欧联盟合并到欧盟中来,充当欧盟的“武装臂膀”;二是任命现任北约秘书长索拉纳担任欧盟首位“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以加强欧盟成员国在外交和防务领域的协调和合作。
  欧盟之所以作出以上两项重大决定,下决心搞共同防务建设,主要在于科索沃战争使欧洲国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身在防务方面的弱势,忧患意识明显加深。冷战期间,西欧国家完全依赖美国来提供军事保护。冷战结束后,欧洲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90年代以来,随着一体化的不断“深化”和“扩大”,西欧国家的独立意识增强,但由于欧盟缺乏独立的防务力量,在安全方面仍然依赖美国,很难同美国建立起真正平等的伙伴关系。科索沃危机出现后,欧洲国家的弱点再次暴露出来。欧洲国家意识到,没有美国的出面干预,欧盟自己是没有能力解决这一危机的;当美国决定对南联盟动武后,欧洲国家又只能跟着美国跑,在整个空袭过程中一切按照美国的意志办;战争结束后,美国又把科索沃重建工作全部甩给欧盟,对此,欧洲国家也只好无奈地接受下来,这一切都是因为担心惹恼美国,担心美国今后对欧洲安全撒手不管。有人认为,欧盟已明显意识到,只关注创建欧洲共同货币欧元,不重视共同防务和安全政策的制定是不行的。的确,科索沃战争成了欧盟共同防务建设的催化剂和助产士。
  事实上,近几年来,欧盟内部有些国家一直主张尽快发展欧盟自身的共同防务,但由于英国等所谓“大西洋色彩”浓厚的国家的反对,这一问题迟迟没有取得进展。但去年10月以来,随着科索沃危机日益加重,布莱尔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英国认识到不能够指望美国每次都愿意到欧洲后院来“救火”;另一方面,英国看到美国在实现其全球战略中需要欧盟有能力为其“分担负担”,因此不仅不会反对欧盟搞一定的独立防务,而且还会给予支持,这一点从美国同意在北约内部搞“欧洲防务特性”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去年12月英、法在圣马洛发表的有关加速欧盟防务一体化的倡议反映了英国态度的转变,为今年的欧盟科隆首脑会议铺平了道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盟的想法是,鉴于欧洲在防务力量方面与美国的巨大差距(据有关专家估计,欧盟目前的军事力量只及美国的1/10),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安全上还离不开美国,因此欧洲共同防务的建设应看作是对北约的补充,而不是对北约的取代。在接纳西欧联盟之后,欧盟应致力于独立解决欧洲自身和周边地区类似科索沃这样的局部性危机,减少对美国和北约的依赖,从而提高欧盟在欧洲安全结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当然,欧洲共同防务的建设不会一帆风顺。欧盟希望它所建立的欧洲防务成为北约的欧洲支柱,但并非所有的欧盟成员国或西欧联盟成员国均是北约的成员国,因此从组织机构的角度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解决。在战后以来的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法、德两国发挥了“集体领导”作用,那么在今后欧洲防务建设过程中,谁来当头?英国此次在科索沃战争中积极追随美国,除希望借此机会再次向美国表忠诚外,似乎还有想充当欧洲防务联盟领导者的考虑在内。预料围绕欧洲防务主导权问题,欧盟内部会有一番争斗。此外为加强欧洲共同防务,欧盟成员国政府将不得不增加防务开支,这将无疑会在许多国家激起公众的反对。但无论如何,欧洲共同防务的建设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国际回声

国际回声
  决不能接受北约公开侵略一个主权国家这一事实,不能开这个先例。按照所谓的北约方式来建立欧洲的安全,无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和政治利益,这种做法不仅威胁到欧洲的稳定,而且危及全世界的稳定。
  ——俄总统叶利钦接受德国《明镜》
  周刊采访时的谈话
  如果富国认为为保护受压迫者而对任何地方实行干预都是正当的,那么他怎么能够避免被指责为帝国主义呢?我们以前也曾这样:上世纪法国和英国发动殖民战争的部分理由就是,把欧洲之“光”带到“黑暗”的非洲和亚洲。委婉地说,想象中的受益者并不怎么欢迎这种慷慨行为。那我们现在怎么能避免这种困境呢?在这里,科索沃向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美国《新闻周刊》6月28日文章《价值战的启示》
  胜利后我们面临同样严峻的挑战,这就是避免像历史上的奥斯曼帝国那样陷在巴尔干的一个角落而永远无法脱身……我们不仅不知不觉地走在曾占领过巴尔干的奥斯曼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的道路上,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会像上述两个帝国一样面对当地人民的反抗。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6月21日的文章《欢呼声沉寂下来之后》
  实际上“帝国主义”那一套旧理论又重新受到推崇。很多替代帝国主义的新标签一直在接受市场的检验,而“人道主义干预”则是令那些企图为所欲为的大国颇为满意的最新标签。全球最强大的军事机器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尽管最终迫使塞尔维亚军队撤出科索沃,却导致1万多无辜平民伤亡,然而北约却称他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
  ——英国《新政治家》周刊6月28日文章《“人道主义干预”是帝国主义的最新标签》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风云百年

风云百年
  1928年8月27日,美、英、法、德等15国在巴黎签署非战公约,即《白里安—凯洛格公约》,共同谴责战争。截至1933年,加入非战公约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63个国家,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还是未能被阻止。
  9月,英国医生亚历山大·弗莱明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青霉素,成为医药领域最伟大的贡献之一。
  5月3日,日本军队在中国山东济南市寻衅残杀中国军民,酿成“济南惨案”,济南军民死亡达6000多人。
  1929年9月3日,纽约股票指数达到381.17点的高位,对于现在已经超过万点的美国道—琼斯指数来说,这或许只是“小菜一碟”,但在当时,这已经是“天量”了。10月,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开始暴跌。4天后,伦敦证券交易所股票暴跌,空前的全球经济危机訇然而至。这次危机持续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了40%以上。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0年1月3日,苏共(布)中央通过决议,进一步推进已在全国展开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但在推进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对农民利益尊重不够,过多地采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不良影响。
  3月2日,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去世,留下10部长篇小说,最著名的有《儿子与情人》、《虹》、《恰特里夫人的情人》。
  1931年4月9日,美国纽约102层、380米高的帝国大厦竣工,标志着摩天大厦时代的开始。
  在经济危机巨大冲击下,世界金融中心伦敦成了世界“挤兑”中心,黄金大量外流,英国被迫宣布英镑贬值,并于9月放弃金本位制。美国于次年4月效法英国,法国、瑞士、荷兰等国直到1936年八九月间才先后放弃金本位制。至此,金本位制成为资本主义货币制度的陈迹。
  10月18日,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去世,终年84岁。他的发明包括电灯、电报系统、留声机、电传打字机等,生前取得1000多项专利,今天几乎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从他的发明中受惠无穷。
  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政府正全力进行内战,实行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此后东北三省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奴役达14年之久。(十二)
  (薛飞)(附图片)
  一九二九年纽约华尔街股市暴跌,使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毕生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图为在股市钱财散尽的人在卖汽车,牌子上写着:“一百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失一切,急需现钞。”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图中河对岸的牌子上写着:“欢迎来到科索沃”;河中三条鳄鱼的身上分别写着:“科索沃解放军”、“仇恨”、“复仇”;军车上字母意为“北约”;货物上写有“和平”;河边士兵说话的意思是:“这下难题来了”。
  (原载6月24日《国际先驱论坛报》)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热点观察

  “科解”伺机报复,难民难回家园,大国明争暗斗,维和困难重重——
巴尔干和平路漫漫
  丁胜
  6月10日,联合国通过西方七国与俄罗斯制定的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和平协议,南联盟上空北约炸弹的轰鸣已化为科索沃零星的枪声,但巴尔干还远未实现真正的和平。
  科索沃依旧是巴尔干这个火药桶的热点。“科索沃解放军”羽翼渐丰,他们针对塞族人的报复行动不断升级。同时,大量塞族人逃亡,塞族人的抵抗难于平息。尤为敏感的是科索沃的未来政治地位。如果“科解”宣布“独立”,黑山人、伏伊伏丁那的匈牙利人也可能群起效尤,南联盟将遭到肢解,民族矛盾将进一步激化。此外,战争爆发以来马其顿国内的民族关系一直十分紧张,“科解”的“胜利”会激发当地阿族人的独立情绪,使马其顿成为热点。
  国际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后,维和任务困难重重。北约此次维和最大任务就是保证难民重返家园,但在目前情况下,要想使80多万阿族难民全部、安全地返回是很难做到的,何况,又发生了愈演愈烈的塞族难民潮。难民问题成为难解的结。解散“科解”问题也十分棘手。“科解”是个十分涣散的军事组织,虽然其领导人已与维和部队达成解除武装协议,但其中下层军事领导人能否遵照执行还是一个未知数;另外,协议只对解除重武器作出规定,并未要求收缴轻型武器,这势必成为该地区未来安定的一大隐患。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大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明争暗斗加剧了该地区的不稳定。北约对南发动战争给俄罗斯的“大国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叶利钦作出率先出兵的决定就是要确保俄罗斯在科索沃的军事存在,并平息国内民众对政府“软弱表现”的不满。北约国家在低调处理了俄出兵事件的同时,利用俄国内经济困难,迫使俄在维和区划分问题上作出妥协。随着维和任务和重建工作的逐步展开,俄与北约在解除“科解”武装和援建南联盟等问题上的矛盾又趋尖锐。此外,俄维和部队在保护塞族平民的同时如何处理好与阿族人关系,直接关系到维和的成败。在北约内部,美欧之间的矛盾在战后将日益显露。战争后期,欧洲国家对战争进行了深刻反思,指责美国利用战争削弱并控制欧洲的声音越来越高。在对待“科解”态度上,美与一些欧洲国家也有分歧。今年7月将在萨拉热窝举行巴尔干重建国际首脑会议,在此期间,美欧会在科索沃重建主导权、经费分摊和商业利益分配等问题上交锋。
  纵观巴尔干数百年战乱史,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是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而居心叵测的大国干预则使矛盾激化。在当今世界霸权主义甚嚣尘上的情况下,巴尔干这块西方眼中的战略重地要想实现真正的和平,还有极其漫长而又坎坷的路要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