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弘扬优秀传统
  建设现代文明
  □韩喜凯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思想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本人因而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孔子思想具有博大精深、枝繁叶茂、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特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伟大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国家真正意义上的腾飞,夜郎自大、故步自封不行,盲目崇洋、全盘西化也不行。对待西方文明,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一方面大胆吸收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先进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要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观念。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也要采取同样的立场。一方面,要毫不留情地抛弃传统文化中保守落后、对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形成阻碍的一面,剔除其糟粕;另一方面,又要发掘传统文化中科学与合理的成分,对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诠释,实现其现代化改造,反对具有文化霸权主义实质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树立中华文化的自尊、自信。
  儒家思想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经受种种考验,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自有其合理性,或者说,在其思想内涵中必然具有普遍的价值因素。比如儒家关于人格与社会的“内圣外王”的理想模式,不可避免地具有封建的成分,与中国历史上忽视制度和法治建设的传统不无关系,但其中也不乏合理的成分。“内圣外王”用现在的话说,即通过强化自身修养,塑造理想人格来治理国家,建设理想社会。用孔子的话说,即“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强化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群众观点,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对于维护群众利益,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山东省政协主席、中国孔子基金会负责人)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编者的话:今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50周年。6月18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美术家协会、曲阜市人民政府和中国远望(集团)总公司等联合在京召开“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孔子金像展示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出席座谈会。现摘要发表座谈会部分发言。
  21世纪儒学研究的展望
  □刘蔚华
  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应从三个方面着力:
  第一,对儒家文化的普遍价值,全面进行现代性诠释。儒家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蕴涵着建构人类文明的共同因素。性善论是儒家看待人的主流观点,它虽然没有脱离唯心论的窠臼,但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绝大多数人是好的。这种对人的信心和信任、对人性的尊重与乐观主义态度,使儒家文化走向崇尚道德之路,从而导出“人为贵”、“民为贵”、“和为贵”等重要思想。这种既具现实性又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普遍价值观,不仅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世界;不仅适用于历史,也适用于今天和明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将儒家文化中的一切有普遍价值的精神资源,进行全面的发掘、系统的整理,做好适合于现代社会关系和现实社会生活要求的创造性的诠释。
  第二,对中华原典精神进行全面整理和开发。我国自上古流传下来的文献典籍,至春秋时已处于散佚状态,经孔子抢救,“述而不作”,亲手编纂、修订、讲授而流传下来的《六经》(《乐经》后佚)实际上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和基础。《六经》所表征的是旷古长存的中华文明,是哺育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原典精神。盛世修典。我们要卓有成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对中华原典精神进行一次全面的整理,完成向现代性的转化。
  第三,将儒家关于人格与社会的理想模式现实化。道家作为竞争对手,曾把儒家文化概括为“内圣外王”之道,是深得要领的。这里说的内,是指人之心性,外是指事功;就是以内修圣德、外兴王业为长远目标。从现代含义来理解,就是要通过造就理想人格来建设理想社会。21世纪,将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建成的时代,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的现实要求,将表现为全面实现人与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提高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品位。
  (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精神
  □姜士林
  去年,亿万军民搏击滔滔洪水,战而胜之,举世皆为中华儿女的紧密团结和不畏艰险的拼搏精神而叹服;今年,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以后,全国上下同仇敌忾,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自尊自信自强精神,再度使整个世界感到震惊。
  当此之际来纪念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周年,我们由衷地充满敬仰之情。是这位博大精深的圣哲创立了儒学文化,而以儒学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华民族赖以内聚国人、外御强敌、发奋图强、振兴国家的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之所在。
  自尊自信自强,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是以儒学“天下为公”的思想为基础的。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也是历代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正是有了这样的理想,才在延续不断的历史过程中逐步熔铸了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相传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
  必须强调的是,自古以来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不仅存在于个体理念之中,而且更主要的是存在于人们的群体理念之中。儒学文化强调集体观念,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信,讲的都是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相互帮助,维系群体乃至社会的协调与安定。在这样的前提下,个人才能从社会取得回报。而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也只有自尊自信自强,才能使每个人有所得,达到天下为公。作为儒学知行观统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把为个人与为社会的自尊自信自强统一了起来。
  有理想追求,有自尊自信自强意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升华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这种精神,首先表现为使个人承担起维护民族和国家尊严、促使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民族责任和历史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涌现了或者是为维护民族尊严、国土完整,或者是为了变法改革、图新除旧而不怕牺牲个人生命的无数仁人志士。古人的自尊自信自强意识,不仅包含着千百年来所积淀的一种宝贵的民族情感,而且包含着更为深沉的理性观念。这种理性观念,在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本质上升华为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
  在二十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到来,中华民族正在奋发腾飞的今天,深入认识和估计孔子思想的价值,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北京文理工科学院院长)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人类进步的滋润之力
  □王洪峻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个国家、地区的人民,都从源远流长的各自民族文化中获得了创造新的生产力、创造新的生活的推动力量。无论是古老的埃及文化,还是印度文化,抑或是希腊文化,都在现实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溢彩流芳。与之相媲美的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在现实中闪耀着愈来愈炽烈的光辉。
  千百年来,源于孔子的中华儒学文化,经历代志士仁人和劳动群众实践的丰富,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推动力量。自古以来,它就影响着中国和东亚各个国家文明的进程。而在今天,伴随高科技的发展,它又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向全球延伸,必然会在新的世纪中为人类的进步与繁荣作出更多的贡献。
  古老的儒学在当代愈来愈受到重视,这是因为人们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它对人类进步的滋润之力。
  儒学所倡导的社会伦理原则,仁义礼智信等,是平衡和协调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调节力。它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现代企业的分工日益精细,协作成为形成新的现实生产力的必然基础。儒学的伦理原则在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中,使企业成员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儒学倡导人对他人、对社会要有责任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种责任心的具体表现。在现代企业中,有了这种精神,企业就会永远进步。企业的每个员工,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普通职工,都应该树立为他人、为民族和国家作奉献的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的企业就可以从“唯利是图”的信条中走出来,而进入更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的新境界,从而为了社会、为了创造更幸福的新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中国远望集团总裁)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把儒学研究推向新阶段
  □孔德懋
  久久凝视孔子金像,我百感交集。孔子一生期望泛爱众,实现他的仁爱主张,能使人民安居乐业,但在烽烟滚滚的春秋时代这又谈何容易!但2550年后,在孔子诞生的这块大地上,他一生追求的目标终于真正实现了。
  缅怀先人,更感到吾辈任重而道远。当此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之际,我们不仅应当踏踏实实地把儒学研究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造福中华子孙,更应当让孔子学说走向世界,造福整个人类。
  在古代和近代,孔子学说对东亚各国文明发展的影响之持久深入自不必说,即使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孔子学说仍有它旺盛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在探索,如何使孔子学说在人类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文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期盼,理念能成为现实。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全世界的人民祈求在新的世纪中,依靠高科技,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世界愈来愈美好。
  以孔子为创始人和代表的儒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而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由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魂。
  我们今天纪念孔子,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的是要丰富它,发展它,促进孔子学说和儒学的现代化。
  (全国政协委员、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女)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肩负起繁荣史学研究的责任
  ——中国史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杨鹏程
  由《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与湘潭师范学院、湖南省社科院、中共长沙市委宣传部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中国史青年史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5月20日至23日在湖南省桑植县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史学工作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会议围绕本世纪中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这一中心议题展开讨论,着重探讨了经济史、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历史地理等领域近百年来研究的轨迹与现状。代表们认为,本世纪中国历史研究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求索之路、发展之路,也是硕果累累的收获之路。史学的指导思想经历了由进化论代替传统史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论代替进化论、唯物史观代替唯心史观的巨变。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研究广泛借鉴其他学科如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民俗学、社会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理论营养和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催发史苑群芳竞秀,万紫千红。
  有代表认为,本世纪涌现了一批大师级的历史学家,从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钱穆、陈寅恪等到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范文澜、罗尔纲等,发表出版了数以万计的论著,但没有出现堪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媲美的鸿篇巨著。较之近百年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史学研究的变化与成就相形见绌。展望21世纪,青年史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有代表提出,与老一辈史学工作者比较,当代的青年史学工作者处于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较为宽容的学术环境和较为宽裕的经济环境,拥有先进的研究手段,理所应当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但是,部分青年史学工作者存在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等缺陷,或理论素养贫乏,或基本功底浅薄,或研究视野狭窄,或难耐清贫寂寞。一些人受社会大气候的负面影响,表现出浮躁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制造了不少史学泡沫甚至史学垃圾。不少青年学者在会议上批评了史学研究中的种种失范现象,认为这是学风不正的表现。他们呼吁史学界出现一支像文学评论家那样的史学评论家队伍,以史学批评的繁荣促进史学的繁荣。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讯

书讯
  ●李世安的新著《世界当代史(一九四五—一九九八)》一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该书根据最新的可靠史料,从比较新的角度描述、分析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既着重分析了当代世界政治、外交、军事情况,又详细阐述了当今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社会发展等情况;既注意知识、内容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又线索分明,重点突出,反映了当今世界历史的概貌。(刘少华)
  ●由朱育和、蔡乐苏、王宪明等主编、二十余位学者参与选编的《戊戌变法文献资料系目》一书,已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全书二百二十万字。该书是有关戊戌变法的主要文献资料汇编,以系目的方式对一八九五—一八九九年这五年间有关活动、背景逐日排列,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社会、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从而使戊戌变法的历史全过程得以脉络清晰地展现出来。(洪林)
  ●丁凤麟的新著《薛福成评传》一书,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晚清著名思想家和杰出外交家薛福成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书中既论列传主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阶段性贡献,更充分揭示其思想发展和变化的脉络。鉴于薛福成系近代中国跨出国门、直接向西方世界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作者用较大的篇幅,对传主晚年出使西欧的历史实践及其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对西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考察,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如何改造中国、使其由贫弱走向富强的探索,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薛梅)
  ●刘道福撰写的《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一书,最近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该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实际,对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体系、行为规范、热点难点、主要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论述,提出了一些颇具独创性的见解和很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开拓和丰富了这一研究领域,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专著。该书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
  (穆子)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辨识诡辩 揭露诡辩
  —读《诡辩论》
  □陈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浩撰著的《诡辩论》一书,已由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站在哲学的高度去分析诡辩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诡辩命题或诡辩术,进行了分类剖析,并阐明了诡辩产生的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心理根源,从而为人们提供了辨识诡辩和揭露诡辩的理论武器,也教给了人们一些行之有效的剖析与批判诡辩论的科学方法。
  在分别阐明了诡辩与巧辩、强辩、悖论、谬误的关系之后,该书还用古今中外许多典型的论辩实例,生动而深刻地论述了狡黠与智慧的辩证关系。
  总之,该书内容丰富,论据充分,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是一部全面、系统、完整地研究诡辩论的专著,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儒学的现代意义
  □姜广辉
  关于儒学对当代与未来社会的意义,在整个20世纪是个颇多争议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儒学是关于“学做人”、关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学问。只要这种关系是合理的,便被看作是符合“道德”的。不论是农业社会的时代,还是工业社会的时代,只要有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存在,儒学也就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儒学凸显“仁爱”、“和谐”、“秩序”的人文价值,而这些价值对于人类发展进步是有意义的。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从来就有。当今世界,有许多严峻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如生态环境破坏、能源危机、人口压力、民族间的冲突和矛盾、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贫富矛盾、核战争的威胁等等。这些问题表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不是缓和了,而是更趋紧张了。
  面对这些严峻的问题,人们提出许多对策和办法。但在儒家学者看来,那些对策和办法大多是治标的。治本的办法是从道德入手,改善人性。若每个人的行为都符合道德规范,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许多矛盾便会自然化解,人类未来的前途便会充满光明。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智慧。
  儒家一向认为,人类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参与创造世界的活动,反之,人类也有可能对世界起破坏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儒家重视道德智慧,审慎地控制人类自己的行为。800年前宋代儒者朱熹就曾警告说:如果人类无道德原则,就可能使世界毁灭。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带来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如果世界上的人们没有理性与人道的原则,后果不堪设想。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人类有一个共同的伦理和行动纲领,以保护我们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环境。我们相信,具有悠久历史的儒家文化一定会为制订这样一种共同的伦理和行动纲领贡献出她的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史笔与现实的交融
  ——评《欧洲民族概论》
  □周用宜
  世界民族研究是民族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可以从世界上各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变化的经验教训中为我国的民族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还可以从民族因素的角度为国际政治研究提供必要的参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穆立立所撰写的《欧洲民族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就体现了该学科的这些特点。
  该书的第一篇对欧洲民族地域的特点、人口状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以及各国的民族结构、近代的移民运动等问题作了综合的介绍。在第二篇中,作者以欧洲地域上总的民族过程为线索,逐一论述了古希腊罗马时期产生的欧洲文明和一度出现的罗马化过程对欧洲民族的奠基作用,中世纪早期欧洲民族格局的定型,君主专制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西欧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在外来民族的干扰下东欧民族和民族国家艰难的形成过程。第三篇分别论述了西欧国家的民族关系相对缓和和东欧国家民族矛盾尖锐的多种原因,以及本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中的民族因素。第四篇集中论述了前苏联地域上的民族过程,对这一联盟国家民族工作中的得失与其兴衰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这几篇对于了解80年代末期以来欧洲民族国家格局的变化及其深层次原因,是颇有裨益的。
  作者认为,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不应当混淆,但同时还必须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影响。因此,在第五篇中论述了商品经济对民族过程的双向作用,政治统一和民族过程的关系,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互启动和制约作用,民族过程与社会进程的多种结合点以及民族的领导阶级等问题,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五篇的第四章论证了民族之间“同”与“异”的两重性及其相互转化。作者认为,从欧洲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的种种差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是不同民族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而在另一种条件下也可以是一些民族之间共生关系的根源,是它们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凝聚力的来源;至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同之处,同样也既可以是友好、和睦、团结的原因,也可能是彼此相互排斥、产生冲突的根源。这种现象不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在它们当前的关系中也依然存在。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题图说明
  孔子金像是为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辰2550周年,经文化部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制作的,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监制。著名雕塑家钱绍武采纳历史学、考古学、儒学史、美术等各界专家意见,运用中西雕塑技法,精雕细刻地塑制了这尊金像。金像高27厘米,重300克,由24K金精制而成。


第6版(学术动态)
专栏:

  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程湘清
  今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2550周年诞辰。我们今天纪念孔子的诞辰,目的就是要推动对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文化的研究,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融会于社会主义新文化之中,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儒学中“天下为公”的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独特而热忱的爱国主义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世代相沿的爱国情操的集中写照。近代以来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成千上万的中华热血儿女,为抵御外侮,又书写出了更为壮丽的融会着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诗篇。直至今天,无论是侨居海外的同胞,还是刻苦读书的海外莘莘学子,无不时刻思念着养育他们的这一片中华热土,无不时刻准备着报效国家和人民。
  仁爱互助,守信重义,是孔子学说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取其精华而弃其纲常礼教的旧观念,这一准则就成为协调邻里、家庭、工作单位相互关系的力量。邻里相谐,家庭和睦,同事互尊互敬,同心协力,祈望和平,善待友邦,使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自古以来就影响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头悬梁,锥刺股”是古代学者发奋治学的座右铭;而踏破铁鞋,遍尝百草,厥有《本草纲目》,则是我们这个民族为了造福于社会,奋发努力、百折不挠精神的生动体现。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才以刻苦耐劳、奋发图强的民族个性赢得世界各个民族的尊重。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新风尚,其主要之点,就是要热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奋发图强,集中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分不开的。这也是我们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独特历史条件和丰沛的精神源泉。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