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百家名院巡礼

  以人为本攀高峰
  ——记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本报记者赵永新刘磊
  前不久在美国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超声心动图卫星转播会议格外引人注目,因为会议的主持人来自中国——这是第一位中国医学专家入主美国主会场,并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国内、国际专家的交口称赞。他就是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张运教授。这位从挪威学成归来的年轻学者凭借医院提供的沃土,成为我国超声学界的佼佼者,他所带出的一批年轻有为的临床、科研骨干,使该院的心内科在全国声名鹊起。
  张运的成长历程正是山东医大附院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的缩影。该院院长杨兴季告诉记者:“医院的发展固然离不开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设备,但我们更看重人的作用。以人为本,多方考察引进人,不拘一格培养人,不惜一切留住人,搭好舞台用能人,这是我们的治院之道。”
  对心脏和紧附其上的血管及血液流量的精确检查、诊断,是对心血管患者实施手术的根本依据。1986年,获得挪威奥斯陆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张运学成归来,山东医大附院专门为他配备了国内一流的实验室。张运和他的助手在瓣膜性心脏病定量诊断的基础上,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多普勒心动图定量诊断、三维超声心动图等多项新技术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介入性超声心动图》等著作,不仅使一大批病人避免了有创性心导管检查,而且能发现有创伤检查发现不了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这些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被国内外有关文献广泛引用,使我国在超声心动图临床研究和应用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著名妇产科专家江森教授是国内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先驱者之一,早在50年代初期就开展了腹膜外盆底淋巴结清扫术及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江森教授主编的《实用产科学》、《实用妇科学》自问世以来,已成为全国妇产科工作者的良师益友,获得国家图书一等奖。针对卵巢癌难以早期诊断,治疗不规范的现状,江森教授正率领他的学生们进行“卵巢癌的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这一卫生部重点项目的临床研究。
  耳鼻喉科是山东医大附院的又一重点科室。在孙鸿泉教授的领导下,该科室在50年代就以内耳开窗术、颅脑手术、面神经减压、人工喉、喉功能重建享誉国内外。自1978年至1996年,该科共手术治疗305例下咽癌患者,其中206例作了保留喉功能的下咽切除术,5年治愈率为48%,居国际先进水平。1986年该科室成为国务院批准的耳鼻咽喉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目前拥有王天铎、栾信庸、陈瑛、王廷础等4名博士生导师。颅底肿瘤因其位置位于头颅中央,前后上下均有重要结构而成为一道世界性难题。为避免或减少病人术后畸形,王天铎教授采用上颌骨翻瓣、下颌骨外旋、颅面联合进路及颈侧入路等方法完成了30例颅底肿瘤手术,效果良好。
  1979年建立的血液病研究室,是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茂宏,从事血液病学研究40余载。早在1989年,他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理,设计了以康力龙、一叶狄碱、左旋咪唑为主的治疗方案,疗效显著,很快在全国推广开来。张教授领导山东省血液病协作组,率先报告了125例由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引发的急性白血病,对禁止乙双吗啉在国内的滥用起了重要作用。
  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杨兴季院长满怀信心地说:“山东医大附院将凭借院校联合、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的优势,继续实行人才兴院战略,为更多的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敞开山门纳贤才走出封闭谋发展
  云南推进对外科教合作
  本报昆明7月11日电记者张帆报道:云南省结合本省实际,将扩大省院、省校合作作为科教兴滇、实施跨越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从1998年起,省政府每年拨出1亿元资金用于省院、省校合作,截至日前,已同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高校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批准实施科技合作项目67项,人才培训交流项目41个。
  云南省成立了以省长李嘉廷挂帅的领导小组,走出山门,求合作、纳贤才,得到了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国内著名高校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各院校负责人纷纷率团访问云南,商谈合作项目。短短的1年时间,就签订科技合作项目67项,计划合作投资1.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及企业技术进步方面的就有40项。云南省还组织了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单位在昆明召开科技成果洽谈会,全省8个地州的政府部门、企业约200个单位与会,签订了424个合作意向书。
  云南省将人才培训和引进放在省院、省校合作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项目确定以后的半年时间里,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合作办班15个,送培学员385名,人才培训计划将为云南省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处以上公务员1000余人,涉及生物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经济管理以及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培训等。通过合作交流,云南省各高等院校向兄弟院校学到面向知识经济、注重创新等先进的思想和好的做法;5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学者进入清华、北大等高校攻读研究生或进行访学。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山西旱地农业研究成果创新
  本报讯由山西农科院院长李振吾主持的旱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最近,专家们在对20多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经过4年在浮山县实地研究鉴定时指出,这些研究在总体性、创新性上达到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这些高效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是合理利用光热水资源,改变了种植结构。这种模式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与品种搭配,将传统耕作的只种一茬变两茬,建立起“麦草结构”、“麦豆结构”、“草粮结构”,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如小麦收割后复播玉米,土地生产率较单产小麦高21%;以牧草冬黑麦为填闲作物,土地生产率比单产玉米高49.7%。
  “种养加结合”、“农牧结合”是这些模式的又一个特点。如种植高产甘薯,甘薯加工成淀粉、粉渣,淀粉又可加工成可降解地膜,粉渣做成饲料,发展饲养业,家畜粪便又可肥地,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粮食与饲草的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形成了用地养地良性循环。
  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旱地小麦、甘薯等作物栽培技术可增产20%—30%;羔羊快速育肥技术使羔羊的日增重较常规饲养增加161.2%;荒坡旱地改良种植技术为旱地草食家禽的饲养开辟了新的途径。
  (程春生  惠金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密云水库整治初战告捷
  本报讯记者蒋建科报道:北京市中德林业技术合作“密云水库流域保护和经营”项目,自去年9月正式启动近一年来,已完成人工造林48公顷,超计划3%,并对乡级以上林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初战告捷。
  密云水库建于1959年,库容达43亿立方米,是华北地区第一大水库,是北京市城区生活、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现已成为首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然而,由于密云水库上游山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使水质恶化。1995年,密云水库水源保护被列入中德林业合作项目,由北京市林业局提出项目建议书,中德双方多次派专家到项目区考察、评估。据介绍,该项目整体执行分三期进行,共9年,第一期项目结束后,将取得密云水库流域保护和经营的各类典型,为全面推进密云水库水源保护林建设乃至整个山区造林绿化、农民脱贫致富提供样板。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国北极科学考察

  雪龙号驶入西半球
  我将首次在北冰洋进行三点同步观测
  本报雪龙号7月11日电记者任建民报道: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今日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进入了西半球。据悉,他们将首次在北冰洋海域实施冰、气、海三点同步综合观测计划。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解思梅博士今天在考察船上向记者透露,在近年来国际北极科考中还没有看到类似的全面深入的行动计划。
  三点同步观测是指船上气象观测、人员上冰观测以及利用小艇在冰间水面上同时进行观测。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三点同步观测计划的突出特点是增加了用小艇在冰间海面上的观测。
  解博士介绍说,冰盖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冰下海水中的热量无法散发出来。阳光照射下来,95%以上的被反射回去。因此,极地成为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可坚冰一旦被打破,海冰气之间的物质转换就会迅速进行。可以看见水汽如开锅的蒸气一样进入空中,场面极为壮观。这时候进行测试,就能得到海冰气交换的完整、准确的第一手数据,从而帮助科学家揭开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之谜。
  今年58岁的解思梅博士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研究中心极地预报研究室主任,她的冰情预报研究成果曾在中国南极考察中起到关键作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编余短论

  开发教育资源
  苏天
  常听人抱怨说投入不足制约教育的大发展。其实,在我们这个尊师重教的文明古国,民间从不缺乏教育消费、教育投资的热情。何况,数以亿计的教育人口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是扩大内需的希望所在,教育产业的前景广阔。像我们这样的一个穷国办大教育,关键在于冲破传统体制的框框,充分发掘现有的和各种潜在的教育资源。
  像云南和首都院校之间的成功合作,今年全国高校招生额的大幅度增加,就是用足现有教育资源的大胆举措。在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需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办教育。教育乃天下之公器,最重要的是要使教育成为一盆活水,在各院校之间、教育部门与社会之间不能造成一个封闭式的体系。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导致教育生产力的涌流。
  近年来,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招致颇多批评。这里有教育方法、教育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但根子恐怕还在于教育资源短缺,资源短缺又与传统体制的封闭、垄断有关。就此而言,云南省通过联合首都一流院校发掘教育资源的做法值得称道。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不敬神不盖庙要致富靠科技
  陕西省扶风县天度镇齐横村“农业科技大院”日前落成了。朴实善良的村民们说:“不敬神,不盖庙,要想致富靠科技。”
  两年前,陕西省农科院的专家们来到了齐横村,在这里开展“一乡两业”科技承包富民工程,推广一粮(玉米)一瓜(西瓜)两菜(甘蓝和西芹)的技术。“大棚菜,卖钱快,家家户户把楼盖”,齐横村的农民们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如今,该村700多户人家,就有1/4住进了楼房。腰包鼓起来的村民们,没有忘记帮他们致富的农业专家。村民们一合计:再也不能让农业专家住咱农民的旧房了!乡亲们有力的出力,有车的出车,不到两个月就建起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留凤巢”农业科技大院。 杨晓东颜文哲摄影报道
  ①贴副对子庆乔迁。
  ②搬新“家”不忘科技宣传。
  ③科技大院建成之日,贺喜的乡亲络绎不绝。5乡亲们用丰收的西瓜慰劳“科技财神”。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辽宁大力治理辽河污染
  本报沈阳7月11日电记者冯奎报道:辽宁省日前召开全省环境保护暨辽河污染治理工作会议,会议提出实施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近期与远期规划。省长张国光还与全省14个市的主要领导签订了辽河污染治理责任书。辽河横穿辽宁全境,被称为辽宁的“母亲河”。辽宁省首批启动了辽河治理50个重点项目。全省对辽河流域日排废水100吨以上的532家排污单位分别制定达标排放计划。截至去年底,已有20%的企业实现达标排放。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创推出治理“千年虫”软件
  本报讯中创软件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千年虫”问题开发的系列金融软件,日前通过了中国人民银行合作金融监管司组织的2000年问题全面测试。
  目前,该公司已对其开发的软件产品逐一测试、评估,对中创软件早期存在2000年问题的软件产品进行修订,推出支持2000年的新版本和详尽具体的解决方案。新推出的系列金融软件产品均采用4位数编程技术,同时针对2000年问题制定了相应的应急解决方案。(合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史学会50年成果丰硕
  本报讯记者董洪亮报道:中国史学会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座谈会,庆祝学会成立50周年,历史学界老中青名流100多人欢聚一堂。中国史学会会长金冲及在会上宣布,中国史学会聘任为我国历史科学做出卓越贡献的陈翰笙、季羡林、白寿彝、吴泽、蔡尚思、胡绳、刘大年7位老一辈历史学家为史学会名誉理事。
  1949年7月,我国史学界组织了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作为社会科学界代表之一参加了9月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50年来,中国史学会团结、组织全国史学工作者在历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由徐特立、范文澜、翦伯赞等组成的编委会于50年代编辑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总计2500万字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史学会先后4次组团出席国际历史科学大会,1982年成为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的团体会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