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民族素质

  科教兴粤 夯实基础
  ———广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纪实
  本报记者毕全忠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拟于6月中旬在北京召开。这次全教会将在前两次全教会的基础上,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总体部署。
  为了迎接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的召开,本版从今天开始推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民族素质”专栏,以消息、通讯等各种形式报道全国各地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情况和典型经验,以加强教育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支持教育、关心教育的良好舆论氛围。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民族素质
  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的广东省,进入下个世纪时能否继续保持这一发展势头?不久前记者到广东采访,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这个结论的一大根据是:广东正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科教兴粤”造成坚实的基础。
  广东省副省长卢钟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有把握地说:“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光是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上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他从几个方面作了说明。首先是各级党政领导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观念有了深刻的变化,认识到必须依靠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科技进步;其次,政府的职能转变了,不再包揽具体的经济活动,而是把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第三,快速发展的经济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也为教育的优先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广东省政府及省以下各级政府在安排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的财政支出时,教育事业得到的份额最大,增幅也最高。1993年以来,广东省地方财政教育拨款数一直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首位。以1998年为例,省财政教育拨款占全省地方财政总支出的17.81%,达146.7亿元,比上年增加28.36亿元,增幅为21.42%,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为14.75%。如果加上非财政性的其他教育投入,1998年全省教育经费总额超过235亿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用支出达443.8元,农村人均支出252.61元,也居全国首位。
  在采访中,记者也看到了广东优先发展教育的具体成效。从总体看,广东省学校的校舍、设施、设备,是全国最好的。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的情况自不待说,那里有些学校,即使与最发达的国家相比,也不逊色。就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山区新兴县,也有校舍和设施属全国一流的学校。广东高等教育的发展令人瞩目,地方新办的大学校舍漂亮,设施先进。全省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已跃居全国各省、市、区的第五位,而本、专科校均学生数则居全国首位。广东教师待遇也比较高,住房问题已基本解决,教师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12.6平方米。教师职业已成为很具吸引力的职业。
  广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发展背景。从明清时起,广东的文化教育就比较发达,成为岭南文化的基础。改革开放,广东又先走一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1998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1%,达7937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10。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教育的发展。1996年全省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多年来每年有四五万受过中等以上教育的外省人到广东就业(不包括众多来打工的初级劳动者)因此,各行业从业者的文化科技素质和管理能力较高。进入90年代尤其是1992年以来,广东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和集约化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信息化向各个领域扩展,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年均增幅达55%。1998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高新技术产品达148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技术出口项目及合同金额均居全国首位。知识经济的一些特征已开始显露出来。这种发展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人民群众要求接受更好、更高层次教育的愿望也十分强烈。省政府预测,广东2000年比1995年要补充中专以上人才110.2万人(其中专科以上65.5万人);2005年比2000年相应补充169.9万人(其中专科以上94.9万人);2010年比2005年相应补充202万人(其中专科以上108.4万人)。可是广东教育现有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很难满足上述要求。这促使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教育发展作出新的决策。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无疑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广东省委、省政府立即作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省”的决策,并认真实施。
  广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是简单增加投入、扩大规模,而是包含着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结构布局和培养模式等一系列的创新。广东是最早与中央部委共建高等学校的省,省财政至今投入共建学校的经费累计已达8.78亿元;中小学教师普遍实行了聘任制;教育手段现代化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素质教育已在普遍推行。
  卢钟鹤副省长说,广东省发展教育的目标是:经过5年努力建成教育强省,到2010年实现全省教育现代化。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邹家华在听取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汇报时指出
  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仍相当艰巨
  本报北京5月31日讯 记者傅旭报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今天在听取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情况汇报时说,大气环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总体面貌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解决好大气污染问题,对促进当地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分别对北京、上海、西安、兰州、沈阳5个城市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组除认真听取了当地人大、政府有关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汇报,还实地考察了一些企业的污染治理、城市锅炉改造、汽车尾气治理、城市绿化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情况,同部分环保专家和企业负责人举行了座谈。检查组还同当地人大、政府交流了有关意见和看法,提出了一些积极性建议。
  各检查组在汇报时认为,北京等5个城市非常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在综合治理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如改善燃料结构,努力控制煤烟型污染;积极加快机动车尾气治理;提高城市绿化面积,降低建筑工地扬尘,以及治理工业污染源。目前,这5个城市的大气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主要污染指标有所下降,但是同党和国家、人民的要求,同国际上其他大城市的环境质量相比仍有差距。
  听取检查组情况汇报后,邹家华指出,从检查情况来看,北京等5个城市在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但是,包括这5个城市在内的我国大多数地区,大气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仍相当艰巨,形势不容轻视,切不可掉以轻心。他说,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治理大气污染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对人民、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这项工作摆到战略位置上来抓紧抓好。治理大气污染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提高和增强群众在这方面的意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不懈,加大执法力度,切实监督执法情况,依法治理,采取切实有效的技术组织措施,加快大气污染治理进程,预测趋势是乐观的,我国的大气质量一定会有更大的改善。
  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列席了会议。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开展科技创新 抒发爱国情怀
  全国大中学生踊跃参加展望新世纪主题设计竞赛
  本报北京5月31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巨龙)大中学生展望新世纪主题设计竞赛,自今年1月启动以来,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全国数百万大中学生热情参与。今天,主办单位宣布,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3000件作品报到全国竞赛组委会,角逐全国总决赛。
  这次竞赛倡导学生在讲求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就21世纪科技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中可能实现的新进步、达到的新形态、出现的新产品或新服务进行设想和设计,以激励学生面向未来,成才报国。部分省市举办了省级竞赛和作品展示会。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后,各地青年学生进一步把高涨的爱国热情化为开展科技创新的实际行动,创作出大量富有创意的好作品。据介绍,参加全国总决赛的近3000件作品有电脑设计、图片、实物模型、文章等形式,内容涉及21世纪人类可能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21世纪工业、农业、服务业中可能出现的产品及制作方式,本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在21世纪可能的解决方案。许多作品是学生组成竞赛小组集体创作的。
  据悉,竞赛的总决赛暨作品展将于6月3日至6日由北京大学承办,并在该校举行。中国巨龙通信有限公司捐资80万元人民币协办这项竞赛。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九五”攻关成果不再鉴定
  本报讯 记者贾西平报道:科技部决定对“九五”科技攻关计划成果不再进行鉴定,而只采取计划验收的办法,客观地评估项目是否按合同完成。这是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日前在科技发展“十五”计划暨攻关计划工作座谈会上披露的。
  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成果鉴定必须改革。目前我国的科技奖励项目搞得过多、过滥,每年获奖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大约有12000项,获奖人数约8万人。由于这些奖励与科研人员的职称、工资、住房以至于养老、退休都紧密挂钩,所以势必引导部分科技人员一味追求项目获奖,而将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置于次要地位。在评奖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学术、轻效益的倾向,相当一部分科技成果只停留在徒具高水平的“样品”和“展品”阶段。同时,我国科技奖励力度不够,对科技人员缺乏吸引力。
  据了解,科技部新出台的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对现有科技奖励制度作了大幅度调整,包括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弱化部门和地方奖励,大幅度减少奖励数目,不同类别的奖项采取不同的评审标准和办法,强化应用开发类研究成果的市场导向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百家名院巡礼

  创造生命奇迹
  ——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本报记者 郭伟成 田泓
  在前不久举办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第五届文化艺术节上,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幽默诙谐的谈吐和朗朗的笑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如果不是有人介绍,谁也想不到他曾是一位险些被滚烫的钢水夺去生命的人。
  那是在1959年,上钢三厂青年炉长邱财康在工作中被1200摄氏度的钢水烫伤,全身烧伤面积达89.3%,其中三度烧伤23%。按当时的国内外文献记载,这样的病人几乎没有生的希望。但是,瑞金医院的医务人员技高胆大,攻克了大面积烧伤病人的“休克关”,改写了国际上治疗同类病人的纪录,不仅保住了邱财康的生命,而且使烧伤创面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修复。这一事迹曾被拍成电影广为传颂。
  从那时至今,在深度烧伤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上,瑞金医院烧伤科一直处于国内外领先位置。他们在医疗实践中创造出皮肤混合移植法,用少量的自体皮瓣覆盖大面积创面,显著提高了深度烧伤的治愈率,被国际烧伤学界称为“中国式治疗法”。运用这套方法,他们成功地挽救了163位三度烧伤面积达90%以上的烧伤病人,先后获得美国烧伤协会“伊文斯奖”和意大利惠特克国际烧伤奖。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也称血癌,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疾病。长期以来,为攻克这种疾病,国外医学界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收效不大。1985年,一名年仅9岁的白血病儿被送进瑞金医院。在各种常规治疗手段包括化疗均告失效后,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血液学教授王振义尝试采用传统治疗皮肤病的维甲酸进行抢救。用药1周后,病儿高烧减退,感染症状减轻;3个月后,病情大大缓解;1年后,病儿奇迹般地康复了,而且至今存活。这是世界上第一例用药物成功治愈的白血病患者。受此鼓舞,王振义和他的学生们运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原理,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阐明了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白血病的机理,为临床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从1996年开始,他们又与哈医大合作,以毒攻毒,用中药砷剂(砒霜)治疗白血病,并根据病情提出不同的量化标准。迄今为止,他们已成功地使14位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命质量明显改善。
  近10年来,瑞金医院不断加大临床科研投入力度,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医院整体实力不断提高,一大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年仅30多岁的副教授郑民华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行手术时只需在患者腹部划出4个1厘米的小孔,腹腔镜和微型手术器械由小孔插入,借助荧屏切除病灶,就好像钥匙伸入锁孔,因而被形象地称为“钥匙孔手术”。在已经开展的5000多例手术中,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病率仅为0.14%。周锡庚教授领衔的肛肠外科,打破国际医学界关于直肠癌在肛门6厘米以上就要全部切除肛门的设定,创造了8厘米不用人工肛门的世界纪录。此外,世界上坏死性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85%,瑞金医院把这一纪录改写为不到15%。
  建院90年来,瑞金医院的医务人员凭借高超的医技和良好的医德医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推动医学事业不断跃上新台阶。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木偶剧脱胎换骨
  李红
  帷幕拉开,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画卷展现在观众眼前:神奇的海底世界,海马拉起了金色的马车,鱼儿组成了嬉戏的小乐队!好大的帆船在海面上行驶,王子立在船舷边向远方眺望……大型木偶音乐剧《美人鱼》让孩子们心醉神迷、流连忘返。
  成年人大都记得年幼时看传统木偶戏的情景:一米多高的帷幕遮挡了演员,木偶在演员头上表演,几十名小观众围在小小的舞台前。中国杖头木偶戏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木偶剧院也进行了一些如荧光戏、课桌剧、大台宫戏之类的改革,但始终没有摆脱“简陋小舞台,粗糙小艺术”的状况。传统的木偶戏如不进行大胆改革就很难吸引住今天的孩子们。
  1997年,中国木偶剧院采用大投入、大制作,使《美人鱼》、《木偶奇遇记》等大型木偶剧中的传统剧目焕然一新。舞台拓宽了,6米的台口变成了15米的大舞台,达到了观看大型歌剧及话剧一样常规舞台的视觉效果;挡板拆除了,平面的小镜框变成了进深10米的广大空间,可布置成变幻莫测的海底世界或树木繁茂的大森林。真人演员与木偶同台表演,增加木偶身高,强调偶人面部表情的装置。人的偶形化和木偶的人格化使真人与木偶的表演浑然一体,增强了表现力与感染力。
  大型木偶剧的音乐,也完全打破了以前木偶戏音乐过于简单的框架及儿童音乐较为单一的缺点。如《美人鱼》的音乐是一种全新的交响诗的欧美风格,一种成熟的诗画形式,音乐全用MIDI制作,以管弦乐为基调,旋律十分优美。
  根据儿童心理,经过巧妙设计,每台戏都尽量让孩子们参与,有时甚至根据孩子们的意愿发展戏剧情节,密切了观演关系。《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意外地得到了5个金币,狐狸等闻讯跑过来骗匹诺曹种金子会长种子,匹诺曹犹豫不决时,问小观众们:“种不种呢?”担心匹诺曹受骗的小朋友都大叫:“不种,不种!”一时气氛热闹非凡。《小红帽》中老猎人拿枪指着狼问小观众:“狼该不该打?”小朋友们大喊“该打!”在台上台下的感情交流中,蕴藏在中外优秀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中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悄然传递给孩子们。
(下图为木偶戏《美人鱼》剧照。)(附图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书市九月在长沙举行
  本报讯 记者卢新宁日前从新闻出版署获悉:第十届全国书市将于今年9月在长沙举行。
  本届书市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长沙市人民政府主办。这次以突出展示成果为主的“世纪书市”将由出版物展销、订货、展示和相关的文化活动组成。预计展销图书10万种以上,新版和重点出版物占70%。全国将有500多家出版社、2500多家书刊发行单位、150多家电子出版和发行单位,以及1000多家期刊社参加本届书市,订货品种在10万种,其规模将超过历届全国书市。本届书市还包括出版物精品展示,版权贸易、港澳台及进口图书展销等,目前书市的筹备工作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五十周年,北京室内乐团日前在北京音乐厅举行建团十周年纪念音乐会。这支乐队组建时只有十二名小朋友,目前已发展到一百余人。图为蒋雄达指挥在演出前向小朋友们说戏。 本报记者 杨文道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和平利用原子能道路拓宽
  我国辐射加工步入产业化
  本报讯 记者陈祖甲报道:除了建核电站之外,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又一条宽敞的大道———辐射加工在我国日渐兴旺,已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属于核技术范畴的辐射加工,是一项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几乎可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每个领域,为人类造福。1997年底,我国国务院批准了“同位素及辐照应用”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推动了辐射加工产业化。
  我国目前用于辐射加工的主要有两种方式,即钴源辐照与电子加速器辐照。到1998年底,我国已拥有功率5千瓦以上的工业用电子辐照加速器45座,各类伽马辐照装置123座,总装源量为1300万居里,分布在2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装源能力在30万居里以上的有48座,除3座为进口外,其余均为国内设计建造。
  辐射加工被称为核技术的“轻工业”。目前用于工业产品辐射加工的产业,以热收缩材料的发展最为突出。辐射交联线缆可提高产品的绝缘、热稳定、热老化、耐磨损和阻燃等性能,在我国十几个城市都有生产。
  我国将辐射加工技术应用于农业和医药业,已形成“核农业”和“核医学”等新行业。通过辐射加工植物诱变为新品种,是核农业的主要领域。我国已用这一手段培育出40多种植物的513个新品种,占世界总数的1/4左右,推广面积达900万公顷,年增产的粮、棉、油在300万—400万吨之间。此外,给动物喂食经辐照加工的饲料,可以提高其繁育效率和战胜疾病的免疫能力。在防治柑橘大实蝇方面,辐照昆虫不育技术也起了相当的作用。
  我国的医疗器具、药品和人体组织接肢都采用了辐射加工技术。至于食品经过辐照加工,可以替代使用防腐剂的作用。经调查,这属于加工绿色食品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辐照加工食品,有杀虫灭菌、检疫、延缓食物的呼吸、抑制发芽,延长存放期的作用,可为公众提供更鲜美可口、富有营养价值的食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5月29日至31日,中国儿童中心成为欢乐的海洋,数万名少年儿童欢聚在这里,参加丰富多彩的游园、比赛。今年的“宝宝康乐大赛”,专门增加了一项电脑操作比赛,吸引了很多家长和小朋友。只见一拨拨小朋友在电脑画板上按动按钮,勾勾描描,大树小溪、龟兔赛跑等生动形象的画面便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这是信息产业部下属的北京金鹏电子游戏机有限公司专为儿童设计开发的一种幼儿电脑。
  本报记者 杨明方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送孩子一杯豆奶大地行动”启动
  本报北京5月31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六一儿童节前夕,北京市门头沟区育园小学的少先队员们今天在大课间高兴地收到了全国少工委和大地集团公司送来的节日礼物———“一杯豆奶”,由此拉开了“送孩子一杯豆奶大地行动”的序幕。
  与此同时,全国30个省(区、市)都有一所规模在1000人左右的学校的孩子们在大课间喝上了一杯由各省少工委和大地集团送上的豆奶。送奶活动将持续至年底。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宋庆龄儿童科学公园喜迎过节儿童
  本报北京5月29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今天上午,宋庆龄儿童科学公园内到处是天真稚嫩的笑脸、欢快喜庆的歌声、鲜艳漂亮的服装,宋庆龄基金会组织的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苗族、侗族等26个少数民族的少年儿童在庆祝自己的节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汉王”推出聪明伶俐“小画童”
  本报讯 作为全国少年儿童的节日贺礼,汉王公司借助自己在电脑笔技术上的独有优势,为6—12岁的少年儿童推出了“小画童”。儿童无需绘画基础,一切从头开始,通过一步步地学习充分领略绘画的奥秘,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小画童”的软件立足点、线、面的练习,并提供了5种有代表的笔:蜡笔、水彩色、铅笔、钢笔和油画棒,像在纸面上画画一样自然逼真。(赵燕灵)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世界文学名著《林格伦作品集》发行
  本报讯 记者王娜梅报道: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为孩子们准备的精美礼物———世界文学名著《林格伦作品集》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本书作者林格伦女士是瑞典文学大师,本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此次推出的《林格伦作品集》有四本:《长袜子皮皮》、《米欧,我的米欧》、《狮心兄弟》、《小飞人卡尔松》。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成立
  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江涛)由清华大学与华晨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日前成立,华晨公司将出资1亿元人民币作为研究院的专项基金。
  清华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是以汽车制造技术开发和产品设计为主的事业性研究开发机构。它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为骨干,以清华机械工程学院为依托,以清华已有的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以开发设计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技术为目标,将为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技术支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