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命运在自己手中
  ——无神论系列谈之二
  田力夫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一个所谓命运问题。命运,通常是指人的所谓吉凶祸福、高低贵贱和人生遭遇的总体状况。那么,命运是由谁来决定的呢?
  宿命论者说,人的命运是先天决定的,即由人出生那一瞬间的“生辰八字”决定的。但是,世界上同年同月同日同时出生的人很多,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大不相同?新中国成立前,几亿人遭压迫、被剥削,而少数地主资本家作威作福,为什么1949年之后情况就发生了根本变化?这能说是先天决定的吗?
  有神论者说,是由神决定的,认为神创造了人,人是神的奴婢,人的命运掌握在神的手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无情地戳穿了“神”的面纱和谎言,指出,由神主宰人的命运,不过是压抑人性、摧残人格的大骗局。科学的辩证唯物论进一步指出,世界是物质的,从来就没有超越物质的“神”。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有关神的宗教,完全是支配着人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以虚幻、颠倒的形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本质上与人的命运毫无关系。
  无论古今中外,确有一部分人把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交给了神,交给了上帝,但是,当人们通过斗争把命运的主宰权收回来之后,发现人是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因此,一代又一代日益觉悟了的人们,一直在不懈地奏响着自立、不屈、抗争的命运交响曲。远在中国古代,孔子就主张“知命”,否定命运的不可知论。墨子主张“非命”,反对所谓“命中注定”之说。明清之际的王夫之提出“造命”,认为人只要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必然性,就可以主宰命运。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是目前宇宙已知的一切存在物中最高级、最具灵性的存在者,正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根本不存在什么主宰人类命运的神或其他东西。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说明了“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是由现实存在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人的命运,就是人在与客观世界的各种关系打交道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基本状态。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人的命运之所以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主要是由一系列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其中,内因即主观条件是人的命运变化的根据,具有决定性,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所以,不论是人类发展的实践,还是科学理论的分析,最终的结论就是一句话:人的命运在自己手中。
  认识到命运在自己手中,是正确把握自己命运的前提,对人的解放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建国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切,都是中国人民把握自己命运的结果。假如我们一直把国弱民穷看作是“命中注定”或者是“神的安排”,从而不思进取,不敢与之抗争,哪里会有今天的好日子?然而,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仍然有一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看到别人工作、生活比较顺利,就说人家“命好”;自己遇到了什么挫折和困难,就说“命不好”。为了摆脱“命不好”的窘境,有的去求神问鬼拜菩萨,把摆脱困境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鬼神身上;有的自认“命该倒霉”,默默苦熬。但有更多的人认为,苦熬不如苦干,求神不如求己。于是,有的愈挫愈奋,冷静观察,注重学习,积极创造条件,摆脱困境。就这样,命运在自己的手中不断地放射出新的光芒。
  命运在自己手中,并不是说可以任意妄为,而是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发展自己。这个“自己”,也不单单是指个人,同时包括民族、国家、阶级等集体的命运。试想,在民族危亡时刻,如果不首先同仇敌忾,打败侵略者,那就会沦为亡国奴,哪里还有个人的好命运可言?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多少年来,《国际歌》的高亢旋律,回荡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心中,激励着人们为人类的彻底解放而斗争。今天,我们仍然要高唱《国际歌》,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为人民幸福和民族振兴,继续奋勇前进。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机制
  马宏伟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要加强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机制。”这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科技发展规律,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蒸汽机的发明到电的应用,从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到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全面兴起,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科技发明之所以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因为它们适应了社会的需求,满足了人们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可以说,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着眼于改善人类生产条件、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不竭的活力源泉;而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科技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难以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有价值的成果。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对改善生产条件有着最为迫切的要求,对社会需求有着最为敏锐的感觉,因而,使科技创新活动与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结合,就是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目前,几乎所有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体制都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不仅拥有绝大部分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研究与发展经费,而且研究开发和占有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科技成果。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研究开发活动主要集中在独立的科研机构、科研经费投入主要依靠政府的科技体制,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科技体制供需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弊端日益显露。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脚步声日渐清晰、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加快形成我们自己的、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国有企业负有重要责任,要走在前列。”
  同时,国有企业只有加强技术投入,建立科学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的风浪搏击中发展壮大。不断获取利润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使自己的利润率水平不低于甚至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乃至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而为了获取利润甚至超额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以至取胜,在经营管理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成本不高于甚至低于社会平均成本,或者说,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不高于甚至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跟上社会技术进步的步伐,甚至拥有比别人更先进的技术。二是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使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从而获取超额利润。而一般来说,这除了要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外,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则更高。
  当竞争限于一国国内市场时,企业要生存发展,其技术能力就不能长期低于国内的平均水平;当竞争扩大到世界市场时,企业就必须拥有世界平均水平的生产技术能力;而若想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使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因而,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生产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恰恰是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的现状,也是部分国有企业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以及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国有企业必须面向市场,选准方向,紧紧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提高效益,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国有大型企业则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加强技术开发力量和资金投入,抢占技术制高点,增加技术储备,保持发展后劲。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9版(理论)
专栏:

  重读《为人民服务》
  苏希胜
  近几年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号召全党要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著作,党中央也把这篇著作列为这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的必读篇目。最近,通过学习这篇著作,并结合学习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为人民服务的论述,很有学然后知不足之感,越学越觉得《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博大精深,意义重大而深远。
  为人民服务是最高的党性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的党性呢?这是因为:第一,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除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保持共产党的性质。第二,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只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能始终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真正实现党的领导。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的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
  我们党取得执政地位以后,获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却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甚至腐败变质的危险。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危险会更大,如果放松警惕,带来的后果也会更加严重。江泽民同志告诫全党:“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一个重大问题是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了这种联系,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就有了胜利之本,就有了吸取智慧和力量的最深厚源泉,就有了正确决策,减少和防止失误的可靠保证。”因此,在“三讲”教育中,必须把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增强党性的首要内容,并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高度深刻认识这个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为人民服务是最根本的政治
  从政治的本质上看,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政治,但政治都是经济的集中反映,并且对经济有巨大的反作用。无产阶级的政治,就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它不仅能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而且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际的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列宁曾经指出,政治的核心是政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讲政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从政治的具体内容来看,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的核心。政治包括政治思想、政治路线、政治制度、政治活动等丰富的内容。对于无产阶级的政治来说,这些内容,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并且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政治的各项内容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但不管政治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不会变。正是因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代表人民群众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所以邓小平同志才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离开了这个主要内容,政治就变成了空头政治,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面,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并且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人民服务是最大的正气
  所谓正气,就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风气。中国共产党是弘扬正气、培育新风的表率,并且把为人民服务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树立和发扬的最大的正气。”这不仅阐明了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为党风廉政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为人民服务开拓了中华民族浩然正气的新境界。在中国历史上,广大人民群众和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培育了气壮山河的浩然正气,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维护祖国统一,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视人民为父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实现人民的利益,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中华大地上展现了崇高的精神风貌,把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为人民服务能够产生强大的力量。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为人民服务,紧密联系群众,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就能把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它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而且还是战胜各种腐朽思想的锐利武器。只有坚持为人民服务,才能做到清正廉洁,才能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袭。


第9版(理论)
专栏:

  面向新世纪的创造性实践
  绶中
  内容提要: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次创造性实践。
  “三讲”教育是我党的一次创造性实践
  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始终注意通过理论学习和教育活动来统一全党的思想,凝聚全党的力量。延安整风和真理标准大讨论,就是我党历史上的两次成功实践。在当前面向新世纪的历史转折关头,开展“三讲”教育就是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而进行的又一次创造性实践。
  为什么说“三讲”教育是一次创造性实践呢?因为,首先,这是弘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学风的一次创造性实践。这次“三讲”教育,立足于学习提高,着眼于解决问题,即通过学习提高理论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使问题的解决建立于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的基础之上,从而防止和克服就理论而理论和简单的就事论事倾向。其次,这是用整风精神来解决党性党风问题的一次新的探索。这次“三讲”教育,是一次整风,但不整人,即靠党性分析和积极的思想斗争,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防止和克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等“左”的一套错误做法。最后,这是依靠群众但又不搞群众运动的一次新的探索。这次“三讲”教育,坚持群众路线,广开民主渠道,但又不搞群众运动,从而防止和克服了无政府主义的“群众运动”和极端民主化的“大民主”。可以说,这次“三讲”教育,是对党内斗争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摈弃,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借鉴和新的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从严治党的一条新途径,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提高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的一次创造性实践。
  立足于学习提高是搞好“三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核心是讲政治,而前提是讲学习。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思维、理论概括、理论运用和理论创新能力及其他相关知识,政治水平才会得到提高,思想境界才能得到升华,浩然正气才能弘扬起来。“三讲”教育要达到预期目的,聚精会神地抓理论学习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如,不断深化认识,把学习贯穿“三讲”教育的全过程;坚持深学深思,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注重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高实践“三讲”要求的具体能力等,都是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宝贵经验。
  事实表明,这次“三讲”教育的一个重大收获,就是为使学习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首先,更新学习观念。确立了“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解决问题”、“学习体现精神状态”、“学习是政治责任”的观念;明确了领导干部的学习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政治行为、一种政治任务、一种政治责任,从而确立了“终身学习”的观念。其次,完善知识结构。建构合理的知识体系,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提高自己,努力实现学习由不够系统到比较系统的转变,知识结构由不够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转变,基本素质由不够全面到比较全面的转变,成为广大领导干部在“三讲”教育中的自觉行动。第三,提高学习能力。当前,特别要注意这么几点:提高学习创新的能力,在学习中创新,靠创新来深化学习;提高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能力,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作为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提高理论和知识向素质转化的能力,进而把素质转化为讲政治的具体能力,转化为科学决策的具体能力,转化为驾驭复杂局面的具体能力,为跨世纪发展作好思想理论准备。
  贯彻整风精神是搞好“三讲”教育的根本经验
  整风精神,作为我们党在延安整风中创立的宝贵经验,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是党的思想教育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这次“三讲”教育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把整风精神贯彻始终。贯彻整风精神,要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着力抓好这样几点:
  把自我剖析作为马克思主义自我教育的一个载体。自我剖析,作为“三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自我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自我剖析着眼于自我教育,有利于自觉查摆自身问题,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检查”、“检讨”;着眼于对问题的理性思考,有利于从政治的高度认识问题,从理论上划清是非界限,从世界观上剖析根源,从规律性上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同于“上挂下联”、“无限上纲”;着眼于总结经验教训,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领导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不同于消极等待“批判”或处理。自我剖析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自我教育的内在规律,是领导干部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把民主评议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一个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这次强调“开门”教育,就是要通过贯彻群众路线搞好“三讲”教育,并通过“三讲”教育使群众路线得以恢复和发扬。民主评议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党的建设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接受监督、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民主评议,是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靠群众解决党内问题的实践活动,而不同于搞无政府主义、“踢开党委闹革命”;是在群众相信与爱护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基础上的实践活动,而不同于“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是倾听群众呼声、吸纳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的实践活动,而不同于所谓的“大民主”。也就是说,民主评议既是这次“三讲”教育的一次成功实践,又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但不搞群众运动的一次有益尝试。
  把同志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的有力武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基本途径,是检验党内生活原则性、战斗性的基本尺度。可以说,批评与自我批评本身就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具体体现。这些年来,庸俗风气滋长,好人主义抬头,互相捧着抬着、包着护着、哄着让着,“批评难”的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这次“三讲”教育,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得到了恢复和发扬。在这个意义上说,也是一个突破。
  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是搞好“三讲”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把握党的建设规律是党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党领导能力的集中体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要适应跨世纪发展的要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下功夫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
  紧紧抓住带根本、管长远的关键环节探求规律。探索规律必须寻求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环节。比如,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党内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性,以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建设之中,走出一条靠自身力量和群众力量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路子;等等。在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把握住规律性,就能保证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就能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
  把带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要使对党的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达到最高境界,同样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三讲”教育中的新创造、新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使感性的认识和实践的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认清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增强科学性,减少盲目性。
  逐步使带规律性的东西制度化、规范化。认识规律和把握规律,目的是运用规律。防止办事的随意性,防止因领导者的更换而导致工作的不稳定性,就要着眼于根本建设和长远建设,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而又符合规律性的东西用制度规范起来、固定下来。因为制度具有强制性、权威性和稳定性,也具有具体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把学习、坚持群众路线、谈心活动等制度化,既是这次“三讲”教育的一个重要成果,又是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规律性认识深化的具体体现。
  用带规律性的标准评估党的思想教育成果。这既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也是党的建设的一个带规律性的问题。这次“三讲”教育的一个收获,就是对党的思想教育成果的评估更趋于全面、科学。也就是说,既看解决实际问题的外在效益,又看学习提高的内在效益;既看自我教育的眼前效益,又看长远的警示效益;既看党的建设的直接效益,又看推动改革和建设的间接效益;既看每个单位的个体效益,又看全党的整体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获得符合规律性的认识。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书刊评介
  《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研究》
  如何培育参与农产品流通的市场主体,将成千上万的小农户与现代市场体系有效地连接起来,是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由纪良纲等撰写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一书把这一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适应了我国农村改革深化的迫切要求,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本书对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的认识,没有停留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上,而是把它提高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的高度,这有助于客观正确地认识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在整个农村体制改革中的地位。二是本书密切结合各地改革实践,对几种典型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别提出发展对策,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三是本书首先从总体上阐述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改革的总体模式和措施,然后详细分析了五种有代表性的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形式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思路,最后对世界上在这方面发展比较成功的几个国家的经验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借鉴措施,从而使全书形成了比较严谨的结构体系。(高书生)
  《大时代》
  谢志强等撰写的《大时代——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报告》一书,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在内容上有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是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结合。该书按照新时期思想解放进程的发展脉络,将内容历史地、逻辑地分为几个阶段。采取由若干分报告构成的思路,在描述每一次思想解放进程的前面,又有一个总报告将这一时期的理论创新、理论争鸣与实践发展归总起来,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书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四个方面对思想解放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它反映在思想解放进程中,渗透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里。该书对此所作的分析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成就。
  三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本书在论述新时期的思想解放进程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以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态度,将思想解放进程及由此带来的历史巨变、发展成就有机结合起来,以真知灼见和开阔的视野展现了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陈登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