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大地号脉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纪行
  丁洪亮
  一平如镜的湖面,巍然屹立的高山,辽阔无际的草原,很难想象这些都是地壳运动的杰作。两千多年前,人类就有了关于地震的明确记载;今天,惨不忍睹的唐山大地震、日本阪神地震依然让人记忆犹新。地震,正是人们能感受到的最明显的地壳运动。由中国地震局、总参测绘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四家共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就是一项旨在更精确、更深入地了解、观察地壳运动,并掌握其变化规律的大型系统工程。
  春暖花开的4月,笔者在专业人员的告诫下带了一年四季的衣物赶赴四川成都,跟随采访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西部地区GPS(全球定位系统)联测工程。由国家测绘局3个直属大地测量队共同组建的21个作业小组将从这里分赴各作业区。作为国家“九五”规划20个重大科学工程项目的首批3个项目之一,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的观测站点将在国际IGS体系下运行,由卫星维持监测,宏观地观察大板块地壳运动。
  国家测绘局承担了网络工程西部地区监测任务。青藏高原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值得关注的地震活动和环境变迁,对中国以至亚洲大陆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产生着巨大影响。工程监测结果将涉及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地下矿藏资源形成的富集理论、生态环境变迁和减灾防灾等一系列全球关注的问题。此次西部地区区域网GPS联测将为中国地壳运动观测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测量保障。
  路,在小组队员的脚下延伸。一出门,就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刚从黑龙江赶来的国测二大队队长告诉我:头一次碰到几十上百丈深的悬崖峭壁,开起车来还真有点发憷!在云南兰坪的点位上,单单瘦瘦、一脸学生气的郭赞峰说:他们组下一个点是四川省的恰叫,之后将是青海的班玛、玉树、花土沟西,西藏的羊八井,新疆的甜水海、民丰、新源。算下来,至少两万多公里。21个小组走下来,绕的弯路不算,走错的路不算,怎么也得有四十几万公里。赶路,将成为小组队员接下来4个月生活的主要内容。
  更要紧的是,在赶路和联测过程中,西部地区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时刻威胁着队员的人身和生产安全。此次联测区域跨越云南、四川、甘肃、青海、西藏、新疆6个省区。为了确保精度与卫星接收信号良好,GPS点位选择对地形要求较高,经常一个点周围上百公里都荒无人烟。在藏北高原的部分点位,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冰雪封冻期长达半年,7月夜间也会出现霜冻;交通方式除了部分公路干线和便道外,仍以牲畜驮运为主;因雨雪过多,这一地区夏天很容易陷车。进入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后,队员们就再难吃到一顿真正煮熟的米饭。
  观测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误差都可能导致地震预报预测、地壳动力学研究结果的偏差。虽然路途艰难,但真正压在所有队员心头的重担是工程质量。在颠簸行进的车里,联测的总指挥张燕平告诉我:网络中心出台了GPS联测优质工程评估标准,其中开机测试过程中出现两次停机或记录有两次以上失误,都会使工程质量降级。每一次连续开机时间是4天。4个白天、黑夜,在高山田野、戈壁荒漠,两名队员轮流与机器作伴;测完一个环,又一个环,队员们用青春和热血丈量着大地。出发前,小组队员一再表示:无论环境如何艰苦,也要争创全优工程。一位平时喜欢喝上两杯的队员铿锵表态:8月,在格尔木再举杯!
  告别在崇山峻岭、雪域高原作业的测绘队员,踏上归途,我在想,掌握了科学的监测数据,就犹如把住了大地律动的脉搏,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实际上是在为大地号脉。对大地多一分了解,地球上的人们就多了一分安全与宁静!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民族素质

  走内涵发展之路
  ——贵州省高等教育改革散记
  本报记者 毕全忠
  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贵州省,近几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全省高等学校从44所减至35所,可是在校学生总数却增加了一倍,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也明显提高,成功地走上了内涵发展的道路,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作用越来越明显,它直接为社会各领域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根据贵州三大发展战略,贵州要成为农业强省、畜牧业生态林业大省和旅游大省。要实现这些目标,有赖于高等学校发挥重大作用。而贵州高等教育不发达,教育资源也不足,这种状况与实施三大战略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贵州省决定在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以此作为实施三大战略的重要环节。
  怎样发展高等教育?以贵州的财力,不可能像广东省那样新建很多高校。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了这样的发展方针: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调整高校的结构、布局,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资源的作用,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走内涵发展之路。按照这个方针,1992年省里对贵州建筑专科学校等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差、规模效益小、在短期内又很难得到改善的学校,下决心撤并。第一次撤销了5所学校,分别并入贵州大学、贵州工学院等5校。1996年,合并的力度更大,如将贵州大学、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专科学校和贵州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为贵州大学。通过两次合并,全省高校由44所减至35所。
  贵州大幅度调整、合并高校,起步较早,现已显示出明显的成效。首先是教育资源得到较合理的配置,减少了不少行政、后勤人员,办学规模效益明显提高。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从1991年的36985人增至7.8万人,由校均840人增至1757人,师生比从1∶3增至1∶8以上。其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校数的减少,使省财政的投入产生了比以前高的效益。合并后的各校,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普遍增加了一倍。第三,教学质量、学术水平有明显提高。合并使高校的学科结构得到改善,学术队伍得到加强,形成了贵州大学、贵州工业大学、贵州师范大学3所实力较强的大学,被省里确定为重点建设的高校。省里还确定22个学科作为重点学科,予以扶持。贵州工业大学和贵州大学的发展最为显著。贵州工学院通过合并,从单科工学院成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办学水平、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上了一个台阶。贵州大学成了全国极少数既有农学院又有艺术学科的综合大学之一,学科综合优势得到明显加强,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合并后建成的生化中试基地成为国内设施和管理都很好的中试基地,取得不少成果,尤其在提取当今世界热门研究项目的银杏药用成分方面取得中外瞩目的成果。贵州大学承担着全省人文学科、农牧业、社会信息化工程、精细化工、少数民族艺术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任,成为贵州正在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的重要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
  ——三江并流科考纪行之七
  本报记者 孟宪励
  “香格里拉”是英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一个神秘藏区。该书66年前在英国出版,作者西尔顿。小说中那个雪山耸峙、峡谷溪水奔流、宁静和谐的“香格里拉”世界,使多少人苦苦寻觅而不得。70年代初,一华商为他的全球连锁酒店起的名字就是“香格里拉”。
  现在当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云南,走进滇西北,走进迪庆,就会发现正在走进一个香格里拉的世界。
  迪庆藏语中保存着全国藏区唯一存在的“香格里拉”发音,意为“心中的日月”。这一发现成为人们在迪庆认证“香格里拉”的灵感,寻觅“香格里拉”一度成为热潮,现有百万字的研究著作可供研读。寻找的背后是对这样一种主题强烈关注,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里,澜沧江大峡谷、香格里拉大峡谷陡峭险峻,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哈巴雪山群峰并峙,原始森林,高原草甸,高山湖泊,还有多民族、多宗教表现出来的人文景观……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但人们面对原始味道的自然景观,体验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手捧一本《消失的地平线》,走进迪庆的山山水水,谁能分清是小说,还是现实?
  记者6月4日随三江并流科考队来到迪庆,漫步中甸街头,音像店里传出的是“香格里拉,我的家乡”的歌声,名优土特店挂的是“香格里拉”的招牌,宾馆闭路电视播放的是香格里拉的旅游风光片。迪庆在1995年接待游客7.8万人次,而去年这一数字却上升到66万人次,今年1至4月份的人数已到40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进这个海拔3100米的日光小城。因为人们相信:这里就是香格里拉!(本报云南中甸6月7日电)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出版
  本报讯 组建报业集团是国内新闻界当前的热点,经济日报社曹鹏博士所著《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以报业集团为对象的学术专著。此书既是一部中国报业经济简史,又是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的记录和报业集团与报业经济理论简纲。
  (范静)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汉王普及型手写系统问世
  本报讯 汉王科技公司开发的普及型小秀才手写识别系统日前正式上市。该系统具有多个识别核心,可以保留签名手迹,并具有人工智能学习技术,可以学习并适应书写者的笔迹。(谢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新世纪科普热点丛书面世
  本报讯 科学普及出版社近日推出新世纪科普热点丛书。丛书共十二册,具体描述高新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包括电脑与数字化、军事科技、环境保护、生命科学、未来经济走向及交通新面目等。(胡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治疗肌萎缩新药面世
  本报讯 经有关部门批准,第一种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药品力如太日前在我国上市。临床表明,由罗纳普朗克·乐安公司研制的这种药物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命。此前,患者只能通过接受辅助治疗减轻痛苦。(邹声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癌症诊断找到简易办法
  本报讯最近,一种诊断癌症的检测试剂盒,由南京中海科技开发研究所研制成功。利用这种试剂盒,只需吸取一毫升尿液,数分钟就能作出诊断结果。(杨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保定市社会福利院孤儿党刚突患重病,住进了驻地北京军区二五二医院。精湛的医术,给了小党刚第二次生命。出院后,该院给他建立了“跟踪医疗档案”。图为小党刚与同学们一起做数字游戏。
  李景录 张秀银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团中央科技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
  拒烧秸秆 青年当先
  本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团中央和科学技术部日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团员青年在秸秆综合开发利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推动农民群众摒弃露天焚烧秸秆的传统习惯,自觉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知指出,当前,全国各地农村陆续进入夏季抢收、抢种的农忙时节。每年这个季节,大量农作物秸秆在田间露天被焚烧,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影响工业生产、交通安全,破坏生态环境。
  通知要求,各地要通过板报、广播、科技大集、分发宣传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农村团员青年和农民群众中广泛宣传焚烧秸秆的危害和综合利用秸秆的重要性,引导群众更新观念,革除露天焚烧秸秆的旧习。
  通知要求按照科技部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统一部署,以团员青年为主要对象,举办形式多样的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培训班,领办相关的科技推广项目,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开发、秸秆气化等成熟的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建设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区。要积极发动农村基层团干部和青年骨干,设定固定的监督区域和相对固定的责任人,及时处理和报告有关情况,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切实加强对秸秆焚烧现象的监督。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家用电脑两极分化
  本报北京6月5日讯 记者任建民报道:国产家用电脑开始打破“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产品线向超低和超高两极“分化”,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继长城、实达推出5000元以下的低价位家用电脑后,方正电脑公司今天宣布推出一款售价高达12000多元的家用电脑。这款名叫卓越3000的电脑采用了奔腾三代处理器,配置很高,在预装软件、多方式输入、多功能控制以及外型设计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随着家用电脑普及率的日益提高,其销量已占到所有电脑整机的1/3,电脑企业也相应加强了家用市场的科技投入。一方面,有些企业借助大规模生产等手段降低成本,以够用和普及为原则推出超低价位的电脑。另一方面,有些企业以追求易用和时尚的用户为目标,加强创新技术在电脑中的应用。国产家用电脑的品质不再定位于“比兼容机好一些、比进口机差不少”,这样一来,高收入家庭不用眼光只盯着进口品牌,兼容机也不再是低收入家庭的唯一选择。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数控产业迅猛崛起
  本报讯 前不久,常州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向常州机床厂订购两台立式数控加工中心和一台数控仿型铣床,特别提出要采用武汉华中数控系统有限公司提供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这件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实意味着我国企业对国产数控设备的信心极大增强。业界人士高兴地指出,这也是国产数控系统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进入主机厂的一次突破,表明国产数控系统开始有能力与国外品牌相抗衡。数控技术是现代制造业的核心,但作为其技术基础的专用计算机一直是制约我国数控产业发展的硬件“瓶颈”。华中理工大学博士后陈吉红依托该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采用全新的技术路线,开发成功以通用工控机为基础的华中Ⅰ型数控系统。该系统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先进的数控软件、独创的曲面插补算法,可实现16轴控制和9轴联动功能。(伍衡)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千秋基业》电视专题片即将播出
  本报北京6月7日讯 为了全面、形象、生动地宣传教育界广大师生在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指引下,不断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丰富实践,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拍摄,大型电视专题片《千秋基业——邓小平与中国教育》即将在全教会召开之际播出。
  本片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史料和大量鲜为人知的感人情节,记录了邓小平对发展中国教育事业的重大贡献,是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生动的音像教材。
  (乔新)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西京医院活体小肠移植成功
  本报讯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于5月20日成功地将一位父亲150厘米的小肠移植给他18岁的儿子。目前,新植入的小肠已成活,肠功能恢复,患者已开始进食并下床活动。专家们认为,这一多学科大协作综合性高难度手术的成功实施,为挽救肠功能不全患者的生命开辟了新的途径,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手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据检索,开展活体小肠部分移植手术在我国尚无前例。(张东波 王坤 郑红蔓)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建筑玻璃与金属结构研究所在清华成立
  本报讯 日前,我国第一个“建筑玻璃与金属结构研究所”在清华大学宣告成立,这个由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和建筑学院跨院系联手共建的研究机构,旨在将“点式建筑玻璃技术”这一跨世纪的建筑造型艺术纳入更为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和开发实践之中。
  “点式建筑玻璃技术”是采用计算机设计的现代化结构技术和玻璃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全新建筑结构体系,是由金属连接件和紧固件将玻璃支承结构连成一个整体的组合式建筑结构。
  清华大学“建筑玻璃与金属结构研究所”的成立,得到了KGE(晶艺特种玻璃工程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与合作,为了鼓励中国建筑师在这一领域开拓创新,KGE还将在研究所设立KGE奖励基金。(姜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江苏加大太湖治污力度
  本报南京6月7日电 记者丁伟报道:日前,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加大太湖水污染治理力度,确保太湖水源地水质和入湖主要河道水质达到国家3类标准,让太湖水在2000年变清。
  自实施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以来,江苏省环太湖地区积极行动,治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环卫基础设施滞后等原因,大量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仍然直排入湖,整体水质改进不大。针对这种状况,江苏省领导表示,要尽快多方筹集资金,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高标准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同时专门立项,对梅梁湖、五里湖、直湖港、武进港等污染严重地区重点清淤。在农业污染防治方面,要调整化肥结构,开发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湖滨带防护林建设,发展生态农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名家办学的效应
  ——民办杉达大学办学经验纪实
  新华社记者谢金虎 张持坚
  由一批著名教授在浦东创办的全日制民办大学——杉达大学,虽然只有短短6年,但它探索出的一套新机制和培养出的一大批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已引起教育界、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的好评。
  杉达是一所以培养外向型经济类人才为主的大专学校。现有150名专兼职教师,主要来自复旦、交大、同济和上海师大,其中教授、副教授占70%,退休教师占1/3。当这所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后,便决意走出一条新路来。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改进招生方法,即按考生语文、数学、外语3门主课成绩择优录取。
  为提高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改进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根据市场调查和预测,杉达这些年陆续开设了现代会计、国际商务、计算机、旅游、保险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在上好这些课的前提下,学校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外语、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他们合理增加学时和调整课程,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外语学时由通常每学年170小时左右增加到300小时,增加的学时主要用在提高学生听、说、写等应用能力上;计算机教学3年不断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要上办公自动化、数据库和C语言课;数学按本科程度上,以增强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将现代会计与专业英语合成一门课,创办计算机—经济类双专科等,以适应外向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做法都收到了明显成效,以英语水平为例,去年毕业的350名学生英语四级通过率达到82%,六级通过率达到32%,令教育界同行和用人单位刮目相看。
  “宽进严管,宽进严出”。杉达入学的条件相对“宽”一些,但“宽”中有严的是,不允许“以钱顶分”,也不接受任何与入学挂钩的“赞助”。学生入校后的严管则体现在教育和校规上。学校专门开设伦理学、法律、哲学3门必修课,以提高学生思想品行的修养水准。对考试作弊或违反考场纪律者,立即中止学习不少于一学期,中止期间学费不退,半年后可提出申请,学校给予一次性试读机会。严把毕业关,每届毕业生都有5%左右的“不毕业率”,谁说情也不开口子。严明的校规加之严格的执行,使杉达很快形成了严格管理、奋发求学的良好校风。
  精设机构,不办“小社会”。杉达行政机构就设校办、教务、学生教育和总务4个处室,共24名管理人员,负责1850名学生和150名教师的日常事务。学生公寓由学校所在地的金桥公司提供和管理,师生伙食由社会承包,学校只派1人进行监督和协调。资源合理配置后,校领导和教师的精力以及学校的财力能够最大限度地用到教育上,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办事效率和质量。
  可喜的是,在上海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杉达已毕业的1200人基本上都被单位录用。用人单位反映,杉达学生除了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外,主要是英语、计算机和数学的应用能力比较强,派得上用场。前两年杉达为培养留校师资,经教育部批准,选送了11名优秀毕业生到北大、清华、复旦插班读本科,结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地获得了学位证书。
  杉达前任校长杨槱院士和现任校长谢希德院士等校领导通过实践认为,用好现任和离退休教师以及相当一部分家长舍得投资让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这两大资源,民办高校大有可为。这样不仅有利于公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消费还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大有好处。为了推进这项事业,他们建议政府应制订有关政策,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或“民办公助”教育,同时应建立一支权威公正的“督学队伍”,使民办教育沿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健康发展。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高科技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
  抗癌中药康莱特等成为重点攻关项目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于长洪、本报记者李新彦报道:继承中医理论前提下的高科技创新,使中药新药研制趋向高效、速效、与国际接轨,推进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其中的代表性成果,抗癌中药“康莱特”注射液既抑杀癌细胞又保护正常免疫功能,改变了中药治癌只是辅助用药的传统观念,结束了抗癌中药只能口服的历史,问世仅3年就实现了产业化,并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临床应用。最近,科技部将“康莱特”注射液等7项中药成果列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滚动项目,拨款支持深入研究,以期更好地造福患者,走向世界。
  随着国内外对天然药物需求的日益增长,中药产业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潜力。然而据统计,去年世界天然药物的总贸易量接近200亿美元,我国中药类出口却只占1.78%,仅为3.56亿美元。以癌症治疗为例,全世界癌症发病累积数达5000万以上。每年有600万—700万人死于癌症。化学合成药严重的毒副作用,使世界各国对中药抗癌寄予厚望。而我国虽有不少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但由于大多制剂还是低水平重复,只能被视作“抗癌辅助药”。
  中医药专家们指出,“文火慢煎药,急病慢郎中”,由于中药缺乏高科技创新,使我们在严峻的医药国际竞争中优势发挥不出来,中华民族的瑰宝往往被外国人接手创新应用。必须研究开发出一批符合国内国际市场需求的现代中药,才能免受外国昂贵西药和洋中药的冲击,也才能真正振兴发展传统医药。
  “康莱特”注射液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出的“拳头”项目之一,是“七五”首批重点攻关课题和“八五”延续课题。由曾获“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的原浙江中医学院李大鹏研究员主持的课题组,以高科技手段从我国药食两用几千年的薏苡仁中首次提取分离出一种抗癌活性化合物,应用国际尖端制剂技术和严格的国际标准,研制成可供静脉、动脉输注的乳剂,成为1985年卫生部实施新药审评制度以来第一个批准生产的输液型抗恶性肿瘤治疗中药。
  “康莱特”注射液标志中药抗癌基础研究取得历史性突破。在天然物质中抗癌活性化合物新发现的基础上,首次达到了既抑杀癌细胞又保护正常免疫功能的双向广谱抗肿瘤作用,获得了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等药代动力学科学数据,同时作用机理的研究阐明了癌细胞生长周期、基因表达的作用环节等,显示出丰富的科技含量。这项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并已被中国、美国、俄罗斯、欧共体等国家和地区批准为发明专利,临床治疗五大洲患者近万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