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与北约继续谈判
  叶利钦要求英德促成停止轰炸
  克林顿承认俄军不受北约指挥
  意总理指出北约不是世界宪兵
  据新华社地拉那6月9日电 马其顿库马诺沃消息:南联盟和北约军事代表团8日继续就南联盟军队撤离科索沃和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的具体细节进行谈判。
  南联盟和北约的军事谈判7日陷入僵局后,双方较低级别军官从7日晚至8日下午在马其顿和南联盟边界又就一些专门问题举行了谈判。8日晚,双方代表团再次在马其顿库马诺沃恢复谈判。
  据新华社莫斯科6月9日电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9日分别打电话给英国首相布莱尔和德国总理施罗德,要求他们敦促北约立即停止对南联盟的袭击。
  据俄总统新闻局提供的消息说,3位领导人都对“八国集团”在科隆就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的科索沃问题决议草案达成协议表示满意。叶利钦强调,当务之急是北约应当下决心采取紧急措施,停止对南联盟的袭击。
  此外,俄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在莫斯科对报界说,俄可以派出5000至1万名军人参加科索沃维和行动,具体方案由叶利钦总统决定。俄将同10日来访的北约军事专家小组商定关于俄罗斯军人同北约的配合问题。
  新华社华盛顿6月8日电 (记者袁炳忠)美国总统克林顿8日说,参加科索沃维和的俄罗斯军队将不受北约指挥。
  克林顿在为来访的匈牙利总统根茨举行的欢迎仪式结束后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他不认为即将参加科索沃维和的俄罗斯军队会受北约指挥,但他期望双方军队之间能够进行彼此“可以接受的协调”。
  他在欢迎仪式上发表讲话说,“八国集团”在德国科隆达成的协议是解决科索沃危机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步骤”,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实施和平协议。他再次声称,只有南联盟开始“可以核查”的撤军后,北约才会停止轰炸。
  据新华社雅典6月8日电 (记者张永兴)希腊政府发言人雷帕斯8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希腊要在国际社会就科索沃实现和平及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作出决定之后,才允许北约部队通过其北部港口城市萨洛尼卡前往邻国马其顿。
  目前,大约20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正在希腊北部海岸停泊的美国军舰上等待希腊同意后通过萨洛尼卡前往马其顿。
  同日,希腊总理西米蒂斯分别同德国总理施罗德及意大利总理达莱马就科索沃局势的最新发展进行电话磋商。据雅典通讯社报道,西米蒂斯在通话中表示,目前的中心问题是立即保卫和平,希腊将为科索沃和平协议的执行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报罗马6月9日电 记者罗晋标报道:“北约的单方面军事行动不能成为规律,而是一种例外,因为谁也没有把北约看作世界宪兵”,意大利总理达莱马6月8日答《晚邮报》记者问时如是说。
  达莱马称:联合国的干预恢复了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合法道路,“否则这场战争就会成为北约对南斯拉夫的战争,这当然不是我们的目标”。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总理会见张万年
  本报莫斯科6月9日电 记者刘刚报道:俄罗斯政府总理斯捷帕申9日在俄政府大厦会见了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张万年上将。
  张万年副主席在会见中首先对斯捷帕申出任俄政府总理表示祝贺,并转达了朱镕基总理对他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张万年说,中俄两国具有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对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中俄作为两大邻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负有重大责任,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一致或相似的看法。中俄双方在科索沃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着良好的磋商与合作,有着广泛的共识。中方衷心感谢叶利钦总统、俄政府和人民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中国驻南使馆罪行的声讨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与支持。中方愿意继续与俄罗斯加强各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斯捷帕申总理对张万年副主席访俄表示热烈欢迎,并请张万年转达他对朱镕基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他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在江泽民主席领导下在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他对两国、两军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入发展表示满意。他认为,在当前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下,俄中加强在各个领域的磋商与合作,对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表示,俄政府将竭尽全力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把两国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推向前进。斯捷帕申还亲切地回忆起在中国度过的童年时代,以及父辈们在共同反法西斯斗争中建立的深厚友谊。
  双方共同强调,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70多天的野蛮轰炸,已造成大批无辜平民伤亡和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北约必须立即停止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为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创造必要的条件。
  参加会见的中方人员有: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武韬、副总参谋长熊光楷中将、总装备部副部长陈达植中将、国防部外事办主任罗斌少将、中国驻俄罗斯武官冯愈强等。参加会见的俄方人员有:政府副总理克列巴诺夫、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元帅等。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科索沃问题重返联合国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符福渊 周德武
  在西方七国与俄罗斯之间进行了激烈讨价还价之后,于6月8日终于向安理会提交了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决议草案。为此安理会举行了非正式磋商。
  今天提交的决议草案由草案正文和两个附件所组成。草案正文包括军事、民事及前南国际法庭司法权三大问题。军事方面的内容有: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出一切军、警力量,当地安全及停火监督由联合国维和部队负责,并允许部分南联盟武装力量重返科索沃,保护文化遗产,科索沃阿族武装交出武器实行“非军事化”。民事方面的条款包括由联合国牵头,负责建立临时行政机构,通过组织选举实现权力过渡,以决定科索沃的未来地位。决议草案还要求所有各方与起诉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等5名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共和国领导人的所谓前南国际法庭充分合作。这份草案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把目前最具争议的条款以附件形式列出,如北约部队在联合国维和部队中的作用、建立军事缓冲区及朗布依埃协定的约束力等问题,使这个一揽子方案出现了许多灰色区域,为今后的纷争埋下了种子。鉴于该草案内容庞杂,各国代表表示需要足够的时间加以研究,非正式磋商会议于今天暂时休会。
  在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近80天的轰炸之后,科索沃问题不得不再次回到安理会,这表明北约虽然可以自恃武器的精良逞能于一时,但武力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科索沃问题纳入联合国轨道无疑是值得欢迎的。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理代表沈国放所言,只有回到联合国才是走出目前危机的唯一正确出路。沈国放对记者表示,中国是北约轰炸的受害者,在道义上和法律上有一切理由要求北约立即无条件停止对南联盟的军事打击,以便为安理会讨论政治解决方案创造必要的条件和气氛。他强调,只有在确认北约已停止轰炸后,安理会才能采取行动。俄罗斯代表拉夫罗夫在磋商结束后也向记者发表了相似的谈话。他说,只有北约先停火才能谈得上严肃对待决议草案的表决问题。
  中俄要求北约首先停止轰炸,安理会才能投票表决有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草案,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程序问题,而是关系到北约对安理会的尊重问题。安理会的权威已经因美英等国几次绕开安理会对他国动武遭到了严重损害,既然科索沃问题重返安理会,北约必须通过实际行动,表明对这个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唯一合法机构予以起码的尊重。此间媒体引用美国国务院官员的话表示,在南斯拉夫从科索沃撤军、北约停止轰炸、安理会举行正式会议表决及国际安全部队进驻科索沃等次序问题上,北约会有所考虑。言下之意,在安理会正式开会时,北约的轰炸是有可能暂停的。
  在决议草案提交给安理会不久,包括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内的许多政界要人纷纷发表谈话,希望该决议在24小时之内得以通过。毫无疑问,每一个热爱和平的人士都希望北约尽早结束轰炸,但如此庞杂的决议草案不经认真和仔细的讨论就匆忙全盘接受,无异于把安理会作为橡皮图章,这也是违背联合国宪章原则的。英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今天向记者发表谈话称,“没有一个国家提出修改,我们也不希望这个决议草案被修改”,他的这番话反映了英美等国对安理会的真实心态。在霸权主义急剧膨胀的今天,美英等国对安理会采取有用则用、不用就甩开的原则。在北约骑虎难下之时,急欲通过联合国寻找台阶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决议草案中塞进关于前南国际法庭审判米洛舍维奇的内容,明显是借安理会决议证明北约侵略的合法化,这是我们不能不警觉的问题。
  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复杂性,既不是北约的武力所能解决,也不是安理会的一纸决议就能一锤定音的。该地区的最终的稳定取决于各民族间的和解。此间外交人士认为,如果北约能从科索沃问题重返安理会的事件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对他国随意使用武力的严重后果,或许会对今后维护安理会的权威起到促进作用。反之,继续对安理会抱着能用则用、不用则甩开的做法,那么,正如一些专家预言,北约对南联盟的动武可能是联合国走向终结的开始,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本报纽约6月8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代表强调解决科索沃危机
  联合国必须发挥决定性作用
  据新华社联合国6月8日电 (记者顾震球)中国常驻联合国代理代表沈国放8日在此间强调指出,联合国必须在政治解决南联盟科索沃问题的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只有回到联合国才是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唯一正确出路。
  沈国放是在联合国安理会就科索沃问题举行非正式磋商后对记者发表谈话时作上述表示的。
  沈国放再次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的野蛮轰炸。他严正指出,北约的行径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中国是北约轰炸的受害者。他强调说:“只有在确认北约已停止轰炸以后,安理会才能采取行动。”沈国放说,中国政府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和明确的。中国始终认为,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尊重南联盟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安理会决议应能充分反映各方立场,特别要注意听取南联盟的意见。南联盟政府应是谈判的直接参与者。在科索沃的军事存在必须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并征得南联盟的同意。
  沈国放说,西方七国和俄罗斯外长8日就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安理会决议草案达成的协议,中国方面需要研究。


第6版(国际)
专栏:

  钱其琛拜会吉议会两院主席
  本报比什凯克6月9日电 本报记者孙勇军、新华社记者陈启民报道: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9日上午前往吉尔吉斯斯坦议会大厦,分别拜会了吉立法会议主席穆卡姆巴耶夫和吉人民代表会议主席艾尔克巴耶夫。
  钱其琛向他们转达了李鹏委员长的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双方满意地回顾了两国议会间的友好交往,认为议会间的交往是两国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双方还分别介绍了各自议会的特点和工作情况。


第6版(国际)
专栏:

  北约继续对南轰炸
  数枚炸弹落入马边境村庄
  据新华社萨格勒布6月9日电 9日,北约野蛮轰炸南联盟进入第七十八天。当天凌晨,北约轰炸了南联盟科索沃自治省的普里兹伦地区。
  据南通社报道,当地时间8日22时,在南联盟全国范围内响起了凄厉的防空警报声。但北约飞机并未对其中大多数目标进行轰炸。8日23时05分至9日0时05分,北约飞机向普里兹伦地区的一个村庄发射了3枚导弹。8日白天,北约飞机还轰炸了丘普里亚、弗拉涅等城镇以及著名滑雪胜地科帕奥尼克山。
  从8日上午11时至当日晚7时,北约飞机轰炸了科索沃自治省的米特罗维察、德拉加什、乌罗舍瓦茨、普里兹伦和斯尔比察地区,在攻击中,北约飞机发射、投掷了上百枚导弹和炸弹,目前,伤亡情况还不清楚。
  据新华社斯科普里6月8日电 (记者李国荣)8日,被怀疑是北约飞机投掷的数枚炸弹,在位于马其顿特托沃市东北20公里处的一个边境村庄爆炸,3座民房、1辆汽车和部分供电线路被毁,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这个名叫亚金察的小村庄距离马其顿同南联盟科索沃交界处12公里。
  《新马其顿报》8日在头版报道亚金察村被炸事件时说,炸弹可能是北约飞机投掷的,目的是嫁祸于南联盟,为继续轰炸南联盟寻找理由。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中国问题专家批驳考克斯报告
  新华社华盛顿6月8日电 (记者刘江)美国的一位中国军事问题专家威尔海姆说,前不久发表的考克斯报告“基本上是胡说八道”,它对形势的评估“十分拙劣”。
  威尔海姆在美国著名思想库卡托研究所日前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发表上述意见时还说,美国对中国的高压政策“已经走得太远”。他说,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禁止对中国进行积极的评论,是发展美中关系的障碍。
  美国卡内基和平基金会专家塞辛西奥尼也在这个研讨会上说,他认为考克斯报告“缺乏事实根据”,是“纯粹的宣传品”,是他所见过的“最缺乏依据的调查报告”。他说,考克斯报告中的一些结论,是仅仅依据某些身份不明的人向美国情报机构递交的过期文件作出的,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报告认为中国可以直接“威胁美国”的判断也是错误的。他说,中国掌握有限的核武器显然是为了自卫,中国发展经济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决不会威胁别的国家。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英战机又炸死伊平民
  新华社巴格达6月8日电 (记者刘加文)伊拉克军方发言人8日晚宣布,美英战斗机当天又轰炸了伊北部“禁飞区”内的民用目标,并炸死一名平民。
  伊拉克通讯社援引这位发言人的话说,当天上午10时30分,来自土耳其空军基地的10个美英战斗机编队在预警飞机的配合下,对伊北部城市摩苏尔以北的一处村庄进行了野蛮的轰炸,造成一名平民丧生。
  该发言人说,伊拉克防空部队对来犯敌机进行了英勇反击,迫使敌机逃离伊领空。
  自去年12月中旬美英对伊发动“沙漠之狐”空袭行动以来,侵犯伊北部领空的美英战斗机已达1500多架次,对伊民用和军事目标狂轰滥炸,造成严重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


第6版(国际)
专栏:

  6月8日,西方七国和俄罗斯的外长在德国科隆就将提交安理会审议的一份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决议草案达成协议。会后他们出席了几经推迟的记者招待会。图为英、美、德、俄、法五国外长在记者招待会上。新华社记者 黄文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巴外长将赴印会谈
  印重申实控线不容置疑
  新华社伊斯兰堡6月9日电 (记者许钺乃)巴基斯坦外长阿齐兹8日晚宣布,他将于12日前往新德里,与印度外长辛格就缓和克什米尔地区紧张局势问题举行会谈。
  阿齐兹对本社记者说,他此行旨在通过与印度领导人的会谈,缓和巴印两国间近来出现的紧张关系,避免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一带局势的进一步恶化。
  自今年5月初以来,巴印两国军队在克什米尔地区爆发了激烈的武装冲突。巴总理谢里夫于5月28日打电话给印度看守内阁总理瓦杰帕伊,建议派外长阿齐兹前往新德里,与印度外长辛格讨论克什米尔地区的紧张局势问题。印度方面对巴方的建议表示同意,但未就巴外长访印的具体日期作出答复,直到8日双方才就阿齐兹访印的日期达成一致。
  本报新德里6月8日电 记者李文云报道:印度政府今天重申,印将使用所有必要手段,恢复克什米尔卡吉尔地区实控线的原状。巴基斯坦试图对实控线提出质疑及违背《西姆拉协定》的做法,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同时,印度承诺继续同巴基斯坦就双方同意的问题进行全面对话。
  印度外交部表示,为寻求与巴基斯坦关系的全面改善,印将继续拉合尔进程。印度外交部是在今天晚间的新闻发布中作上述表态的。
  据印外交部宣布,看守政府总理瓦杰帕伊今天在此间主持了一个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政策小组及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的联席会议,讨论卡吉尔冲突及与巴基斯坦的边界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斐济谋求民族和睦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学江
  5月16日,斐济首次在新的种族平等宪法下举行了全国大选,5月19日,以工党为首的多民族团结内阁宣誓就职。这个位于西南太平洋中心的岛国终于结束了长达12年的种族歧视的灰暗年代,跨上了民族和睦的新里程。
  在这次全国大选中,以印度族人士乔杜里为首的工党夺得了代表院(即众议院)71个席位中的37席。按宪法规定,工党完全可以单独组阁,但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乔杜里没有这样做,而是邀请其他斐济族党派共同参加组阁。他邀请斐济族政党斐济联盟党领袖阿迪·凯妮出任政府第一副总理兼管斐济族事务部;工党副领袖图派尼·巴巴则任第二副总理兼外长;在内阁18名成员中,多达11个部长由斐济族人士担当。这大大地缓和了斐济族人反对印度族人占据支配地位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一再申明,他的政府不是单一民族的政府,而是斐济各族人民的政府。他说,“请看我的内阁的阵容,斐济族人仍将占据多数。”
  更重要的是12年前的军事政变的领导人、前任总理兰布卡宣布承认大选结果,表示尊重人民的选择,并支持工党组阁和由印度族人士乔杜里出任总理。这是斐济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印度族人士出任总理一职,也是工党12年后再度掌权。
  1987年,由受过较好教育的青年为主组成的工党曾首次赢得大选,虽然工党是多民族政党,其领袖巴万德拉也是斐济族人,但内阁组成却由印度族人士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时任武装部队总司令的兰布卡上校以此为由发动了军事政变,将工党政府推翻。之后不久他宣布斐济为共和国,并于1990年修改宪法,加入了种族歧视的内容,规定总理一职只能由斐济族人士担任。那次政变导致了排印族运动,半年内即有多达7万印度族人逃离斐济,从而改变了民族构成,使斐济族人重新占据多数。目前在斐济约80万的总人口中,斐济族占51%,印度族占约44%。
  斐济原为部落酋长国,于187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但在英国统治下,为开垦土地,大面积种植甘蔗,大批印度契约工进入斐济,到1946年,印度移民已超出了斐济土著人。以后印度移民开始进军工商业,为斐济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1987年的政变打击了工商业和外国投资,受到英联邦的谴责,斐济不得不退出英联邦。近年斐济的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扬,近1/4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下。
  在这种情况下,兰布卡认为还是多民族政治制度才更有利于斐济的国家发展。于是1997年,斐济再度修改宪法,重申种族平等,并因此重新被英联邦接纳。
  这次选举既是新宪法的第一次实践,当然更是一次考验。虽然有的斐济民族主义分子已发出了反对印度族人士出任总理的呼声,不过主要的斐济族政党都还表示愿意合作,乔杜里总理也认为完全能控制局势,他许诺将尊重和维护斐济族的利益,并将着重解决斐济族平民的教育和卫生问题。这一态度博得了多数人的支持。斐济的民族和解虽然还有长路要走,但还是充满希望的。(本报堪培拉电)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欧洲防务依然遥远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6月4日结束的欧盟首脑科隆会议通过了三项文件即《加强欧洲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声明》、《欧盟对俄罗斯共同战略》和《关于欧洲就业公约的决议》。舆论界普遍认为,三项文件中,引人注意的是关于欧洲防务问题的文件。会议不仅提出了一系列比较具体的设想,而且任命了北约现任秘书长索拉纳为欧盟历史上的第一位“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专员”,即欧盟的“外交部长”。人们认为,科索沃危机像一剂“催化剂”,为这个声明和这个职位的人选的产生起到了催化作用。
  欧盟首脑会议的这个声明强调,欧盟决心在国际舞台上不受限制地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拥有与其共同的安全和防务政策相称的必要的手段和能力。欧盟必须拥有“值得信赖的”军事能力和手段,从而能够“自主地”对国际危机作出反应。
  科隆会议批准的有关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主席报告,提出了几项具体设想。例如,在布鲁塞尔设立常设的政治和安全委员会、由军方代表组成的军事委员会、欧盟军事参谋部和形势分析中心以及建立卫星中心和安全研究所等等。
  欧洲防务的尝试起步很早,1954年就成立了西欧联盟,70年代又建立了欧洲政治合作机制,1992年的《马约》明确规定要制定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1995年的《阿约》决定设立“高级专员”。无论谁都不得不承认,欧盟在这方面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进。40年前意大利驻德国大使克瓦罗尼就说过,虽然人们都说欧洲是世界的第三极,但在军事方面它称不上是第三极,只是个“软蛋”。几十年过去,欧洲仍然是这个状况。1991年以来前南地区的冲突直至科索沃危机又一次暴露了欧洲政治上的软弱无能。事实证明,没有美国的参与,欧洲一事无成。正是在科索沃危机的刺激下,欧洲从去年秋天开始加快了欧洲防务政策的步伐。先是英国首相布莱尔呼吁欧洲改善处理危机的军事能力,继之是英法在圣马洛商定加强军事合作。今年5月底,德法两国又在图卢兹会晤中决定加强欧洲军团的作用,使之成为一支欧洲自己的对危机作出快速反应的核心武装力量。施罗德总理说,它的意义不亚于创立欧元的意义。
  德国外交部的高级官员评价说,科隆会议的决定为欧洲共同的安全和防务政策打下了“第一块基石”。但是,欧洲舆论普遍认为,距离欧洲具备克服危机的军事行动能力那一天,可能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其理由大致如下:
  其一,欧盟的决策机制,亦即其“交易—妥协文化”很不适宜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形成。
  其二,“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专员”的权限到底有多大?如果欧洲真要按“同一副面孔、同一个声音”对外,他的任务就不能只限于协调作用,而应真正具备行动能力。但是,各成员国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愿意授予他这种权力?
  其三,如何处理欧盟中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各种复杂的政治地位与共同安全政策的关系?据报道,有关西欧联盟成为欧盟的“军事臂膀”的决定,在北欧成员国瑞典、芬兰、丹麦引起很大异议。丹麦既是北约成员,又是欧盟成员,但它一直坚决拒绝加入西欧联盟。《马约》和《阿约》对丹麦的许多例外规定,正是考虑到丹麦反对欧洲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而制定的。丹麦信任美国,对欧盟成为军事上重要的一极却疑虑重重。瑞典和芬兰作为欧盟成员,虽然现在不再强调它们的中立地位,但对欧盟成为军事同盟却不赞成。瑞典已经表示,它将对此投反对票。瑞芬两国不同意建立一支欧盟自己的军队,建议仅成立一支以完成人道任务的危机处理部队,侧重于完成诸如扫雷、防守边界一类的“软性任务”。此外,瑞典已强调,不论这支部队如何组成,都必须有联合国授权。
  此间舆论指出,建设欧洲防务的根本困难在于欧盟国家有没有强烈的意愿。从科隆会议文件含混不清的措辞和没有约束力的表述来看,欧盟政治家们至少还缺乏当初创立欧元那种强烈的愿望。
  (本报波恩6月8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