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举行分组会
  李鹏参加审议香港基本法有关条款的解释(草案)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赵卫、李凯)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今天分组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十二条第四款和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的解释(草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参加了分组审议。
  委员们在审议中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香港基本法的有关条款,符合宪法和基本法的规定,符合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方针,符合香港的根本利益和广大香港居民的愿望。委员们指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有关条款的立法原意作出解释,有利于维护宪法和基本法的权威,有利于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不仅不会影响香港特区独立的司法权与终审权,而是维护了香港的法治。
  许多委员在审议时谈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有关条款的立法原意作出解释是完全必要的。他们指出,根据特区政府早些时候公布的调查结果,因特区终审法院的裁决而享有香港居留权的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可能大幅度增加,香港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对此普遍感到忧虑,认为香港幅员狭小,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人口负担,要求和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有关条款,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最近一个时期,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多数成员,几百个有影响的工商、专业、宗教及社会等团体以及各界人士,通过多种方式表示赞同和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这说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有关条款作出解释,是维护香港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需要,符合民意。
  曾建徽委员、俞泽猷委员等提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二条第四款和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进行解释,是有法律依据和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办事的。他们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法律;香港基本法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基本法同时规定,如香港特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涉及到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务或中央和特区关系的条款,在对该案件作出不可上诉的终局判决前,香港特区终审法院应就有关条款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解释。曾建徽委员说,有关内地的人进入香港特区须办批准手续及港人在内地所生子女居港权的问题,显然属于中央管理的事务和香港特区与中央关系的重大问题,并非只是特区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终审法院应在作出不可上诉的终局判决前,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有关条款进行解释。但终审法院自行作了解释,而且解释又不符合基本法的立法原意。因此,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有关条款的立法原意作出解释,完全符合法律的规定。
  王家福委员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基本法有关条款的解释,并不代替香港终审法院对具体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不会影响香港特别行政区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他说,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立法解释权,重申香港基本法有关条款的立法原意,是要防止该判决给今后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那种担心香港司法独立会因此受到损害的顾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他强调,香港基本法是香港特区的基本法律,香港特区的各种制度、法律和政策以及司法行为,都必须以香港基本法为依据。维护香港的法治,首要的是维护香港基本法,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基本法,依照基本法治理香港。
  吴树青委员说,根据香港特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在执行基本法的过程中遇到特区自身难以解决的困难,请求中央人民政府予以协助,建议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的有关条款,符合基本法赋予行政长官的职权。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解释香港基本法有关条款的议案,就是国务院应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请求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
  朱育理委员说,维护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一定要严格遵守“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一定要按照基本法办事。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作出立法解释,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香港基本法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维护“一国两制”方针,贯彻实施基本法,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今天的分组会议上发言的委员们对解释草案普遍表示赞同。出席今天分组审议并发言的,还有应邀列席本次常委会会议的部分香港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在京开幕
  李瑞环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开幕式前会见国际建协官员及中外建筑师代表
  来自世界各地的6000多位建筑师代表聚集一堂,就21世纪建筑学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广泛交换意见
  本报北京6月23日讯 新华社记者张荣典、本报记者武卫政报道: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全国政协主席、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李瑞环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
  李瑞环说,在世纪交汇之际,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6000多位建筑师代表聚集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就21世纪建筑学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广泛交换意见,这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瑞环说,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20世纪也是人类社会蒙受巨大灾难的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破坏,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日益恶化,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李瑞环强调,值此关键时刻,人类应该冷静深入思考,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应该积极探索新路。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构造者的建筑师,长期以来,为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他们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作为。他说,要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尊重客观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建筑师的神圣职责。要注意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要高度重视和努力保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格,使普遍性的文明成果寓于不同的个性之中,使建筑丰富多彩。要坚持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建筑师必须对历史负责,对祖先负责,对子孙负责,重视保护前人遗产,努力给未来创造财富而不是留下包袱。要做到建筑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建筑师必须重视建筑学的研究、运用,必须及时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变化,借鉴和体现其他学科的综合成果。
  李瑞环说:中国建筑文化对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几千年来,中国建筑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沃土上发展,有很多技术上和艺术上的创造。中国文明博大精深,得益于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诸多文明成果,得益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这次国际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各国建筑同行互相切磋、交流合作的机会。我们愿意很好地向大家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共识,共同构筑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讲话全文另发)
  建设部部长、大会组委会主席俞正声在开幕词中说:本届大会是国际建协成立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在亚澳地区举办的盛会。时值世纪之交,大会承担着总结过去,探索未来的重任。作为本届大会承办国,我们感到非常的荣幸。
  他说,以“21世纪的建筑学”为主题的本届大会承担着回顾总结20世纪,规划21世纪的历史使命。中国建筑师、建筑界同仁愿在以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建筑师的交流,寻求更加广泛的合作,共同促进世界建筑业的发展与繁荣,共同营造美好的未来。
  国际建协主席莎拉·托佩尔松女士在开幕词中感谢中国政府提供了举办这次大会的机会,使世界各地的优秀建筑师们能在这个文明古国欢聚一堂。
  北京市副市长汪光焘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在开幕式上致了欢迎辞。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建设部副部长、大会组委会执行主席叶如棠,有关部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国际建协的官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6000多位建筑师代表出席了开幕式。
  开幕式前,李瑞环先后会见了与会的中方代表和托佩尔松女士等国际建协官员以及世界著名建筑师代表。
  在为期4天的大会期间,中外建筑师们将从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文化、建筑与技术、建筑与城市、建筑学与职业精神、建筑教育与青年建筑师等6个方面发表学术报告,进行专题交流。大会组委会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展览并将组织100多场专题学术研讨会和讲座。本届大会之后举行的国际建协第二十一次代表会议还将讨论形成“北京宪章”等重要文件,这些文件将对21世纪的建筑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附图片)
  全国政协主席、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李瑞环会见国际建协主席莎拉·托佩尔松(右一)等国际建协官员和世界著名建筑师代表。新华社记者 白连锁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就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国家计委提出把握好六项重要原则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索研)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日前在此间表示,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是关系到21世纪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部署的重要工作,一定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注意把握好六项原则。
  在谈到“十五”规划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时,曾培炎指出,做好“十五”规划工作,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搞好宏观调控。在全面总结20年来特别是“九五”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下个世纪前5年的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发展重点和重大政策,勾画到2015年的发展蓝图。
  曾培炎指出,研究和制定“十五”规划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六项重要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遵循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深入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协调;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贯彻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开发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他特别强调,在制定全国“十五”规划时,要把加快西部开发这一战略重点充分考虑进去。他透露,中央将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优先安排水利、电力、交通、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项目。中西部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加快改革开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
  据了解,“十五”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将在2001年3月前完成,并于同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敢闯敢试 追求一流
  本报评论员
  兖州矿业集团在全国煤炭系统创出了6项第一,有些指标达到和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可喜可贺。这些成绩不仅属于兖矿,也是国有企业的荣誉。兖矿的成绩给人以信心,其做法给人以启示。它再次证明,国有企业即使是面临严峻局面的企业,只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是完全能够走出困境,在市场经济中大展宏图的。
  兖矿集团能够有今天的成绩,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兖矿领导班子有一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敢闯敢试,追求一流的精神。这种精神突出地表现在他们自我加压主动改革上,敢于在改革上有所突破。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就企业本身来说,主要是企业制度、经营机制和思想观念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缺乏市场竞争力。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最根本的是深化改革。要深化改革,就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开拓,敢闯敢试,追求一流的精神。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无论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是形成企业内部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都不是容易的事,都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需要我们知难而上。中央提出,要用三年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走出困境,使大多数国有骨干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今年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一年,任务十分艰巨。没有一种主动改革的精神,没有一种敢于大胆突破的思想状态,难以完成这项任务。
  积极推进企业改革,企业领导者要有好的精神状态,从本企业实际出发,依靠职工群众,寻找适合本企业的改革之路,尽快增强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有好的精神状态,保护企业改革的积极性,为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热情支持企业创新探索。政府部门也要加快职能转换、政企分开的步伐,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负债过高和社会负担沉重等问题,把企业内部改革和外部改革相结合,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不久前,党中央决定在今年秋天召开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将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就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今年以来,江泽民总书记几次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强调坚定信心,开拓前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攻坚战。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时机很好,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按照党中央的部署,锲而不舍地努力,力争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张贴标语要文明
  马布丁
  日前下乡,在一村委会的墙上看到两幅标语,一幅是:谁超生,就要狠罚谁!另一幅是:谁窃电,就要狠治谁!
  超计划生育,违反国家政策;盗窃国家电力资源,触犯国家法律,应该依法进行惩处。但是,如果不讲政策,不依法律,随意狠罚、狠治,既不文明,也不合法,模糊了国家的政策界限和法律界限,反而不利于做好工作。
  标语口号是对群众进行政策法规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言简意赅,上口易记,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因此,标语口号不但要文明,而且要准确,要符合国家政策、法规,同时要以正面宣传为主。
  在农村,像这类不文明、不准确、不合法的标语口号并不鲜见。有关部门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清理,以免误导,招人反感。


第1版(要闻)
专栏:

  “冒”出来的放顶煤
  ——兖矿集团的改革发展之路(一)
  本报记者 彭嘉陵 王政 白天亮
  煤炭工业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是夕阳产业,煤矿给人们留下的似乎是“傻大黑粗”的印象,然而兖州矿业集团却以技术先进、高产高效、职工待遇好而成为全国煤炭行业的排头兵。百里矿区一片欣欣向荣,兖矿恰如初升的朝阳灿烂夺目。
  兖矿集团业绩中有几项硬指标在行业内外令人瞩目:10年前,企业生产规模和经济实力在国内20家特大型煤炭企业中列末位,去年在全国多数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亏损的情况下,兖州矿业集团实现利润6.49亿元。兖矿已连续三年利税总额、销售收入、单产水平等6项指标在全国煤炭行业名列第一。
  兖矿的劳动生产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员效率每工8.896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79倍,超过了德国、波兰的水平。兖矿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37万元,集团内基本无下岗职工。
  同样面临全国煤炭产量过剩、煤价下滑、煤款拖欠等问题,同样存在企业办社会等沉重负担,兖矿为何能风景这边独好?固然有矿龄短、装备好等因素,但记者在采访中感受到,最关键的还是兖矿以敢闯敢试、争创一流的精神,突破技术难关,依靠科技创高效;大胆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依靠改革求发展;早一步迈向市场,适应市场,依靠市场求生存。兖矿的职工说,没有这几条,兖矿今天也许同很多煤矿一样还在困境中徘徊。
  让我们先看看兖矿的技术创新之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好一个放顶煤
  在兖矿集团东滩煤矿,记者来到800米井下,只见一排排液压支架支撑起几十米宽的工作面,采煤机伸出直径1.8米的圆形切割刀飞速旋转切向煤层,煤炭一片片破碎,滚滚乌金由皮带运输机源源运出。
  东滩煤矿去年产煤540万吨,令人难以相信的是,只有两个工作面,240名采煤工。而按原来的设计,东滩矿年产能力只有400万吨,需要工作面6个,采煤工1500人。兖矿在全国较早实现了“一矿两面”或“一矿一面”。从1990年到1998年,兖矿原煤生产人员从2.45万人减至1.6万人,产量却从969万吨增至2179万吨,原煤全员效率每工8.896吨,是原来的5倍多。井下所用人员与国际水平接近。
  高产高效哪里来?技术创新中来。
  谈到兖矿的变化,兖矿人无不说起“放顶煤”。兖矿集团董事长赵经彻一再强调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作为传统产业的煤矿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焕发青春。放顶煤就是他们的核心技术。这项技术去年获得了煤炭行业唯一的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兖矿矿井建设施工技术曾获得过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一个企业获得两项中国科技大奖实属罕见,兖矿对技术进步情有独钟由此可见一斑。
  煤炭行业是高投入的行业,建设一个矿井需投资几亿、十几亿元,必须有高的产出才能分担巨大的建设、生产成本,才会有效益。兖州矿区虽然煤质好,但埋藏深(地下七八百米),煤层厚(平均8.43米),开采技术难度大。从70年代开始建设,国家就要求把兖矿建设成全国的现代化样板矿区。为此,投入了数十亿元资金,陆续从世界主要采煤国引进先进设备,兖矿实现了综合机械化采煤。1990年全矿区产量近千万吨,综采队最高年产136万吨,这在全国已是先进水平,但一算效益账,当年却出现巨额亏损。
  产量没有更大突破,兖矿就不会有效益,就不会有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率、增加单产,已是关系兖矿生死存亡的大事。
  兖矿把目光盯在了“综采放顶煤”上。兖矿煤层厚达八九米,过去要从上至下分三次开采,一次采二三米,就像吃雪糕,从上面先咬一口,再咬第二口、第三口……不过,在地下采煤可没有吃雪糕那么容易。分层开采,采一层就要挪动安置一次采煤设备,就要搞一次支撑保护,生产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单产水平一直难有较大突破。
  所谓综采放顶煤技术,就是综合机械化采煤加上顶部放煤,八九米厚的煤层,先用采煤机开采下面二三米高的煤,上面六七米厚的煤则利用自然压力使顶部的煤炭破碎、塌落,然后由放煤机放出。这样就把应一口口吃下的雪糕一口吞下,即变三次采出为一次就将厚煤层全部采出。它的好处显而易见:极大地简化生产系统和生产环节,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明显提高产量。采用这项技术后,节省3/4巷道和2/3设备占用,仅这两项就降低吨煤成本10元,一年增加收益1.5亿元。
  风险再大也创新
  樱桃好吃树难栽。放顶煤好,可是太难,难得被判了“死刑”。放顶煤理论是欧洲人在本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但长期以来四大技术难题没有解决:煤尘量大、自燃发火、瓦斯难治理、回采率低,因而一直未能得到推广运用。要搞综采放顶煤,必须将这四大难题同时解决。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在技术上取得突破,还要攻克装备、安全等一道道难关,调整井下采区和工作面布置以及相应的配套体系。最头痛的是安全问题。我国80年代初曾在几个煤矿试验放顶煤,但均出了重大事故,无一例成功,因此,上级主管部门明令禁止试验。就在兖矿开始试验放顶煤时,有关部门还专门发来传真:不准下井搞试验,谁下井谁负责。
  搞放顶煤,就意味着冒风险:出事故,担责任,丢乌纱帽。这确实让兖矿领导班子好一阵为难。有时想想,不搞也罢,当时兖矿在全国煤炭系统效率、效益属中等偏上,日子还算过得去。何必冒此巨大风险?但是,如果放弃,兖矿将沿袭我国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矿的老路,用人多、效率低、效益差,甚至无法摆脱亏损的阴影。
  当年周总理亲自确定了开发兖矿、建立现代化样板矿区的计划。说起周总理的嘱托,兖矿人至今仍激动不已。建设一流的现代化矿井,成了兖矿人的历史责任。如今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使兖矿人难以安于现状。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促使赵经彻等兖矿的决策者放弃了计较个人得失,决定冒冒风险,要在放顶煤技术上有所突破,给兖矿打出一片新天地。
  冒风险并不是蛮干,敢闯敢干要与科学态度结合。经过无数次的论证,他们认为,放顶煤技术在理论上是成熟的,只要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就能成功。他们精心组织,精密部署,做了多方面的准备,悄悄地干了起来。组织了8个攻关组,在兴隆庄矿选择了一个较小的工作面进行试验。
  为了减少失误,加快进度,兖矿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与国内一些大学、科研院所合作,进行了一系列攻关。为了解决好关键的防火问题,他们开发出五种新材料,并采取了一些新工艺,如凝胶、堵漏风、留煤墙、预测预报等,很好地解决了采煤发火的问题。随后,防尘、防水、回收率低、设备配套等难题也都一一得到解决。
  有志者事竟成。1992年底,放顶煤试验终于获得重大突破。成功的喜悦自不必说,他们迅速将这项技术推广到全矿区,很快,几大主力煤矿年产均升至200万吨左右。
  不争一流誓不休
  一个矿年产200万吨,当时在国内已经是较高水平,但兖矿并不满足。他们的目标是“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此,他们自我加压,不断探索和完善综采放顶煤技术。1993年起,煤炭企业被逐渐推向市场,兖矿是首批主动要求走向市场的煤炭企业。这又给自己增加了压力。压力更坚定了兖矿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信心。
  技术难题解决了,但许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必须加大工艺革新的力度。一是加大投资。1993年以来,兖矿每年用于改进放顶煤技术的投入高达4000多万元。二是鼓励各采煤队改进技术创高产,兖矿制定了十分诱人的激励政策。从单产达到200万吨那年即1994年起,每年制定一个产量、安全、效率、效益等考核指标,完成指标的队和矿都给予重奖。1998年,获得全国第一、年产量达到501万吨的东滩矿综采二队得到335万元的奖励。不仅如此,职工收入与煤炭产量密切相关:年产200万吨,采煤队人均年收入2万元,年产300万吨,人均年收入3万元……去年,东滩矿一线采煤人员人均年收入达到令人羡慕的5万元。
  对工程技术人员,兖矿大胆使用,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只要有本事,不讲年资、不论年龄,都予以重用。当年刚30出头的黄福昌,就是这样当上兴隆庄矿负责放顶煤试验的副总工程师的,如今虽仅38岁,却已成为集团总工。
  全体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人人争着下井,人人争着搞革新,创高产。在兴隆庄矿,两个采煤队每年都要靠比擂才能决定谁当主采队。职工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在许多工艺上作了进一步改进,使整个技术日臻成熟。各采煤队谁也不服输,你去年创了第一,我今年超过你,明年可能又被另一队超过。几大主力矿产量翻着番上升。
  兖矿创出的新纪录不断被自己刷新:单产从300万吨、400万吨直至500万吨。自1994年以来,兖矿的矿井开始跻身全国煤矿单产前几名。1998年,兖矿的4个主力煤矿则包揽了全国煤矿单产的前4名,全部被评为全国“特级高产高效矿井”。
  同等条件下,国际上能达到年产500万吨的采煤队也不多见,因而兖矿几大主力矿成为世界上效益最好的矿井之一。正因为高产高效,使兖矿在国际市场煤价大幅下滑、在被普遍认为成本较低的澳大利亚一些煤矿都纷纷倒闭的1998年,煤炭出口了621万吨。
  在近年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兖矿煤为何有竞争力?关键是成本低。1998年,兖矿吨煤成本是90元左右,而不少煤矿是140元。每吨50元的差价,正是兖矿的制胜之本。
  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率,高回报。这就是兖矿走过的技术创新之路。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在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新华社北京6月23日电 全国政协主席、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组委会名誉主席李瑞环出席了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讲话全文如下: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在世纪交汇之际,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6000多位建筑师代表聚集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就21世纪建筑学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问题广泛交换意见,这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矛盾,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并以大会组织委员会名誉主席的名义,向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即将过去的20世纪也是人类社会蒙受巨大灾难的世纪。连绵不断的战争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破坏,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带来了严重影响,使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日益恶化,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值此关键时刻,人类应该冷静深入思考,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应该积极探索新路。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直接构造者的建筑师,长期以来,为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也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作为。要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自然是慷慨的,它给了人类种种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大自然是苛刻的,它对无节制的索取必然给予无情的报复。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破坏自然的能量也日益增大。尊重客观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建筑师的神圣职责。要注意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在国际交流日益广泛、频繁的情况下,建筑师要时刻把握世界的发展趋势,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跟上不断前进的时代潮流;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努力保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风格,使普遍性的文明成果寓于不同的个性之中,使建筑丰富多彩。要坚持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建筑必然受到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因而总是带有时代的特征;建筑特别是一些重要建筑有着较长的寿命,它将存留于未来,又影响着未来,建筑师必须对历史负责,对祖先负责,对子孙负责,重视保护前人遗产,努力给未来创造财富而不是留下包袱。要做到建筑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结合。离开建筑专业知识,建筑师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必须重视建筑学的研究、运用;建筑又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诸多学科领域,建筑师必须及时了解其他学科的发展、变化,借鉴和体现其他学科的综合成果。
  中国建筑文化对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00多年前中国哲人老子提出的“安其居,乐其业”的理想,至今仍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几千年来,中国建筑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沃土上发展,有很多技术上和艺术上的创造,形成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建筑、城镇和风景名胜。中国文明博大精深,得益于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诸多文明成果,得益于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世界文明的前途就是中西文化优秀部分的融合,以形成一种有利于全人类进步的文明。这次国际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世界各国建筑同行互相切磋、交流合作的机会。我们愿意很好地向大家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共识,共同构筑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
  世界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确实十分严重,确实令人忧虑,确实值得重视。一切负责任、有良知的人们,都应该行动起来,献身于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事业。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尽管前进的道路崎岖曲折,但世界总是向着更加文明、更加理性、更加进步的方向发展,人类创造的巨大文明必然为人类造福,而不会用来毁灭人类自己。我们对未来充满着信心。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