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响应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
  十所高校倡议大中专学生投身“三下乡”
  本报北京6月29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暑期临近,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10所高校近日联合发出倡议书,倡议全国大中专学生响应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的号召,积极投身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弘扬五四爱国精神,勇担强国富民重任,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10所高校的倡议书说,今年是建国50周年、五四运动80周年,澳门将回到祖国的怀抱。广大同学要在“三下乡”活动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切身感受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深刻认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增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要在“三下乡”活动中为强国富民多做贡献,用所学知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回报人民;要在“三下乡”活动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锤炼过硬本领。10所高校倡议,每一位同学在活动中应当用实劲、办实事、求实效。
  据悉,各地大中专院校围绕科技扶贫、灾区援助、乡镇企业服务、文艺演出、健康普查、支教扫盲、法律宣传、“保护母亲河”等重点活动,已对暑期“三下乡”进行了精心安排。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架起科教兴农辐射网
  ——记邵阳集中力量办好职业技术学校
  本报记者 傅振国
  在湖南邵阳的庄稼地里,科教兴农的辐射网已经“架”起来了。
  6月26日,刚刚开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教育部领导,赶往邵阳召开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全国各地200多名负责职业教育的领导们,要看看邵阳的这张“网”是怎样向农民辐射科学技术的。
  为何要建“辐射网”
  邵阳是个地级市,700万人口,90%在农村。农业发展遇到两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邵阳下属一个县级市,每年小学毕业1万人,每年升上大学的500至600人,占同龄人的5%至6%。每年大学毕业回当地的不过200人,占同龄人的2%。这回来的200人中80%是当教师的。
  显然,发展农村经济,要靠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占中小学毕业生95%以上的回乡学生。
  但是,这些回乡学生,在学校学的主要是数理化等文化知识,恰恰没有学习能在农村立业谋生、对发展当地经济最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
  这样,农村年年办教育,就是没有为农村自己培养科技人才;城市培养的科技人才,又不能扎根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
  第二个难题,农业新技术难以“走”到庄稼地里。我国每年有几千项新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至40%,还有60%至70%的成果呆在科研人员的办公室里。在邵阳农村,别说是高新技术,连养牛配种、养鸡防瘟这些简单的实用技术都未普及。科研成果如何从科研人员的办公室“走”到庄稼地里去呢?
  邵阳创建科教兴农辐射网,正是解决了这两个农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
  职校就是“发射台”
  邵阳的思路:每个县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所示范性职业技术中学(简称职校)。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毕业,学生就开始分流:一部分报考普通高中,以将来考大学、为国家输送人才为目标;一部分报考职校,学习当地农村适用的科学技术,以培养能留在农村不走的科技人才为目标。这有点像“国税”和“地税”的分流,农村教育兼顾国家和地方两方面的利益。
  邵阳赋予职校两种职能:既是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基地,又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基地。
  邵阳人把科教兴农辐射网称为“十百千万工程”:“十”,集中力量建设好10所县级示范性职校。“百”,由这10所职校扶植100个村成为专业村,同时,指导办好100所乡镇农校。“千”,10所职校扶植1000名毕业生成为科技致富专业户;100所乡镇农校再指导1000所村农校。“万”,再由职校毕业生、职校扶植的专业村和乡镇村农校辐射带动1万户农民依靠科技致富,致富的标准是每户年纯收入达到1万元。
  这样,职校、学生、专业村、乡镇农校、村农校组成科教兴农辐射网,职校是辐射网的核心,它像无线电发射台一样,把农业技术层层辐射到千家万户。
  职校的教学模式:文化课、专业技术课、实习课的比例是3∶3∶4,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职校就是“制造”新型农民的工厂。
  邵阳职校“光芒四射”
  “光芒四射”,说的是职校这座“发射台”,主要通过4种途径将农业科技“发射”到农户那里。
  1.职校——学生——农户
  学生一进校门,老师就要求将学到的技术马上应用到家庭经营中。这种辐射办法,可谓立竿见影。很多学生尚未毕业,家里已经用他学到的技术富起来了。
  2.职校——专业村——农户
  每所职校在办学的同时,还要定点扶植10个村子成为专业村。邵阳采取“学校包村,班级包组,师生包户”的“三包”方式,将科技辐射到农户的任务具体划分到每个职校、班级、老师、学生。
  3.职校公司——专业村——农户
  邵东职业中专有个年产5000头的集约型养猪场。以这个养猪场为龙头,办起农科教产销集团,与本县的养猪专业村、专业户签订合同。专业户养猪,种猪到职校去买,饲料由职校配制,防病由职校指导,销售由职校统管,形成养猪的集约化、产业化气候,职校和农民一起富起来。
  4.职校——乡镇农校——村农校——农户
  乡镇农校和村农校,既是农民扫盲、学习文化的业余学校,又是推广农业技术的课堂。职校的老师到农校担任兼职农技专业课老师,一般是办短训班,如“百日百斤养猪法”、“软盘抛秧法”。
  抓职教就是抓经济
  邵阳抓住以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科教兴农辐射网,将农业、科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直接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短短3年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就。
  培养了一批农村留得住的科技人才。到目前,已直接扶植6709名毕业生成为科技示范户。通过毕业生和科技示范户的带动已有2万多农户运用科技从事专业生产。
  一大批农户接受科技辐射走上致富道路。全市已扶植50个村成为专业村,200个村正向专业村发展。
  近两年,邵阳市农村经济发展加速。粮食生产由缺粮市变成余粮市,畜牧业跃居全省前列,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都有大的突破。这些都与创建科教兴农辐射网紧密相连。
  在教育部向全国推广邵阳经验之后,科教兴农辐射网这个新生事物,将随风飘向全国各地,我们等待着遍地开花的喜讯。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发挥人才优势 推动学术研究
  档案学会为科学决策当参谋
  本报北京6月29日讯 记者孟宪励报道:中国档案学会充分发挥自身高层次人才密集的特点,积极开展我国档案领域里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性研究,已成为我国科教振兴档案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今天在京闭幕的中国档案学会第五次会议上,世纪之交的我国档案理论与技术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等成为会议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过去的4年中,中国档案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紧紧依托国家档案局和各级档案部门,在档案缩微复制、档案自动化、文献编纂、文书处理与机关档案管理等各个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档案学术交流和科学技术研究,举行研讨会近30次,交流论文420篇。该会会刊《档案学研究》已成为全国重点学术期刊。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王刚到会并讲话。在谈到我国档案工作当前的任务时,他说,我们要坚决贯彻科教振兴档案事业的方针,抓紧抓好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不断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档案的管理方法,加强档案法制建设,全面提高档案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水平。他希望档案学会要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促进学术活动的开展;同时当好纽带和桥梁,密切党和政府同档案工作者的联系,发挥参谋咨询作用,主动为科学决策出谋划策。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档案学会第五届理事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走进农村大课堂
  ——山东农大走实践办学之路纪实(下)
  本报记者 孟宪励
  服务地方经济 敞开大门办科研
  在我国农学界,余松烈院士和他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都是大名鼎鼎。当年省政府重奖他一辆奥迪轿车,在山东泰安轰动一时。他是和这样的一组数字联系在一起的:在全国累计推广小麦3亿多亩,增产130多亿公斤;山东采用该技术种植的小麦已占总播种面积的60%以上,成为山东省小麦总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200亿公斤以上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了解他科研之路的人都非常清楚,余松烈用30年的时光把自己拴在了农村。山东滕州的120万农民,像熟悉自己的乡邻一样了解他。
  余松烈已成为农大科研的一个楷模。服务地方经济,开展应用课题,敞开大门办科研,农大的那道“围墙”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党委书记盖国强把学校发展思路这样表述:“把学校发展纳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做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的文章,让农大成为知识创新和科教兴鲁的生力军。”
  80年代末,百名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教授挂职科技县长,深入齐鲁大地;90年代初,百名博士加盟其中,学历“顶天”,实践“立地”,农大学者把课题摆在了广阔的农村。一名科技县长就是一个强大的信息源,他们挂职到哪里,农大的专家群体就请到哪里,他们的科研方向与农村经济的需求一直就是这样息息相通、脉脉相连。
  李铁坚教授任泰安郊区科技副区长一干就是11年,数以千计的新式养猪大棚遍地开花。到了退休年龄李铁坚几次卸任不成,农民追到学校:“教授哥不能走!”他自己先后出版《懒汉养猪法》、《新型高效大棚养猪法》。服务地方经济,促进自身科研,这种形式显示了如此大的“广谱”效益!
  青年教授董树亭身兼滕州市等三个县、市的科技县长,前年在诸城吴家大村实施40亩玉米密植高产栽培,一季下来算盘一拨拉,亩产900公斤!产量是传统种法的两倍!一辈子信奉“稀谷子,密高粱,玉米地里一锄杠”的当地老农连连咂舌。他主持“山东玉米良种产业化高产示范项目”这项成果,一年在全省推广1000万亩高产玉米,占全省玉米总面积的1/3,全省年均增产4.47亿公斤玉米。这是何等的效益!
  当有人为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愁眉不展时,农大学者则把自己的科研做在了田间地头,项目的完成之日,也是他们在实践中大显神威之时。根据该校科技与推广处的资料,“八五”以来科技成果转化300多项,转让率达60%以上。当有的院校为科研经费愁眉不展时,山东农大科研经费近两年连续翻番,1998年达到1362万元,其中与地方合作经费150万元。
  几年来山东农大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大奖。成果的背后,是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李晴祺、包文翊教授完成“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采用该种质选育出来的14个品种,到前年累计推广3.47亿亩,增效60.97亿元;束怀瑞教授的“山东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把山东高档果率从3%提升15%,增加经济效益56亿元……
  参与山东经济,山东农大贡献有多大?山东省副省长邵桂芳这样评价:“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它的粮食总产量、果品总产量、水产品总产量、蔬菜总产量、蛋奶总产量、农业机械动力总量五项都是全国第一,山东农业大学对此起到重要的技术指导和保障作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短评

  培育新型农民的好形式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湖南省邵阳市创建的科教兴农辐射网,是人民群众在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决策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新生事物,是科教兴农的一种好形式。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农业第一线科技人才的培养,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主要靠正在蓬勃兴起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邵阳把农村职业技术学校看做是“制造”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的“工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这就抓住了科教兴农的“牛鼻子”。
  我国已有一支规模巨大的专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为农村科技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仅仅依靠现有的推广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每年有几千项农业科研成果问世,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这说明科研成果普及推广的渠道还不通畅。职业技术学校是农村科技人才和知识相对密集的地方,职校师生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便于消化吸收新的科研成果,人数众多的职校学生既是技术推广的对象又是宏大的技术推广队伍。再加上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与职业技术学校挂钩,源源不断提供新的科研成果,就会形成一个结构严密、效率较高的科教兴农辐射网。
  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广大农村没能考上大学的青年找到了出路。我国每年回到农村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约有一千一百万。他们虽然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没有立业谋生的一技之长。职校学生学到一两门技术,回家后率先依靠科技致富。还有大批农村基层干部从职校毕业生中产生,提高了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科技素质。邵阳经验表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青年成才的道路更为广阔。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日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西单商场照相器材组售货员李棣华(右)拜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沙占祥(左)为师。李棣华从事相机销售八年来,刻苦钻研商品知识,被顾客称为“相机通”。本报记者 王忠家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龙羊峡:唤醒绿色意识
  本报记者 赵永新
  6月26日是周六。当记者来到黄河第一库——龙羊峡水库时,在满眼的秃山沙岭中发现了一群群埋头劳作的人们。在他们周围的山坡上,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鱼鳞坑格外醒目。龙羊峡行委农林局局长白文光告诉记者,行委的干部职工正在整地、挖坑,为明春植树做准备。团中央等有关部门组织的“保护母亲河”活动在龙羊峡周围规划了5000亩的植树造林任务,分3年完成。现在,他们已整地1510亩。“我们决心今年就完成3000亩的挖坑任务,同时上一批提水工程!”
  “是惨痛的教训唤醒了龙羊峡人的绿色意识。”据龙羊峡行政委员会主任李坚介绍,1997年8月5日,龙羊峡地区降雨58毫米,裸露的沙石在雨水的冲刷下滚滚而来,巨大的泥石流冲破电站机房的大门,发电机组严重受损,造成路毁电断,巨大经济损失难以估量,光清淤一项就耗资1亿多元。
  痛定思痛,龙羊峡人悔恨交加:为什么不早在周围地区多栽些树,多种些草呢?!
  记者在通往龙羊峡水库的路上看到,两边几乎全是不毛之地,沙石裸露。失去植被保护的沙石一经雨水冲刷便会进入峡底的黄河,汇入龙羊峡水库。有资料显示,每年沉入水库的泥沙石砾达3131万立方米,严重危及水库的使用寿命和电站的正常运转。
  “只要引水上山,树完全可以种活。”在龙羊峡水库工作了15年的行委公安局局长刘润庭说,“自从水库建成后,这一地区比以前湿润多了。我们院子里7年前栽的垂柳现在一个大人都抱不拢。”据他介绍,龙羊峡库区历史上有一大片原始森林,只是解放前被砍光了。
  李坚主任说,今年春天,团中央等部门发起的“保护母亲河”行动得到了龙羊峡群众的积极相应,5000多名干部职工一天就捐款10万元。站在宽阔坚实的大坝上,他有些激动地说:“装机总容量128万千瓦的龙羊峡水电站耗资40多亿元,在西北地区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绝不能让它毁于泥沙侵蚀。即使绿化难度再大,也要把宜林荒山绿化好,把泥沙锁住!”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澳土艺术家作品展在京举行
  本报讯 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和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基金会主办,中国民族博物馆承办的《中国、澳大利亚、土耳其艺术家作品展》日前在北京西藏大厦开幕。(荣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毛笔硬笔行草唐诗三百首》出版
  本报讯 由中国书法协会会员黄钟骏先生书写的《毛笔硬笔行草唐诗三百首》一书,近日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集毛笔、钢笔二体共3万余字。(新庆)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宋克君画展在北京展出
  本报讯 著名画家宋克君画展6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展出版画、国画作品80余件。版画作品用刀爽快,色彩明丽,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班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腾飞在中国”系列活动启动
  本报讯 由中国社会经济调查所、珠海市日东集团有限公司等举办的“腾飞在中国”迎澳门回归系列活动6月27日启动。活动包括举行珠澳经济合作问题研讨会等。(季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