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水彩画:拍卖槌下的新秀
  ——“中国首届水彩画名家精品拍卖会”侧记
  本报记者 刘梦岚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作品与其他艺术品类一样,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市场。然而与版画、国画、油画相比,市场和收藏家对中国水彩画似乎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中国水彩画的市场尚未完全打开。
  5月底在昆明翰荣轩艺术博物馆举行的“中国首届水彩画名家精品拍卖会”获得了成功,人们欣喜地看到:市场已开始钟情于水彩画,中国水彩画收藏具有相当的潜力。
  作为’99世博大型文化系列活动之一的这次拍卖会,也是第一次全国性的水彩画拍卖会。它由昆明翰荣轩艺术博物馆、云南省文化艺术品拍卖中心主办,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北京翰海艺术品拍卖公司协拍。拍品汇集了当代十九位著名画家的一百五十一幅精品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当前水彩画的创作水平和面貌,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拍卖前的预展,已令观众和收藏家们大饱眼福、惊叹不已:原来中国水彩画竟有如此高的艺术水平和艺术品位!琳琅满目的展厅里,功力深厚的老一代画家与富于创新意识的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各具风采。梁栋、黄铁山、郑叔方、张克让、关维兴、柳新生、傅启中、刘寿祥等人作品的艺术功力和深邃意境,胡晓幸作品中表现的牛的浑厚和力度,高殿才、赵云龙对东北农村风景的细腻、逼真的描绘,王维新《海之歌》八联画等作品大胆超前的艺术手法以及杭鸣时人物粉画的独特魅力,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拍卖会上,气氛热烈,各路买家频频举牌,最终成交四十多幅,成交额五十多万元。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十分看好。他们有一定的知名度,处在艺术创作的高峰,拍品起价不高,价格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而且走势强劲,具有实力的中青年画家的作品未来升值潜力更大。吉林省中年画家高殿才的《山村冬韵》,以四万八千元成交,是此次拍卖的最高价格。云南省中年画家胡晓幸的《酣战》亦价格不菲,以四万元成交。老画家关维兴、杭鸣时的作品也很抢手,每人均售出六幅以上。来自黑龙江的最年轻的参卖画家赵云龙(三十六岁)的《夕阳尽染》(见图)也以一万八千元成交。长期以来不甚被中国美术界重视的水彩画刚刚进入拍卖市场,即取得了令人激动的佳绩。
  水彩画的市场刚刚起步,要进入更广阔的市场,一方面要求画家不断地创作出优秀作品提供给市场;另一方面高素质的收藏家群是市场的基础,有眼光、有品味的经纪人是培育市场的关键。这些则尚须假以时日,不断引导,以使水彩画的市场日渐成熟。(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军旅歌曲电视大赛开始征歌
  由中央电视台和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办的第四届军旅歌曲电视大赛开始向社会征集军旅歌曲作品,到今年11月15日截止。
  这届军旅歌曲电视大赛恰逢国庆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之际。在保持前三届大赛的高水平、广泛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其主导思想是力推新人、力推新作,为全军专业和业余的歌坛新人提供舞台。(英风)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用音乐营造温馨的形象
  为一名曲作者出专辑,并冠以住宅试点小区的“芳名”,这样的形象设计可谓别出心裁。
  厦门瑞景新村的开发建设单位厦门市建坤实业发展公司,资助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陈卫东,将他多年来创作的音乐作品汇成专辑《瑞景之歌》出版。除专为瑞景新村谱写的瑞景之歌外,其他都是曲作者陈卫东的获奖作品和新作。陈卫东六岁时就登台演唱,对音乐的挚爱到了痴迷的程度。美丽的鹭岛,秀丽的小区,和清新、优美的旋律相得益彰。(木土)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收藏话题

  藏书票史话
  蔚秀
  在我国,读书人习惯于在自己的藏书上钤上一枚印章,以示珍藏。而西方人却喜欢在书的扉页上贴上一枚藏书票。藏书票作为书籍收藏者的藏书标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艺术性和装饰性,受到了各国文化人的宠爱。
  藏书票起源于欧洲,十五世纪时最早在德国流行。1450年,一位德国人制作了世界上首枚藏书票,这枚藏书票是一张五英寸宽、七英寸长的木刻画,画面是一只嘴衔野花、脚踏落叶的小刺猬,并标有“小心刺猬吻你”字样。
  我国藏书票的创作与使用,与鲁迅先生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提倡的新版画运动有关,他本人就喜欢藏书票,上海鲁迅纪念馆至今还存有他生前使用和收藏的藏书票。著名版画家李桦先生所领导的现代版画会,1935年出版的会刊《现代版画》第九辑中收有十一枚藏书票,便是我国最早的藏书票作品。当时,许多文化名人倾心于藏书票的传播、使用和收藏,著名作家郑振铎、郁达夫、叶灵凤等都有自己的藏书票。
  到了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文化的复兴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增多,藏书票的研究与创作空前繁荣起来。1984年3月,中国藏书票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并加入了国际藏书票联盟,成为二十七个会员国之一。李桦、李平凡、杨可扬、古元等一批知名版画家,兴致勃勃地投入藏书票的创作,成为我国藏书票设计的绝对主力。
  1991年香港出版的《国际藏书票精选》,收入世界名家名作二百九十幅,我国的藏书票以其含蓄、典雅和东方水印木刻的显著特色,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藏书票的题材包罗万象,并巧妙地将读书、藏书等内容设计在画面中。画面上一般标有“××藏书”字样,作为藏书人的标记。其品种繁多,有黑白木刻、套色木刻、石版、铜版、丝网版、橡塑版等。或古朴典雅,或五彩缤纷,多含义隽永,无不赏心悦目、引人入胜,颇堪把玩欣赏。如著名版画家杨可扬为作家巴金制作的藏书票,以一丛挺拔的成都方竹作为票面的主体,同时在票面的下端点缀一个背着背篓的巴蜀老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具个性特色,是一枚不可多得的藏书票珍品。再如版画家陈丹雅为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设计的藏书票,其主体是一个八角井口,与作家名字中的“井”字相吻合,井中一汪清水,象征这口甘甜的“文学之井”永不枯竭,构图简洁,寓意深刻,可谓匠心独具。
  藏书票是使用与审美结合、美术与文字并重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素有“纸上宝石”、“袖珍版画”的美誉,方寸之间,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因此,自藏书票问世以来,便渐由藏书家的藏书标记变为艺术品收藏家的猎物,其艺术身价猛增,藏书票的收藏已蔚然成风。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如何推进音像繁荣(四)

  保护音像权益
  孙建红
  如何推进音像繁荣(四)
  音像权益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盗版。除此之外,还面临一些新的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1.网络使用音像制品在互联网上使用传播音像制品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网上使用录音制品主要是MP3录音,MP3是新一代的音频压缩格式,与CD相比,它的压缩比例较高,达十二比一,也就是每张光盘记录MP3节目,相当于十二张普通CD的节目。近一年来,MP3音乐成了互联网上非常热门的娱乐资源。据报道,目前每天至少有十五万名世界各地用户访问著名的MP3.com网站,其中约有一半人免费下载歌曲。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从该网站免费下载的歌曲达四百多万首次。试想,如果越来越多的公司提供网上音乐服务,越来越多的网民从网上免费下载音乐,录音制作者的投入从何处得到回报呢?
  2.VOD技术VOD是一种影视点播系统。只要一个城市或一个生活小区建立VOD系统,各家庭只要向该系统缴纳少量的收视费,就可以随时随意地收看该系统影库中的任何节目。也就是说,该系统有一种节目的一盘音像制品,其服务区的成千上万的家庭的音像市场即不复存在,从而严重影响音像制品的销售量,音像制作者的利益会因此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3.音像出租音像出租店遍布大街小巷,经营者从中利用音像制品获取经济利益。然而出租越多,音像制品的销售越少,必然影响著作权人和音像制作出版单位的经济利益。
  4.音像制品的公开表演和播放音像制品不仅可以通过复制发行创造社会财富,在广播和向公众的其他传播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广播电视节目本身就源自音像制品,各种表演(如卡拉OK)更是无法离开音像制作者的劳动成果。
  早在1961年通过的《罗马公约》就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法律原则。该公约不仅规定录音制作者享有复制权,还规定享有广播权和公共传播权。《世界贸易组织中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也确立了上述规定。1996年底通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不仅确认上述规定,而且明确规定了网络传播录音制品的公开传播权,此外,还对录音制作者规定了发行权和出租权。
  我们在当前修改著作权法时,有必要认真重视音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有关规定加以调整和完善。这样会有利于音像制作者抵御风险和新技术冲击的能力,提高良性经营的水平,平衡和协调音像制作者和音像制品使用传播者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可以妥善解决我国国内立法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云中天网络开通
  北京云中天网络近日正式开通。云中天网络服务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从事餐饮网络服务的专业化公司,也是国内首家从事全国范围餐饮业连锁优惠服务的网络,网络服务包括餐饮网络服务、定房网络服务和票务预订网络服务等。
  (琼闻)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风吹过桥》——激活沉寂的歌坛
  金兆钧
  当歌坛已经陷入无奈的时候,往往是别一种声音出现的契机,当关于1998年原创歌曲的总结大会必须乞灵于老歌重放的时候,那些踏实的努力会带来新的生气和生机。
  词人陈哲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别一种声音”的寻找和制作,一个方向上他面向年轻人,一个方向上他走入历史和民间。《风吹过桥》是他近年来努力的一个结果。在他去广西采风之后,他写下了这样的笔记:“我们去了广西,感到惊讶,不说民间百姓,不说山寨山民,仅民族歌手班的各民族同学,一人唱一句山歌,就足以淹没了你,想想有些滑稽也不公平。”
  于是有了《风吹过桥》这张唱片,包括了广西壮族、苗族、侗族、瑶族、京族、毛南族、仡佬族七个民族的民歌。
  清新,浓郁,恰如拂面的清风,说是吹过桥吧,更是吹过心灵,尤其在当前严重污染的都市里它更像难得的清风,在心上吹过。
  乍听上去,你或许不会相信这不过是来自广西边远山区十个少数民族的年轻歌手的演唱,纯净、和谐,有点让你想起唱诗班圣咏的洁净,但多听听,那歌声里分明有着浓郁的乡土风情,有着年轻的热情,有着动心的神韵。
  《风吹过桥》,似一缕清风,给沉寂的歌坛以震荡。(附图片)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民族大厦的“希望工程”
  ——评电视剧《千秋之约》
  尹鸿
  电视连续剧《千秋之约》虽然并非无可挑剔,但它却是一部在情节的曲折跌宕中透露着回肠荡气的艺术激情的作品,是一部在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中蕴涵了丰厚的社会良知的作品,是一部在视听节奏的流畅自然中包含了忧国忧民的人文精神的作品。而这,与影视屏幕上那些造作的道德寓言、矫情的煽情故事、虚假的叙事游戏相比,应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它让我们感动,引起我们共鸣。《千秋之约》以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的新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对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现实主义关照为视角,以郑亦铭等人二十年的爱情和事业命运为主线,以郑亦铭与田志杰二十年的人格较量为基本冲突,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同时通过这些人物的人生遭遇和人生思考,表达了“教育兴,国家兴,民族兴”的主题。
  在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以后,人们对科技和教育在未来世纪世界竞争中的战略性意义正在重新认识,这部电视剧正是在这种“科教兴国”的历史主题中应时而生的,但它不是对这一主题的概念化的诠释或者演绎,而是用鲜活的人物和人物体验传达了这一历史主题。因而,这部电视剧的艺术魅力应该说首先来自剧作、表演和导演共同完成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由胡亚捷扮演的郑亦铭,是这些形象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电视剧中的郑亦铭尽管在某些个别的段落中还有一些“说教”的痕迹,但在总体上却摆脱了目前许多影视作品都难以逃避的概念化陷阱,还原了一个“好人”的“人”的形象而不是描绘了一个“好人”的“神”的形象。郑亦铭那种争强好胜的性格、那种执著不移的精神、那种幽默宏大的气质、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在电视剧中都通过他独特的人生遭遇、爱情经历、他与其他人物的复杂关系以及大量生动、独特的细节得到了丰富而完整的体现。如果说,这部电视剧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话,那么首先就是郑亦铭的形象获得了艺术成功,如果说人们接受了电视剧所传达的科教兴国思想的话,那么首先就是接受了郑亦铭的形象。而这一形象的成功,是在剧中其他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中被烘托出来的。像在商海中浮沉的小知识分子王新成、像女强人艾雨等也都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广泛的现实原型。正是在性格、动机、行为方式各不相同的人物的对比、烘托中,郑亦铭显示了他自身的形象魅力。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剧中作为郑亦铭“对立面”出现的田志杰的形象,是一个具有深刻现实指涉性的人物,也是一个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道德参照的人物。像如今我们现实生活中常常见到的那种道貌岸然的人一样,他聪明,甚至可以说才华超人,而且总是一副正人君子的外表,但实际上却永远将高尚、道德、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看做谋取个人权力的手段和策略,一生“学演戏”、“学做人”,有时甚至自己都被自己“高尚”的外衣所迷惑、所自欺。观众从他那里,肯定会找到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共鸣。尽管这样的人物,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往往能够成为得志者,但是当观众最后看到艾雨对田志杰伪君子面具酣畅淋漓的揭露时,肯定会有一种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
  正是对人物形象和这些人物的人生故事的认同,使我们能够和这些人物一起来感受二十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来面对中国教育贫困和落后的双重困境,来思考我们时常感受到的独生子女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生存能力教育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来达成我们对教育向何处去、下一代向何处去的共识。
  也许,这部电视剧,在人文思想上最大的突破,就在于它不仅将失学孩子的“读书”当作了中国教育的希望工程,而且还将如何造就下一代、造就什么样的下一代当作了更深刻意义上的中国教育的希望工程。电视剧通过郑亦铭、艾雨以及那位山区的陈老师为这一“工程”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构想,它将启发更多的人来为这一“希望工程”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在这“希望工程”的地基上,将矗立起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大厦。也许,这正是这部电视剧取名《千秋之约》的意义所在。(附图片)
《千秋之约》剧照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平常与独特
  ——电视剧《千秋之约》观后
  庞涛
  学校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老师的年龄可以用带过的班级计算,几届初中,几届高中,一个个刚从师范学院毕业的青年男女,就这样在学生的不断向前、向前的过程中老去了。头发白了,腿脚也不灵了。学生们毕业了,考研了,工作了,提拔了。老师还在把一拨拨的学生带到更高的阶段。他们常常是被遗忘的,这也没有办法。人到老了才会怀念过去,而老师面对的年轻人却日新月异,心思悠远,快步向前。很少见老师埋怨自己的学生,只听见老师念学生的好,希望他们能更好。
  这样的老师就在《千秋之约》里,很高兴编导没把老师当成圣人,不食人间烟火一样。郑亦铭,田志杰,艾雨,从二十岁到四十岁都在做老师,是犯过错,吃过亏,上过当的老师。苦过,累过,闹过的老师。是平平常常过日子的人,要吃要喝,要结婚生孩子的普通人。没想去拳打脚踢捞世界,轰轰烈烈走一回,他们一生中最好的二十年就在校园里悄悄过去了。老师不是万花筒,他们的生活环境就那么简单,也许校长是他们见过的最大的官。
  平常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写出缺点问题,人就活起来了,也可信了。可要把老师当公司经理、市井民众来写,把他们的性情贴在老师身上也不真实。因为,老师不是那样的。老师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成败得失的行为准则。贯穿全剧的线索,主人公郑亦铭和田志杰的矛盾,编导就把握得很妥帖,两个能力素质旗鼓相当的人遇见了,总是互相不服气的。又有一段感情的纠葛在里面,更加重了矛盾。横眉冷对,脸红脖子粗,瞧着不顺眼,就都来了。老师和所有人一样,有千差万别的性格和喜好,有踏实工作的,就有爱出风头的,有淡泊名利的,就有跑官要官的。写出来,反而可亲可信。郑亦铭和田志杰同事二十年,为情,为名,交手不断。为了艾雨,为了高级职称,为了校长的职位,这场纠葛几乎贯穿了全剧。其实我们知道,相对于更纷杂的校园外,他们实在是很单纯的人物。爱也清清楚楚,恨也直来直去。学校的环境,老师的身份,决定了他们做人的基准点就比别人“清高”。最终,他们都意识到不是比谁挣钱多,不是比谁是校长副校长,个人的职位,权限都是一时虚名。作为教师,真正的成功在学生身上,于是他们各自作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倡导者,开始了新的较量。这是为了荣誉的较量,也是更有意义的较量。这种转变是让人惊喜而又欣慰的,既写出了老师的平常,又写出了他们的不凡。
  几年来陆续出现了写老师的电视剧,角度各不相同。再做这个题材,显而易见难度加大了。要求新求变,才有自己的特点。《千秋之约》一方面紧紧把握住教师的普通生活,突出“平常人”的特征,另一方面,写出了老师这个职业所具有的不同素质。在平凡与不凡之间,《千秋之约》找到了一个相当好的契合点。


第10版(舞台屏幕·文化市场)
专栏:

  执著与梦想
  ——看电视剧《千秋之约》感言
  孙悦
  人们常说老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是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蜡烛。尤其在今天,教师这个行业越来越受到大多数人的尊敬和认同。但人们的尊重大都建立在懵懂和盲目的基础上。很多人走出校门没多久,就轻易地忘掉了老师。直到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要走进校门,才又想起了教师的高尚和敬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究竟是怎样一些人,他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电视剧《千秋之约》就讲述了一个关于教师的故事。
  一场暴风雨摧毁了荔枝湾小学的校舍,也带来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对于主人公郑亦铭来说,这场雨来得有些残酷。本来盼望已久的高考就要来临,而自己担任民办教师的荔枝湾小学却一片狼藉。是上大学完成自己的梦想,还是留下来坚持自己的诺言,这本身就是两难之事。在梦想和信念之间,无论选择哪个都是无可厚非的,因为郑亦铭的梦想和他所执著的信念是统一的。他最终离开了荔枝湾,但他却并没有食言。大学毕业后,他一样做着教育工作,一样在教书育人。并且,他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荔枝湾小学做着自己所能做的一切。郑亦铭并不比陈东升更适合留在荔枝湾,那样也许世界上就多了一个民办教师,而少了一个优秀的中学校长。他在德正中学的位置上更可以为荔枝湾带来新的希望小学,给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带来相互交流的机会。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郑亦铭更具有他们这一代人所特有的自信和勇气。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善于开拓新的局面。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坚定理想和信念。他们这一代是聪明的,也更富于实干精神,他们的梦想真实而美丽。
  相比之下,田志杰更是一个执著的人,他执著得甚至可以不择手段。他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苦心经营。如果说,他为准备功课而忘记修荔枝湾小学校舍造成悲剧尚可以被解释成对知识的渴求,如果说他从郑亦铭手中抢到艾雨尚可以解释成对爱情的追求,那么,他抛弃艾雨而与甘梅结婚,他说服郑亦铭承担荔枝湾小学校舍倒塌的责任,则都可以归结为个人私利的驱使。应该承认,田志杰作为一名教师还是十分称职的,但他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都蒙上了一层功利的色彩。他和郑亦铭是老朋友、老对手、老冤家,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竞争的对象。但他们最为本质的不同是对梦想的追求和对执著的理解。也许田志杰在追梦的道路上比郑亦铭更顺利,但他永远得不到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教师所应得到的尊敬。
  还有一种执著是可爱的。王新成是在改革大潮中率先下海的文人。他那种要摆脱贫穷现状的理想是令人同情和理解的。他不希望在多年以后看望生病的朋友还因买不起水果而再受到小贩的白眼,他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像自己一样生活。作为父亲,他也应该这样。他试着一次次地挣钱,又一次次地经历失败。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为失败而退缩。
  教师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普普通通。《千秋之约》也许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教师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看待教师的机会,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应该具有更高的梦想和追求。他们在育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自己。树人和树己同样重要,荣誉和责任并重,梦想和执著同行,这个多少代教师共同的约会只怕还要延续得更长。
  编者按:“科教兴国”,这是正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在新世纪门槛前喊出的响亮口号。党中央、国务院近日又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些年,随着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抓好素质教育,培养好作为家庭独生子女的民族下一代,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校园生活作品正在成为荧屏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由广州电视台拍摄的二十集电视剧《千秋之约》,将镜头伸进历史的深处,透过一群与改革开放时代同步的教师二十年的命运,生动讲述了二十年来教育改革的风风雨雨。其独特的视角,开拓了校园题材影视作品的视野和题材可蕴含的思想深度。该剧播出后,在社会上尤其在教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本报特在此刊发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