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特色之乡

  五常稻香
  本报记者 胡斌
  出哈尔滨南行近百公里,便来到黑龙江省五常市,这里是闻名全国的水稻生产五强县之一。
  5月的五常正是春耕时节,万顷稻田里到处可见人们整地、插秧的忙碌身影。那一行行秧苗像是写在黑土地上的诗行,在阳光下泛着油油的绿意,着实惹人喜爱。
  五常从1835年开始种植水稻,至今已有165年的历史,但赢得“水稻王国”的美誉还是近些年的事。如今,五常市的水稻种植面积达130多万亩,居全国五强;更为重要的是,五常的大米质量好,五优稻一号在一些城市竟把泰国香米挤出了市场,“膳常龙”精制粳米更是在世界粮食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食品金奖”。
  五常的大米为何这般好?曾任市农办副主任的市委宣传部长丁顺为记者解开了这个谜。他半开玩笑地说,这是因为大自然偏爱五常。首先是水。五常境内河网密布,有拉林河、阿什河等大小河流97条,还有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龙凤山水库。五常的水质好,无污染,且富含矿物质,为“绿色水稻”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是土。这里的黑土腐殖质含量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抓起一把都能捏出油来。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更为重要的是五常走出了一条科教兴农的新路子。五常有160多年的水稻种植历史,当地农民积累了丰富的水稻种植经验,也涌现出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土专家,如培育出五优稻一号的农民技师田永太,发明了水稻“二次假枝育苗法”的农民石方全。经过这些土专家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常水稻栽培模式”:大中棚育苗、超稀植栽培、配方施肥、测深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科技进步在五常水稻生产中的贡献率已达到47.5%。1998年五常水稻总产7.8亿公斤,产值达12亿元,水稻已成为当地农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在五常的龙凤山乡,记者和五优稻一号的培育者田永太坐在一起品尝“长粒香”。饭一端上来顿觉香气扑鼻,吃起来更是越嚼越香。据介绍,这种米还有“不回生”的特点,吃剩的饭再蒸一次如同新米。记者一边品尝着“长粒香”,一边听田永太讲述“长粒香”的选育经过。那是1991年,田永太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一株水稻很特别,共有12穗,它的穗很大,颗粒也比普通米长。第二年他把这12穗种子种在试验田里,当年收获60公斤,他拿出25公斤到碾房里一磨,在场的农民惊呆了,都说从来没见过这样好的米。他把这晶莹透亮的大米拿回去在锅里一蒸,满屋飘香,吃起来味道更好。没几年,这个品种就在全市推广开来。今年2月10日,黑龙江省有关部门正式给这种水稻命名为“五优稻一号”。1998年,五优稻一号在全市推广了40多万亩,平均每亩增收270元,仅此一项,全市农民共增收1亿多元。
  内有农户做基地,外有龙头闯市场。今天的五常人在注重水稻种植技术的同时,也认识到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狠抓水稻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1996年,五常投资2亿多元先后建成了“汇鑫”等3家大米精加工龙头企业。在机声隆隆的车间里,记者看到,经过谷糙分离、刨光、色选等十几道工序,最后流泻出来的大米晶莹剔透,颗粒均匀。主人不无自豪地说,汇鑫公司的“膳常龙”牌大米已打入全国20多个省市,还远销到日本等国家。
  五常大米的名气大、卖价高,在北京燕莎商城,精加工的五常大米每公斤卖到10.8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外地的一些粮商常常盗用“五常大米”的标签。五常为了保护自己的品牌,在国家工商局正式为五常大米注册了商标,并号召农民用统一商标包装销售大米。今天的五常农民正努力把自己的特色产品变成名牌产品,他们已不再只把目光固守在土地上,而是投向更为广阔的市场。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深化“农”字文章
  中共河南杞县县委书记 崔新芳
  崔新芳,1955年生,大学文化。曾先后任河南尉氏县副县长、副书记,杞县县委副书记、县长。1998年12月任中共杞县县委书记。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许多地方总结出来的经验。杞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如何求稳求富求活,是摆在我们这些地方官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摸家底,比较主客观条件,我们理出了立足农业,深化“农”字文章,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目前我县农业从广度和深度来讲都还远远不够。从广度讲,由于受传统种植模式的影响和束缚,农民习惯于种植传统农作物,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从深度讲,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民与市场产销脱节还比较严重,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还很弱。
  针对广度不够问题,我们实施大农业战略:一方面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发展那些质优价高的农产品,变过去只追求产量增加为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寻求品种的改良和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提高畜牧养殖业等在农业中的比重。
  从深度上,我们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在农副产品的加工增值上做文章,拉长产业链条;加快示范园区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开发名、优、特、稀产品,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强化农产品销售。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区100多个,冷库60座及蒜片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粮、棉、蔬菜、花生等几大主导产业,培育了以苏木为中心的大蒜交易市场和阳固花生大市场。以苏木大蒜交易市场为例,已吸引了包括香港在内的近30个省区的客商,年贸易额突破3亿元。
  我们的农业产业化还刚刚起步,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我们坚信,只要扎扎实实地做下去,“农”字文章一样可以做大。
(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评说

  野生动物亟待保护
  主持 宣宇才 记者部编辑
  评说 马应珊 驻青海记者 郭伟成 驻上海记者
   刘霄 驻广东记者 张玉来 驻吉林记者
   张帆 驻云南记者 杜若原 驻湖北记者
   陈建伟(特邀)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
  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堪忧
  主持人:“慈心感物,有如韶武;龙翔凤集,百兽齐舞”,给野生动物以生命关怀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多年来,中国政府实施和完善了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发布了《国家重点野生动物名录》,同时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等国际公约,大熊猫、扬子鳄等珍稀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繁育成绩斐然。然而,我们也看到一些野生动物特别是濒危动物的生存环境还令人忧虑,需要再次唤起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马应珊:藏羚羊属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自80年代末开始,该物种遭受大规模盗猎,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据不完全统计,自1990年以来,我国森林公安机关共破获盗猎藏羚羊案件100余起,收缴被猎杀的藏羚羊皮17000余张、藏羚羊绒1100余公斤、各种车辆153辆,抓获盗猎藏羚羊的犯罪嫌疑人近3000人。专家们指出,如果偷猎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藏羚羊有可能面临灭绝之灾。
  张帆:云南省号称“动植物王国”,孟加拉虎的数量乐观估计也不超过20只,豚鹿、藏酋猴等13种哺乳动物,黑鹳、绿孔雀、短尾鹦鹉等6种鸟类,以及巨蜥、巨蟒,目前已成为高度濒危种类。
  刘霄:华南虎已被列入世界十大最濒危物种之一。根据野外调查,广东现在仅存6只,加上全国21座动物园饲养的53只,总数不过七八十只。一般而言,维持华南虎种群的延续至少要达到100只,如不立即采取措施,专家预计华南虎可能在50年内灭绝。今年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卢大力等12人在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建立地方性法规保护野生动物的议案,立即引起广泛反响,被认为是广东人的“自我革命”。
  张玉来:吉林长白山曾是东北虎咆哮的地方,70年代初还有70多只,现在估计仅存5至7只。
  杜若原: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鳍豚是我国独有的珍稀哺乳类水生动物,已经繁衍了2000多万年,专家们忧虑这个活化石可能在25—50年内消失。目前,白鳍豚的数量已经从1984年的300头左右降到不足100头。
  无节制掠夺动物资源是一种陋习
  主持人:人是动物最邻近的朋友,如今却成了灭绝它们的“屠手”。人们为什么如此无节制地攫取资源、破坏动物世界?
  张帆:经济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之间的矛盾是野生动物保护中的“硬钉子”。云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资源开发中破坏生态环境、殃及野生动物现象屡有发生。比如,西双版纳地区从60年代开始砍伐热带雨林种植经济作物橡胶,使亚洲象和绿孔雀分别锐减至目前的300头和800只左右。
  投入严重不足。云南省104个保护区,面积3000多万亩,绝大部分都分布在73个国家级贫困县,地县两级财政很难提供支持。中央和云南省财政拨付的保护经费,据计算平均每亩在1元人民币左右。云南省在全国率先每年拨付2000万人头费。辽阔的保护区,杯水车薪的投入,各项支出捉襟见肘。
  刘霄:沿袭千年的“嗜补”陋习使广东人吞吃了无数野生动物!别的不说,白云机场每天空运进来的成千上万只鸟,就全被烹光。号称“天上人参”的禾花雀在广东三水市的“禾花雀美食节”上,最多一年丧生了100多万只,国家林业局后来出面取缔了这一“吃鸟搭台,经济唱戏”的闹剧。穿山甲,现在越来越少。不久前,一位研究两栖爬行类动物的专家竟很难找到一只青蛙标本……
  张玉来:在市场无形的“第三只手”和非法暴利面前,各种保护措施显得苍白无力。在东北,一张黄鼠狼皮70年代初仅能卖1.75元,如今高达60多元,暴利让偷猎者铤而走险。
  马应珊:国际上的非法贸易是直接残害藏羚羊的罪魁祸首。境外某些国家一直开展藏羚羊绒、藏羚羊皮加工和贸易,1公斤生绒价格2000美元,一条300—400克藏羚羊绒织成的围巾价格高达3万美元,超过毒品的巨额利润,这怎能不让犯罪分子疯狂!
  郭伟成:近年来,吃蛇之风由广东一带向上海市蔓延,一家以吃蛇为招牌的连锁餐馆大发横财。市中心黄河路美食街上的餐馆家家卖蛇,大王蛇每500克88元,眼镜蛇、五步蛇等毒蛇每500克价格在300元左右,有的地方还卖蟒蛇。全市每年要吃掉1000多吨蛇。
  陈建伟:从广东、上海、湖南等地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我们对蛇的保护重视不够,在准备修改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增添蛇的种类。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从无到有,起步晚,管理机构呈上大下小倒三角形,机构不健全,基层工作十分薄弱。保护事业没有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迄今为止,没有进行过一次全国性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区多数建在偏僻的老少边穷地区,保护工作十分繁重。
  杜若原:不久前,湖北省野生动物保护站就爱鸟护鸟知识展开了一次小范围调查,27名调查对象中只有一名大学生稍微了解“爱鸟周”,其余26人全然无知。调查中,20个人称从没关心过鸟的存在。那些嗜好畜养珍稀鸟类者,将之视如掌上明珠。岂不知,网扑、贩运、买卖的整个环节中,鸟类的存活率为1∶20,这就意味着武汉鸟市每年出售的上万只野鸟的代价是几十万只鸟的牺牲。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至为重要
  主持人:2000多年前,中国的先哲就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自然界存在着和谐、共处的内在联系。那么,我们在着意改造客观世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刘霄:地球生物圈内的任何野生动物都有其独特地位。它们是人类的伙伴,是人类高效节能的生产力。一只燕子一年吃掉3万多只害虫,相当于5个农民喷药效果;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天能捕杀1000多只老鼠,等于保护了1吨粮食……在猫科动物的相互制衡下,林区无鼠害,维护了自然界的天然和谐。广东吃蛇成风,破坏了自然法则,于是鼠害肆虐,自食其果的南海、广州的几个镇不得不掏重金到市场购买蛇,放生到野外,成为重大新闻。
  杜若原: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建章教授说:地球本身是个“耗散”结构,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有效能量不断减少,资源趋于枯竭、物种趋于灭绝。当资源被人类开发利用,这种灭绝的过程就会加快,野生动物虽然可以再生,但是当利用的速度超过其自我更新的速度时,将使其成为耗竭性资源。
  张帆:野生动物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作为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作用的野生动物资源很难再生,专家们认为,一种物种的消失可能使20多个动植物物种受到影响,类似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出现在西双版纳,原来多姿多彩的热带雨林风光已经大为逊色,后果严重。
  陈建伟:野生动物资源也是我们成功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物质基础。正因为我们有效利用了丰富的物种基因,中国今天才成为了世界三大作物栽培中心,产生了杂交水稻、抗棉铃虫棉花等植物新品种。
  马应珊:专家预测,谁掌握基因,谁就赢得下世纪的主动权。在21世纪,生物工程所形成的产业将在一国的GDP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想在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必须尽快保留生物工程所需的丰富物种,建立起强大的基因储备。
  郭伟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发现野生动物的潜在价值,比如麝香具有抗癌作用,但是现在麝迹难觅,无法进行提炼。
  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路
  主持人: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有4400多种,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此外无脊椎动物不下100万种。我们不能将之仅仅作为天赐的财富,更应该承担起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这些财富的神圣责任,善待它们,才能善待自己。
  陈建伟:环境的污染有时可以通过更多的投入挽救回来,而生态系统、濒危物种的破坏或丧失将是永远不可挽回的。中国绝不以牺牲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但同时也反对纯保护主义,走的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道路。我们的方针是:以保护为根本,以发展促保护,保护与发展并重。
  张帆:首先要使干部提高认识,纠正先发展后保护、保护超前不适宜经济的发展等错误观念。其次要加强投入,把保护区的建设纳入中央财政的盘子里。三要保护与开发并举。在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以外的实验区允许有限度地发展生态旅游,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发展项目”,帮助当地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小群众与保护区的矛盾。
  刘霄:实施“绿色教育”,帮助国民树立人与动物平等的观念;引进“绿色GDP”概念,将资源、环境、生态的损耗计入经济增长成本。
  建立前沿科学家队伍。记者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看到,这些科学家经济状况窘困,建议濒危动物的研究应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中占据一席之地。
  张玉来: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在1989年和1996年分别作出了在全省范围内实行“轮猎”和“禁猎五年”的决定,现在林区中野鸡、野兔、野鹿、野猪等野生动物明显增多。
  马应珊:有必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野生动物卫生检疫,告诫人们爱护野生动物等于保护自己的健康。如今的野生动物已经受到水、空气、环境污染的影响,身体积累和沉淀了许多毒素,而且饭店宰杀的野生动物均没有经过任何卫生检疫。
  杜若原:探索人工繁殖驯化,形成一两个产业后,利用所获利润重新投入到新的物种保护事业中。目前,湖北省建立了200家养殖场、繁育中心,饲养的野生动物130多种,年产值3000多万元,既丰富了市场,又出口创汇。
  郭伟成:打击野生动物走私,需要社会各方协同作战。上海市海关与国家林业局濒危动物管理办公室、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密切合作,互通情报,近年来及时破获了珍贵蝴蝶标本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走私案件。
  图片说明:①②⑥刘霄摄
  ③王军强摄
  5⑤李纯摄
  广州市一野生动物批发部
  待宰动物哀怜的眼光
  被猎杀后剥了皮的藏羚羊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冠斑犀鸟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眉长臂猿
  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乐园(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远行记

  为了那片蓝色的故土
  ——南沙群岛行(下)
  本报记者 郑德刚
  南沙群岛大致位于北纬12度至3度之间,南北绵延900多公里,由500多个岛礁、沙洲等组成,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其中露出海面的岛礁有36个,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这片海域不仅自然风光异常秀丽,而且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为我国最大的热带海洋渔场,海下蕴藏着以石油为主的丰富宝藏,有“第二波斯湾”之称。记者在南沙群岛期间,随船员初次在礁盘上潜泳,第一次把头埋在清澈透亮的海水中时,一下子被眼前色彩斑斓、姿态各异的热带海洋鱼类和珊瑚惊呆了,那种无与伦比的美妙,像幻觉一样令人痴迷。
  5月15日清晨,沉浸在静谧之中的美济礁被一声长长的汽笛声唤醒,在此停泊了3天的中国渔政31号、32号船告别了继续在这里守礁的人们,再次起航,向南沙群岛深处驶去。此起彼伏的惜别之声,在海面上随波荡漾,久久地徘徊、回响着。
  一切都太平静了,连海浪拍打船舷的“哗哗”声,听上去也显得格外悦耳。记者伫立船头凭舷而望,尚被朦胧笼罩的大海此时越发显得神秘莫测,没有渔火,没有航标,没有翱翔的海鸥,没有腾越的海豚,惟有云隙中漏下的微弱光线,在深不可测的蓝黑色大海上跳动。此时,站在32号船驾驶舱中的农业部南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本次航程的领队吴壮,以及船长、大副和值班船员们,也都沉默无语,凝神远眺。渐渐地,绚丽的朝霞开始悄悄爬上天边的云朵,被轮船惊起的飞鱼又开始成群结队在海面上掠过。
  平静而美丽的南沙群岛,似乎从来如此,似乎永无风浪。然而了解南沙的人都知道,就在这片看似温和的海域中,杀机随时可能降临。
  “这段行程,是海盗出没的地方,情况复杂。”熟悉情况的“老南沙”以及船上一些船员告诉记者。没有料到,就在这一天,我们所乘坐的中国渔政船在风平浪静的南沙群岛,会与“海盗”相遇。且在没有任何护卫和援助的情况下,独自与之周旋,危险过后,记者与愤懑不已的船员们伫立船头,面对漆黑的大海和遥远的祖国大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5月16日下午,记者随渔政管理人员登上正在曾母暗沙附近海域进行渔业生产的“穗渔101号”渔船慰问渔民,一脸沧桑的船长钟鹏书、轮机长邹平气愤地告诉记者,一些“海盗”船在此地经常出没,就在5月5日,他们就在这里追逐过这艘渔船。几位正在忙着捕鱼的渔民们说,遇到这种情况,他们除了跑,没别的办法,“这些‘海盗’太残暴,如果让他们追上,船上东西要被抢光不算,连人也要被抓去。”
  据了解,两年多来,我国渔船在这一海域已有多艘渔船被“海盗”船肆意凌辱。
  为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保障渔业水域港航安全、维持南海区渔业生产秩序和海难救助等,中国渔政执法队伍在南海区属于我主权和管辖范围的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内付出了巨大努力。据统计,近年来经他们检查并取缔的各种“三无”船舶近17000艘,处罚违反国家规定的作业渔船27000艘,查处国家严厉禁止的电鱼、毒鱼、炸鱼等非法案件23000多宗,救助遇险渔船500多艘。在遍布南海区3省、区五级共460多个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中,3000多名活跃在茫茫大海上的渔政管理人员个个训练有素,是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坚强集体,召之即来而不畏风雨,来之能战而不惧艰险。
  记者在南沙群岛的14天中,深深感受到中国渔政“海洋卫队”对大海那份真挚的情感。
  压题照片:深入南沙的中国渔政执法船队。(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