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

  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王伟光
  内容提要:●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与阶级社会的利益矛盾相比,既有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也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必须坚持以经济方法为主,同时还要注意综合运用其他多种方法。
  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江泽民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一系列希望全党结合学习和工作进行思考的重大课题,关于如何全面认识和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就是其中之一。二十年来的改革实践证明,只有从物质经济利益根源上对人民内部矛盾进行深刻的、正确的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物质的、经济的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和变化的根源。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诸矛盾的前提。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就必须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社会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存在形式。有关系就有差别,有差别就有矛盾,一定的利益差别表现为一定的利益矛盾。适当地保持一定的利益差别,于社会发展是一种动力,会产生利益激励机制,推动人们去积极工作,以谋求更多的利益。利益矛盾处理好了,于社会发展有利;利益矛盾处理不好,于社会发展不利。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国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决定了在人民内部必然存在复杂多样的利益矛盾。
  第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如果加之分配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存在一定的分配不合理现象,就会使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更为突出。
  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存在公有制经济成分,还存在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其他形式的经济成分;不仅公有制内部存在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而且在混合所有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经济实体中可能还存在多种所有制成分,这就决定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复杂性。如: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着利益矛盾,存在着这一部分劳动群众与那一部分劳动群众的利益矛盾;在公有制内部,存在着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这种实现形式的国有企业与另一种实现形式的国有企业的利益矛盾,甚至同一个公有制企业内部还存在着这部分职工群众与那部分职工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私营经济内部,存在着雇员和雇主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私营经济之间,存在着不同私营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等等。
  第三,在复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背后,贯穿生产、交换、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隐藏着错综复杂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如在生产过程方面、资源分配方面、交换流通和消费方面,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商品生产者与商品流通者、消费者之间都存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矛盾。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人们经济利益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这也是决定人们收入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分配形式,此外还有非按劳分配的形式(如按生产要素分配等),这就决定了人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矛盾。
  第五,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道德素质还不够高,文化道德发展的相对落后与分配领域内突现的利益矛盾并存,使得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愈加尖锐。
  第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看,初级阶段上层建筑的不成熟性,强化了本来就已相当突出的利益矛盾。比如,当官僚主义现象和领导干部中的腐败问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时,如果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健全,群众无法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手段去加以有效的制止,那么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就可能转化成激烈的利益冲突。
  第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往往还与复杂的国际环境密切相联,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矛盾格外复杂和尖锐,从而给正确区别和处理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问题增加了难度。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复杂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现实的、历史的原因,决定了利益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
  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性质、特点和表现
  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由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包括: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地区与地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矛盾;工人阶级同农民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同私营企业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自内部的矛盾,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经营者内部的矛盾;领导同群众之间的矛盾,上级同下级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矛盾,个人之间、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分别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领域表现出来,其中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是一切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存在、发展的物质经济根源,是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根源性、主导性矛盾。
  利益矛盾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私有制社会中的对抗性的利益矛盾,它表现为对立的阶级矛盾;二是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但还存在旧的社会分工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的利益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消灭了对抗性利益矛盾存在的社会制度基础,但它还保留有一些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因而在人民内部还存在着一般来说是非对抗性的利益矛盾。
  无论是阶级社会,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都存在着利益矛盾。然而,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与阶级剥削社会阶级利益矛盾相比却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利益矛盾的性质不同。阶级剥削社会的利益矛盾是对抗性质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的矛盾。根本利益一致指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群众之间没有根本对立的利益矛盾,却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要求和利益源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营经济内部,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利益矛盾也同旧社会剥削阶级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敌对性质的利益矛盾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也属于人民内部的非敌对性质的利益矛盾。
  第二,利益矛盾存在的领域不同。在阶级剥削社会中,利益矛盾突出地表现在生产领域。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利用其占据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支配权,剥夺和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而劳动者的劳动量与其物质利益的实现量不成比例,这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矛盾在生产过程中就体现出来了。社会主义基本上消灭了劳动剥削、劳动对立的社会基础,在生产领域里劳动者首先是为自己劳动,是为了直接实现自身的利益,以及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整体利益而劳动,劳动者之间、劳动者和管理者之间不存在对立的利益关系。由于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关系造成了事实上的分配不平等,造成了生活资料分配上的差别,使得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间的利益矛盾突出反映在分配问题上。
  第三,利益矛盾的解决办法也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利益矛盾的解决办法,既不能以改变社会主义现行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前提条件,也不能以消灭、否定矛盾中的一方为前提条件。一句话,不能最终以社会革命的办法、以暴力斗争的办法来解决。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完善,通过建立适当的经济和政治体制,发展生产力的办法来解决;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运用经济手段、思想政治工作、民主法制等途径,以利益调整、利益协调的办法来解决。
  现实生活中,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际关系上具体表现为:
  第一,全体劳动者同部分、个别劳动者,这一部分劳动者同那一部分劳动者以及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利益矛盾。国家利益代表全体劳动者的利益,企业、群体利益代表部分劳动者的利益,国家利益同集体、群体和个人利益的矛盾直接表现为全体劳动者同部分劳动者、个别劳动者的矛盾。不同企业、不同群体作为这一部分劳动者和另一部分劳动者的代表,它们各自要求增加本群体的利益,于是集体、群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就直接表现为这一部分劳动者同那一部分劳动者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必须承认和尊重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因而劳动者个人之间就会因利益差异而产生利益矛盾。
  第二,领导者、管理者同普通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各个经济单位的领导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代表,他们通过行使各级政权和各个经济组织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掌握着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取向。这样,人民内部的利益就表现为上一个层次的领导者、管理者同下一个层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利益矛盾,表现为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不同层次的领导者、管理者同劳动个人、集体之间的利益矛盾。领导者和管理者同劳动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领导者和管理者不是作为个人利益的主体,而是作为国家、集体利益的代表同普通群众发生矛盾关系,这时领导者和管理者之间,他们同劳动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就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第二层含义是,作为一种社会分工,领导者和管理者群体也有自身的特殊个别利益,他们作为特殊利益的主体同劳动群众之间发生的矛盾,实际上是个别特殊利益之间的矛盾。例如,当个别领导者把不合理的个人利益要求强加给整体利益时,就会同群众利益发生矛盾,也会同坚持整体利益的领导者发生利益矛盾。
  第三,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同国家各级政府的领导、管理者以及劳动群众整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个体私营企业的劳动者同国有、集体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利益矛盾,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之间以及他们同国家、公有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矛盾,私营企业的雇主、经营者与雇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体私营经济同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是两种不同经济成分,这就使得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其代表的劳动群众和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由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劳动者同个体私营企业的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上也有一定的差距,使得这两部分劳动群众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由于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起作用,不同的私营企业经营者、不同的个体经营者之间、私营企业经营者同个体经营者之间也都存在一定的利益矛盾。另一方面,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营者也是群众,作为群众也会同国家各级政府的领导者、管理者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矛盾。
  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因此,我们必须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利益关系的特点,提出协调不同利益关系的对策,正确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时,强调“必须经常注意从生产问题和分配问题上处理上述矛盾”,提出用经济办法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也提出“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经济方法是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统筹兼顾、全面安排”是确定解决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经济方法的基本原则。当然,在以经济方法为主的前提下,还要注意综合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民主法制和行政手段等多种方法。
  第一,构筑一个适应复杂利益关系格局,充分发挥利益的杠杆作用,调动不同利益群体积极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体制。所谓利益关系,其实主要就是各利益主体、群体之间的利益格局关系。每个劳动者的个人利益、每个利益群体的群体利益是支配个人和群体从事生产的激励力量。然而,各个群体的合理利益、每个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失去整体利益制约的个别特殊利益的趋向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要兼顾好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兼顾好不同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的利益,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分配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宏观调节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分配和调节各方面的利益。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群际关系的复杂化,必然造成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复杂化,这就需要进一步改善党的领导,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和疏通社会各阶层的参政范围和参政渠道,分层次、分领域地做好各方面的思想工作,从而建立一个适合各个利益群体协同共进、充分发挥各自积极性的良好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提供一个公平合理、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群体是以自己所得利益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经济效益的,都希望以最少的劳动消耗取得最多的收入,这就需要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来进行社会分配。而在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由于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市场机制的发育还不够完善,这就从客观上给许多投机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使得利益分配不合理。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通过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为各个利益群体提供一个平等而合理的竞争环境。
  第三,加强对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调查研究,把统筹调节群际矛盾的决策建立在对利益关系的科学分析上。必须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群体有一个明晰透彻的分析,充分掌握各个群体形成的条件、原因以及群体意识和群体利益要求,充分把握群际关系的特点、群际矛盾运动的规律,以便制定正确的群际矛盾调节对策。
  第四,运用政策、法制、思想教育和道德的力量,合理地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其中有些差别会给社会带来种种负效应,给社会各个利益群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加大利益群体之间的消极攀比心理,进而引起摩擦乃至发生冲突。因此,在做好经济调节的同时,还必须通过政策、法制、思想教育和道德的力量加以调整。要通过思想教育,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根本利益与暂时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鼓励人们多讲奉献。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正确运用税收、利率等经济调节手段,运用党和国家的政治影响以及各项行政纪律手段,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逐步调整和解决各种问题,以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利益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当然,解决好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最根本的还是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导全国各族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面对各类复杂的利益矛盾,应当敢于负责任,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做好各项工作,大力开展反腐倡廉斗争,努力克服官僚主义,注意工作方法,关心群众生活,积极化解各类利益矛盾。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发展特色农业的四个支点
  赵铁峰 赵学明
  经过二十年的改革,我国农业生产有了长足发展,正处在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能否尽快而顺利地实现这一转变,关系到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交换经济,而交换的需要是因社会分工而产生的,由于人们只从事自己有优势的产品的生产,所以才带来了交换的繁荣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见,我国农业要顺利实现从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跨越,就必须在发展专业化生产、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那么,怎样发展特色农业呢?我们认为,特色农业有以下四个支点。
  支点之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目前,我国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市场化程度已比较高,国外市场更是相当成熟,也就是说,我国尚未完成向市场化生产转变的农业面对的是已具雏形的市场化需求,甚至是国外发达的农业生产和市场经济。这既对我国农业的市场化发展带来了压力,也可以使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由于外部市场已较为成熟,我国的农业发展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决定适合各地实际的生产品种、质量和规模,如果对市场需求状况掌握得好,就可以避免盲目生产、无序竞争、增产不增收的情况。而发达国家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比如,东北大米以其口感好、营养丰富而备受消费者欢迎,而辽宁省开原市的大米在东北又小有名气,产量也高。因而,我们决定在有条件的乡镇建设优质无污染的绿色稻米生产基地,选择口感好、产量高的品种为主栽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不施化肥和农药,不用污染水,增添清理、抛光、包装设备,生产出免淘洗的优质米,先打入省内市场和东北市场,然后攻克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
  支点之二:立足于自身优势
  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是市场经济的精义所在。也只有立足于本地优势,才能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原农业发展的优势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大,具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二是水稻面积大,实有四十多万亩,灌溉水源基本无污染,具有建设优质米生产基地的条件。三是山区面积较大,占全市区域面积的70%左右,经济林木资源丰富。四是历史名牌多,开发前景广阔,具备了用名牌占领市场的优势。围绕发展特色农业,我们将集中抓好“三个开发”和“四个调整”,即开发历史名牌、开发精品示范工程、开发山区资源;调整粮食作物结构、种植业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从而尽快解决有资源、无效益,有名牌、没产业的问题,充分挖掘潜力,推动开原农业向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支点之三: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精深加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而且能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引导社会消费。农产品加工业既是特色农业的合理延伸,又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点。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具有本地资源特色、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对农业生产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并使这些企业逐步向龙头企业过渡,进而形成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经营体系。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市场化的重要途径。
  支点之四:坚持科教兴农
  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素质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条件下发展特色农业,已不能仅仅满足于发挥资源优势,还必须拥有农业科技优势和劳动者素质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巩固既有优势、开发新的优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开原大豆在解放前就已出名,开原市农科所通过科研攻关又培育出了开育十、开育十一等优良品种和一批很有发展前途的后备品系。目前,开原大豆大部分作为种子销往辽南各市和南方各省,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应用和成果引进的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农村中学、农函大、农广校和农技校构成的培训体系,对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进行了重点培训。为了把培训成果落到实处,推行了农业科技承包责任制,推广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1998年,共落实科技承包项目二十四项,承包的经济效益达到二亿二千万元。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示范的作用和力量
  史仝武
  人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教重于言教”。成语中也有诸如身先士卒、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等,这些不同的说法,究其实质,都强调了示范的作用。领导干部作为各项事业以至整个社会的组织者、领导者,其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在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给广大群众作出表率,以其行动起到实实在在的示范作用。领导的本义就是带领并引导的意思,而示范则是做出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
  示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苏氏家语》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所谓“善教”,其关键在于身教。试想,若孔子满嘴污言秽语,整日骂不绝口,其家儿又怎么会不知骂呢?若曾子常常横眉立目,动辄大发雷霆,其家儿又怎么可能不知怒呢?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声无息的熏陶,会自然而然地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示范是一种直观的、现实的、可供仿效的形象教育,它可以起到言行一致的导向作用。无数经验证明,真正了解一个人,不仅要听其言,而且更重要的是观其行。如果一个人言行相悖,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舍其言而以其行作为对该人的评价依据。从根本上说,领导者影响被领导者的过程也是如此。所以,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领导者的言论,而是领导者的实际行动。古人早已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并且明确提出,“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
  示范是领导者内心世界的外化,它不但是联结领导者自身主观和客观的纽带,而且在把广大人民群众引向伟大事业彼岸的过程中,必将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漫长征途中,许许多多的共产党人和领导干部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使我们的事业永远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但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存在着表里不一,言行相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江泽民同志曾严肃指出:“我们再三讲‘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己不正焉能正人的道理。比如作报告,即使你再会讲,但是你讲的和做的不一致,只要有一个这样的事例,就把你讲的完全否定了;相反,你虽然不会讲,但你能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其效果就会大不相同。我们要像焦裕禄那样,做出榜样来。”
  “做出榜样来”,就是要充分发挥领导者的示范作用。示范,作为无声的教育,它比明理言志更为深刻、清晰;作为形象教育,它比抽象议论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更具有说服力;作为现身说法的教育——如果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那么领导者运用自己的示范作用这个明亮的窗口就能向被领导者展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充实的世界,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高尚的世界,并为被领导者通往这一世界构筑桥梁,竖立界碑,拨正指针,架设航标。这样,被领导者就能从领导者的示范作用中学到把握自己生命风帆的人生真谛,坚定不移地朝着远大目标,劈波斩浪,奋力前行。


第9版(理论)
专栏:理论武装工作园地

  健全制度改进方法完善机制
  包头市强化中心组理论学习
  本报讯 内蒙古包头市各级党委中心组联系地区实际学习邓小平理论,在学习中强化制度建设,注重学以致用,把学习理论的过程变成了统一思想、完善决策、促进发展的过程,在全市形成了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
  十五大以后,为把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的学习提高到十五大要求的新水平,中共包头市委在认真总结以往理论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发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意见》,就中心组学习的指导思想、学习组织、方法运用、措施保障、学习考核等方面,分别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发布以后,包头市建立并完善了领导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对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学习考核,并把考核结果直接与年度考核挂钩,使这一制度落到了实处。
  包头市各级党委中心组在坚持和完善各项学习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抓好领导带头、典型示范和考核奖惩这三个环节,注重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通过读书会、报告会、座谈会、看录像、听录音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围绕中心工作开展学习讨论。党的十五大后,市委中心组针对包头市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与先进地区差距拉大,干部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循守旧、怕担风险、不求进取等思想观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十个专题开展学习讨论,按照自治区党委“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效益”的思想,提出了抓好重点、突破难点、扶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发展思路。
  二是坚持制度建设与学风建设紧密结合。各级党委中心组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同时,把培育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包头市是重工业城市,大中型企业比较多,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下岗职工比较多。针对这一情况,各级党委中心组始终把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使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三是坚持调查研究与专题讨论紧密结合。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是包头市各级党委中心组的一项重要学习措施,并已形成制度。市委中心组成员每人联系两个企业、两个乡村、两个委办局,由点到面,形成网络。近年来,市委中心组还先后组成了“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农牧业产业化”等调研小组,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写出了一批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有指导作用的调研报告。
  四是坚持专家辅导与自己宣讲紧密结合。在学习中,除聘请有关专家作专题辅导外,中心组成员结合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给基层党委中心组进行宣讲辅导,形成了上下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机制。(李淑岚 姚凤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