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首先要“知难”
  张黎洲
  “知难而进”,指的是一种在诸多困难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要具备“知难而进”的精神状态并不容易,这不仅难在它本身涉及人们的思想、信念、意志和态度、方法、战术等,而且还难在要真正做到“知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些同志以为“知难”,就是知道眼下有什么难题、难点、难处,把这些大小困难统统摊开来和摆出来便完事了。其实,按词义解释,“知”者,“智”也。它非但是知晓、了解的意思,还具有认识、辨别、省悟、见解的涵义。对于“知难”,如果理解为对困难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和了解,不是“浅知辄止”,而是真知、深知、早知,那的确并非易事,是大有学问的。
  “知难”之难,就在于假如不运用马克思主义作深入的分析,便不能全面、辩证地认识困难,而往往会片面、孤立地看待困难。要真正“知难”,应当努力掌握“难”字的如下秉性:
  一是复杂性。不论哪方面的困难,既是具体的,又是复杂的。说它具体,是因为困难的表露,摸得着,看得见;说它复杂,是因为一定的困难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总有其一定的背景和原因,性质和状况也不尽相同。“知难”是为了“解难”,面对难题必须着力去研究它的复杂性,以利于寻找对策,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当前在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就要很好研究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属何性质,缘何原因,趋势如何;对于产生的原因,又要看看哪些是深层的,哪些是表面的,哪些是纵向的,哪些是横向的,哪些是主观的,哪些是客观的,哪些是必然的,哪些是偶然的;对于发展趋势,则要分析其表露程度、影响范围、大体走向。有些问题不仅要分析现实的困难,而且要洞察潜在的困难,把现实的、潜在的困难联系起来作过细研究。对困难的复杂性越是深入、透彻地了解,就越能有的放矢,因势利导地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案。
  二是两重性。困难,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辩证地看待困难的两重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困难观”的主要之点。任何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像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困难中求发展”是一种常态,没有困难才是非常态。遇到困难,我们的党和国家要经受考验,遭受损失,付出代价。但是,有困难就有克服困难的办法。困难本身就包含着机遇,就孕育着希望,经受住了考验就会赢得新的发展。困难对于干部群众个人来说,也势必带来或大或小的麻烦和压力,但对人们的意志、信心、智慧、凝聚力、创造力却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并不都是坏事。因此,如同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样,困难也是胜利之母,困难与胜利、挑战与机遇总是结伴而行的。只要全面把握困难的两重性,善于将挑战变成机遇,就能把困难变成好事。
  三是可变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矛盾运动着的,世界发展的过程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世界发展是无限的,矛盾的对立统一过程也是持续不断的。一个矛盾解决了就会发展一步,但旧的矛盾解决了又有新的矛盾出现,不断解决矛盾才能不断得到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矛盾就是困难,胜利就是困难的积极转化,社会发展总是呈现“困难——胜利——新困难——新胜利”这样一个克服矛盾、化解困难的过程。当然,困难的可变性往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积“难”难返,越来越难;一种是逐步化解,变困难为胜利。后一种情形才是积极转化,是我们要努力争取的。但是,促进困难向积极方面转化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在主观上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战胜困难的主动性和坚定性,遇难不惊,处难不馁,百折不挠,去寻找克服困难的对策,也就是要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困难之克服,决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这就告诉我们:要真正做到“知难”,就既要承认困难,又要分析困难;要正确分析困难,就要下功夫研究和把握住困难的各种秉性。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地与困难作斗争。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抓住机遇发展农业产业化
  杨庆才
  扩大内需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难得机遇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但是从总体上看,多数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较低层次,尤其是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缓慢,精深加工产品少,与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和大批量农产品转化增值的需要相距甚远。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因素是资金严重短缺,仅吉林省规划的玉米、肉牛、生猪、肉鸡、特产五个农业产业化重点开发项目,资金缺口就达六十多亿元。这些项目开发潜力都很大,解决资金制约问题已成为亟待突破的关键环节。
  去年以来,国家为扩大内需,启动市场,支持国民经济增长,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措施包括:大幅度增加财政、信贷资金投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消贷款限额控制,给商业银行以充分的自主权;灵活运用再贷款手段,调整贷存比例和下调银行存款法定准备金比例,增强商业银行资金供应能力;先后七次下调银行存款利率、贴现和再贴现利率,减轻企业贷款利息负担;调整贷款结构,剥离银行不良资产;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筹资等等。这些政策调整的突出特点表现在:一是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的资金总量大幅度增加,二是银行内部资金运行机制更加灵活,三是投资政策导向非常明确,四是社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且国家要求加大对农林水利建设的投入,为农业产业化项目吸引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扩大内需
  把农业产业化项目作为重点支持对象,对当前扩大内需、加大资金投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总体战略是非常有利的。
  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启动农村市场。吉林省德惠市从九十年代初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来,相继建成了德大肉鸡开发、鹊源肉牛开发、佐竹金穗稻米开发三大产业系列。1998年,肉鸡、肉牛、稻米三大加工企业创造产值、税收分别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6.6%和市级财政收入的21%;带动了周边七个县市、六十个乡镇、一万六千个农户的发展。企业收购基地农户生产的肉鸡、肉牛和水稻价格均高出市场价格10%以上,农户在产业化经营中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1998年全市从事产业化经营的农民直接增加收入一点五三亿元。我国农村有九亿人口,市场需求的最大潜力在农村。目前,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近80%,但其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例不到40%,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相差三倍多。城乡消费差距如此之大,根本原因是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购买力低。因而,启动农村市场,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则可以使农民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加快增收致富的步伐。
  其次,农业产业化项目一般来说市场前景广阔,整体经济效益好,投资风险小,资金回报率高。其产品一般都具有需求多样化、消费多层次、市场容量大的特点。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许多精深加工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部运行机制看,由于产业链条长,各经营环节利益联结紧密,互补性强,多次加工增值,因此,企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这类项目上投资,资金回收比较有保证。吉林省柳河县华龙集团,肉鸡系列从繁育、饲养到饲料加工、屠宰加工以及熟食加工;葡萄系列从种植基地到浓缩葡萄汁以及葡萄酒、葡萄饮料生产,都分别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各生产经营环节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增强了抗御风险的能力,经济效益好,企业发展快。集团成立四年来,企业固定资产由三千二百万元增加到四亿九千万元。该县农业银行由于成功地支持了华龙集团的发展,贷款供应到位,回收及时,经营业绩在全省同行业中名列前茅。从吉林省已经建成的吉发集团、长春大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看,加工转化农产品数量都比较大,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观,投资回报率很高。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更好地发挥资金效益
  当前,应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而与此同等重要的是如何吸引资金,管好用好资金,使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更大的效益。
  项目是投资的载体。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快速、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有没有好项目,能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运作。地方和企业必须把功夫下在项目开发上。在广泛的市场调查和科学论证基础上,选择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高的项目,积极申报立项,争取资金支持。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在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上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宏观指导,科学合理布局,防止重复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资金问题不能仅靠财政和信贷支持,必须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广辟融资渠道。现在,社会闲散资金比较充裕,关键是要优化环境,改善服务,制定政策,规范运作。吉林省公主岭市1996年以来积极招商引资,经过不懈努力,引进域外资金五十亿元,兴办了两千多个工商企业。搞好资本经营是新形势下融通资金的重要手段。农业产业化项目应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入股参股,加速资本扩张,增强经济实力。
  从资金运行的角度看,筹措到资金仅仅是项目建设的开始,能否使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关键是如何管好用好资金。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金融部门的工作要多支持,少干预;多理解,少挑剔;多保护,少难为,为金融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行政支持和法律保障。


第9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既要见物又要见人
  黎明中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由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构成的。发展生产力,必须既见物又见人,既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重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物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最基本的条件。生产工具和设备、生产手段和工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重要物质标志。只有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对其加以改进、完善和提高,特别是增大其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含量,才能真正提高物质生产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社会效益。
  发展生产力,又必须重视人的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具有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生产工具的发明制造者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运用者,离开人的作用,一切物质生产资料都不可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比如科学技术可以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手段,改变生产方式乃至人的思维方式,与旧的生产手段比,高新科技的运用可以成倍地提高物质生产水平。而科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一刻也离不开人。人能认识自然,把握规律,发明和创造能迅速地大规模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技术。人的这种能动性和创造性,决定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在发展生产力这样一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的问题,是人的积极性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公认的客观事实。这对人在生产力中的作用,赋予了新的科学含义。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根本上讲,这个差距就差在科技的发展、运用和劳动者的科技素质上。目前我们的工农业产品科技含量还不高,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率还很低。在科技进步特别是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步伐,提高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和国民受教育的程度,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用科学技术武装劳动者。因为只有掌握了当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邓小平说,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其深刻意义正在于此。
  人类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推进生产力的发展,既靠一部分人的高素质和人的某一方面的高素质,又必须使整个劳动者队伍的综合素质有一个明显提高。只有这样,方能增强我国发展生产力的总体力量。为此,必须始终注意在提高全体劳动者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大力倡导全面地系统地学习各种知识。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提高思想理论素质;努力学习现代经济知识,提高经营管理素质;刻苦学习科技知识,提高开拓创新素质;善于学习法律、历史、文学等一切体现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多方面的知识,提高现代文明素质。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唯有加强学习,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全面素质,才能担当起改革攻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任,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更大发展。


第9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历史的丰碑》
  李忠杰
  高放同志撰著的《历史的丰碑》(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把邓小平理论放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系统地考察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渊源和发展关系,全面分析了邓小平理论的崭新内容和历史地位,充分肯定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本书对于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论述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比较系统地梳理和论述了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历史过程。该书按照历史顺序,概括分析了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贡献。遵循这样的脉络,一步一步展示了社会主义是如何源出西欧,浪击俄国,终于潮涌中华的。以这样的历史逻辑为基础,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深入,也标志着我们对于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第二,将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了较为详尽的比较。该书从不同角度分析说明了邓小平理论在哪些方面对社会主义理论作了创新、在哪些方面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发展;既说明了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说明了邓小平理论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论证了邓小平理论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三,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该书既对不同阶段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及其创新作了客观的评价,又把这样的理论放在社会主义实践的背景之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和分析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所作出的发展和贡献。以大量的历史事实,以社会主义运动迂回曲折的推进过程,说明邓小平理论不仅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对于推进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对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这样的角度来认识邓小平理论,不仅可以知其然,而且可以知其所以然,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把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


第9版(理论)
专栏:

  积极启动消费市场
  郑新立
  引言: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市场清淡、消费需求增长乏力的问题。据调查分析,市场上主要商品供过于求的比重,已由去年年初的四分之一左右上升到今年年初的近四分之三。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减弱。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扩大消费需求,是进一步加大扩大内需政策力度的关键,这不仅关系到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而且直接关系到能否把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保持下去。
  改革福利型、供给型消费体制,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吃穿用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消费。目前城镇居民吃穿用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按消费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消费热点应从满足吃穿用向满足住行转变,从千元级的家电向万元级的住房和汽车等高价值商品转移。住和行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与吃穿用的消费相比,住和行的消费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结构中,吃穿用和汽车、旅游、住房的消费支出大体各占四分之一,而且随着消费水平和不动产价格的提高,用于旅游和住房的支出比重呈上升趋势。
  我国消费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了消费结构的转变,割裂了巨大的市场消费需求潜力与现有供给能力之间的联系。在城镇住、行的消费方面,福利型、供给型和集团型的消费方式至今仍未彻底打破,用于住、行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仍未完全纳入个人商品消费领域,使这两个方面的消费需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从而围绕住、行的相关产业不能得到充分发展。
  以用于住房的消费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为例,1997年,城镇居民仅为8.6%,农村居民则为14.4%。而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为二点五比一。照道理,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中,用于居住的消费比重应当高于农村居民。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村居民的住房是个人消费品,城镇住房商品化改革推进迟缓,已成为城镇住宅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发达国家,不动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住房市场,因而住宅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仅为2.6%。如果住宅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
  又以汽车为例,我国目前汽车保有量为一千二百一十九万辆,其中私人汽车占29.4%;而私人汽车又大部分在农村,其中主要是用于营运的卡车,用于个人出行的家庭轿车为数甚少。1997年,我国农用车销售量达一百八十万辆,超过全国正规汽车的销售量;而汽车市场受各类限制政策和乱收费的影响,从九十年代初20%以上的增长率下降到不足5%。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加强公路建设,这需要有发达的汽车工业与之相适应。特别是城镇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乡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二千美元以上,具备了必要的购买力。近年来,通过有计划的大规模投入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我国汽车工业已经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以改善居民出行条件为目标,汽车工业以及铁路、航空、水运等运输设备工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为启动住行消费,使住房、汽车成为消费热点,首先必须减少乃至取消福利型、供给型和集团型消费方式,加快推进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住房消费货币化、私人化。其次还应当统筹考虑解决其他配套问题。如在城市郊区依山傍水的地方修筑起配套设施齐全的住宅区,用轻轨铁路或高速公路与市区联接,使广大居民自愿选择住在空气清新、环境幽雅的郊区。这将有效地改变居住环境过于拥挤的状况,抑制城市中心过高的地价,从而促进围绕住行的各个产业在相互依托中健康发展。
  在启动住行消费的同时,应促进非义务教育、医疗保健的产业化,不断开拓和培育新的消费领域。今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教育展吸引了十六个国家的百余所教育机构。此前,一百一十多所英国高等院校在沪举办的展览会,也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外国教育机构纷纷来华,说到底是图个“利”字。据计算,一些国家招收一名他国学生大约可以赢利一万多美元。对于十二亿多人口的我国来说,如果实现教育产业化,其收益是极其巨大的。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在不要或少要国家投入的前提下,鼓励民间办学,放手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使所有愿意学习的人都能有学习的机会;愿意学什么专业,就能学什么专业。社区服务是一个亟待发展的领域。发达国家社区服务的从业人员一般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0%左右,而我国才刚刚起步。要使社区服务市场有更大的发展,必须使社区服务逐步实现由福利型向经营型转变,加速产业化、实体化进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同时促进居民消费观念转变,使服务性消费由自给型向社会化转变。
  调整消费政策,由抑制消费向鼓励消费转变
  现有的许多消费政策,还是短缺经济时代为防止过度膨胀的消费需求拉动通货膨胀而制定的抑制性政策。例如用电收费制度,有些地区还在沿用超额用电附加收费的办法。这在电力紧张时期,的确有利于保证生产建设的需要。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的投入,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已经被打破,目前部分地区已出现发电量用不完的情况。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同时为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对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耐用品的消费需求,应该改革抑制性的消费政策,采取多消费、少收费的鼓励政策。例如,安徽省已实行居民每户每月用电超过100度,电费降低10%的鼓励政策。
  加快费改税步伐,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体制,千方百计降低住房、汽车等高价值商品的价格。现在各方面都向住房、汽车伸手,各种收费过多、过滥,造成房价和轿车价格过高。对住房的收费项目多达几百种,尽管目前已取消了四十多种,但只占不合理收费的很小一部分。在汽车零售价格中,各种价外收费约占30%—40%。仅其中的二百六十项收费,年收取额就高达一千二百亿元,养路费达八百亿元,很大一部分流失在各个环节中。要彻底整顿土地转让价格和拆迁补偿费,清理各种摊派和收费,规范住房成本构成,切实降低房价。放开住房二级市场。取消对汽车的各种不合理收费,积极推进燃油税改革进程。为迎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挑战,应尽快放开轿车价格,鼓励企业竞争。
  促使商品消费模式从自我积累型向信用支持型转变。目前我国消费信用与生产信用不对称,既影响了消费结构升级,也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发展信用消费,使购买高价值商品有提前实现的可能,能够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消费断层问题,使有稳定收入、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居民可以通过分期付款提前实现消费愿望。在市场需求约束强化的情况下,消费者持币观望将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信用消费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将激活相关产业,进而带动经济的回升。目前,发展信用消费,一是应在总结前一阶段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住房消费信贷规模,增加品种和形式。二是抓紧研究制定有关消费信贷的法律法规,使信用消费规范、健康地发展。三是拓宽消费信贷领域,创新消费信贷的金融工具,确定合理的消费信贷利率。四是建立健全抵押担保机制。
  调整分配结构,增加中低收入者的购买力
  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明显放慢。“八五”时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五百五十四点六元,年均增长2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一百七十八点三元,年均增长1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3%。而199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加二百九十四元,增长5.7%,考虑价格下降、购买能力相应增强的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不到六十元,增长2.9%,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
  在居民收入增长放慢的同时,不同阶层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据对1997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调查统计,20%的高收入户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34%;20%的低收入户的收入占全部收入的11%,比上年减少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以及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逐步拉开档次,在消费水平、消费内容和消费行为上出现较大的差异。总的来说,高收入者家庭的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需求早已满足,住行消费的需求也基本饱和,这一阶层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低收入阶层的潜在消费需求,因收入增幅下降而难以转化为现实消费,使得总体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为了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应做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完善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制度。各级财政预算要优先打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继续办好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再就业培训,开拓新的就业渠道。完善养老金省级统筹制度,扩大覆盖面,提高收缴率,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对居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作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同时,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赠予税等新税种。研究探索以间接税为主逐步向以直接税为主过渡的税制改革,增强国家调节收入分配的能力,增加对中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使初次分配充分体现效率原则,再分配体现公平原则。
  在加快住房商品化进程中,配套进行工资制度改革。将职工住房消费中的各项福利性支出逐步纳入工资。把鼓励购房、提高房租和增加工资结合起来,通过发放住房补贴等办法,增加购、租房支出在工资中的含量。逐步将目前实际用于职工建房、维修费的大量暗补贴转为明补贴,纳入职工工资,使目前住房的实物分配转变为货币分配。
  调节心理预期,提高即期消费欲望
  短缺经济时代,受心理预期的驱动,容易导致盲目购物、冲动消费,形成排浪式消费热潮,构成很大的通货膨胀压力。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居民消费心理预期也发生了明显转变,愈是市场销售疲软,居民消费欲望愈是不强。同时,医疗保险制度、养老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增强了居民为支付未来的集中消费支出而进行强制性储蓄的倾向,减少了即期消费。目前居民储蓄存款数额庞大,增长迅速。近几年来,每年的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都保持在七千亿元至九千亿元。1998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五万三千四百零七点五亿元,比上年又新增七千一百二十七亿元,增长17.1%。今年前三个月,居民储蓄累计增加四千四百四十六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一千五百五十一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增额的58.4%。
  鉴于上述情况,要重视心理预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应向人民群众充分说明医疗保险制度、养老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改革的好处,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增强信心,提高即期消费欲望。同时,加大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保持经济的繁荣、稳定,使人们看到未来收入是有充分保证的,营造适宜的消费气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