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电力可靠性指标提高
  城市居民1998年比上年少停电8小时
  本报北京6月23日讯 记者冉永平报道: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今天在此间发布了1998年度全国电力可靠性指标。该指标显示,我国电力设备可靠性和城市供电可靠性均比1997年有所提高。
  电力可靠性指标能综合反映电力设备的制造、安装、运行水平,能反映对用户供电的可靠性。此次发布的指标显示,去年全国100兆瓦及以上机组等效可用系数比上年提高0.16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一台需投资14亿元的200兆瓦的火电机组。从这次统计的全国275个城市10千伏用户供电可靠率来看,比上年也有所提高,达到99.81%,这相当于去年平均每户居民少停电8.15小时。


第2版(经济)
专栏:

  深圳总体规划获国际建协表扬奖
  本报北京六月二十三日讯 新华社记者索研、本报记者朱剑红报道:国际建筑师协会今天晚上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颁奖仪式,深圳市总体规划、香港房屋署分别荣获表扬奖。
  据了解,深圳市总体规划荣获城市规划与国土开发表扬奖。国际建协主席莎拉在颁奖仪式上说,深圳在过去十五年里,人口迅速膨胀,经济高速发展,深圳市的总体规划将自然、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世界上经济增长迅速的城市提供了典范。香港房屋署为适应人口增长、有效开发土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此荣获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表扬奖。
  国际建协成立于一九四八年,是全球唯一的建筑师国际组织,这个协会对世界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2版(经济)
专栏:

  首都机场新楼设备安装完成
  本报讯 国家“九五”重点工程、中国民航建筑规模最大的航站楼,经过近万名建设者4年的紧张施工,现已逐步展露出靓丽雄姿,即将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落成。
  据从扩建工程指挥部了解,这座面积33.6万平方米、在国内最大的单体建筑,目前正进行全面的设备调试工作。新楼的51部电梯、63部扶梯、26条自动步道,国内机场安装的第一套采用条码激光扫描技术行李自动分拣系统及49部智能型登机廊桥都已调试完成并开始进行验收。楼内电子设备系统的中枢——地面信息管理系统已进入调试;离港控制系统、安全检查系统、电视监控系统、航班显示系统、广播时钟系统、楼宇自控系统、飞机泊位引导系统、内部通讯系统等设备也都在紧张调试之中;水、暖、电、冷也进入调试收尾阶段;消防系统开始做加压调试。据悉,新航站楼各系统的联合调试工作将从7月份开始,以检验各系统进行综合协调运行的能力。(吴兵)


第2版(经济)
专栏:

  李先念同志和万里长江第一坝
  钱正英
  “万里长江第一坝”,这是1989年在北京举办长江葛洲坝工程摄影展时,李先念同志亲笔题写的展名。
  先念同志是湖北人,曾长期在湖北的土地上战斗和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是湖北省的第一任省长,治理开发长江的第一个大型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完成的。1954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他是长江中游防汛的总指挥。很自然,他对水利,对长江,有着深厚的感情。任国务院副总理时,他除分管财政工作外,很长时期辅助周总理领导水利工作。对长江葛洲坝工程的兴建,他更是自始至终参与其事。
  在李先念文选中,有一篇专讲工程质量的文章《工程质量要精益求精》,就是先念同志在1978年10月20日,给葛洲坝工程局党委并全体职工的信。信中许多话,如:“葛洲坝这样大的工程,在我国水电建设史上还是第一个,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质量第一。这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工程质量,务必做到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千万不能反反复复,好一阵坏一阵。因为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马虎不得,如稍有疏忽,必后患无穷。”“我国水电资源十分丰富,等待我们去建设的水电站有许许多多。有些高难度的水电站摆在我们的面前,‘高峡出平湖’那样的工程,就是其中的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迅速建设一支打不烂、拖不垮、善于打硬仗的队伍”(注:“高峡出平湖”是指长江三峡工程)“建设这样一支队伍,必须要求政治工作强,科学技术高,管理工作严。水电工程部门一定要为建设这样一支队伍而努力奋斗。”现在读起来,仍是多么地亲切,好像他老人家就在我们面前,继续在耳提面命地教导着我们。
  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当年不但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工程,而且是作为长江三峡的实战工程进行建设的。1970年在周总理亲自主持下,并经毛主席批准,决定兴建。当时正处在“文革”的高潮,“左”的干扰十分严重,工程未经批准,贸然开工,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情况下,工程质量无法保证。1972年11月,周总理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连续三次听取汇报后,断然决定停工整顿,组织技术委员会,重新修改设计。直至1974年10月,修改设计审定后,经周总理批准,才恢复施工。这一段时期,先念同志和谷牧同志一直辅助周总理,分担对葛洲坝工程的具体指导工作。但由于“四人帮”干扰破坏的大背景没有改变,工程进展仍没有起色。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全国政治形势根本改变,葛洲坝工程才有条件复苏。可是,敬爱的周总理已经离开了我们,领导葛洲坝工程的重担落在了先念同志的肩上。
  葛洲坝在1974年复工后,虽然设计方案已经确定,但是,整个国民经济已经濒临崩溃,根本无法保证工程进度所需要的资金和材料。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百废待兴,国家计划捉襟见肘,还是不能满足工程需要。编制1977年计划时,按照通航发电的合理工期要求,需要资金2.80亿元,钢材5.3万吨;而国家计委下达的指标只有资金1.45亿元,钢材1.8万吨。即使按这个指标,资金和材料还不能按时到位。我们也知道国家的困难,但这样下去,这样大规模的工程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工地的同志问我,我又问谁?难啊!先念同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在1977年3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基本建设计划不能“撒胡椒面”,要突出重点,保证重点。并且提出,按照国家急需、条件成熟、又能很快收效等条件,葛洲坝应当列为全国的重点工程。
  一个月后,即4月13日,先念同志和几位副总理专门听取我关于葛洲坝近期情况的详细汇报,一再叮咛我要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并给我吃了最大的定心丸:要让葛洲坝工程“吃饱喝足”!4月22日,水电部上报了以1980年截流、1981年通航发电为葛洲坝工期目标的投资和三材(钢材、木材、水泥)总额和分年度的计划指标。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召集19个部委领导同志开会专题研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下达。从此,葛洲坝工程的进度才有了资金和材料的保证。4月29日,我向当时在京开会的葛洲坝工程局局长廉荣禄同志传达了先念同志要让葛洲坝“吃饱喝足”的指示,荣禄同志当晚电话传到工地。这个指示犹如一夜春风,立刻吹遍了工地,温暖了每个职工的心,鼓起了工地的最大的干劲。
  1978年1月,先念同志考察了正处于“吃饱喝足”状态的葛洲坝工地。一方面他为工程取得的新进展高兴,说了一些鼓励的话;另一方面,他也提醒工地的领导同志,防止片面追求进度而忽视质量,他语重心长地说:“每走一步都要兢兢业业,科学是不能开玩笑的。”当工地的领导同志提到,1972年为了保证混凝土质量,他们坚决把不合格的混凝土炸掉时,先念同志非常赞同谷牧同志的意见,他说,推倒重来当然是正确的,但更重要的是,要防止发生推倒重来那样的质量事故,他风趣地说:“不能老在那里推,你一年三百六十天,老在那里推怎么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叫你推光了!”
  先念同志考察后,我再度赶赴工地,检查贯彻落实李副主席指示是时好时坏,热一阵冷一阵,这方面问题解决了,那方面问题又冒出来了。总之,质量工作改进不大。这些情况,引起先念同志的高度重视,认为不下猛药,不能治顽症,不击猛掌,头脑不会清醒。于是,他在当年7月8日至29日的20多天中,连续给我作了三次重要批示,等于下了三道黄牌警告,都是围绕着葛洲坝工程的质量问题,严厉认真,紧追不舍。他对一位化名为曾光同志的来信批示道:“一定要强调质量第一,因为这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事,千万不能马虎。如果质量发生问题,就是犯罪。”紧接不久又在一份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作了长篇批示,尤其针对工地领导同志因为工程进度快而骄傲自满,听不得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批评工程质量的问题写道:“事情往往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总有一天,人家要讲话就是了,不讲则已,一讲可能有的人就下不了台,可能要受到严厉的批评,甚至可能发展到绳之以党纪国法,话可能说重了,到时勿谓言之不预也。”同日,陈云副委员长也对这份动态清样作了重要批示,并致信先念同志:“关于葛洲坝工程质量问题需要注意啊!这样事不能有一点含糊才行。怕你忙而漏阅,特专送上。”先念同志随即批转于我,要我们“立即检查,并写出检查报告”。
  我们派出以陈庚仪副部长为首的检查组,经过半个月的紧张调查,弄清了工程质量的具体问题,接着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工程局的书记和局长带头,对照先念同志批示中指出的三个问题,即科学态度、谦虚谨慎、民主集中制,分析工程质量中暴露的问题,查找思想认识和工作作风上的根源。紧接着在工地扎扎实实地开展了第一个质量月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质量意识,并且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配套整改措施。在这之后,当泄水闸的一块混凝土中有几立方米打错了标号,工程局责令拌和厂的党委书记、厂长带领机关工作人员,硬是顶着酷暑,将不合格的混凝土一锹一锹地铲除掉。有一次,在船闸控制楼的浇筑中,混凝土表面出现了工程的常见病“蜂窝”,带班班长是全国劳动模范,被责令带领原班操作人员连夜凿掉。这位劳模口服心服,痛哭流涕,充满了内疚和悔恨。正是在这样的整改后,先念同志给葛洲坝党委和全体职工写了《工程质量要精益求精》这封信。
  1981年1月,葛洲坝工程如期完成大江截流,并于同年通航发电。第二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刚建成的葛洲坝工程不但经受了洪水考验,而且还超设计要求,为长江干流消减了洪峰。10多年来,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的工程和自己设计制造的发电通航设备,安全稳定运行,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抚今忆昔,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李先念同志为此倾注的心血。我们体会,先念同志的壮志还不止于葛洲坝。在葛洲坝摄影展览的入口处,有一张他与陪同人员陈庚仪同志同时跷起大拇指的照片,特别引人注意。那是1989年,三峡的论证已经完成,他从宜昌乘船溯江而上,再一次察看他梦牵魂萦的三峡坝址后,在葛洲坝二江船闸内等候闸门开启时,和陈庚仪同志纵论长江治理开发的前景,从万里长江第一坝的建成,谈到将要建设的三峡大坝,壮志豪情,溢于言表,摄影师捕捉了这个可贵的历史镜头。1992年3月,他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通过建设三峡工程的庄严投票,但是他没有能看到三峡工程的开工。
  今年3月,当我和几位同志以专家身份去现场为三峡工程的质量问题作咨询时,先念同志当年对葛洲坝工程质量问题的指示又浮现在我的眼前。可以告慰于先念同志的是,新一代的水利水电建设队伍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都已超过了我们当年的水平。但是,我们的队伍建设还没有达到现代化的应有水平,和建设三峡这样的世纪工程还有相当的差距。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温先念同志当年的指示仍有很大的针对性。对照当前全国许多地方发生的工程质量问题,人们会惊奇地发现,这些指示好像就是现在发出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屹立在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坝,以另一种雄姿,记载新中国的历史,迎接光辉的未来!


第2版(经济)
专栏:

  我国加快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设
  一些江河水毁工程修复和重点险工险段的除险加固工作可在汛前完成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鹿永建)来自水利部的消息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去年汛后我国加快了大江大河的防洪工程建设,长江等一些江河的水毁工程修复和重点险工险段的除险加固工作可在汛前完成,为今年安全度汛奠定了一定基础。
  去年长江、松花江和嫩江发生大洪水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了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重大决定,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去年以来中央已下达水利基本建设非经营性资金投资计划464亿元,其中用于防洪工程的资金408亿元,安排了全国19个省份64项重点堤防工程,33座重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28座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建设,49个重点行蓄洪区的安全建设。
  各项防洪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去冬今春以来,全国七大江河及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环湖大堤6136公里堤防得到加高培厚,完成土石方5.3亿立方米;处理七大江河干流险情2151处;七大江河共完成水毁工程修复420576处;完成崩岸治理261公里,整治险工险段2045公里;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土石方1925万立方米;清除河道淤泥465万立方米;建设蓄滞洪区避水楼台4862处;全国重点防洪城市完成土石方432万立方米。经过大规模的防洪建设,重点堤段得到加高培厚,汛期出现的管涌和穿堤建筑物的险情正在逐一处理,水毁工程已基本修复,江河崩岸和河道整治正在加紧进行,计划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蓄滞洪区和重点防洪城市堤防建设工程大部分已完工。武汉市龙王庙险段综合整治工程和江西省九江市城区溃口复堤主体工程已按计划完成任务,今年汛期可充分发挥作用。
  为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水利部颁布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等规程和制度,建立了项目质量监督站,加强了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督察。堤防工程建设任务重的湖北等省,全面实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水利部门还先后派出30多个质量巡视组,对在建水利项目的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巡视检查。各地工程质量意识普遍增强,工程质量有较大提高。
  与此同时,其他防洪措施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和加强。各地水毁水文设施不仅得到了及时修复,而且适当提高了标准。各流域机构和有关地区,结合近几年尤其是1998年洪水实际,对洪水预报方案、洪水模型进行了修订,增强了洪水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水利部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去冬今春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特别是防洪工程建设,全国七大江河防洪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短期内不可能把多年遗留的防洪基础设施建设全都完成,目前只是重点解决薄弱环节的防洪标准,因此,不能有麻痹思想,要从现有防洪设施的基础出发,做好迎战洪水的各项准备,真正做到有备无患,全力确保安全度汛。


第2版(经济)
专栏: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讨会认为
  农业现代化需要龙头企业
  本报讯记者 张毅报道:由本报经济部、农业部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科迪集团联合召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研讨会日前在郑州结束。与会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就如何解决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实际困难,如何有效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全国政协副主席陈俊生分别给会议发了贺信。
  姜春云在贺信中指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总体上讲,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建立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培育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特别是发挥乡镇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如何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切实做到合理布局、有序发展,防止重复建设等问题,都要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陈俊生在贺信中说,现实情况下,要积极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条龙的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在此基础上,大力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经营。
  农业部副部长万宝瑞在研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他说,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处理好领导支持与尊重群众创造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企业行为,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其次是处理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提高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同时要加强宏观调控,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要搞好可行性论证,不能盲目铺新摊子。第三是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下功夫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带动基地生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
  有专家认为,在下一轮农业发展进程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将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与会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还就龙头企业如何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机制、乡镇企业如何在农业产业化中挑起重任、外向型龙头企业如何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等,广泛交流了意见并展开了深入讨论。会议认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它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报总编辑许中田出席了研讨会,他说,人民日报农村报道将继续关注农业产业化问题,加强宣传报道,把这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报道出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长赋、河南省副省长张以祥等参加了会议并发了言。来自国家计委、农业部、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和安徽、江苏、广东等地方政府以及近20家为各地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人士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第2版(经济)
专栏:

  石广生在京津对三资企业负责人表示
  我国正为外商创造更有利的环境
  近期有关政策将作调整和完善
  本报天津6月23日电 记者龚雯报道: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表示,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外商投资,有关部门正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为外商在华投资创造一个更加稳定、有利的政策环境和更加平等、透明的竞争环境。
  继6月初考察了北京爱立信、诺基亚等公司后,石广生又于6月21日和22日分别在京、津两市与几十家外商投资企业负责人举行座谈,并在天津考察了摩托罗拉等部分三资企业。他向三资企业表示,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利用外资政策不会改变。目前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已逾32万家,实际投资额逾27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中一半已开始营业,绝大部分运行良好,事业得到发展。事实证明,吸收外商投资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好处,而且也给来华投资的外商带来好处。中国政府将依法保护一切在华外商的合法权益,包括知识产权。
  石广生说,20年来中国投资环境越来越好,但中国仍将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他透露,中国政府部门正在清理有关文件、法规,凡不利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的,都要加以调整和完善;为支持企业扩大出口,近期中国将按国际通行做法,提高许多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国家正研究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和零、配件政策,鼓励外商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和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对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也要进一步加强治理。
  他特别指出,最近出台的关于加工贸易的一些规定,目的是要完善对加工贸易的管理,而不是对加工贸易加以限制。完善管理的措施只是针对那些长期违法、违规操作的少数加工贸易企业的,占绝大多数的守法企业将不会受到影响,有关政策在经过一段磨合期后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针对外商关心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准入问题,石广生强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外开放只能根据自己的实力,按照中国国情和世界通行规则逐步进行,不可能一“入世”,就自由放开。即使是世贸组织的发达国家成员,也没有实现自由放开。
  在京、津分别举行的座谈会上,外商投资企业代表们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他们在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使其在华业务发展顺利,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不少公司已经或正在积极准备追加投资。一些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或计划把地区总部、研究与发展中心等机构设在中国,显示了对中国市场前景充满信心。


第2版(经济)
专栏:

  令人瞩目的北京站电气化改造工程于6月23日正式竣工。由铁道部电气化局一处承建的这项改造工程于1998年7月正式动工修建。图为施工人员正在利用北京站夜间运输间隙进行接触网导线调整。
金辉 王聚平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各地加大投入加强监督执法
  水土保持走上预防为主新路
  据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鹿永建、徐兆荣)为了解决水土流失这个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数千万水土保持工作者和亿万农民通过增加投入、加大法制建设力度、加强监督执法等措施,使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逐步扭转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走上以预防和保护为主的新路子。
  我国是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国家,水土流失是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多年来,这一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全社会普遍关注,近年来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明显加快,到目前全国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8万多平方公里。但是边治理边破坏的情况长期存在,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障碍。近几年来,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转变观念和职能,大力推行“预防为主”的方针,使这一局面得以扭转。
  加强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是“预防为主”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逐步建立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水土保持规费征收和监督检查制度。近四年来全国各地累计审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2万多项,督促开发建设单位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费用达20多亿元,建设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工程3万多处,拦蓄各种弃土弃渣5亿多立方米,实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
  以法治理水土流失是预防为主的根本。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出台了“水土保持法实施办法”,27个省份出台了“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
  与此同时,各地不断加强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全国有20多个省、150多个地、1400多个县建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机构,共有专职监督执法人员1.6万多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