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防治荒漠化
  ——全球共同的使命
  林欣文
  编者按:今天,我们第五次与“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相逢。荒漠化这一复合性自然和人为灾害,正步步进逼,以惊人的速度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爱尔兰的国土面积。国际社会深深感到与荒漠化进行抗争是何等重要,又是何等艰难。
  中国作为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取得了防沙治沙的巨大成就。我们在这一领域的许多科技成果,被不少国家视为值得借鉴的技术和经验。本报今日特辟专版,呼吁人们承担起防治荒漠化的共同使命,展示我国为此作出的贡献。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其结果是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牧草减产以至绝收。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亿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其中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据统计,全球36亿公顷耕地和牧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荒漠化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420多亿美元。荒漠化不仅对人类的生存、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在受其危害国家成为导致贫困、社会动乱和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盲目垦荒和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活动,又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进程。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主要集中分布在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从北纬10°附近向东北延伸到北纬55°附近,即自北非的撒哈拉,经西南亚的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北部、中亚到我国西北和内蒙古,形成了一个几乎连续不断、东西长达1.3万公里的辽阔的干旱荒漠带,占世界沙漠面积的67%。其中,亚洲的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占全球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还多。非洲大陆约有1/5的土地已被沙化。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土地仍在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相当于每年吞噬一个爱尔兰或一个比利时加一个丹麦。
  由于荒漠化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及扩张的趋势,引起了国际社会极大的关注。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中期,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撒赫尔地区的环境退化格外严重,持续的干旱使大批饥民逃离家园,给邻近国家造成严重的灾民问题。因此联合国于1977年8月,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产生了一项全球共同行动方案。防治荒漠化的国际间合作从此不断得到加强。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防治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随后,“《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谈判委员会”成立,并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并通过了《公约》的正式文本,包括中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在《公约》上签字。为了提高全人类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1994年12月19日,第四十九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1995年6月17日起,每年的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地区的13个省(区、市)。荒漠化已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人民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全国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540亿元人民币,并且沙化土地仍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中国政府对荒漠化防治工作十分重视。1994年在《公约》签字后不久,我国就成立了由林业部、外交部等17个部委组成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执行委员会,率先组织编写了“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行动方案”,并在1995年1月份举行的《公约》政府间谈判第六次会议上散发,得到有关国际组织和与会外国代表的高度赞扬,会议建议其他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以中国防治荒漠化国家报告为蓝本和样板,有些国家还通过外交途径请求我国介绍经验,并帮助他们制定国家行动方案。199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亚非防治荒漠化论坛制定了亚非合作的框架,确定要在中国成立“亚非防治荒漠化研究发展培训中心”,1997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执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亚洲部长级会议,会议制定了《北京宣言》,号召亚洲地区在未来的短期时间里,优先启动6项重点项目,其中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网络作为第一个项目,首先建在北京,并拟依此作为区域合作的突破口,推进亚洲地区的防治荒漠化工作。
  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多年实践中,总结研究出100多项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其中,干旱、半干旱流沙飞机播种造林技术、设置沙障固沙造林技术、钻孔深栽造林技术等多项防治荒漠化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有的科研成果已被马里和坦桑尼亚引进,中国的治沙造林专家和科技人员还应邀到一些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传授技术,为国际防治荒漠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营造沙漠绿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 熊辉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也是世界严重荒漠化地区之一。荒漠化土地每年仍以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
  建国以来,自治区各族人民积极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区以防治荒漠化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1200万亩,封沙育林育草1700多万亩,有5个地州、66个县(市)和131个农垦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1.03%提高到现在的1.68%。农牧业连续20年稳产丰收,6000多万亩沙化、盐渍化、牧草退化的草场得到保护和恢复。
  新疆自治区防治荒漠化工作坚持各级党委、政府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国家和自治区安排的治沙投资、以工代赈、造林补助费等各项资金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实行沙、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向荒漠化要耕地,要粮棉油、肉蛋奶。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沙治沙若干规定》,颁布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建立了国家补助、多方集资、群众投劳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实行“谁开发,谁治理,谁受益”等鼓励性政策,为防治荒漠化注入了活力。数十年的艰苦奋斗,新疆的防治荒漠化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局部地区盲目开垦、乱采滥挖以及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现象依然存在,彻底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今后,新疆防治荒漠化工作的重点是,以保护森林资源为基础,以生态林业建设和经济林建设为重点,从现在起到2010年,完成防治荒漠化面积45420万亩。同时,重点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环绿洲大型防护林工程、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环绿洲防风固沙林带、绿洲内部“三滩”荒地的治沙造林工程、南疆百万亩干鲜果品基地以及天然荒漠植被的封禁保护工作,以重点工程带动整体防治荒漠化工程向纵深发展。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陕西省副省长 王寿森
  陕西的荒漠化地区历史上曾经是“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丛林草原地带。长期以来,由于大规模的毁林开垦等多种原因,植被破坏殆尽,荒漠化日趋严重,使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经过陕西省人民50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已累计造林种草保存面积9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期的1.8%提高到现在的32.3%。榆林北部初步建成了长1500公里、面积11.7万公顷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40万公顷的流沙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受危害的9.3万公顷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沙区农、牧、渔等各业得到快速发展,榆林地区新建和改良牧场20.7万公顷,粮食产量较50年代初增加6倍,实现了粮食自给,水产养殖实现产值600多万元。以畜牧业为龙头的产业年产值达30多亿元,沙区农村社会总产值达56.79亿元。
  陕西省防治荒漠化工作主要采取用政策调动全社会防治荒漠化的积极性。90年代以来,先后出台了拍卖荒沙、荒滩使用权等政策,鼓励社会力量购买荒沙使用权,发展沙产业。依靠科技,提高防沙治沙的总体水平。研究推广以生物治理为主,植治、水治、土治相结合的一系列综合治理技术。飞播造林、引水拉沙等技术取得显著成效,完成国家、省和地区近百项科研项目。
  从总体上看,陕西省尤其是陕北的生态环境还相当脆弱,陕北32.3%的林草覆盖率是以草灌为主,稳定性极差,整体防护功能低。另外,目前尚有13.3万公顷流沙和134万公顷潜在荒漠化土地需要治理。
  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陕西省将从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出发,以保护和扩大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依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坚持以林草建设为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利用荒漠化地区各种资源优势,优化配置各生产要素,保障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总体目标是: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的50年,新增林草面积100万公顷,改造提高现有灌草地60万公顷,使森林覆盖率达到43%,林草覆盖率达到64%,有效控制荒漠化危害,全面实现人进沙退。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远离荒漠化 保护大草原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 傅守正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近1/3。据调查,全区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亿元。更为严峻的是,荒漠化还直接威胁首都、华北和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加快内蒙古荒漠化治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荒漠化土地的显著特点是:分布范围广,全区荒漠化土地约10.5亿亩,遍布8盟76个旗县;扩展速度快,全区每年仅退化草原的扩展面积就达1200万亩;危害损失严重,荒漠化导致全区2/3的农田、草牧场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50年代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为防治荒漠化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平原绿化、辽河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等大型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使防治荒漠化进入了有规划、高速度、大规模治理的新阶段。目前全区森林面积达18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解放初的7.7%提高到现在的14.82%。全区近200万公顷农田,213万公顷基本草牧场受防护林的保护。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生态建设工程,使22%的风沙危害面积和28%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和控制。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跃居全国前列,牲畜总头数突破7000万头大关,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自治区防治荒漠化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荒漠化治理速度落后于荒漠化扩展速度的总趋势还没根本扭转。加快荒漠化治理仍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和各族群众面前一项极为紧迫的战略任务。自治区近期防治荒漠化的目标是:到2002年,力争全区森林面积达到19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5.7%,使荒漠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到2010年,全区森林面积达2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8.5%,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区防治荒漠化将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本思想,通过延包土地,划分草牧场,拍卖、划拨宜林“三荒”等措施,鼓励社会各方对荒漠化进行多种形式治理。通过普及推广适用技术,依法保护治理成果,加快荒漠化治理步伐,再创我区防治荒漠化工作新局面。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国际资料

  荒漠化和防治荒漠化公约
  1949年,法国科学家奥布立维尔在研究非洲撒哈拉以南撒赫尔地区的生态问题时,发现这一地区的热带森林被滥伐和火烧之后,其界线后退了60公里至400公里,出现森林演变成热带草原,热带草原变成类似荒漠的景观。于是,他把这种环境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这也是人们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
  荒漠,按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1994年6月17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轮会议上,人们将多年来对荒漠化概念的研究和争论统一起来,把荒漠化定义为: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其中包括植被的荒漠化、草场退化,土壤干旱化、旱地农作物生产力衰退,土壤水渍和盐渍化,水土流失,沙漠化。
  1992年,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防治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的谈判也在这一背景下拉开序幕。同年召开的联合国大会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次会议,于1994年6月完成。
  这是在防治荒漠化领域的第一个全球性公约,其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国际合作体制,促进和推动国际社会在防治荒漠化和缓解干旱影响方面的合作。(绮敏)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人工飞播 植物固沙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加快荒漠治理建设秀美山川
  国家林业局局长 王志宝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沙化土地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每年因此造成经济损失达540亿元。防治荒漠化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50年代以来,沙区广大干群大力开展造林种草,与荒漠化进行了不懈的斗争。1978年开展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造林2.7亿亩,使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9%,20%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2.4亿亩农田实现了林网化,在我国北方荒漠化集中连片地区竖起了一道绿色屏障。防沙治沙工程1991年实施以来已治理开发沙区8000万亩。荒漠化地区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出现了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景象。
  但是,我国荒漠化总体扩大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荒漠化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活和农牧业生产,制约着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据测算,国家每年因土地荒漠化损失粮食30多亿公斤,少养牲畜5000多万只。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成为西北荒漠化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1998年4月的一场沙尘暴席卷大半个中国,仅新疆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亿元。加快荒漠化治理,是尽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农民摆脱贫困,发展区域经济,推进我国中西部协调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
  党中央、国务院对荒漠化治理十分重视。江泽民总书记1997年作出了“植树种草,治理荒漠”,“建设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治理荒漠化的号召。十五大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对防治荒漠化做出明确要求。《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把防治荒漠化列为重点内容。我国防治荒漠化的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遏制沙化土地和其它类型荒漠化土地扩展的趋势,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改善,完成治理开发面积2473.7万公顷,林草覆盖率增加2.5个百分点。到2030年,完成治理开发任务3081万公顷,林草覆盖率增加3.1个百分点,形成初具规模的生态体系。到2050年,在荒漠化地区建成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沙区资源,使荒漠化地区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防治荒漠化当前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制定和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实行依法防治荒漠化。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是:过度开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樵采植被等。要抓紧制定防治荒漠化专项立法,通过法律制止导致荒漠化破坏植被行为,明确营造、保护荒漠植被的责任义务,保护荒漠化治理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严格执行《森林法》、《水土保持法》、《草原法》、《土地法》、《农业法》及《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把防治荒漠化纳入法制轨道。
  二、制定完善相关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防治荒漠化积极性。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按照分类经营的原则,形成国家、集体、个人不同投入主体共同防治荒漠化的局面。制定荒漠化扶持政策,在治沙贷款和税费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不同经济成分主体参与治理荒漠化和开发利用荒漠资源。
  三、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走依靠科技防治荒漠化的道路,提高防治荒漠化科技水平,努力做好防治荒漠化监测工作,为荒漠化治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根据荒漠化的不同特点、类型,确定相应的区域治理科学规划和治理模式。组织科技力量对荒漠化治理的难点和关键问题进行科技攻关。
  四、把防治荒漠化与沙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针对荒漠化地区大部分是贫困和经济落后地区的现实,在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有沙区特色的农牧业、种植业、旅游业等沙产业,利用沙区的太阳能、风能、植被等资源,发展沙区经济。帮助受荒漠化危害地区的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使这些地区山川秀美,人民富足。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封沙植树育草 保护江河源头
  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刘光和
  青海省是我国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17亿亩,占全省总面积的20.1%。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贵南盆地、青海湖环湖地区和长江、黄河水源头地区。目前,全省荒漠化面积以每年200万亩的速度推进。据测算,全省每年由于荒漠化危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24亿元。
  从60年代以来,青海各族群众积极开展治山治水、封沙育林育草和植树造林活动,相继建成了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等一批荒漠绿洲,累计建成围栏草场2291万亩,人工种草1083万亩,改良草场1407万亩。“坡改梯”面积累计达260万亩,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8.2万亩。与此同时,青海省还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到1998年底,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349.5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2.64%提高到1998年的3.1%。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省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青海省防治荒漠化工作认真落实生态建设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东部农业区,坚持以“坡改梯”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柴达木盆地则以建设农田防护林和封沙育林育草为重点,发展绿洲农业。牧区以草原“四配套”建设和鼠虫害防治为重点,突出科学造林和科学治沙。大面积推广生物固沙、汇集径流整地、柠条雨季直播造林等技术。于此同时,加强立法保护林草植被,并开展专项斗争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和破坏沙区植被的违法行为。
  为进一步加快荒漠化治理进程,根本改善江河水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青海省编制了《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提出防治荒漠化工作的总体规划,力争到下世纪中叶,使全省适宜绿化的土地种上林草,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整治,草原植被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青海省将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力度,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到2030年建成3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使保护区面积达到1.08亿亩;推行以草定畜,禁止毁草开荒,东部农业区25度以上的坡耕地和青海湖环湖地区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牧;严厉打击破坏林草植被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快重点生态治理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三北”防护林等八大生态工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