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圆满结束对蒙古国的访问
  江主席离乌兰巴托回到北京
  朱镕基胡锦涛等前往人民大会堂迎接
  离蒙前江主席同巴嘎班迪总统亲切话别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国家主席江泽民圆满结束对蒙古国为期三天的国事访问,今天下午乘专机返抵北京。
  前往人民大会堂迎接江泽民主席一行回京的有: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庆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中央外办主任刘华秋、外交部副部长王英凡,以及蒙古国驻华使馆临时代办普尔布加尔格勒及夫人。
  同机回京的有:江主席夫人王冶坪,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和夫人周寒琼,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中央警卫局局长由喜贵,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陈新华,江泽民主席办公室主任贾廷安,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毅。
  本报乌兰巴托7月17日电记者马小宁、敖其尔、王成福报道: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下午圆满结束对蒙古国为期3天的国事访问,乘专机离开乌兰巴托回国。
  当地时间下午2时50分,乌兰巴托国际机场上,中蒙两国国旗迎风飘扬。江泽民主席和陪同人员的车队到达后,前来机场送行的蒙古司法部长、代理对外关系部长朝格和蒙古国驻华大使查希勒冈,与江泽民主席和夫人王冶坪及主要陪同人员握手道别。
  下午3时,专机起飞离开乌兰巴托。
  中国驻蒙古国大使齐治家和夫人王淑英,使馆工作人员,中国驻蒙机构、留学生及华侨代表也到机场送行。
  本报乌兰巴托7月17日电记者马小宁、敖其尔、王成福报道: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夫人王冶坪今天下午在下榻的饭店同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和夫人亲切话别。
  江泽民感谢巴嘎班迪总统和夫人前来话别,并代表夫人、同事对巴嘎班迪总统、蒙古国政府和人民的热情友好、真诚周到的接待表示感谢。
  巴嘎班迪对江主席应邀访蒙再次表示感谢。他说,江主席此访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我们进行了很好的会谈,确定了蒙中两国21世纪友好合作关系的正确方向。江主席访问期间,同蒙古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了解了蒙古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建设成就,也使得蒙古人民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对蒙政策。巴嘎班迪对江主席的访问成果表示十分满意。他相信此访对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有着重要意义,蒙中关系必将成为亚太地区各国加强相互信任和合作的榜样。
  江泽民对访问成果表示满意。他说,访问期间,双方既对过去半个世纪两国关系的发展作了认真的回顾和总结,也从世纪之交的高度对未来两国关系进行了展望。这必将对今后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表示,通过访问深深体会到蒙古政府和人民对发展两国友谊充满热情,对扩大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抱有强烈期待。他说,访问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相信此访将成为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动力。
  最后,江泽民表示,在满载蒙古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即将离开乌兰巴托回国之际,衷心祝愿蒙古国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幸福。(附图片)
  七月十七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下榻的饭店同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亲切话别。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江主席回到北京,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等到人民大会堂迎接。新华社记者白连锁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水相连友谊长存
  ———外交部部长助理谈江主席访蒙成果
  本报记者马小宁
  七月十七日,国家主席江泽民结束对蒙古国的国事访问,乘专机回国。途中,陪同江主席访蒙的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毅对随行记者谈了江主席访蒙的意义和成果,强调江泽民主席此次访问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增进信任、扩大共识、加强合作的目的。
  王毅说,在中蒙建交五十周年和世纪交替之际,江主席作为中国第三代领导核心出访蒙古,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意义深远。访问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充实和丰富了两国长期稳定、健康互信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内涵;最重要的特征是彼此之间的友好感情和相互信赖有了进一步增强;最重要的意义是在回顾总结半个世纪两国关系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启动了走向新世纪两国更加友好的开端。
  蒙古国是中国北部的重要邻国,地处中俄两国之间,地理位置独特。多年来,中国政府根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开创和巩固和平的周边环境出发,坚定不移地对蒙古奉行了睦邻友好政策。此次江泽民主席向蒙古领导人再次阐述了中国致力于中蒙长期友好的既定方针,重申尊重蒙古的独立与主权,尊重蒙古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受到了蒙朝野各界的高度赞赏。蒙古方面也从两国关系迄今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进一步明确奉行对华长期睦邻友好政策。巴嘎班迪总统强调,蒙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中国发展长期睦邻友好,蒙将继续把发展同南北两大邻国的关系置于外交工作的首位。蒙方还再次重申支持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江主席积极评价了蒙方的上述立场。中蒙双方通过此访达成的一系列重要共识,进一步巩固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必将为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全面展开提供坚实的保障。
  王毅说,江主席访蒙期间不仅同蒙古领导人广泛接触,也走访了牧民家庭,参观了蒙古企业。中蒙两国经济各有长短,双方完全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访问期间,江主席就如何扩大两国经贸交流与合作提出了五点重要意见,为两国今后合作明确了目标和发展方向。蒙方对此给予了十分积极的响应。双方一致同意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的原则,积极探索和扩大符合两国国情的经贸合作新途径,以造福于两国人民。可以说,这次访问为迎来两国互利合作的新局面提供了重要动力,开辟了广阔前景。
  王毅最后说,江主席在蒙古总统举行的欢迎宴会上为蒙古国和蒙古人民手书八个大字:“山水相连,友谊长存”。这八个字是对中蒙关系的高度概括,寄托了对中蒙友好未来的期望,代表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心声。正如江主席向蒙古领导人所强调的那样,只要双方恪守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的基本原则,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大方向,不为国际风云变幻所动摇,中蒙两国就一定能够成为好朋友、好邻居。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区市的奋进之笔

  宁波:深度开发港口资源
  编辑点评浙江省宁波市大力开发北仑深水岸线,是“以港兴市”的又一举措。
  宁波深度开发港口资源,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提高货物集散速度,使港口腹地拓展到了浙西、苏南、赣东一带,一座缺乏工业资源的城市,吸纳了大洋洲的矿砂、南美的木材、阿拉伯的原油……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欣喜的图景!
  宁波人历史上有善于出外经商的美誉,如今他们又有了跨入新世纪、走向全世界的“金桥”。奋进中的宁波,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
  本报宁波7月17日电记者范伟国报道:东距宁波市区30余公里的北仑深水岸线旁,长达1238米、可停靠最先进远洋集装箱船的4座深水泊位正在崛起,26万平方米的集装箱堆场也在芦苇海滩上垒石而出,预计到2001年这里将形成年装卸60万标箱集装箱的吞吐量。这是宁波市全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目标的又一实际举措。宁波市委书记黄兴国说:曾以善于经商走遍天下而自誉的宁波人,如今已把北仑深水良港看作跨入新世纪、走向全世界的金桥。
  宁波缺少工业资源。宁波的决策者从国内外沿海城市的发展中认识到,开发岸线建深水港,可把得天独厚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资源。通过连续数年的努力,自筹资金建设的30多公里长的宁波—北仑铁路将港口连上了全国铁道大动脉;自筹资金建成的宁波到北仑的30余公里高速公路与杭沪甬高速公路相接,使港口腹地拓展到了浙西、苏南、赣东一带;江海联运,又使北仑港与长江这一黄金水道连成了一线,国外进口的大宗散货在宁波中转后溯长江而上到达武汉三镇以远。同时,必需的电力、通信、检验、管理网络也逐步配备齐全,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深水港已初具规模。
  港口资源的深度开发,使宁波的经济格局焕然一新。有了港口,大洋洲的铁矿砂、南美洲的木材、阿拉伯的原油、东南亚的胶合板、北方的煤炭源源而来,大型的电厂、炼油厂、水泥厂、麦芽厂平地而起,宁波从一个资源贫乏之地变成电力、油品的输出地和煤炭、矿砂的中转地。大宗外贸产品的出口也受到强力的推动,精炼油品、精细化工品、棉毛纺织品、精制大米、蔺草制品也大批由港口直送海外。去年宁波外贸出口达34.5亿美元,进出口总额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38%。
  目前,宁波东部海岸一带数十平方公里区域内形成了三大经济群体:一是年吞吐量达8700万吨、居全国第二的北仑港深水泊位群。二是由宁波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组成的涉外经济企业群,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这里兴办了450多家企业,外商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有70多个。据统计,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近10亿美元。同时,总投资达2亿美元,有12家企业的宁波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已启动运作。三是以国外独资企业和国内电力、化工为主体的新兴临港工业群。已建成的主要项目有:宁波三星重工修造船基地,兴洋浙东毛毯有限公司,镇海炼化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电厂和北仑电厂一期工程。
  目前,宁波正进一步完善集装箱揽货网络,开辟多条远洋集装箱干线,北仑港二期工程技改已经完成,三期工程建设也在加紧进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分裂闹剧背后
  ——李登辉“两国论”透视
  郭泰文
  近日,台湾岛内某些当权人士,上演了一出分裂祖国的闹剧,这场闹剧的主角是李登辉。他在7月9日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时,公然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主角定调,配角附和。台湾当局的一些头面人物一拥而上,一时间,什么两岸关系已从“两个对等政治实体”走到“两个国家”,两岸会谈就是“国与国会谈”的论调甚嚣尘上。“台独”分子大受鼓舞,与这些人一唱一和,台湾政坛顿时热闹非凡。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本应言而有信,但李登辉经常信口开河,因此被台湾媒体讥为“一说就错,一错就赖”的人。但是,他这次在提出“两国论”时,表现出少见的“深思熟虑”。据他身边的人说,早在一年以前,即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大陆参访之行前,李登辉即授意幕僚成立专门小组研究如何突破“一个中国”的理念,提出重新定位两岸关系的构想,并与研拟人员多次充分交换意见。因此,李登辉的“两国论”一出笼,台湾政要立即附和。其实,李登辉要提出“两国论”,在他撰写的《台湾的主张》一书中已先透露了一点信息。他在书中表示,为确定台湾的存在,必须在法理上奠定无可辩驳的论据。希望在卸任之前,“能集国际法学者之力,就台湾的国家定位问题,提出更完整的解释。”
  经过一年的谋划,所谓台湾的“国家定位问题”果然出笼了。李登辉之所以借“德国之声”电台采访来公开这一谬论,据说,是因为曾经有过“两个德国”的历史,希望借用德国经验,寻求两岸关系的“新法律架构”。可见李登辉对“两国论”出笼的时机、渠道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
  他们要寻求什么样的两岸关系“法律架构”呢?李登辉在《台湾的主张》中说:“‘在台湾的中华民国’具有国家的主体性,也保持了主权的独立。台湾与中共的关系早已超过所谓的‘内政问题’,而成为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交往问题”。但经过再次研究,他又认为,两岸定位为“对等分治的政治实体”还不够。他声称,因为“政治实体”的主权概念非常模糊,当一个中国的原则普遍被国际社会接受时,台湾只有主张自己是个“国家”,才能让“中华民国”的法律地位在国际间得到更多的保证。
  李登辉的“两国论”一出笼,他身边的人就纷纷为他帮腔。“总统府副秘书长”林碧炤称,“台湾现在对两岸的定位,很清楚就是两个国家,一是‘中华民国’,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至少也是‘特殊的国家与国家的关系’。这个新的解释将是个‘重大政策变化’,是两岸关系的一个新的形势。”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去年10月来祖国大陆时还表白过的心里有“一个中国”,此时却称两岸会谈就是“国与国会谈”。这种说法不仅使海协汪道涵会长感到惊讶,也使两岸同胞大惑不解。
  为了落实李登辉“两国论”的讲话,台湾当局动作频频。台湾一家报纸12日报道说,台湾当局将进一步推动修改相关的法律,诸如“国家安全法”、“两岸关系条例”、“国籍法”等涉及两岸互动定位的法律名称与条文内容都将作重大修改。台湾地区有关大陆地区的用语可能成为历史名词;“两个政治实体”等用语也将修正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两个“国家”并提的说法。报道还说,这项重大修正将由“政府”提案,通过“立法院”实施。
  台湾有关人士还称,未来如何使用“一国两区”或“一国两府”等名词,已授权“行政院大陆委员会”陆续作调整。李登辉的讲话“只是个开始”,未来会陆续提出相关实质的、长期的政策构想。而李登辉在卸任前还会不断提出有关政治、经济、社会等政策方向的“蓝图”,“为台湾长远的未来作规划”。
  种种迹象表明,李登辉主演的这场分裂闹剧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宣示一下就收场,而是要继续唱下去,继续破坏两岸关系并影响岛内政局。
  对于李登辉的卖力演出,“台独”分子和民进党一些人大为激赏。民进党的头面人物陈水扁说,李登辉的说法,等于送给民进党一个大礼物。他对李登辉能够扬弃国民党“一个中国、两个政治实体”的传统说法表示欣慰,还说李登辉的“两国论”完全肯定了他4月在美国提出的“台湾与中国是两个互不隶属的华人国家,两国应发展国际间的特殊关系”的观点。陈还表示,他愿意与李登辉“共同携手努力,让台湾成为一个负责任、可信赖、可沟通的国家”。这显示李登辉的主张和民进党是一脉相承的,以实现台独为己任的陈水扁与李登辉心灵相通,李登辉的“两国论”与“台独”的政治本质完全一致。
  李登辉悍然抛出“两国论”,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对他分裂国家的本质也就看得更清楚了,对他破坏一个中国原则的图谋无比气愤。李登辉必须为他分裂祖国的言行承担责任。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李登辉在这个根本问题上破坏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使海协、海基会接触、交流、对话的基础不复存在。这就直接违背了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违背了台湾同胞求安定、求和平、求发展的切身利益。在事关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事关国家的统一大业,事关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中国人民从来也不会含糊。在两岸中国人期盼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面前,任何人妄图阻挡历史潮流的前进,都是不自量力,是注定要失败的。“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


第1版(要闻)
专栏:

  “科技练兵好战士”李洪涛
  新华社记者肖璞马晓春本报记者贾昭全
  编者按:“科技练兵好战士”李洪涛,是在“科教兴国”、“科技强军”、“科技练兵”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士兵,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科技素质的新一代士兵的优秀代表。他的事迹,令人感动,催人奋进。积极宣传、学习这样的先进典型,对于把江主席“科技强军”的思想真正在部队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各界青年为祖国的现代化大业而刻苦钻研现代科技,也将产生广泛的影响。
  李洪涛,1994年12月入伍,现为陆军航空兵某团机械员,中士军衔。短短4年多时间,他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受到嘉奖;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1998年被总参陆航局评为“两个武装”成绩突出的先进个人;1999年被评为“全军刻苦钻研科技知识青年典型”;1999年3月,总参谋部授予他“科技练兵好战士”荣誉称号;1999年4月,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一个普通的青年战士,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绩,赢得如此高的荣誉?
  小战士——大志向
  1995年秋的一天,刚刚担任陆军航空兵某团机械员的李洪涛第一次参加维护直升机。起初他以为无非是加油、充电、紧螺帽,自己高中毕业的底子足够用了。然而,一上机,他才知道情况远非如此。
  李洪涛所在的陆军航空兵是我军最年轻的一个兵种,装备着现代化的直升机。一脚踏进飞机,一排排仪表,一组组电门,密密麻麻的元件,绕来绕去的管路,一下子让他眼花缭乱。
  一向好强的李洪涛深感震动。他认识到,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当一名合格的军人,光有报效祖国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驾驭新装备的能力。强烈的求知欲望,顿时在他的心中升腾开来。
  作为一名普通战士,李洪涛的学习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不用说查找资料的困难,更不用说自学高等专业课程的艰辛,单单从那厚厚几十本、摞起来足有1米多高的学习笔记,就不难想象出他所付出的超人的心血。
  战友们见他学得太苦,不解地问:“你是个机械员,擦好飞机就行了,何苦学那么多?”
  李洪涛答道:“要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就必须有掌握高技术的士兵,我们不抓紧多学点咋行?”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被用红布蒙住了双眼的李洪涛,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准确地说出递到他手上的几十种不同工具的尺寸。
  “9×11厘米开口扳手”,“20×27厘米月牙扳手”……
  一声声喝彩,一次次掌声,李洪涛用他那令人难以置信的“绝活”征服了每一个在场者。事实上,对200种航材、108件机务维护工具“一摸准”,只是李洪涛苦练而成的绝活之一。他对直升机上的1800多个技术参数都能对答如流。近年来,李洪涛在各类竞赛中28次获得优胜。
 今年4月23日,他和其他几位优秀青年一起,受到了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
  小战士——大作为
  1998年9月,一场特种作战演习在华北某地举行。李洪涛奉命跟随陆军航空兵某直升机团执行任务。
  演习那天,整装待发的20号直升机在做起飞准备时,发动机出现故障。如果这架直升机不能按时出动,整个飞行编队和预定特种作战课目都将无法实施。
  直升机机务专家们仔细地把飞机检查了几遍,都没有发现故障。这时,一直在现场保障的李洪涛提出,可能是直升机起动电瓶车的电瓶容量不足、电压过低所致。
  他的话刚一出口,即刻有人反对:“这不可能,昨天用的就是这部电瓶车,一点问题都没有,刚才又对起动电瓶车的电压值进行了测试,也是正常的。”
  然而,李洪涛根据平时排除故障积累的经验,依然坚持自己的判断。他说:“电压测量值虽然正常,但实际电容量不足,这是虚电压在作怪。”
  空中机械师当即更换了一部起动电瓶车,重新起动直升机。只听“轰”的一声,直升机一次点火成功!随着绿色信号弹的升起,20号直升机拔地而起,演习正常进行。
  李洪涛在日记中写道:“现代战争给士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只有具有高科技素质才能大有作为。”在做好机务维护工作的同时,这位满身油泥的士兵把目光延伸到更为深远的空间。
  1997年3月,上级向李洪涛所在团下达了应急强化训练任务,直升机“外吊挂”是重点科目之一。“外吊挂”是直升机将地面火炮和车辆等大型装备快速转移的一个战术课目,要求战术动作快速准确,空中地面配合默契。在训练中,李洪涛发现,直升机降落时的停放位置每次都很难固定,离待吊挂装备时前时后,时左时右,不仅造成空地协同困难,而且延长了直升机在地面的滞留时间。他想,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就是战机,就是胜利啊!那段时间,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苦苦思考着解决的办法,不久向领导提出了改进“外吊挂”科目战术训练的建议。
  团领导非常重视,迅速组织人员对李洪涛的建议进行试验和论证,制定出了改进措施,终于解决了“外吊挂”训练中的一大难题,成倍地缩短了吊挂时间,大大提高了直升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后来,这一成果在全军陆航部队推广,成为直升机外吊挂的规定实施程序。
  李洪涛在科技练兵的壮丽长卷上,又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几年来,他参与完成了20项技术革新,排除故障和隐患40多起,10余次跟机执行军事演习等重大任务,保证了上百场次的飞行安全。
  小战士——大视野
  1999年3月的一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讲坛上,走上了一位身着绿军装的普通战士。在这所著名大学的历史上,邀请一位只有高中学历的战士给大学生授课,还是第一次。
  也许是新鲜,也许是好奇,抱着各种各样想法的大学生们把大教室挤得水泄不通。李洪涛刚把主要内容讲完,一位男生便提出了问题:“直升机飞行中主液压系统出现故障有哪几种情况?”李洪涛将“直升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图”准确地画在黑板上,对图讲解,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答了问题,赢得了一片喝彩。
  如果说,李洪涛精湛的专业技能让大学生们深感钦佩的话,那么,李洪涛对国家、对军队、对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则更让校园里的同龄人看到了现代军人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还是在机务训练队的时候,李洪涛就听教员讲过一架直升机在落地时,由于飞行员拉杆过量造成尾桨打地翻倒报废的事故。后来,他所在团也出过类似的事故苗头。这使李洪涛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如果在直升机尾桨操纵系统中增加一种控制设备,不就可以减少这种事故了吗?
  为了钻研这一课题,李洪涛查阅了大量资料,先后28次修改论文。1996年10月,论文《防止直升机尾桨打地的改进设想》,终于入选第十二届中国直升机学术年会。这是中国直升机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第一次入选一位战士的论文。此后,李洪涛又在权威性的专业期刊《航空维修》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引起了直升机学会名誉会长王适存教授的关注。这位73岁的老教授专程来到陆航某部,非要见一见李洪涛不可。
  临别,老教授对部队领导说:“我这一生带过许多学生,近年来年事已高不再带了。今天破个例,我愿意收你们的李洪涛做‘关门弟子’,一些课题让他在一线做研究。”
  李洪涛“呼”地站了起来,向老教授一连敬了三个庄重的军礼。
  春华秋实。在短短几年的军旅生涯里,李洪涛创造了全军陆航部队的“八个第一”。日前,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李洪涛学习。


第1版(要闻)
专栏:

  尉健行观看辽南戏《姜云胜》和话剧《浪淘碧海》后指出
  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
  新华社北京7月17日电(记者王雷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尉健行于7月13日和7月16日晚先后观看了反腐倡廉题材的辽南戏《姜云胜》和话剧《浪淘碧海》。他指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教育是基础。将反腐倡廉用戏剧形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这两场戏的演出,对于目前各部门正在广泛深入开展的“三讲”教育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7月13日晚辽南戏《姜云胜》演出之前,尉健行看望了剧组人员,向大家表示问候,并祝演出成功。他高兴地说:“感谢辽宁省和大连市给我们送来了一台好戏。中央机关正在深入开展‘三讲’教育活动,我们来看这个演出,是来学习、来受教育的。”演出之后,尉健行指出,“这台戏很实在,反映了基层干部日常接触的一些矛盾问题,虽没有什么惊人之举,但是,作为一个干部,能够正确处理很不容易。姜云胜这个典型不是高不可攀,看起来很平常,但是很可贵,人人都可以学、应该学。”
  7月16日晚,尉健行在观看了话剧《浪淘碧海》后,会见了剧组人员,他说:“你们能够把反腐败斗争的题材搬上话剧舞台,十分难能可贵。《浪淘碧海》这台话剧,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腐败分子必须严厉惩处、让他们在党内没有容身之地,同时又要善于利用矛盾,在政策上区别对待这样一些方针。你们这台戏既揭露和鞭挞了腐败分子的罪恶行径,也热情地讴歌了一身正气、敢于斗争的纪检监察干部。
你们的演出,对广大纪检监察干部是很大的鼓励和支持,也必然会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对我们党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信心。”
  辽南戏《姜云胜》和话剧《浪淘碧海》两台戏剧,是为配合“三讲”教育活动,由中央纪委和文化部共同邀请晋京演出的。辽南戏《姜云胜》反映的是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炮台镇党委书记姜云胜勤政廉政的先进事迹,通过姜云胜工作、生活中的几个真实故事,再现了姜云胜同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实质和人格魅力。广东话剧院演出的《浪淘碧海》,是一部表现纪检监察干部秉公执纪,不徇私情,与腐败分子和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的优秀话剧,展示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坚强党性和刚正不阿、无私无畏的崇高品质。
  两剧演出期间,正在开展“三讲”教育的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以及北京市的部分党员干部观看了演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中央纪委副书记曹庆泽、夏赞忠,中央派驻中纪委、监察部“三讲”教育巡视组组长顾云飞,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卢瑞华,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以及中央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监察部、辽宁省、广东省的有关负责同志也观看了演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