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教育)
专栏:教育聚焦

  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历程
  本报记者 陈兴贵
  看电视,听广播,翻报纸,浏览杂志,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报道明显地增加,报道的面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我国的高等院校如此引起重视,是我国社会经济进步的反映,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发展新历程的标志。
  “条块分割”的旧体制已被打破,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这既是高等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顺应这个发展的大趋势,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形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体制上的改革。国务院9个部改局的91所普通高校实行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建共管,其中81所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专家们指出,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深刻变革。今天高校体制上的改革,正是为高等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开拓广阔的天地,注入不竭的活力。
  与地方、与企业联合办学,是近些年高校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许多高等院校以前所未有的热忱和能力,把办学、服务、贡献、发展的触角伸向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最近成立,研究院将依靠北京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相关学科的人才,为北京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政策建议和政策咨询,提供各方面的人才支持。清华大学与北京市政府共同组建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这是一个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场所、资金的“孵化器”。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支持的中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解放军指挥技术学院联合办学,优势互补,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全面合作。北京化工大学与北京福田建材机械有限公司共建北化福田塑料机械及工程研究所和科技开发基金,双方在改革科技体制、产学研结合方面实现合作。华东理工大学与南方农药制造中心建立全方位的科研“联合体”,在农药研究、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将成为对方的一个组成部分……像上述与社会经济各方面联合的多种多样的办学模式,如春花灿烂,生机盎然。教育要面向经济,经济要依靠科技教育的决策正变成现实。
  高等学校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质量而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是高校体制改革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新浙江大学,成为高校联合办学的突出一例。合并后新组建的扬州大学,充分昭示了合并后的优势。前不久,我国最著名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共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计。另外,清华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展自然与人文环境研究;北京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设工程学院;由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浙大、西安交大、南京大学和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共同发起建立中国高校科技协作网;为解决各校由于经费短缺,文献配置不足,影响教学科研的问题,江苏建设高校文献保障体系……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专业发展、学术交流诸方面的密切合作,将对我国高等院校整体水平的提高,人才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高校科技产业的兴起,树立了高校在社会上的新形象,高校服务功能的升华,使其日渐成为社会经济的中心。
  北大方正,清华紫光、同方,东大阿尔派等高校高科技企业的蓬勃兴起,带给人们的不仅是惊喜,更多的则是思考。
  高校高科技产业,其经济效益令人惊慕,其产品为世人称赞,其巨大潜力和初露的未来之光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高校的高科技产业使人们理性的认识活化、具体化。北大方正集团在电子印刷系统开创的业绩,清华同方在电子检测系统上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这两所名校的青睐。高校高科技产业的崛起,就高校自身而言,从一个更深的层面提高了对自身服务功能的认识,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开展科研的地方,也是培育和孵化新兴产业的地方;高校不光出人才,也出产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校生产高科技产业,将成为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必然。有人称高校的高科技产业为知识经济的先遣队,是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到1998年,全国有高校科技企业2654个,年销售总额达185亿元,以各种形式上市的公司达16个,超亿元产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达18个。
  《高等教育法》的颁布、贯彻和落实,高校内部各项改革的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走上依法治教的道路。在《高等教育法》的护航下,高等院校正鼓起风帆,破浪远航。
  今春伊始,就从北大、清华、人大等学校传来了学校实行精简机构,提高办学效益的改革举措;从上海传来了复旦、同济、交大、华东师大等高等学校实行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举措。长期以来,困扰学校发展、制约学校招生的后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西南财经大学等校利用银行贷款,同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解决学生住宿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开阔了人们的思路。
  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许多学校都在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各种形式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同济大学建筑系实行资深教授挂牌的研究室新机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改革MBA(工商管理硕士)招生办法,吸引相关企业加盟担当面试主考官,综合考察,淘汰高分低能者,以保证实用型管理人员的质量;中国科大把竞争机制引入导师队伍建设,把博士生导师“资格评审”改革为上岗遴选聘任制,使博士生导师不再是教授中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而成为一个真正的重要的工作岗位;西安交大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的探索,人才培养上实行拓宽口径,柔性方向的尝试,博士生按一级学科培养,本科生按学院(大类)招生,按学科培养、按需择业的实践。
  民办高校的兴起,为高等院校的多层次发展,吸纳更多有志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从更高的层面上提高民族素质开拓了宽阔的道路。
  近年来各地民办高校的异军突起,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向发展新阶段的另一个重要标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重视,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民办高校应运而生,必将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
  民办高校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完全按照一种新的机制创办和运作,其创新的意识,运作的机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有1000多所,涉及理工农医文等各个学科领域。尽管按专业的水平看,这些民办高校还有这样那样许多不规范的地方,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的说,这些民办高校正走向成熟。可以断言,这些民办高校中将来也一定可以发展出一批名校。客观地说,要给这些民办高校一个过程,一段时间。有一批民办高校已经脱颖而出,以其规模、以其办学思想、以其造就人才的模式、以其教学质量受到社会的重视。
  民办高等教育的勃起,为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新历程谱写了重要的一章。


第7版(教育)
专栏:教海月谈

  选准人生支点
  董洪亮
  又到炎夏,又一届经过数载苦读的大学生即将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由校园到社会,是人生的一个转折,在此转折之际,把握住方向、选准人生支点至关重要。
  一些大学生留恋大城市,偏爱大单位,这是可以理解的。应该说,这些单位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优越,确有吸引力,同时,部分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国家机关等大单位也是社会的需要。
  然而,大城市、大机关、涉外部门的工作岗位毕竟有限,能接收和容纳的只是少数大学毕业生。其实,实现自身价值与工作岗位没有绝对的联系,还是那句老话,是金子总要发光的,更何况,只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个人价值。为祖国的召唤、为人民的利益、为个人的创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最好能调整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眼睛多盯盯基层。
  古今中外,大凡成就伟业者,都有基层生活和工作的经历。道理很简单,要干出一番事业,你就必须深入认识、感悟国情,你不了解工人、农民,不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你就不能说懂得国情。尽管我们读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也只能说是学业有成,是不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面向基层,投入大众火热的生活、工作中,吸收民众的智慧作为营养,才可能创出一片天地,成就一番事业。
  令人高兴的是,每年大学生毕业之际,都有许多有志青年要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艰苦创业、奉献青春、报效祖国。石家庄铁道学院今年95%以上的毕业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艰苦的工作岗位,决心走志在四方路,当艰苦创业人。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一批有电脑、写作、书法、文艺、摄影等特长的学员和揣有驾驶证、等级厨师证、等级裁判证等证书的学员,纷纷向党组织递交赴边申请,表示要军事本领固国防、一技之长献边疆。这是一代青年学子的正确选择,他们的行动应当受到鼓励和支持。
  实际上,许多选准位置,到基层创业的青年学生已初尝成功之果。河南省内乡县的秦英林,是河南农大畜牧专业毕业的高才生,6年前和同为大学生的妻子主动回家乡当“猪倌”,至今,他们创办的养殖公司已发展成现代化养殖企业,有62名大中专毕业生加盟,固定资金千余万元、年出栏生猪4万头。秦英林于1996年被评选为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内乡县已涌现近百名大学生“羊倌”、“猪倌”和“农林庄园经营者”。江西省兴国县也有一批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村竞风流。
  到基层、重实践,不一定都能轰轰烈烈。但是,与实践相结合,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中去,应该是青年学生锻炼成长的方向。愿各部门、各地能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愿一方面大学生感叹工作难找、一方面基层缺乏人才的状况有所改变。


第7版(教育)
专栏:校园来风

  北京大学学生关注农村发展
  日前,乡村发展成了北京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北大社会学与人类研究所主办的“我国的农村发展和社会变迁”系列讲座,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作了第一讲“我的农村研究”,在校园内外产生热烈反响。6月1日晚,许多同学又与老师们座谈讨论乡村发展的障碍、动力和应对策略。同学们以敏锐的眼光谈论起信息时代农村现状及发展的时代特点,认识到没有众多的农村人口的积极参与,中国经济的起飞是无法想象的。同学们表示,中国知识阶层素有关注基层、走向民间、身体力行进行社会实践和改造的实践精神,他们将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努力学习掌握更多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实际本领。(北文)


第7版(教育)
专栏:校园来风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节如火如荼
  中国人民大学“青春礼赞献给跨世纪的祖国”学生艺术节五四文艺系列比赛汇演日前举行,参赛剧目都是选自单项比赛中的获奖节目。据悉,中国人民大学为了隆重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共和国五十华诞及澳门回归,精心策划和组织了学生艺术节,此次艺术节包括艺术长廊、文化名人系列讲座、文艺团体的演出、五四大型联欢活动及社区文化巡礼等,而五四文艺系列比赛(包括声乐、舞蹈、小品、诗歌朗诵、主持人、摄影、书法等比赛)是此次学生艺术节的重头戏。(人达)


第7版(教育)
专栏:校园来风

  北京理工大涌动民族文化艺术热潮
  连日来,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民族文化艺术热,一场以“弘扬民族文化,爱党爱我中华”为主题的大型民族文艺汇演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向高潮。5月29日,由340名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民族艺术如舞龙、舞狮、竹竿舞、孔雀舞、蒙古舞以及民族服装展示等精彩纷呈的节目,赢得了数千名师生的阵阵掌声。这些节目还要在国庆50周年和迎接澳门回归时演出。近年来,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开展得有声有色,民间艺术欣赏、音乐艺术漫谈、蜡染陶艺制作室、唐宋诗歌朗诵会、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汇演……一个又一个文化艺术活动掀起了一个个高潮,使理工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更为浓郁,校园文明风尚更为清新。(庞海芍)


第7版(教育)
专栏:校园来风

  武警学院大力开展读书活动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采取多种形式在全院开展读书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从1996年以来,全院的学员队和基层中队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图书室,图书室内有书籍、报纸、杂志,最多的有3000多册,最少的也有1200册。便利的条件,极大地激发了学员和战士们业余时间的读书兴趣,很多学员、战士都是通过小图书室养成了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两年来,他们还围绕政治教育、热点学科、社会焦点问题等,组织了30多场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读书演讲会。(王国良 李革)


第7版(教育)
专栏:

  改革就是要动真格
  ——记北方交通大学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董萍
  北方交大是铁道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1992年,学校作为铁道部试点单位,进行了首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理顺关系、转换机制、完善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增强自主办学实力和能力,北方交通大学今年初启动了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北方交大与许多高校一样,在用人制度上存在终身制观念,学校对不需要的人员无法解聘,而学校急需的人才难以进来;虽制定了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但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充分体现业务水平、贡献和业绩的差距;教师职务终身制和职务评聘上的论资排辈,使得聘用制不具备真正意义,而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导致按人设岗和机构膨胀。
  对于这一问题,学校党政领导达成共识:此次改革,既是精简提效,更要建立一种干部能上能下、人员竞争上岗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要改,就必须从机关动手,从干部动手。学校沿着这一思路,先完成了校机关的“四定”工作,即定机构、定编制、定岗位、定职能。按照管理与经营服务职能分开的原则,学校将经营性服务单位与机关分离并脱钩;将部分服务功能较强的单位从机关中分离出来,列为各部处的附属机构;对职能重叠或相近的机构实行合并或合署办公。
  通过调整,在1992年第一轮改革的基础上,校机关处、科级机构减少了24.07%;处、科职干部减少了29.69%;校机关人员总编制减少了19.8%,精简为195人。
  为加大公开选拔干部的力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决定将教务处、科研处、“211工程”建设办公室、研究生部等重要部门的11个处级职位拿出来,进行公开招聘。消息一经公布,报名者踊跃。最后,共有59人参加了公开答辩,其中不少是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学历人才。通过竞聘,许多年轻干部被破格提拔。改革后,处级干部的学历层次提高了,其中有研究生学历的干部从原来的24.65%提高到32.79%;干部年轻化了,平均年龄由48.25岁降到44.28岁。在此基础上,学校又进行了机关所有科职干部的公开招聘。
  学校规定机关非领导岗位首批只能聘任70%,剩余的岗位拿出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交流和选聘。
  对各单位的未聘人员,转入校人才交流中心。人才交流中心负责提供100多个校内工作岗位,供他们选择。人才交流中心还将组织待聘人员进行校内外交流,开展各类用人咨询,进行上岗前培训,组织待聘人员参加科技开发、生产、生活服务。以校内消化为主,鼓励校外流动,做到人尽其才。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最显著的变化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由于机构合并,原机关文印中心的3位职工没有了去处。一位同志主动去了宿舍管理科,做宿舍服务工作,领导推荐其他两位也去宿管科,她们认为从机关去这些地方太“掉价”,一直不愿去。可这次,她们主动参加了宿管科的公开招聘。
  北方交大校长谈振辉教授分析,这次改革与以往有所不同,以前是组织安排,上级拉着学校走,这次改革是点燃了“内部发动机”,由学校自己向前走;对于个人而言,以往是组织部门安排工作,一个人不管适合与否,一干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而现在给予了个人自我选择的机会,做到了人尽其才。
  一位破格提拔的年轻干部说:“我刚开始报名应聘时,心里一直打鼓,因为自己资历很浅。可是通过竞聘,觉得学校确实打破了论资排辈,做到公平、公开竞争,这也是学校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解放思想的一种体现。”他还说,通过这种方式选拔上来的干部都有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机制。


第7版(教育)
专栏:

  对推进高校合并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葛锁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区域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下的部门经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打破条块分割的学校管理体制,使建立在部门经济基础之上的条块分割的高校管理体制向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条块结合的学校管理体制转变。部分高校的合并办学,正是这一内在驱动的结果。
  高校合并办学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认为,不但国家要建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各省也要建一些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以适应科技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探索单科性高校的合并办学,通过学科重组建立综合性大学是一条路子。地处扬州市6所单科性院校成功地实现了合并办学,成立了扬州大学。从扬大这几年的办学实践来看,合并办学的优越性正在日益得到体现。
  合并办学为学校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合并办学有利于学科发展。通过相同或相近学科的合并,优势学科很快形成,如扬大合并后,人文学院很快形成了以中文为基础的优势学科;在原动物科学、植物科学和医学的相关学科上进行交叉、渗透,建立了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发展新学科。合并办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合并办学还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
  合并办学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扬州大学自合并办学以来,充分优化配置现有办学资源,使办学效益有了迅速提高,办学规模迅速扩大。1992年,扬大合并之初,在校生1.26万人,到1998年,在校生达1.8万人。办学效益提高的另一方面还体现在机构的精减,干部职数的下降。合并之初,校级厅级干部有36人,中层处级机构有99个,中层干部444人。到目前,校级干部9人,中层处级机构减为24个,中层干部减为253人。
  合并办学有利于提高办学层次。扬大合并办学之初,只有1个博士点,14个硕士点,到1998年,博士点增加到3个,硕士点增加到26个。科研经费由合并初的500多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2000多万元。
  合并办学,有以下几个条件:合并办学之初,要有一定的投入;合并的学校地理位置要接近;合并办学的高校数量不宜太多;强校与弱校合并比较容易。


第7版(教育)
专栏:

  为农业现代化服务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张百良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受生产力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高等教育又会尽力地促进经济发展。
  河南农大作为地方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靠地方财政,如果没有地方经济的发展,学校就缺少发展的动力。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这些人才只有在其实际工作中发挥作用,才能显示和表征出学校的价值。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对学校服务河南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差距,河南农大校党委带领广大师生8年共进行了三轮内部体制改革,提高了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学校开展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大讨论。特别是1998年利用暑假,集中举办专题学习班,通过讨论,大家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危机感,服务河南农业现代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为解决基层农村的人才棚架(政策、科技、信息),学校坚持从河南的省情出发,开展了培养村级带头人的工作。近几年,先后为许昌、新野、登封、襄城培养村级带头人4000多个,相当于在4000多个行政村播撒了科技火种。
  科研坚持“面向经济、开放联合、以大带小、重视效益”的指导思想,面向河南经济主战场。针对河南农业的主要作物小麦、玉米、烟草以及能源、泡桐、畜禽养殖与病疫防治等项目,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以农业、农村、农民急需的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取得一批具有突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
  学校十分重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小麦高优低”协作组,组织全省各地市532个单位、12个学科的2500名科技人员,在437个点开展综合性协作攻关研究与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为大幅度提高全省小麦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益作出了贡献,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
  发展高效农业,开展农村能源研究,并建成了“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校主持的“节能型日光温室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利用高科技,改造日光温室,开展普及推广工作,3年累计推广日光温室52.6万个,累计冬春生产蔬菜390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2.6万元。
  烟草已建立国家栽培基地,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玉米新品种研究推广居领先地位,为不少农民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门路。
  重视科技开发、科技扶贫及科教兴农工作。据近10年的不完全统计,学校先后承担了137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涉及许昌、周口等15个地市的31个县区,共培训各种农业技术人员222.46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8%。学校还分别向南阳、信阳等地区的市县派出了科技副县长。
  校办产业是为了转化科技成果,向农民推广先进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它从无到有,目前已形成了以饲料、农药、良种为龙头的20多个企业群体,其产品和技术涉及农业、畜牧业、机电、园林、商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科工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第7版(教育)
专栏:

  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第三十二中学重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开设了音、体、美课和手工制作、劳技课。先后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人才150多名。图为美术老师正在为同学们作示范画。
  李宗宪 高贵军摄影报道


第7版(教育)
专栏:

  重庆六所大学共建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本报讯 日前,由西南师范大学牵头,重庆大学、西南农业大学、重庆建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共同申报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从而拉开了重庆六所大学联合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序幕。
  该基地内容涉及文、理、工、农、医、法、艺等多学科的博士点43个、硕士点179个、本科专业150余种,具有涉及面广、专业优势突出、文化资源丰富等特点。它将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有效方式,以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积极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全面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人文科学素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培训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从而带动重庆市及西南地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陈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