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摄影)
专栏:摄影报道

  植树种草 治理荒漠
  ——榆林治沙成就举世瞩目
  陕西省榆林地区位于中国毛乌素沙漠南缘,沙区包括7个县市95个乡镇,总面积2.44万平方公里,占全地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据史料记载,这里历史上曾是“群羊塞道,水草丰美”的农牧区。后因历代战争的破坏,乱垦滥伐,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土地沙化日益加剧。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流沙已越过古长城南侵50多公里,吞噬了数百万亩农田牧场,侵袭压埋了6个城镇和400多个村庄,古城榆林市形同沙海“孤岛”。
  备受沙漠侵害的中国榆林沙区百万农民,近20年来开展了空前规模的治沙之战。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从茫茫荒沙中夺回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创造了“人进沙退”的奇迹。
  现在,总长15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如绿色长城锁住了流动的沙丘;被成排的杨树、柳树和密密的灌木覆盖的荒漠,成为沙区的片片绿洲;在榆林的无定河、榆溪河两岸,昔日的荒沙滩,如今处处是大面积的高产稻田。
  现在,这里的人们不再谈沙色变,即使还没有治理的明沙丘,在沙区农民眼里也成了宝。定边县农民石光银,10年前联合127户农民,率先组建成立了一个治沙公司,目前已承包治沙6万多亩,开发出水浇地1500亩,养羊1400多只。1997年公司人均纯收入近2000元。目前向沙区移民,到沙区致富,成了塞上榆林的热门话题。近几年,全地区已有上万农民从山区到了沙区。
  榆林的治沙成就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1990年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治沙专家来这里参观考察,研讨治沙技术。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组织执行秘书迪亚罗在考察后说,榆林治沙经验对中国人民以至世界范围防治荒漠化都是十分有益的。
  陶明摄影报道(附图片)
  ↑昔日的荒漠,已成为层层梯田。
  ←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横山县曹阳湾村,几十年来,村民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分期治理,目前已实现人均4亩基本农田,其中1.5亩水浇田;林草覆盖率由新中国建立前的0.6%提高到现在的85%,提前实现了绿化灭荒任务。
  →淙淙清泉从沙漠中流过,流入广袤的田地,流入人们的心田。
  ↓横山县韩羊圈村何宝业一家,从1986年开始,在一片沙漠中,拉土压沙修梯田,使昔日风吹黄沙滚、洪水乱冲刷的局面被扭转。他家共植防沙林300多亩,果园210亩。在他家的带动下,全村果园发展到6000多亩。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家今年的苹果和梨就可以收获5万多斤,加上其他收入,家里7口人总收入可达到3万多元。”
  ↓榆林市基本农田大多是水成渠,树成行,田成方,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称为“黄土高原的奇迹”。


第8版(摄影)
专栏:摄影报道

  人和鸟类共同的家园
  草海位于云贵高原东部、贵州省西北部,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岩溶淡水湖泊,水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这里生物资源丰富,湿地鸟类繁多,水生植物茂盛,水草覆盖达60%以上,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水禽越冬地,被国家列为一级重要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保护区9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00人,这里也是我国人和自然矛盾最突出的保护区之一。
  近年来,为了缓解矛盾,保护自然,贵州省环保局、草海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与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渐进组织多方合作,在草海周边村寨开展了小额赠款和贷款,帮学助教等一系列的扶贫行动。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把自然保护和村寨发展密切地结合起来,发挥农民在保护和社区发展中的主动性的方式,为我国以及世界各地的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探索出了一种新的途径。 周浩摄影报道(附图片)
  上图:草海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每年到草海越冬的水鸟达7.5万只,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鸟类27种。
  下图:1998年8月,草海保护区管理处编写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第一本小学生课本——《环境教育辅导教材》。环保课已成为草海周围小学校里孩子们的必修课。


第8版(摄影)
专栏:摄影报道

  痛定思痛再植树
  宁夏川区地处西北内陆,三面被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包围。为改善生态环境,宁夏在沙漠边缘和平原腹地沙区营建了多道防风固沙林;在黄河流经宁夏地段,营造了200公里长的护岸林。
  正当一代林网的生态效益开始有效发挥作用的时候,天牛危害从宁夏的银北地区和南部山区,两面夹击向宁夏黄河灌区蔓延。虫灾使“塞上江南”的林木面积剧减,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宁夏川区被迫砍伐虫害林木55万亩、8000万株,广大林业职工用10多年心血精心建设起来的第一代林网被毁殆尽,昔日被宁夏人称道的“窜天杨柳稻禾香,鱼米之乡小江南”的美丽景色,骤然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在一片片倒下的林带面前,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宁夏川区靠单一树种建设起来的防风林带,在小小的天牛面前,显得那么脆弱,根本无法抵御自然灾害。宁夏川区必须改建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防护林体系,才能重塑“塞上江南”。从1993年至今,宁夏引黄灌区已新植树木644万株,新的林网大骨架基本形成。但是有关专家说,这代林网整体上要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还需要5至10年的艰苦建设。刘海峰摄影报道(附图片)
  ↑从树木中挖出的天牛幼虫。
  ←宁夏中卫县的林业职工在治理荒漠时,沿渠种上了既抗天牛又适合沙漠环境生长的毛柏杨树。
  ←为了及时更换树种,中宁县渠口农场的职工在当天砍伐的树根部嫁接抗天牛树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