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文化)
专栏:

  无边锦绣入方寸
  ——第十九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侧记
  本报记者 卢新宁
  5月21日至23日在广州举办的第十九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再次牵动了千万集邮爱好者的心。19年来,每年一度的最佳邮票评选活动已经成为我国群众文化生活一道亮丽的风景。从第一次评选活动参加人数不足10万,到今天的160万人次,说明了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必然得到群众的热情参与。
  评选活动从一开始就以提高中国集邮者艺术鉴赏力、提高中国邮票设计水平为出发点,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本报每年都要拿出整版篇幅对获奖邮票作详细的介绍。今天,我们将19届评选活动的佳邮呈现给读者,让广大集邮爱好者了解设计家的创作过程和艺术匠心。——编者(附图片)
  图为第十九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开幕式会场。 齐颖丽摄


第12版(文化)
专栏:

  绿梅笑雪傲霜开
  《何香凝国画作品》获最佳邮票奖、专家奖、最佳印刷奖
  王虎鸣,1962年生于内蒙古。现为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主任设计师。1987年从事邮票设计工作至今,先后设计邮票近40套,多次获奖。
  阎炳武,1954年生于北京。现为国家邮政局邮票印制局主任设计师。设计、雕刻邮票作品30余套,多次获奖。
  王虎鸣、阎炳武获奖是许多人意料之中的——这两位风华正茂的邮票专业设计师近年来正逢创作高峰,在评选中屡屡折桂;即便如此,两位年轻俊杰依然让人吃惊不小——《何香凝国画作品》一举夺得三项大奖,毕竟,这在19届最佳邮票评选中尚属首次。
  《何香凝国画作品》属于邮票中的国画作品选系列。今年6月27日是何香凝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这套特种邮票便是为了纪念这个不凡的老人。对于王虎鸣和阎炳武来说,在设计中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何香凝老人独特的身份,二是邮票设计的特殊要求。作为海内外享有盛名的著名画家和为新中国建立作出重大而独特贡献的革命老人,何香凝的双重身份使她在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及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如何在区区三张邮票中表现这位革命老人的风貌和艺术大师的风骨,是设计这套邮票的关键。
  两个年轻的设计师在选择角度上颇费周折,他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有关专家和何香凝老人的亲属,反复征询意见。何香凝一生创作丰富,作品多,且画幅大,受邮票格局所限,不少作品若要进入方寸之中,必得狠做一番裁剪。再三斟酌之后,王虎鸣和阎炳武决定在设计中尽量不做任何剪裁,以防消减原画气势。他们选择了《狮》、《虎》、《绿梅》三幅作品。本世纪初,何香凝负笈日本,此时的绘画主题大都为唤醒沉睡中的国人,狮子、老虎等具有威慑力的艺术形象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王虎鸣和阎炳武选择了1910年画的虎和1914年画的狮。虎是已知何香凝最早的作品,狮的构图以巨大的特写直取狮子的头部,也是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梅花是何香凝最钟爱的题材,傲雪凌霜的梅花正是这位革命老人最好的写照。
  将国画纳入方寸之中,是个艰难的再创作过程——既要顾及原画韵味,又要考虑邮票的属性。题字印章,不能破坏画面的精美,要把气韵传达出来;文字面值,必须按邮票规格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不能随心所欲。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最能体现匠心,弄不好就破坏了原画的境界。王虎鸣和阎炳武前后设计了8套方案,最后确定了现在的这种形式。与以往发行的“傅抱石作品选”“黄宾虹作品选”“潘天寿作品选”等国画系列不同,《何香凝国画作品》将原画最大限度地设计到邮票中,不留任何空白。三张邮票底色均为深浅不一的灰褐色,邮票中的文字色彩与原画设计珠联璧合,相互烘托,突现了国画作品的凝重和古朴。整套邮票大气凝重,没有丝毫虚浮淡薄之感,受到了集邮爱好者和专家的一致赞扬。
  王虎鸣和阎炳武设计邮票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他们认为《何香凝国画作品》连中三元原因有四:一、题材好。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国画系列在中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二、印刷好。这是专家和集邮爱好者公认的。北京印刷厂精妙的印刷技术当真是“细若蚊足,勾画了了”,完全保存了原画精微的笔法和细致的渲染,将虎之威猛,狮之豪迈,梅之伟岸细腻真实地呈现出来。特别是狮子的印刷,简直是毛发毕现,栩栩如生。三、这是中国头一套异形齿孔票,有相当的收藏价值,甚得集邮爱好者之心。四、设计上基本达到预想效果。
  两位年轻设计家都向记者表达了一个意思:一套邮票的完成凝聚着众多人的智慧和汗水:设计、编辑、印刷等等。邮票获奖不只是设计者的成功,更是对每个环节的肯定。(附图片)


第12版(文化)
专栏:

  又见潮涌满华夏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获优秀邮票奖
  苏海一,1958年生。人民邮电出版社美术编辑。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十余年,作品曾在全国各类艺术展览中多次获奖。
  41岁的苏海一显得过于年轻文弱,以至于你很难把他与那套大气磅礴的邮票联系起来。可获了奖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就是出自这个总是谦谦微笑的“小伙子”手中,由不得你怀疑。
  苏海一从未设计过邮票,像另一位获奖者林彦一样。不同的是,他除了画画,还设计过书和杂志的封面、广告、电话磁卡。文质彬彬的苏海一有种不寻常的韧劲,这使他在不同的工作中卓有成就:他获得过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一等奖,全国广告艺术展优秀奖,甚至有人看中他的才华坚持请这个不懂飞机的人设计航空徽志和飞机外饰。
  苏海一第一次设计邮票,就面对一个重大的政治题材,的确极具挑战性。对于苏海一而言,20年前那次伟大的会议并不隔膜:恰是这次会议给中国带来的巨变丰富了他的青春年华。20年来中国的每一次飞跃都与这个盛会紧密相连,亿万中国人生活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拜其所赐。想到这些,苏海一是充满激情的。但仅有这些感性认识还远远不够,要在方寸之中表现那个伟大的时刻,涵盖如此重大历史内容实在太难了。
  设计之前,苏海一前往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寻找专家,以求对于这次会议历史背景以及精神实质作细致准确的了解。党史教授足足用了半天时间单独为苏海一上了一课,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更拓宽了他的思路。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最具有深意的伟大转折,会议作出的战略决策改变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而与那个会议相连的是一个伟大的名字:邓小平。苏海一豁然开朗,找到了灵感。
  构思时,苏海一打破了过去类似题材的框架,既不用鲜花,也不用红旗,而用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作重要讲话的历史照片再现在第一枚邮票上,以他的形象为主题突现在画面中央。这样,既勾起人们的深情怀念,又体现出小平同志在此次会议中所起到的重要历史作用。苏海一因此到新华社查找有关新闻照片,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新闻照片只找到两张,一张是会议全景,一张是邓小平同志作报告,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再三斟酌后,苏海一还是坚持了初衷。经过精心处理,苏海一在这枚邮票中,用小平同志的形象来反映这次会议的精神,用红色的浪潮的背景渲染主题。不仅烘托出一代伟人的磅礴气势和博大心胸,而且寓意着以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力挽狂澜,扭转历史航向,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大潮,更象征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伟大的历史转折。画面整体效果气势恢宏,三角的构图使整体形象稳压阵脚,给人强烈的震撼和视觉冲击力。
  苏海一设计的第二枚邮票,是将刊登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的《人民日报》用于画面主体,使它犹如一座历史的丰碑,庄严屹立。为此,苏海一找到《人民日报》的合订本,照相扫描后,进入画面。翻卷向上的《人民日报》满含着历史的动感和厚重感,形似一座丰碑。画面上部由一轮蓬勃欲出的太阳映红了的现代化城市建筑群,象征着我们党已经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祖国正走向繁荣昌盛,前途光明,画面整体蕴含着升腾向上的效果,表达中国人民的信心。
  这套邮票的画面采用电脑制作,苏海一在设计上采用夸张的造型手法,将景物有机结合,又将形式和内容协调统一。为追求色彩的感染力,他在设计中作了一些色光处理,两枚邮票的画面均以上下渐变的深红色为底衬,每幅背景色调都含透着光韵,在色调上统一,造型上又各具特色。既给人以开拓创造奋进的观感,又喻示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由此营造出一种庄严鲜明生机勃勃的视觉氛围。
  苏海一的设计受到了一致肯定,他打破常规的创新,以其独辟蹊径的创意,不仅再现了20年前的伟大时刻,也让今天的中国人重温了改革开放大潮涌满华夏的巨大声势。(附图片)


第12版(文化)
专栏:

  烂漫邮花飞羊城
  ——佳邮颁奖活动述评
  全国最佳邮票评选委员会副主任 杜肤生
  佳邮颁奖活动年年办,创新,是承办单位年复一年的不懈追求。当烂漫邮花飞花城,躬逢盛会者欣喜地领略到别开生面的魅力。
  本次活动的主导思想是:集邮主题、地方特色、国家水平、勇于创新,而承办单位广东省邮政局、广东省邮电管理局不负众望,于颁奖活动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其“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邮会友,广交宾朋”的路数给人印象尤深。
  承办全国性的佳邮颁奖活动头道难题便是需要大笔经费,而本届颁奖活动适逢邮电刚刚分营,独立运作而又步履维艰的邮政企业很难拿出大量资金。视此次活动为树立广东邮政新形象良机的承办单位,精明地打出了商业化运作之牌,利用广东经济活跃、通讯发达的优势,广寻社会支持。西门子、朗讯、思科、山特维克、贝尔、IBM、康柏、深圳华为等20多家海内外知名企业的赞助,这在历届佳邮颁奖活动中堪称首创。邮政部门未掏一分钱,就搭起了颁奖活动的文化大舞台。予以赞助的商家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较为理想的回报。从岁尾年初的企业金卡到专送广告、商业信函到颁奖活动的展场、文艺晚会及发送的各种资料上,都淋漓尽致而又颇为巧妙地展示了赞助者的形象,可谓互受益、皆欢喜。
  反应机敏的广东省集邮公司此次精心运筹,开发出19个品种的集邮品,总值达2000多万元。凡纪念封、签名封、邮票书签、最佳邮票集、专题邮册,均销售一空。在邮市不景之际,能取得如此佳绩,关键在于有效开发,时效性、纪念性强,适销对路。同时,此举也再次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如今集邮品已不只是面向传统意义上的集邮者,在公关、旅游、经济和文化交往等方面也都有市场。集邮市场的潜力大得很,但可观的前景转化为现实则需要着力宣传集邮、培育市场。在这次颁奖活动中举办的具有国家一流水平的集邮展览、佳邮评析会、集邮知识讲座、青少年集邮活动日,无疑十分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集邮的兴趣,丰富集邮爱好者的邮识,提高鉴赏水平,推动和引导集邮这项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健康发展。
  不止于集邮,进而扩大到全面宣传邮政事业,是这次颁奖活动别具特色之处。“迈向新世纪的广东邮政”展示会吸引了众多观众。延伸了集邮主题,使观众对“集邮源于邮政”有了更深的理解。最佳邮票颁奖晚会也不失时机地宣传了邮电事业和邮电人。
  第十九届全国最佳邮票评选颁奖活动的成功举办与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很大关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于幼军亲任领导小组组长,省邮政局副局长喻军带领承办单位工作人员全力以赴、精心筹划,使颁奖活动出新出彩。人们期待着佳邮评选颁奖活动不断创新,越办越好。


第12版(文化)
专栏:

  落纸云烟写镜泊
  《镜泊湖》获优秀邮票奖
  林彦,1932年生于辽宁。从事水彩画、中国画教学30余年,曾任哈尔滨师大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主任、教授。擅长山水画、人物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获奖。
  镜泊湖是年近70的林彦永远的良辰美景:青年的热血,中年的豪情,老年的情致,都与那个镶嵌在北疆翠屏之上的高山堰塞湖紧密相连。今天,那一湖风光旖旎的碧波又为林彦带来了最佳邮票评选优秀奖的荣誉。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东北的画家,林彦画了几十年的镜泊湖。眼里的镜泊湖,画里的镜泊湖,心里的镜泊湖,林彦的镜泊湖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与生命相融。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林彦已经数不清多少次带领学生到镜泊湖进行实地教学和写生,镜泊湖的山山水水遍布他的足迹,同时也留下了林彦众多得意之作。
  深入生活的潜心探索中,林彦的山水有了自己的个性,朴实自然,磅礴大气,表现出浓郁的北方特色,给人一种情真意切的美感。“笔墨随时代”是林彦长期创作生涯中总结出的艺术观点,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还会有这么一段方寸之缘。
  暮年学艺犹未晚。从未设计过邮票的林彦经不住当地邮电部门同志的热情邀劝和学院领导的动员,慨然领命。经过几天的考察、论证和商榷,林彦认为应用国画的表现手法最能表现镜泊湖苍翠的山峦和如镜的水面。没想到,林彦花费近一年时间精心设计的3套方案全被有关部门推倒,最后确定的是采用单一的4横连邮票。听到这个消息的林彦如遭重创,沮丧至极几欲甩手不干了。几天后,林彦重振旗鼓,毕竟这是全省第一套地方题材邮票,毕竟这是自己热爱的镜泊湖。
  在林彦眼里,镜泊湖的美是千姿百态的,然而邮票设计的限制却要求他忍痛割爱。林彦想到,对于镜泊湖风光而言,“吊水楼瀑布”最有特色,位居镜泊湖八景之首。而“春花”、“夏水”、“秋叶”、“冬雪”,这四季景致也能渲染北国高山堰塞湖的风姿和其它地区所不具备的地貌。然而遗憾的是,一共只有4枚邮票。思量再三,林彦决定移山易水,在生活的真实的基础上,将镜泊湖景致重新设置。
  林彦在这4枚连幅邮票中,分别将白石粒子、珍珠门、小孤山、吊水楼等景点有机糅合在一起,采用远山近水,景观点缀的手法表现镜泊湖的湖光山色。吊水楼瀑布飞珠溅玉气势磅礴,孤山岛上植被丰茂绚丽多彩,镜泊湖舟帆点点风光潋滟。林彦在绘画上借鉴了《清明上河图》等传统绘画的技法,使得整套邮票如长卷舒展,浑然一体。远看满目锦绣重峦叠翠,湖上烟波浩渺天水一色;近观云霭浮漾,湖光波影尽收眼底。
  苦尽甜来的林彦终于可以舒眉一笑了。出乎意料的是,他收到了许多集邮爱好者的来信——这些信简直比他几十年收到的信还多!在邮票首发式上,集邮迷将林彦团团围住,他是靠维持秩序的警察帮助才得以离开现场;邮票获奖后更是备受关注。林彦戏言:我算是一举“成名”了。这比我以前开几次个人画展的影响都大——看样子还是邮票设计家知名度高。(附图片)


第12版(文化)
专栏:

  众志成城谱新篇
  《抗洪赈灾》获特别奖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抗洪赈灾》邮票获得特别奖都是当之无愧的。
  就主题而言,1998年夏那场前所未有的洪涝灾害以及几百万军民与之英勇抗争的伟大精神,足以载入史册。中华民族惊天动地的抗洪救灾壮举堪称是这一年最重要的事件,这样的事件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邮票这一国家名片上表现这一内容无疑非常必要,邮票的主题因此有了一种史诗感,它是历史的再现,更是民族精神的展示。
  令人赞佩的是,负责印制这枚邮票的邮票印制局仅用短短的12天时间,就完成了《抗洪赈灾》邮票的设计、印制、发运任务,创下了新中国邮票发行史的新纪录。在抗洪精神激励下的邮票印制人员,在这枚非同一般的邮票上倾注了一片爱心。为保证这枚增加发行的附捐邮票准时面世,邮票印制局的同志们夜以继日:图稿创作部在一夜之间拿出了7幅图稿的设计草图;制版中心连续奋战34个小时,拿出了高质量的印版;印刷车间连续工作56个小时,完成了邮票的印刷任务。像打一场战役,印制局有关领导调兵遣将,一环紧扣一环,各套工序之间紧密衔接,全力以赴。5天时间完成了3000万枚检验任务——谁会想到,拿到您手中的每一枚邮票都是由检票工人凭肉眼,一版一版精挑细选出来的;3天时间将2192包邮票全部发往全国各地。12天中,邮票印制局共有300名职工加班,50名干部跟班作业。
  看似简单的邮票印制工作中,实际上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程序,而这套《抗洪赈灾》邮票更多了一份邮政工作者对灾区人民的关怀与问候,蕴藏着他们的无私爱心。正像这枚邮票的票面文字所写的那样:“爱心同在,众志成城”。(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