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陈锡联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陈锡联同志住院期间和逝世后,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等前往医院看望或以各种形式向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李鹏李岚清等前往八宝山向陈锡联同志最后送别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曹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央军委原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炮兵司令员,沈阳军区、北京军区原司令员陈锡联同志遗体今天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陈锡联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9年6月10日23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今天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小礼堂里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沉痛悼念陈锡联同志”的横幅悬挂在正厅的上方,横幅下方是陈锡联同志的半身遗像。刚刚走完85年人生旅程的陈锡联将军,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着将军的身躯。陈锡联同志的夫人王璇梅率子女敬献的花圈摆放在遗体前。
  9时许,李鹏、李岚清、李铁映、吴邦国、迟浩田、张万年、宋平、王光英、程思远、曹志、司马义·艾买提、肖扬、韩杼滨、杨汝岱、王兆国、阿沛·阿旺晋美、钱伟长、卢嘉锡、任建新、宋健、李贵鲜、陈俊生、朱光亚、万国权、胡启立、白立忱、罗豪才、张克辉、王文元、李德生、段君毅、黄华、廖汉生、谷牧、王恩茂、杨白冰、张震、王丙乾、洪学智、邓力群、张廷发和傅全有、于永波、王克、曹刚川等,以及曾与陈锡联同志一起战斗和工作过的老同志缓步来到陈锡联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这位把自己一生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老战士三鞠躬,并最后送别。随后,与其家属握手,表示深切慰问。
  中央党政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四总部、驻京部队各大单位和武警部队的领导同志以及陈锡联同志的亲属、生前友好、家乡的代表也前往送别。
  陈锡联同志住院期间和逝世后,江泽民、朱镕基、李瑞环、胡锦涛、尉健行、丁关根、田纪云、李长春、吴官正、罗干、姜春云、贾庆林、钱其琛、黄菊、温家宝、谢非、曾庆红、吴仪、万里、乔石、刘华清、荣毅仁、薄一波、宋任穷、邹家华、布赫、吴阶平、彭珮云、何鲁丽、丁石孙、叶选平、张思卿、毛致用、周铁农、江华、肖克、张爱萍、耿飚、黄火青、习仲勋、彭冲、王芳、杨成武、马文瑞、倪志福、吴学谦、赛福鼎·艾则孜、杨静仁、钱学森、韩光和王瑞林等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以各种形式向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附图片)
  李岚清向陈锡联同志家属表示亲切慰问。 新华社记者 李刚摄
  李鹏向陈锡联同志的夫人王璇梅表示亲切慰问。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雪山的呼唤
  ——记为民爱民的好医生吴登云
  新华社记者 胡晓梦 本报记者 白剑峰
  清晨,帕米尔高原还在沉睡。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耸的雪峰,清澈的河水漫过戈壁滩上的胡杨林。
  在起伏的群山中,一匹枣红马逶迤而行。马背上的人身着白衣,红十字药箱在马背上分外显眼。高原的阳光升起来了,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着他古铜色的额头。他凝望远方,期望着牧民帐篷的出现。在这片荒凉而沉寂的大山中,他已经整整走了36年,他熟悉每一顶帐篷,就像熟悉每一座雪山。在柯尔克孜族民歌中,他被称为“白衣圣人”。他就是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吴登云,今年已经59岁。从小桥流水的江苏扬州到“万山之祖”的帕米尔高原,他实现了一生中最富传奇色彩的跨越。
  乌恰县地处祖国版图的最西端,是我国最晚送走太阳的地方。全境海拔在1700—6146米之间,属高寒山区,风大氧少,紫外线强,自然环境恶劣,至今仍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生活着4.3万各族人民,其中柯尔克孜族占总人口的72%。
  吴登云眷恋这里的土地,眷恋这里的雪山,眷恋这里的人民。正如柯尔克孜族人民献给他的民歌《清泉水》中所唱:“你和帕米尔高原各族人民的友谊,就像慕士塔格峰下的清泉水,源远流长……”
  吴登云先后无偿献血7000多毫升,超过了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为了抢救烧伤的婴儿,他割取自己腿上的13块皮。他的生命在民族兄弟的身上延续……
  奔腾的克孜勒苏河日夜流淌,滋养着草原上的民族。吴登云的鲜血一次次地流进民族兄弟的体内,他先后无偿献血30余次,总计7000多毫升,超过了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
  他献出了全身的血液,又再生了全身的血液。一声声婴儿的啼哭,一声声老人的欢笑,都是他生命的延续。
  那是1966年冬天,一位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住进了乌恰县人民医院,她脸色苍白,双眸无神,一下床,没挪几步便直冒虚汗,这是严重的贫血。望着奄奄一息的病人,年轻的医生吴登云认为,别无选择,只有输血。
  然而,一座大山深处的简陋医院,连一些常见的医疗设备都没有,哪里有什么血库呢?何况,柯尔克孜族人把血液看成是灵魂的聚集,对输血闻所未闻,诸多忌讳。怎么办?吴登云决定抽自己的血。
  当吴登云伸出自己的手臂时,连护士的手都在发抖。很快,300毫升的热血静静地流进了病人的血管。病人的眼眸亮了,惊喜地说:“我的身上长力气了!”  
  第一次献血就这样开始了。吴登云试着出去挑了一担水,头未晕,腿未软。他暗喜:自己献出的只是一点血,别人获得的却是健康和生命,这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事情。从那时起,他便把献血当成了自己的又一个天职。
  60多岁的库尔班大叔至今难忘:1978年,他的小女儿玛依诺尔刚刚出生3天,呼吸困难,昏迷不醒。在医院里,吴登云紧张地进行了抢救。病人急需输血,可喀什地区医院的血库又远水不解近渴。吴登云急得团团转,情急中挽起袖管,请护士抽自己的血。护士知道他一个月前刚给病人输过血,谁也不愿帮忙。无奈,吴登云又喊库尔班帮忙,库尔班也不干。吴登云果断地将注射器绑在床头上,然后艰难地把针头扎进自己的手臂,再用手按住针头往外抽,针管里很快注满了殷红的血。随后,150毫升“救命血”缓缓流进了婴儿的体内。热血驱走了死神,库尔班的热泪沾湿了胡子……
  去年5月,波斯坦铁列克乡牧民买买提明和他29岁的儿子来到了乌恰县人民医院。阔别20余年,他不知多少回梦见救命恩人吴登云。尽管岁月流逝,但在穿白大褂的人流中,他还是一眼就认出了那张和蔼的脸。父子俩翕动着嘴唇,抖动着肩膀,同时扑向吴登云的怀抱,一任激动的泪水长流,久久不愿放开……
  1971年12月1日,买买提明两岁的婴儿在玩耍时扑进火堆烧伤。买买提明心急如焚,怀抱婴儿骑着骆驼走了两天,才来到乌恰县人民医院。经检查,婴儿全身三度烧伤,50%的皮肤被烧焦,生命垂危。
  面对惨不忍睹的小生命,吴登云感到阵阵揪心。10多天的抢救,使婴儿度过了休克关和感染关。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创面植皮了。但是,婴儿自身的完好皮肤所剩无几,谁又忍心过多取用那些细嫩的皮肤呢?于是,吴登云首先想到了鸡皮。他买了4只大公鸡,将鸡皮覆盖在婴儿的创面上。可惜,手术没有成功。
  失望之余,吴登云把目光投向了婴儿的父亲。当买买提明听懂了医生的意思后,惊恐万状。大山里的牧民对现代医学一无所知,以为割皮就是割肉,吓得连连后退。
  这时,吴登云又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篇报道,汉族医生李贡为抢救一位藏族姑娘,用自己的皮肤为姑娘植皮,并获得成功。为了婴儿的生命,只有割取自己的皮肤了。
  “什么?割你的皮肤?你疯了?不行不行!”几名护士坚决反对吴登云的“荒唐”想法,他们谁也不愿配合。怎么办?自己动手。
  吴登云在酒精里泡好一只刮胡刀片,坐下来,挽起裤腿,注射麻药。他先从两条大腿上取皮,由于皮肤无法绷紧,几块皮都不理想。随后,他又在小腿上注射了麻药,果断下刀,效果不错……10分钟后,他一共从腿上4处割下13块邮票大小的皮肤。接着,他又拖着麻醉的双腿走上手术台,把自己的皮肤移植到婴儿身上。
  献血,植皮,这些听起来似乎悲壮之极的事情,在吴登云的记忆里,却早已淡如云烟。他甚至连病人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他总是说:“我是不得已。一个生命濒危的人躺在你面前,你能忍心不管吗?”
  在吴登云的感召下,他的子女都无偿献过血。乌恰县有1000多名机关干部职工参加了“永恒血库”志愿者活动,从而储备了一支献血大军。
  “马背医生”吴登云踏遍全县的山山水水,给草原人民带来生命的阳光。对贫困的病人,他充满了仁爱之心……
  1963年初夏,一列火车呼啸着停靠在乌鲁木齐站。江苏扬州医学专科学校的90多名毕业生满怀豪情,好奇地审视着这片神秘而广袤的土地。他们都是立志扎根边疆的热血青年。
  然而,没过几天,所有人的新鲜感都被大漠的黄风吹散了。当听说地处帕米尔高原的乌恰县需要两名医生的时候,同学们沉默不语。憨厚的吴登云勇敢地举起了手。当时,吴登云把南疆想象得很美。
  一辆满载旅客的敞篷大卡车颠簸了7天之后,停在了路边。满面尘土的吴登云背着行李,边走边打听乌恰县人民医院。在12间简陋的土房子前,他停住了脚步。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这就是自己选择的地方:当晚,他被安排住在一间土房子里,屋里只有一只炉子,连放木箱的地方都找不到。窗外起风了,高原的风像咆哮的野兽,屋里的煤油灯忽明忽灭,陪伴他的只有孤独的影子。不知为什么,他的眼泪淌了下来。他想起了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想起了家乡鲜嫩的莲藕,想起了远在天边的父母……在这凄清的高原之夜,他真的有些后悔。
  吴登云穿起白大褂上班了。当时,医院连他在内只有3名医生,而病人却是一个接一个。医院不分科,来什么病人都要看。一位柯尔克孜族牧民骑了三天三夜的马,将一名胃穿孔的病人抬了进来,家属苦苦哀求医生救命。吴登云一时竟急得束手无策,大汗直淌。他刚刚走出校门,只懂得一些书本知识,哪里做过胃穿孔手术啊?而其他两位医生也直摇头,满脸的无奈。后来,病人痛苦地死去了。
  这件事深深地刺激了吴登云。他开始养狗,每月从微薄的工资里挤出一点钱,用于买狗食。当狗长大后,他就在狗身上开刀,一遍遍地做颅、胸、胃、肠、肾手术。因此,他说他的狗是“天下最不幸的狗”。为了救急,吴登云常常在诊台上放一大摞医学书籍,随时阅读。病人来看病,他常常是现翻书,现查找,然后“对号入座”。在吉根乡的一间土房子里,他曾借助窗户透进来的一缕阳光为牧民做扁桃体切除手术,由于不熟练,整整两个小时仍没做完,但淳朴的老乡却安慰他:“别着急,慢慢做。”吴登云为此十分感动,他下决心要当一位医术过硬的全科医生,解除乡亲的病痛,报答他们的厚爱。
  为了提高医疗技术,吴登云先后到喀什人民医院和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两次进修。他白天在外科进修,晚上去妇产科,周日又去牙科,恳求各科医生多教自己一点“绝活”。就这样,他对烧伤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等知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成了边疆最需要的全科医生。
  乌恰县山高路远,地广人稀,牧民缺医少药。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吴登云每年都要花三四个月的时间到牧区巡诊和防疫。他骑着马,背着药箱,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遭遇雪崩、洪水的险情时有发生。有时为了一个病人,往往要走几天的山路。一次,他在山区巡诊,由于极度疲惫,不知不觉在马背上睡着了。结果,摔下山沟,全身受伤,连眼睛都青了。但是,正是他和那只小药箱,却给牧民的帐篷带去生命的阳光。“马背医生”吴登云足迹踏遍全县9个乡的30多个自然村,成了农牧民心中的“圣人”。
  平时,只要有病人求医,无论多远,吴登云总是随叫随到。一天晚饭前,有人捎口信说乔拉斯塔村有位柯尔克孜族妇女难产,眼看就不行了。吴登云抓起药箱就骑马上路了。天色渐暗,岔路纷多,吴登云迷路了,走着走着又回到原地。他心急如焚,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仔细辨认地形,盯住远处的一座山快马加鞭,终于在黎明前赶到了。当时,产妇已大量失血,心力几近衰竭。一阵紧张的忙碌后,毡房里终于传出了婴儿的长啼。而此时,吴登云已是20多个小时水米未沾了。
  多年来,吴登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临睡前,一定要查一次病房,否则心里就不踏实。对于那些危重病人,他总是反复观察,仔细询问,生怕有半点闪失。86岁的宗教人士塔力甫阿洪一生一世都铭记这样一件事:1987年3月,他在地里劳动时,突然肚子痛,被儿子送到医院。当时,值班医生诊断后,认为是一般病情,住几天院就好了。一天深夜,他突感疼痛难忍,吴登云闻讯赶来,确诊为疝气。当时正值停电,吴登云一面急忙找人发电,一面吩咐两名医护人员准备手术。此时已是凌晨3时,吴登云亲自主刀,手术进行了4个小时。术后,吴登云一直守在病床边观察。病人苏醒了,他才露出欣慰的笑容。
  乌恰县是个贫困县,对于那些无力承担医疗费的病人,吴登云也充满了仁爱之心。他当院长后规定:凡确属贫困户的病人,医院只收取药费,免除其他一切费用。他说:“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不能因为钱而误事。”有些老乡连药费也出不起,吴登云就让他们秋天把羊卖给医院,或者随时来打点零工,充抵药费。
  干火云出生于湖北省武穴市的农村,父母早逝。1984年他投奔老乡来到乌恰县,在一家砖厂当小工。1989年,他突然胃痛,昏倒在路边,后被及时送到医院抢救。当他苏醒之后,坚持不住院,他说:“我的收入只够勉强糊口,没钱支付医疗费。”吴登云了解情况后说:“治病要紧,钱以后再说。”
  经过抢救,干火云脱离了危险。一个月后,医院决定为他做胃切除手术。在没有亲属签字的情况下,吴登云安慰他说:“你只管放心,我亲自主刀。”手术从下午6时开始,结束时已是深夜。为了避免意外,吴登云彻夜未眠,一直守护在病床边。
  住院期间,干火云吃饭、护理是医院包下来的,治疗费用包括3次输血1700毫升也是医院垫付的,吴登云还把自己的200元钱送给他当营养费。当他出院时,共欠下医院2500元钱。
  由于胃切除了2/3,干火云身体虚弱,不能干重活,生活失去保障。吴登云时不时去看望他,每次都要留下一点钱。后来,又让他去医院看大门,使他有了稳定的收入。这次经历对干火云是刻骨铭心的,他说:“我真没有想到世上还有吴院长这样的好人。”
  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吴登云总是认真算计每一分钱。他把药品的进价压到最低;医院的所有药用棉签,都是他们亲手制作的。
  一场地震将乌恰县夷为平地。在灾后重建中,吴登云推出了“十年树木工程”和“十年树人计划”,4万棵白杨长高了,一大批柯尔克孜族医生成长了……
  1985年8月23日傍晚,乌恰县发生了7.4级强烈地震,整个县城被夷为平地。在一片废墟中,失去家园的人们痛哭失声,不知所措。
  危难时刻,出任乌恰县人民医院院长不到一年的吴登云迅速组织起医疗队,赶赴受灾现场。不到半个小时,100多名伤员被抬到医院,但医院的土房已经全部倒塌。当他看到一名被砸得血肉模糊的群众时,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伤者的身上,然后轻轻俯下身,口对口做人工呼吸……当晚,天下起了雨,吴登云只穿着一件衬衣和白大褂,冻得牙齿直打哆嗦。在随时会有余震发生的危险中,他来回奔波于断壁残垣间。刚把病人抬进新搭的帐篷,又到废墟中挖掘药品、绷带、夹板……直到天色微明,才在树林里露天躺下。
  一个“帐篷医院”奇迹般地矗立在废墟上。震后第三天,他们就恢复了门诊,第十天,就开展了各种手术。病人们说:“有吴院长在,我们啥也不怕!”
  灾后重建医院,困难重重。吴登云提出了“十年树木工程”,为了给病人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他带领全院职工在寸草不生的戈壁滩上植树。新城没有土,全是石头滩,他们就到7公里外的老城去拉,一个树坑一个树坑地垫土。他们还从雪山下挖了一道10多公里的引水渠,浇灌树木。经过6年的奋战,共种活4万棵白杨,不少已经亭亭如盖。为了方便大山里前来就医的柯尔克孜族老乡,医院还搭了一间漂亮的毡房,里面铺着地毯,放着被褥,病人家属可以免费住宿。
  然而,医院面临的最大困难还是人才短缺。近年来,这里先后共分配来10多名汉族医生,但全都“飞”走了。怎么办?要彻底改变当地医务人才短缺的状况,出路只有一条:立足实际,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柯尔克孜族医生。
  他找乌恰县委每一位常委倾诉他的想法,并拿出了详细的“十年树人计划”,得到了一致的赞同。很快,吴登云就马不停蹄地到各乡镇卫生院物色人才,并选派了首批柯尔克孜族医护人员外出进修。
  10多年来,吴登云先后送出26名柯尔克孜族医务人员进修,目前全院70%以上的医务人员是少数民族。过去,这家连阑尾炎手术都做不好的医院,现在除了开胸、开颅手术不能做,几乎所有的常规手术都能开展,医疗水平在边疆县级医院中遥遥领先。
  吴登云和柯尔克孜族医生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鼓励他们大胆做手术,术前帮助制定严密的方案,术中在一旁当助手,术后再参与总结经验。每次下乡巡诊,他都要到乡村卫生院所进行业务指导。有的民族医生汉文水平不高,写出的论文往往是一堆临床病例素材,他看后觉得有价值,就抽出时间来帮助整理成文。经他指导和推荐,几位柯尔克孜族医生的论文第一次在国内医学刊物上发表。
  现任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的海拉提难忘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周末,他为一名支气管炎患者做完检查,没有来得及书写病历,就和朋友们玩去了。星期一早晨,吴登云来查房,发现这个病人的病历是空白,十分生气。他狠狠地盯着海拉提,用力将病历摔到一边,说:“你就这么对待我们的病人?”海拉提满脸通红,从此再也不敢疏忽大意。后来,他才知道,吴登云当时正在暗暗培养他这名柯尔克孜族“技术尖子”,如此严厉苛刻是因为爱之太切。
  在高寒的帕米尔高原,一排排白杨树长高了,一批批柯尔克孜族医生成长了。
  但是,由于经费匮乏,医院的医疗器械还相当落后。吴登云只要有机会到乌鲁木齐,总要到医疗器械商店转一转。他做梦都想有一台分辨力较高的B超、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计数仪,以及一部救护车。他常常像个孩子似的扳起手指头,无限神往地数着:“这些加起来也就是60万元,但对我们贫困地区的医院来说,却是一个天文数字。”
  吴登云几次想离开高原,回到魂牵梦绕的江苏水乡。但他忘不了一双球鞋,忘不了老乡的深情。他留下了,他的子女也留下了。为了病人,女儿长眠在帕米尔高原……
  每当风起的月夜,独对孤灯,吴登云总有一缕扯不断的乡愁。故乡,有他童年的梦想,有他牵挂的亲人……
  1969年7月,吴登云正在偏远的吉根乡牧区巡诊。邮递员送来加急电报:“母亲病危”。天遥地远,他恨无双翅飞回母亲身边。于是,骑快马赶到乡里,口述电报:“全力抢救”。同时,寄回100元钱。两天后,邮递员又送来电报:“母亲去世”。他在山上哭了一天,然后写信给亲人:“请把母亲的骨灰保存好,我回去后再安葬。”
  1986年初,家乡的弟弟来电说:“父亲病危,千万回趟家与老父见一面。”吴登云再也不愿留下终生遗憾了,他立即启程。抵家的那天,父子俩执手相看,泪眼矇眬。父亲患的是胃癌,在病痛的煎熬下已经骨瘦如柴。父亲说:“总算把你盼来了。”几天里,吴登云和父亲朝夕厮守,彻夜长谈。他还亲手给父亲熬鱼汤,可惜父亲已难以进食。此时,震后的乌恰县正在紧张地重建家园,吴登云的目光中不时露出几分不安。父亲觉察了儿子的心思,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你早点回去吧。寄几张孙子的照片给我,爹想看看他们。”数月后,父亲溘然长逝。噩耗传来,肝肠寸断的吴登云给家乡亲人写了一封信,希望在父亲的坟茔前栽一棵常青树。
  随着时光的流逝,吴登云的思乡之情也越来越浓。他几次想离开这个边陲小县,落叶归根。可徘徊又徘徊,犹豫再犹豫。他不知该怎样面对柯尔克孜族老乡热切的目光。
  1980年,扬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烧伤科急需人才,家乡的同窗为他联系好了调动事宜,说是“一路绿灯”。吴登云把手续揣在怀里好几天,怎么也没有勇气掏出来。
  1986年10月,江苏高邮县政府给吴登云寄来一封沉甸甸的信,热情洋溢地说家乡求贤若渴,希望他能回去工作,同时还附了一份调动表。这次,吴登云的心弦真的被拨动了。
  一位县领导得知消息后,诚恳地说:“你回故乡的心愿我完全理解,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乌恰需要你呀,我代表4万乡亲恳求你留下。留下来吧,好兄弟!”
  听了这一席肺腑之言,吴登云想了很多。他回忆起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回忆起了一双球鞋……
  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困难,是党把他培养成一名医生。上初中那年,高邮发大水,村里的稻田全部被淹,颗粒无收。为了让他上学,父母卖掉了仅有的8只小公鸡。学校了解到他的经济状况,每月给他7元助学金,帮助他实现了求学梦。上高中后,他一直在享受一等助学金。在大学里,他没有蚊帐,老师给他送来一顶。有一次,班主任看见他的鞋子破了,就主动给他买了一双球鞋,他十分珍爱这双鞋,除了上体育课,平时宁可光着脚,也舍不得穿。事隔几十年,吴登云仍清晰地记得那双鞋是力士牌的,他把这双普通的球鞋看成是党的关怀和恩情,至今念念不忘。没有党,哪有他啊!年轻时,他心潮澎湃地读过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他立志做一个吴运铎那样的人。
  他还想起了大山深处淳朴厚道的柯尔克孜族乡亲。每次到牧区巡诊,老乡总把最好吃的东西端上来。晚上,他的被褥总是铺得最厚,而老乡宁可自己挨冻。有一次,他的脚冻伤了,老乡毫不犹豫脱下大衣,给他暖脚;过河的时候,不会游泳的老乡却坚持要在前面为他探路……如今,无论他走到哪里,总会有相识和不相识的老乡拉住他的手说:“吴院长,你还记得我吗?你治过我的病哩!”
  血浓于水。他离不开这里的民族兄弟,就像民族兄弟离不开他。乌恰县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改变,崇山峻岭里的老乡还呼唤着他,他怎么能走呢?在家乡,他这样的医生有很多;但在乌恰,他这样的医生只有一个。
  吴登云留下来了,他的三个子女也都留下来了。
  吴燕是吴登云心爱的女儿,在父亲的感召下,她成为乌恰县人民医院的一名“白衣天使”。一位患宫外孕的柯尔克孜族妇女失血休克,吴燕毫不犹豫地挽起袖管,献血250毫升,而那时她自己也刚刚分娩不到40天;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她共4次累计献血1000毫升,一对柯尔克孜族双胞胎小女孩提起她便泣不成声;新来的护士做静脉穿刺不过关,吴燕就伸出手臂,忍痛让她一遍遍地练习……
  然而,这样一位可敬的天使,却不幸地离开了人世。1997年5月的一天,吴燕正在家里休假。吴登云要她护送一位患癌症的柯尔克孜族民警去乌鲁木齐,因为她熟悉那里的医院。到了乌鲁木齐后,吴燕安排好病人,经查,病人已是癌症晚期,乌鲁木齐的医生建议尽快准备后事。于是,吴燕又匆匆地护送病人上路了。没想到,在返回乌恰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29岁的吴燕永远地闭上了聪慧美丽的双眼……
  5月23日凌晨6时,噩耗传来,吴登云如闻晴天霹雳,泪如泉涌,瘫倒在地。
  以后的日子里,吴登云经常独自来到家附近的一片杏树园里。手抚杏树,眼睛就湿润了。他想起了爱女小时候在杏树下玩耍的情景,想起了爱女爬上树干摘杏子吃的音容笑貌。抚摸着树干,就如同抚摸着女儿的身躯。女儿之死成了吴登云心中永远的伤痛。
  但是,他并没有感到孤独,感到绝望。他知道,在大山深处,还有无数挚爱着他的民族兄弟;在风雪高原,还有成千上万他挚爱着的人民。他们就像一座座雪山,是他坚实的依靠和力量的源泉,他们的呼唤,支撑了他几十年无悔的岁月。
  延绵的雪山下,河水淙淙,胡杨以顽强的生命力送走了又一个冬天。在帕米尔高原,吴登云如同不屈的胡杨,倾诉着对雪山的无尽眷恋……
(附图片)
  图为经吴登云抢救死而复生的维吾尔族矿工艾力江来看望吴大夫。达·卓尔克太摄
  吴登云在长期工作中养成一种习惯,就是每天坚持早晚两次查病房,并详细查看患者的病历。达·卓尔克太摄
  吴登云为边疆牧民看病治病,翻山越岭走遍千家万户,深受当地柯尔克孜族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达·卓尔克太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巴基斯坦总理将访华
  新华社北京六月二十一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今天在此间宣布:应朱镕基总理邀请,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总理纳瓦兹·谢里夫将自六月二十八日起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指出
  治理开发黄河造福中华民族
  强调治理好黄河水害,利用好黄河水资源,建设好黄河生态环境
  新华社郑州6月2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今天上午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指出,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治理好黄河水害,利用好黄河水资源,建设好黄河生态环境,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对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21世纪即将到来,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着眼,继续艰苦奋斗,不懈努力,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更好地为中华民族造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出席座谈会。
  座谈会上,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鄂竟平、河南省委书记马忠臣、山东省省长李春亭、济南军区司令员钱国梁先后发言,汇报了黄河治理开发和防汛工作的情况。
  江泽民在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治理开发黄河,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沿黄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水利部门的不懈努力,黄河的防洪、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黄河治理开发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江泽民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伟大摇篮。几千年来,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进行文明创造的重要基地。黄河奔腾向前、百折不挠的气势,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精神的生动写照。黄河流域作为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的时间,长达3000多年。我们的先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史记》到《资治通鉴》,许多不朽的辞章典籍,是在黄河地区诞生的,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不朽的光彩。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我国古代的大量重要科技成果,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而它们都与黄河地区的文明进步分不开。这些举世瞩目的科技文化成就,不仅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瑰宝,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江泽民指出,黄河又是一条桀骜不驯、多灾多难的河流,曾被称为“中国之忧患”。关于黄河洪水灾害,史不绝书。从先秦到国民党统治时期的2500多年内,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频繁的决口改道,给两岸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两岸人民盼望黄河除害兴利的美好愿望难以实现。他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始终极为重视,把它作为国家的一件大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黄河50年伏秋大汛岁岁安澜,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充分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国人民就能够不断地创造出人间奇迹。
  江泽民指出,长期以来,黄河存在着洪水威胁、水土流失和泥沙淤积等严重问题。近年来,又出现了缺水断流加剧和水污染严重等新问题,归结起来,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黄河洪水威胁依然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心腹之患。黄河下游已成为地上悬河,下游保护区地处黄淮海大平原,人口密集,有许多重要的铁路、公路干线和城市工矿企业。目前,下游河道淤积严重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防洪体系还不完善,不能达到防御大洪水的要求。二、水资源出现供需失衡,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三、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黄河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影响沿黄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治理,将会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谈到黄河的治理开发时,江泽民强调,必须深入调查,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治理开发黄河的路子。总的原则是:黄河的治理开发要兼顾防洪、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把治理开发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坚持涵养水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相结合;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以节水为关键,进行综合治理;坚持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合理安排水利工程。要制定黄河治理开发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全面部署,重点规划,统筹安排,分步推进,以实现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关于防洪问题,江泽民说,解决黄河洪水问题,既要有紧迫感和使命感,又要充分估计它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治理方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和完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水库与滞洪区安全建设等措施。力争到下世纪中叶,基本解除洪水威胁,谋求黄河长治久安。  
  关于水资源问题,江泽民说,要从战略上采取措施,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保证黄河流域以及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必须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三者并重,综合运用经济的、技术的、行政的措施。当前要把节约用水作为一项紧迫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关键是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改变大面积漫灌这种粗放式的耕作方法,实现农业的集约式发展。工业等其他事业的举办,也要坚持贯彻节水的方针。中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发展缓慢,贫困人口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水。解决了水的问题,这些地方必定能够实现更快更大的发展。这对增进民族团结、巩固边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要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江泽民说,生态环境建设是关系到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黄河的一项根本措施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生态工程建设要同国土整治、综合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黄河上游的水土保持,是一项十分广泛而复杂的任务。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江泽民在讲话中强调,高度重视运用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是搞好黄河治理开发的一个关键环节。他说,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我们必须把握住这个大趋势。对国际上治理开发大江大河的先进科学技术,应该积极研究,并结合实际加以借鉴和应用。黄河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因此必须按照黄河的实际情况研究和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黄河防洪、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科技问题,要重点攻关,力争取得新的突破,为治理开发黄河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江泽民说,黄河治理开发,要注重全河统筹。要坚持依法治水的原则,研究制定有关法规,依法调整和规范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水资源,严格监督执法。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大黄河治理开发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国家有关部门、流域各省区都要从大局出发,立足长远,着眼当前,加强研究,做好规划,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江泽民指出,去年抗洪抢险取得重大胜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密切注视气候的变化和江河的汛情,尽早进行周密部署,全面做好准备。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沿黄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抓紧做好工作,坚决实现“确保黄河大堤不决口,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确保小浪底工程施工安全度汛”的防洪目标。长江、淮河、海河等其他江河的防汛工作也要加紧准备,决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要负起全面责任,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坚决抓好防汛这件关系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
  江泽民强调,要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沿黄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要对防汛工作负总责,切实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指挥到位。要抓紧完成除险加固任务,进一步加强防汛队伍的组织建设,做到一旦需要,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要落实好防汛抢险物资,制定防御各级洪水的对策预案,落实应对措施,搞好防洪调度。他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加强防洪工程的建设和维护管理,当好各级党政领导的防汛指挥参谋,做好抗洪抢险的技术指导。水文与气象部门要认真做好雨情、水情的测报预报工作。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需要时要一如既往地发挥突击队的作用,勇于担起急、难、险、重任务,军民团结,全力以赴。
  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王瑞林,有关方面负责人王刚、滕文生、华建敏、傅志寰、汪恕诚、刘江、由喜贵、王沪宁、贾廷安和河南省省长李克强等。
  江泽民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治理开发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齐铁砚摄(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第九次法制讲座
  李鹏主持讲座强调运用刑法刑事诉讼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本报北京6月21日讯 记者胡健报道:20年前,五届全国人大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的恢复。今天下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听取了关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法制讲座。这是九届全国人大举办的第九次法制讲座。李鹏委员长主持讲座并讲话,他强调,各级人民政府、各级司法机关要运用刑法、刑事诉讼法这一有力的法律武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各级人大要给予支持和监督,共同搞好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讲座开始前,李鹏首先回顾了两部法律的制定历史。他说,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制定了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七部法律。这七部法律连同在此前制定的森林法(试行)、逮捕拘留条例,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首批制定的法律。这些法律的制定,标志着我国立法工作排除了各种干扰,又重新得到恢复并取得重大突破,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制定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结束了我国司法机关长期以来存在的惩罚犯罪无法可依的局面。我们今天举办这次法制讲座,也是对这七部法律制定20年的一个纪念。
  李鹏指出,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事诉讼法是关于刑事诉讼程序的法律。它们都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刑法、刑事诉讼法担负着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任务。1979年刑法、刑事诉讼法制定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陆续对刑法作出了22个修改补充规定和决定,在此基础上,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和第五次会议分别对这两部法律进行了全面修改,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刑法典和刑事诉讼制度。
  李鹏强调,社会是不断发展的,法律本身也需要适时进行修改。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据新的情况和问题,总结同犯罪作斗争的新经验,借鉴国外刑事立法的有益的成果,我们还要对刑法、刑事诉讼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备,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今天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铭暄,他以《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制度》为题,讲了三方面的内容: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刑法的基本范畴、刑事诉讼证据及其种类。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姜春云、邹家华、王光英、程思远、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彭珮云、周光召、成克杰、曹志、丁石孙、成思危、蒋正华,秘书长何椿霖,以及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全国人大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听取讲座。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会见拉那烈亲王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记者张荣典)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柬埔寨王国国民议会议长诺罗敦·拉那烈亲王一行。
  李瑞环说,中柬是近邻,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中柬友谊持续发展,经受了各种考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西哈努克国王和柬埔寨政府多年来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给予的支持。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一定会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把中柬两国各方面的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推向前进。李瑞环说:柬埔寨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柬埔寨人民经历长期战乱,更加珍惜和平稳定,更加渴望发展繁荣,这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我们相信,在西哈努克国王的领导下,柬埔寨一定能够顺利实现恢复重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各项目标。
  拉那烈表示:柬中友好关系是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亲自缔造的,作为新一代领导人,我们有责任继续发扬光大。这次访华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巩固两国和两国议会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同时看一看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拉那烈代表柬埔寨人民对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向柬埔寨提供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他说,目前柬埔寨国内政治局势日趋稳定,经济恢复工作也已走上轨道,希望柬中两国进一步加强经贸等领域的互利合作。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道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吕聪敏,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张国祥等参加了会见。拉那烈是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邀请对中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拉那烈亲王
  新华社北京6月21日电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和夫人朱琳今天晚上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柬埔寨王国国民议会议长诺罗敦·拉那烈亲王和诺罗敦·维吉拉公主一行。
  李鹏对拉那烈亲王一行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柬埔寨在西哈努克国王的领导下,顺利实现了民族和解。柬新一届国会和政府成立后,柬两大政党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进行了良好的合作,内政外交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中方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中方对西哈努克国王为维护国家稳定、实现民族和解、加快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的独特和重要的作用表示高度赞赏。
  李鹏说,柬新政府在两党共识的基础上制定的施政纲领,符合柬的实际情况和柬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作为柬的友好近邻,衷心希望柬埔寨人民在西哈努克国王领导下,把一个民族和睦、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的柬埔寨带入21世纪。
  李鹏说,中国全国人大、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向对西哈努克国王怀有崇高的敬意,也一向重视发展同柬埔寨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尊重柬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
  他说,中柬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任务,我们希望在建设各自国家的过程中,两国能相互支持和相互帮助,加强互利合作。
  李鹏说,中国全国人大重视与柬国会的友好合作关系,希望进一步加强议会各个层次的友好往来,特别是议会专门委员会之间的友好交流。
  拉那烈亲王对李鹏委员长的盛情邀请表示感谢。他说,他在离开金边时,西哈努克国王和王后陛下让他转达他们对李鹏委员长和夫人的亲切问候。李鹏对此表示感谢,并请拉那烈亲王转达他和夫人对国王和王后的亲切问候。
  拉那烈说,中国长期以来给予柬埔寨巨大的援助和支持。中国提供援助,能体谅柬的实际需要,中国的支持直接帮助了柬埔寨人民发展经济,特别是落后地区的人民摆脱贫困。这次国会代表团包括了柬3个主要政党的成员,这既体现了柬埔寨民族和解与团结精神,也说明柬议会各政党发展对华关系的政策是一致的,国会成员愿为发展柬中友谊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
  拉那烈亲王邀请李鹏委员长访问柬埔寨,李鹏对此表示感谢并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委员李道豫、副秘书长吕聪敏和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毅等参加了会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