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

  给弱者一个支点
  将情爱播撒人间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采访记
  本报记者 赵蓓蓓
  当我们降临这个世界之后,没有谁不渴望有个幸福的人生。但令人无奈和沮丧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谁都难以预料和阻止不幸的降临。天灾人祸、社会变故,往往使许多人、许多家庭陷入困境甚至绝境,他们不得不承受人生的种种磨难与痛苦,有的人也许终生难以自拔。
  然而,让人欣慰的是,社会上总有一些仁慈善良之人,时常把他们同情的目光投向那些不幸而又无助的人们。他们或许富有,或许并不富裕,或许本身还很贫寒,但其同样赋有一颗仁爱之心。他们愿尽自己的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且无法自身摆脱不幸的人。于是,有一种发自民间的组织,通过募捐的方式,把蕴含着怜悯之情、仁爱之心的钱物募集起来,再通过各种途径,将它传送给那些不幸的人和家庭,为他们注入战胜困难、摆脱困境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组织就是慈善组织,他们所从事的就叫慈善事业。
  “慈善一日捐”:播种慈善意识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1994年5月7日成立的。从向市民政局借款20多万元起家,到今天已募集慈善基金2亿多元,并已将其中的8000万元用于安老、扶幼、助学、济困等项目。如此业绩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独树一帜。上海市民政局主管社团工作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在上海已登记的3200多个社团中,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是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一个。如今,上海市民已开始形成这样的意识:无助时会想到慈善基金会,想献爱心时也会想到慈善基金会。
  慈善是一种道德积累。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让已逐渐习惯于用功利的态度对待事物的人们,树立起非功利的慈善意识?如何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怜悯、关爱之情?如何弘扬中国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等传统美德?最实际的是,如何让更多的市民了解慈善基金会,以便筹集更多的钱,去帮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
  慈善活动是最好的载体。从1995年起,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采用国际通行的“慈善一日捐”方式,来从事这种最具包容性和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所谓“慈善一日捐”,就是企业将其一年中一天的利润、市民将其一年中一天的收入捐出,用于慈善事业。近年来,每年新春伊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都会推出“蓝天下的至爱”新年慈善系列活动,宣传慈善,募集善款,帮困济贫。“慈善一日捐”便是内容之一。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主持日常工作的副秘书长周静波告诉记者,基金会的筹款方式可概括为“六个义”,即义捐,义演,义赛,义诊,义画,义拍(将捐赠实物拍卖)。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慈善一日捐”活动。其宗旨是“万人捐,帮万家,让特困家庭过好年”。至今,“慈善一日捐”活动在上海已连续开展了5年,吸引了数百万人参加,募集善款1000多万元。
  1996年2月15日,他们又推出了声势浩大的“上海万人上街慈善募捐”以及“千店义卖”活动。上万名志愿者头戴印有市慈善基金会会标的帽子,手持慈善募捐袋,胸佩慈善募捐工作证,上街募捐。每位捐款者均可得到一个捐赠纪念粘贴。据报道,那一天,南京路上处处可见身贴纪念粘贴的市民。外滩陈毅广场许多素不相识的人,由于捐款走到了一起。大家愉快地交谈,合影留念,感受着“乐善好施,助人悦己”的滋味。
  如今,“慈善一日捐”和“上海万人上街慈善募捐”活动已成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传统项目。每年募集的这些蕴含着一点一滴爱、一丝一缕情的善款,都会使一些诸如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等特殊单位和残疾人、军烈属、重病患者等特困人员及家庭获得帮助。慈善的种子也由此而播撒。
  党政干部:促进慈善发展
  上海慈善事业何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步入正轨并迅猛发展?市领导的慈善意识和对慈善事业的支持与参与是个重要原因。据了解,自慈善基金会成立以来,市里不少领导同志每年都向基金会捐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也常与市民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慈善一日捐”活动。记者在市慈善基金会走廊看到,墙上张贴的1995年至1998年度捐款5万元以上的单位和千元以上的个人名单中,每年都有市委书记黄菊及其夫人余慧文、市政协主席兼市慈善基金会会长陈铁迪、市政协副主席郭秀珍等人的名字。余慧文平时很少抛头露面,但对基金会副会长的差事却乐此不疲。投资上亿元、于今年5月建成并交付使用、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老人公寓———上海“众仁花苑”,就倾注了余慧文的大量心血。党政干部对慈善活动的身体力行,对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新闻媒体:传递慈心爱意
  上海几家媒体开设专门的慈善栏目,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在上海新闻界,有一批慈善“发烧友”。由于他们对慈善宣传的热心介入,才使慈善日益深入人心。新民晚报在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慈善一日捐”活动前,就已与之联手在社会版上开办了“慈善热线”专栏,为身处绝境者、特困者与乐善好施者牵线搭桥,使数十个陷于绝望的特困家庭在众人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至今,这条热线仍给无助的人送去无限暖意。1995年3月24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同出资100万元,设立了“792为您解忧基金”,用其利息部分每周资助一名困难群众。获资助的市民名单由记者采访、群众或基层组织反映、市慈善基金会推荐等形式确定,周五在东广早间新闻中公布。去年6月,上海东方电视台也与市民政局和市慈善基金会联手,开辟了以帮困助残、慈善互爱为宗旨的慈善专栏“迎着阳光”,受到观众的关注。有受助者给电视台送去锦旗,称之为“播洒阳光的人”。去年9月,解放日报又在“手拉手”专刊开辟了“慈善助学之窗”,以拓宽助学渠道。记者在采访“迎着阳光”栏目的制片人、慈善“发烧友”郑鹤皋时,这位50出头的记者说,搞慈善报道确实很苦很累,但记者都乐意做,这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这面大旗有很大关系。在上海,没有一个社会团体在市民中有如此高的认知度,因为慈善基金会的确在为百姓做善事。
  传媒的介入,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慈善基金会所筹集的2亿多元善款中,有50%左右来自香港及海外,40%来自企业,10%来自个人。虽然个人捐款数量不算多,但参与者至少有几百万之众。
  几年来,这代表着颗颗爱心的善款,已扶助了5万多户贫困家庭,1026户孤寡老人;6个慈善医院的建立使近500名困难老人日常医疗有了保障;众仁老人乐园已有140余名老人入住;儿童福利院的140个孤残儿童寄养在市民家庭;20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约1.4万下岗待业人员接受教育培训,30名优秀学员获再就业援助启动基金……慈善的种子正在申城开花结果。(附图片)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编者的话

  让慈善走进人们心中
  在去年夏季发生在我国三江流域的那场特大洪涝灾害之前,“慈善”对许多国人来说还是个不太熟悉的字眼。虽然1994年4月17日中华慈善总会正式成立,但让慈善概念真正深入人心的,还是去年洪魔肆虐时的募捐赈灾活动。大家目睹了灾难当头慈善组织的独特作用,那万众一心抗洪赈灾的历史画面,那男女老幼踊跃捐献的感人镜头,至今历历在目。
  当灾难过去,社会恢复了常态之后,慈善组织与慈善活动是否也会随之淡出?换句话说,在社会常态下,慈善机构究竟有何作用,有何作为?本报记者对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报道,或许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的窗口。
  实际上,在任何社会形态下,孤、老、病、残、幼、贫、困等弱势群体的存在都是不可避免的。不要说相对贫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即使是发达国家,由于自身和社会原因,也会有一些不幸的、不能自行摆脱困境的群体存在。残疾人较之健全人,孤儿较之父母双全的孩子,贫穷者较之富裕者,灾难临头的家庭较之平平安安的家庭,他们的人生之路、人生境遇要艰难得多,困苦得多,往往需要有人帮一把,扶一把,救一把。特别是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要稳定协调发展,就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扶助。慈善组织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救助机构。它通过合法途径募捐,把人们所捐献的社会财富集中起来,再通过合法途径用于安老助孤、扶危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慈善救助是促进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对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故被称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新的弱势群体,如下岗职工、相对贫困家庭等。面对新的社会问题,我们不能也不可能只靠国家来解决,而应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来化解。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这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走出了自己的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据说5年前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酝酿之时,人们对在中国能不能、需不需要搞慈善事业尚有疑虑和争论。本报“人民论坛”刊登的一篇《为慈善正名》的文章使大家坚定了这样的认识:以仁慈善良为本意,蕴含着同情、关爱之心的慈善是没有种族、没有国界的,社会主义的中国同样需要慈善事业。但愿我们即将开始的慈善征文活动,能对推动、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再次起到积极作用。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

  刹住抄袭之风编辑同志:
  1995年6月5日《工人日报》第五版“一周谈”栏目,刊登了我写的《赞“芝麻官”拣“芝麻”》的评论文章。事隔3年,我的这篇文章的绝大部分文字竟以“高凌”的署名,出现在1998年7月8日《人民日报》的“社会周刊”上,只是文中的“颗”字被改为“粒”字,个别词句略有变动。这无疑是抄袭行为。希望贵报将这种抄袭别人作品的不道德行为公之于众,以正视听,从而杜绝这种不正之风。
  湖北宜昌 陆先荣
  编后:剽窃他人成果,抄袭他人作品,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是不劳而获思想的反映,也是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为广大读者所不齿。今天本版刊登陆先荣同志的来信,他所反映的问题,不是个别的、孤立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有愈演愈烈之势。作文如同做人,作文先要做人。那些剽窃、抄袭他人作品者,在社会上恐怕也不能算是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人不是用自己诚实的劳动,辛勤的汗水去成就自己的事业,赢得应得的报酬,而是为了一时之名、一己之利,投机取巧,自以为走了“捷径”,自以为得计,其实是毁坏了自己的名声。一个人没有好的名声,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还有自己的前途?当然,报纸编辑人员也应认真核查,尽可能地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乱收费曝光台

  毕节电信:又多一项“上号费”
  4月7日,我到毕节地区电信局缴纳3月份电话费时,发现除了市话基本费、话机代维费、通话费、建设费等收费项目外,又多了一项9.8元的“上号费”。
  另外,其他收费也让人搞不明白。现将我手头保存的去年7、8、9、10、12月和今年2、3月份的几张收据的收费项目加以比较:如话机代维费,月收1.9元、2.28元、4.78元不等;建设费,月收1.77元、2.86元、3.26元、1.97元、3.42元、3.82元不等。上述几项收费要说是按通话费的总额比例计算吧,我算来算去也不对,比如“建设费”,有月缴通话费多而少收的,有月缴通话费少而多收的,也有不收建设费的月份。
  作为电话用户,我希望有关部门切实把这涉及千家万户的电信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作个统一规定,给个明白说法,让广大用户使用安心,缴费放心。
  贵州毕节市委宣传部 周建宏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乱收费曝光台

  偃师教育局:
  违背《条例》强收费
  今年2月,我们接到偃师市教育局成教科通知,要求每个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按收取学杂费总额的3%至5%上缴办学管理基金。
  根据国务院《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中关于“任何教育管理部门不得向社会力量办学机构收取任何管理费用”的规定,我们提出异议。但偃师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中央条例不管用,而强行收取。不缴者,责令停办,无奈我们只得缴费。而给我们开的收费单据,也不是河南省行政事业统一发票。
  河南偃师市 陈平 一鸣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毖后录

  烟台“良友超市”
  无端扣人翻包
  我是北京北辰房地产经营公司的职工,“五一”期间带4岁多的女儿到烟台探亲、旅游,准备乘5月4日晚548次列车回京。5月4日下午5时许,我带女儿逛烟台“良友超市”。当我们离开超市时,两名工作人员声称通过监视器发现我拿了超市的化妆品而没有付款。我说:“根本没有的事。”争执中,他们将我和小女儿挟持到他们的办公室。在他们的胁迫下,我将随身带的坤包里的东西全部倒在他们办公桌的玻璃板上,结果根本没有他们认为的我没有付款的化妆品。我气愤地质问他们“如何解释”,他们尴尬地说,“监视器太小,没看清楚。”又说什么:“通过监视器看到你两次打开包,怀疑你拿了商场的东西。”我确实从包里给女儿拿过一个果冻,又拿纸巾给她擦手。但这家超市既没有禁止顾客带包入场的告示,我进超市后也没有服务员提醒我存包,离开超市时也没有听到因有未消磁(没付款)商品而发出的警铃,超市工作人员仅仅凭那“看不清楚”的监视器就随便扣人、翻包,这完全是一种侮辱人格的违法行为。
  我要求“良友超市”给我一个公正满意的答复。
  北京市朝阳区安慧北里10—808号 徐宁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

  兴国山绿了
  “光山秃岭和尚头,洪水下山遍地流;三日无雨田龟裂,一场暴雨沙满丘。”当年的歌谣唱出了兴国人民的辛酸与无奈。大面积的中生界花岗岩组成的疏松地表,经不起人们对植被的践踏,失去平衡的大自然无情地报复它的主人。到1980年,全县2240平方公里山地,水土流失面积占84.8%。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旱涝灾害频繁,“山无树,地无皮,河无水,田无肥,灶无柴,仓无米。”198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21.2元,人均产粮仅240公斤。1983年,兴国县被列入全国林业水保重点治理区,自此,一场治理穷山恶水的“人民战争”拉开了帷幕……
  “在兴国,不抓林业水保的干部不是好干部,不抓林业水保的班子不是好班子”,县委、县政府作出果断决策,实行封山植树一票否决。县、乡、村层层建立严格的封山造林工作岗位责任制,全县干部职工每年从年工资中捐助1%用于治山,并参加10天以上的义务劳动。从1984年起,县里每年拿出50万元建立健全一支4000多人的强有力的县、乡、村、组管护队伍。开源节能,封掉184座柴窑,96.7%的农户改用节柴灶,建沼气池24300个,使全县每年少向山林索薪60万吨,每年山地封禁面积180万亩。
  十几年来,60万兴国人民在封山造林中,累计投工3820万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万亩,山地植被覆盖率由重点治理前的28.75%上升到现在的65.8%,活立木蓄积量从53万立方米增加到260万立方米,土壤流失量从平均每年1106万吨锐减为308万吨。
  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全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粮食及甘蔗、烟叶、水果等经济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82年的7.1倍,1300多个造林专业户迈上了小康路。
  江西兴国县
  邱昌源 凌传昌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答复反应

  接受监督
  迅即整改
  你报5月15日“读者来信”版刊登题为“收费年年长,项目不断增”的读者来信后,我局当即召开党组会,认真学习了“编者按”的内容,听取了“东亭市场人民来信调查组”的汇报,并研究确定了以下整改措施:
  一、召开东亭市场门面房店主会议,公开承认北关工商所擅自为东亭市场经营中心印发门面房收费通知是错误的,必须立即取消。
  二、责成并督促东亭市场经营中心清退已收的看护费、清扫费和出摊费。至5月19日,该中心清退工作已结束,共清退有关款项88200元。同时,根据《江苏省城乡集市贸易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市场经营中心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门面房实行公开招租。
  三、将主要责任人调出东亭市场,待岗学习,听候处理。
  四、为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严肃收费纪律,我局在全系统开展了自查自纠工作。同时,在全市聘请了93名义务行风监督员,实行了以行政执法程序、收费依据和标准等为主要内容的公示制,并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切实加强防范工作,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江苏东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读者论坛

  干部驻村莫当“客”
  湖南绥宁县 袁冰清
  多年来,干部驻村解决了不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但是,也有少数干部驻村当“客”,令群众十分反感!
  少数干部驻村,一是当“攀客”,一进村就住进富人家,很少进困难户家中看看、问问,百姓称之为“嫌贫爱富”。二是当“稀客”,名义上驻村,实际上一年到头不进几次村,村民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百姓称之为“下乡镀金”。三是当“说客”,指手画脚,评头品足,夸夸其谈,不干实事,有时甚至盛气凌人,百姓称之为“弹(谈)匠(讲)师傅”。四是当“看客”,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袖手旁观,无所作为,且贪天之功为己有,在电视上频频亮相,百姓称之为“电视明星”。五是当“酒客”,走到哪儿喝到哪儿,一天到晚面红耳赤,醉酒醺醺,百姓称之为“好呷懒做”!
  干部驻村,为的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宣传、贯彻党的农村政策,帮助群众找出治穷致富的路子,培养农村富民强村的领头雁。要达到这一目标,干部驻村当“客”不行,只有当“主人”,才能视农民疾苦为自己的疾苦,急农民之所急,想农民之所想,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第5版(读者来信)
专栏:耳闻目睹

  山乡夫妻办影院
  云南省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那诺乡打芒村,有一对哈尼族夫妻,男的叫段罗者,女的叫杨坚努。80年代初,曾在乡电影院当过放映员的段罗者,将自家的庭院简单地改造,办起了露天影场,每晚为村民放映电影。此后,这个距县城70公里的小山村,电影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到了1992年,夫妻俩用放电影积蓄的5万多元钱,建了一幢可容纳120多人的小型电影院,使村民看电影更加方便。1997年1月,他们又承包了4公里外的乡电影院,夫妻俩每晚各在一方放映电影。10多年来,夫妻俩一直实行低票价,一场电影每人5角,对村里的残疾人和50岁以上的老人还给予免费,受到当地群众和上级领导的称赞。
  图①:段罗者流动放映到附近村子里,为一对哈尼族新人的婚礼放映电影。
  图②:段罗者的妻子杨坚努工作在乡电影院的机房里。
  图③:在段罗者自家建的小电影院里,几乎每晚都坐满了观众。
  云南玉溪日报社 潘泉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