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年年列入重要事 紧紧扭住不松懈
  洛阳市解决群众“吃水难”
  卫鲁昌 赵作建
  90年代初,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降落在洛阳的大地上。灾情惊动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李鹏致电河南省委、省政府:“没水吃可是一个天大的事,我看了以后和你们一样坐卧不安……”两位副总理和一位国务委员相继赴洛,指出“人命关天,救命要紧”,迅速调拨资金2亿元,支持抗旱救灾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洛阳人民奋起抗灾,打深井,建提水站,花费巨大代价,终于战胜了旱灾,渡过了难关。
  百年大旱,严重缺水,为洛阳敲响了警钟!从那时起,洛阳市委、市政府把改变缺水面貌作为每年为群众办实事的十件大事之首。
  “看到老百姓吃不上水,我们心里难过”
  洛阳十年九旱,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是全国人均量的1/5。全市约有170万人生活在严重缺水地区。建国近50年来,洛阳市遭受不同程度旱灾就有41年。全市九县(市)有7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城市发展也面临缺水的严重威胁!
  中共洛阳市委书记李柏拴、市长刘典立站在尘土遮天的旱塬上沉思。李柏拴是河南林县人,他语重心长地对干部们说:“看到老百姓吃不上水,我们市委、市政府一班人心里很难过。咱们当地方领导的,连老百姓吃水问题都解决不了,还当什么领导?”
  洛阳有三条河。洛河、伊河、黄河上分别有故县水库、陆浑水库和正在建设中的举世闻名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这就是洛阳全部的水资源家当。要改变洛阳缺水面貌,只有在这些水库上做文章,用好这“三盆水”。兴市先兴水,洛阳市制定了跨世纪引水的宏伟规划。首先,解决干旱山区人畜吃水难问题,主要采取打深井和建提水站的办法,力争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山区百万群众吃水难问题。与此同时,兴建城市引水工程,保证洛阳市区在未来世纪的高速度发展中不缺水。第二步,劈山开渠,兴建大型引水工程,向山高坡陡的干旱山区引水,变旱田为水浇地,使农村群众扬帆远航,摆脱贫困落后面貌!
  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1995年1月,洛阳市陆浑引水入洛工程正式开工。
  陆浑水库库容13亿立方米,引来陆浑水,洛阳市区可以抵御百年不遇的大旱,可以满足洛阳市区下一世纪发展的需要。
  陆浑引水入洛工程要铺设64公里两条直径1.2米的钢筋混凝土引水管,建设一座净水处理厂和一座加压站,全程水落高差138米。
  洛阳市自来水公司承担了陆浑引水入洛工程任务,党委一班人感到压力很大。引进世界先进设备,需大量外汇,这外汇从何而来?正当洛阳市领导辗转难眠之时,市自来水公司党委书记、经理吴汉卿带来了喜讯。国务院原对外贸易合作部雪中送炭,将一笔800万美元的外汇贷款拨给了洛阳市。吴汉卿带领技术专家,背着方便面,精明机智地同外国公司谈判,设备价格大幅度降低,为国家节约了100万美元。
  工程开工后,便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施工人员站在冰水里,一寸一寸移动管子,手上、脚上都是血口子。干部和工人一起钻管洞,趟冰水,一身泥浆一身冰霜,一个月完成了半年的工作量。龙门伊河滩区,淤泥,流沙,乱石,难挖掘,易塌方。为使引水管道不被河水淹没,他们组织起梯队人力,每半小时换一拨,一拨一拨轮番干。当人们穿新衣戴新帽,全家团聚,围着火炉其乐融融地欢度春节的时候,施工队伍正在高山大川里紧张施工。寒风扑面,雪压三尺。两年里他们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一些家属到工地看望自己的亲人,看到他们面孔黝黑,手冻得连饭盒都打不开,都忍不住哭了。吴汉卿是一个孝子,父亲80多岁了,为了工程,他将父亲送回了老家,十过家门而不入。林德泽和冷凤亭两位高级水利专家,体弱多病,但坚守施工一线,严把质量关,确保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他们知道,要奋斗,就要付出。和平年代,也必须有人作出自己的牺牲。
  水厂建设科技含量高,专业性强。吴汉卿、林德泽、冷凤亭同科技人员一起,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益。他们在施工中大胆创新,制作的滤板长度为我国之最,单块平整度和整池平整度大大高于国家标准,保证了过滤和净水质量。
  经过两年零四个月的艰苦奋战,1997年4月,洛阳陆浑引水入洛工程提前300天全线竣工,节约资金5000万元,谱写了城市引水建设新篇章!
  重新安排洛阳河山
  洛阳伊川县有一道绵延上百里的西岭,水源奇缺,遇到干旱,连200米的深井也打不出水来。在这里生活的20多万农村群众,祖祖辈辈缺水盼水,生活十分贫困。
  改变西岭落后贫困面貌,只有引水上山。洛阳市委、市政府动员三县群众投工,1995年开始兴建陆浑西干渠。“咽喉工程”贾雷隧道,岩层软,涌水、泥石流不断,塌方频繁。市领导李柏拴、刘典立、段运劳深入现场了解情况,向市水利局下达了按期打通的死命令。吕玉华局长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采用“短开挖、强支护、早衬砌”措施,奋战两个月,终于战胜了塌方。全长1671米、历经无数人努力的贾雷隧道终于打通了。1998年11月19日,陆浑西干渠一期工程竣工,清亮亮的渠水流进了西岭千年旱塬,西岭群众再不为吃水发愁,6万亩旱田将变成水浇地。
  随着全市兴建水利的热潮,又一项重点引水工程在千年旱塬上燃响了开工的礼炮。新安县提黄引水工程开工,这项工程可灌溉17万亩农田,本世纪末将全线竣工。
  洛阳人民将目光又投向黄河小浪底。现在,小浪底枢纽南岸引水口工程已经开工,明年年底竣工,下世纪初,灌区工程将全面完成,投入使用。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洛阳市大型引水工程重新安排了洛阳河山。加上深井工程、提水工程和山区节水灌溉工程,巨大的引水网络有效地促进了洛阳的经济发展。
  洛阳人民经过5年艰苦努力,建设引水吃水骨干工程1100多项,一般工程3万多项,投入各类资金2.26亿元,百万缺水农民已有89万人吃上了自来水。引水吃水工程不仅使干旱山区群众用水无忧,而且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
  现在,洛阳人民可以高兴地报告党中央、国务院,洛阳山区人畜吃水困难的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洛阳人民的生活正在发生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附图片)
  题下照片:洛阳干旱山区的儿童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豫洛摄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热门话题

  锲而不舍办实事
  建达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是时下各级领导追求的一种目标。但是,怎样办实事、办好事,却有不同的“笔法”。有的初时诺言声声,后来却是重“言”轻“行”,让人心寒;有的急功近利、壮志雄心,但一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了……读了今天本报编发的河南省洛阳市治水的报道,不由得对洛阳的同志肃然起敬。洛阳市委、市政府把治水作为每年为群众办的实事之首,一年不行两年,两年不行三年,直至把这件大事办好、办利索。这种锲而不舍办实事的精神,确实不同凡响。
  锲而不舍办实事,是一种感情。为群众办实事,如果没有深厚的感情,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付出的。邓小平同志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儿子”二字,包含了对人民群众多么深的爱和多么深的情啊!正因为洛阳的同志对群众情深义笃,他们才会坚持数年,把洛阳缺水的历史重新改写。
  锲而不舍办实事,是一种责任。有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共产党的干部不是官,但是,他们却是负有责任的决策者和领导者。责任重于泰山。党和人民给了领导干部权力,也赋予他们义务和责任,只有尽职尽责,才会像洛阳的同志那样,一心一意把党和人民托付的任务办实、办好,即便流血流汗,也在所不惜。
  锲而不舍办实事,也是一种作风。有感情、有责任感的干部,不图虚名,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更不喜欢报喜不报忧。他们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毫无保留地融入到行动中去,雷厉风行、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对人民群众有利、对改革开放有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利的事情。
  总而言之,锲而不舍办实事,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党一再倡导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称赞。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依靠职工办企业经验选登

  厂务公开收拢了职工的心,形成了为民族药业腾飞的合力
  北京“三药”厂的凝聚力
  晓荷
  在首都北京,有一家著名的国有大型综合制药企业,这就是北京第三制药厂。多年来,该厂在厂长成汉民和他的一班人带领下,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走出了一条振兴民族药业的新路子。自1996年以来,“三药”主要经济指标连续3年保持30%以上的递增速度,成为我国医药企业中最具竞争实力的一流药厂。
  厂务公开转换能量
  “三药”的1000多名职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为民族药业腾飞而拼搏”。这种认识从何而来?厂党委书记谭志豪回答说:“是厂务公开收拢了全厂职工的心,形成了为民族药业腾飞、勇于拼搏市场的合力。”
  “企业的任何决策都不允许暗箱操作”,厂长成汉民在介绍厂务公开时说。在“三药”,关系企业发展的重要事项,无一例外地向职代会报告。业务招待费、房子分配方案等敏感话题都要提交职代会审议通过。全厂各级干部一年平均要依照章程经职工民主评议两次。
  北京住房难,但在“三药”,全厂职工连续几次筹资建住宅楼,目前已有60%的职工在“三药”安了自己的家。“三药”建厂早,离退休职工多,这部分人的工资、药费等项开销每年高达千万元,成汉民和其他厂领导一再提出:这部分资金要按时拨付,企业再困难也要保证这些“三药”功臣们安心。近几年国企结构调整,职工下岗成为普遍现象,然而在“三药”却很少出现下岗人员。事实上,“三药”的迅速发展,已经为职工建起了有效的保障体系。一个企业的发展后劲足不足,关键在用人。在中层干部使用上,许多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变幻而不惜以频繁更换中层管理人员来提高应变能力,而“三药”干部主要是在全厂职工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慎重选择、严格管理、工资与职责挂钩、不随意更换,确保了稳定的中层干部基础,为企业搭起一副坚固的骨架。
  厂务公开转换出巨大的能量。前不久,“三药”搬迁,职工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加班加点、不计报酬,确保了整个工程的按时顺利完成。
  全新管理化解风险
  “民族药业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以脱胎换骨的勇气全面导入全新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市场法则组织工业化生产。”
  走遍世界药业大国,熟悉世界药业现状的成汉民不止一次地在全体职工大会上阐述自己的这一观点。
  在全厂职工的支持、参与下,“三药”把过去“生产———销售”体制变为“销售———生产”体制,取消销售科,设立销售部和市场调研部,之后又在时机成熟后将销售部发展成“华欣紫光药业公司”,并拿出1000万元巨资在全国15个大中城市购买房产,设立办事机构,展开市场调研和发展代理销售商。对本厂部分药品,在全国范围推行代理制销售办法。这一大胆的改革措施,使“三药”彻底摆脱了只依靠几个营销人员背着书包满街转悠的被动销售局面,产品连续多年保持旺销局面。
  90年代初期,针对国有企业出现的种种困难局面,成汉民大胆提出划小核算单位的设想。这样就使车间在对总厂负责的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相对独立的权限,促使职工逐步形成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全体职工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对化解企业风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以人为本参与竞争
  依靠科技和人才,“引进”和“嫁接”国际国内最新产品和最先进的生产线,是“三药”贯彻以人为本,积极参与竞争的一条思路。
  科技人员的再教育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后劲。从1987年开始,“三药”便对全厂科技人员有计划地“充电”,几年来共有240名科技人员被送到大专院校深造,有239人参加专业考试获取新的结业证书。知识的更新,为企业的快速发展积聚了“能量”,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1995年,我国计划生育科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碧莲教授去意大利参加由多个国际组织参加的紧急避孕研讨会,带回了国际上紧急避孕的科研动态信息。这一信息被“三药”很快抓住。他们利用自己多年从事计划生育原料药和制剂生产的实力,与国家计生委科研所、国家计生委药具服务中心联合投入研制开发,并由全国20多个计划生育研究所参与临床试验,于1998年3月推出了国内第一个紧急避孕药物———毓婷,填补了我国计划生育用药的一项空白。(附图片)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沈阳铁路局锦州分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在关心职工生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今年五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图为分局长王明月(右二)深入基层现场办公,解决安全生产方面的问题。
  高山水 张全德摄影报道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文明创建活动巡礼

  四川省委书记到巴中地区考察,看到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希望,看到了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也看到了人民公仆的好形象……
  移风易俗气象新
  龙晓勤 赵建仁 刘洋
  仿佛就在昨天,四川省巴中地区还是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生活贫困的传统农业地区。短短几年间,地委、行署带领全区人民,创造出令世人注目的成就,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91万下降到33万,全区绝大多数村完成了文明新村建设。难怪在巴中考察的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说:“我越走越高兴,越看越振奋,看到了贫困地区发展的希望,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看到了人民公仆的好形象。”
  “改”与“建”:挑战千年陋习
  地委书记周登全、行署专员李克明等同志反复强调:“就经济抓经济,是不懂经济的表现”;“没有一定的物质文明作基础,精神文明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但如果精神文明搞不好,即使物质文明取得一定成果,也迟早要发生‘塌方’。”
  1997年,巴中地区创业史翻开新篇章———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以“井池园机配套,种养加运结合”为发展特色,创建“文明新村”。
  实施“五改三建”,在于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所谓“五改”,即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所谓“三建”,即建池、建园、建家。
  “五改三建”伊始,部分农户不以为然:“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了,还改什么呀?”看来,这是向农民自身几千年来形成的陈规陋习的挑战,是一场移风易俗的变革!
  公路如带环绕巴山,一条条整齐干净的石板小路通向各家各户。我们造访巴中市东兴场乡兴隆村一个农家小院,但见屋前有鱼塘,屋后有果树,房间清洁整齐,厨房灶台、碗橱、水缸粘贴瓷砖,厕所男女分设,浴室里安有热水器。然而,据地区交通局长魏文通介绍,一两年前的兴隆村,还是个生产生活条件很差的村子。294户中70%住房简陋破旧,人均纯收入不到500元。前年唐巴公路修通之后,这里才开始建设文明示范村。
  四结合:托举两个文明
  与“五改三建”的硕果同样宝贵的,是“改”与“建”过程中巴中人形成的全新观念,迸发的创业激情。
  巴中地区建委主任郭学海认为,文明新村建设的成功,既得益于注重两个文明的结合,也得益于把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结合起来,把富民和培植税源结合起来,把农村小康建设和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家家户户打饮水井、建微水池的通江县天井乡,解决了“保命水”,也有了“致富水”,池园经济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兴水脱贫典型。生产、生活的双重改善,使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风气大为改观。
  巴中文明新村建设中有一“得意之笔”,就是引导农民把池园经济当成企业办。于是,一户户农民脱贫致富,一批批专业大户涌现出来,一个个纳税大户脱颖而出。据地区水电局长陈良明介绍,去年,全地区农民人均池园经济收入达到840元,比上年增长23%;池园经济中实现的税收占全区地方财政收入的34%;全区纳税额在1000元以上的专业大户达8.53万户,占农户的10.9%。
  新机制:筑就“坚强堡垒”
  新的机制和方法深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文明新村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996年底开始,巴中地区大力深化基层组织建设,建立选人用人新机制。他们采取公开报名、组织审查、演讲答辩、公开选举的办法,全面推行村级干部“公推公选”,有1966个村的3892名村干部被公推公选出来,占总村数的83.6%。由此,基层民主扩大,干部结构改善、素质提高。新公选的干部中,科技示范户、致富能手、务工返乡“打工仔”、县乡机关干部占了近一半,村干部平均年龄从47岁降至40岁。
  巴中地区探索出具有本地特色的联绩联效责任制。“精兵减员,兼职兼薪”得到提倡;在确保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村干部工资有较大幅度提高;乡镇干部、“八大员”被鼓励去竞争村干部职务。巴中市规定,文明新村建设成绩突出的村支书、村主任,招聘为乡镇领导干部,这两年已有80多人被招聘,其中有的走上乡镇正职岗位。责权利是统一的。村干部工作中要抓的“四大目标”,要树立的“四大形象”,要做的“四项工作”,责任明确,谁都知道年终考核不合格者将被免职。去年,有7名不称职的村支书被撤换。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青年民警、河南省焦作市公安局巡警支队二大队教导员冯拥军(右),今年初三次冲进火海救出两名儿童和一位老母亲,自己却被烧伤。最近,公安部为他记了个人一等功。图为河南省公安厅副厅长刘新献到医院慰问。赵振水 陈晨摄影报道


第12版(社会经纬)
专栏:

  广阔舞台显风流
  本报记者 王仁倜
  福建浔兴集团的前身是晋江市拉链厂。1988年创业时,总共才有几十个人和4台压铸机。今天的浔兴集团,职工达2500人,年产各种拉链4亿条,产值超亿元。
  大凡经营得好、蒸蒸日上的企业,其中的一条经验,就是会用人。
  以董事长施能坑为“班长”的浔兴领导班子,从创业那一天起,就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的机制,使每个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学生吴胜军,6年来开发出30多种新模具和新产品。他研制的隐形拉头和模具,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开发的箱包拉链密码锁获国家专利。吴胜军因此被评为晋江市先进工作者,并担任模具公司研发部的一把手。
  施能坑有一个观点:大学生、工程师是人才,中专生、技术工人也是人才,每个浔兴职工皆是某方面的有用之才。
  浔兴的领导班子设立“总经理信箱”、“工会信箱”、“行政信箱”,鼓励职工提建议、提意见,参与民主管理。压铸公司合金车间工人余于勇、敖登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合理化建议,每月可节约原材料费上万元,经济效益明显,董事会给予重奖并通报表扬。
  近年来,浔兴集团投入300多万元,分期分批对全体职工进行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使职工整体素质有显著提高。选送优秀职工到对口院校学习深造;请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的专家、教授给中层以上的干部开讲座,汲取新知识,提高管理水平。1998年1月,该集团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他们生产的拉链被评为福建省名牌产品,出口欧美、中东、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