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6月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无悔人生

  杨善洲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执意走进荒凉光秃的大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13年。读一读这位老人平凡动人的故事,你会明白什么才是美丽而高尚的人生——
  一位老人与一片森林
  周勇 戴言
  新的人生从60岁开始
  已经72岁的杨善洲如今隐居在大亮山的浓荫之中。1986年,他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了下来,此后便在滇西这片海拔2600多米的荒凉山坡上开始他60岁以后的人生。对于他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有人劝他,退休了就好好地安度晚年,何必还受这份苦呢。杨善洲没有解释,他似乎从来就不爱解释。人嘛,各有各的活法。让家乡的大亮山那片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长满树木,这是他很早以前的一个梦想,只是那时他还当着地委书记顾不过来。如今退下来了,可以一心一意地实现他从前的梦想了。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杨善洲当时的职务是:大亮山林场的义务承包人,这是个无需组织任命也不拿一分工资的职务。当然林场雇来的工人是要发给工资的,因为他们要用工资去养家糊口,而杨善洲有退休工资。后来林场过意不去了,执意要给他工资,他才接受了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林场给他增加到每月100元,理由是因为物价上涨,林场的伙食标准比从前高了,这次杨善洲没有拒绝。
  位于施甸县城西北边,距县城60多公里的大亮山,平均海拔2600多米。在这里你看不到一点树木的影子,只有一望无际的荒凉和空旷。杨善洲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立林场实现他的绿色的梦想?一个曾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人告诉我,杨善洲在施甸县当县委书记时曾徒步在大亮山走了20多天,大亮山的荒凉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这个地方只有栽树,不然永远也富不起来。退休前他两次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当地农民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要在这片辽阔而荒凉的高原上,用他60岁以后的生命建立一个5万亩的绿色王国。
  大亮山多了个赶马老倌
  马帮一直是大亮山一带绵延不绝的人文风景。畜力是这里用途最广泛的资源。杨善洲从地委大院里消失后,大亮山就多了一个赶马人。大亮山一带的群众有叫他大爹的,有叫他大哥的。林场食堂开饭时,你肯定能在林工中间发现他的身影。他说他从50年代当区委书记时就和职工一起吃饭,他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要把大亮山方圆几十里的不毛之地变成森林,需要时间和金钱。而这些他都很不宽裕。于是他让林工们除了种树之外,平时带上工具,只要看见路边的树苗就挖来移种到大亮山上。他把家里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地委宿舍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便在大亮山上自由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了。他有捡果核的嗜好,每次回到城里,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地委宿舍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这自然让一些人有了想法,一个原地委书记居然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可是他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他说,你不要想着你是地委书记,你就无所谓了,不出钱又可以发展生产,何乐而不为。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自然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杨善洲便利用这个节日到街上捡果核。女儿不愿意了,他说是不是给你丢脸了,那以后你就不要说你父亲是杨善洲。如今只要到了大亮山,你就会看到杨善洲拾来的果核已长成一片美丽的果树。
  在大亮山,他常常独自走到高处,无言地凝视着远处依然荒凉的背景下生长着的大片美丽的绿色。他的身影与此时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时你会觉得他简直就是一棵树。他选择了大亮山为他的人生做最后的修炼。
  用生命换来的亮丽绿色
  大亮山林场的用树枝搭起的窝棚和帐篷是在油毛毡房建起之后才消失的。云南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了100多万元,林场贷了90万元。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建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还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此后杨善洲和他的林工在里面一住就是10年。直至1997年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林场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
  林场拿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当电灯在这个闭塞的山寨亮起时,欣喜若狂的山民牵来了自家养的山羊,用山里人最朴实的方式犒劳他们。
  在大亮山那大片绵延不绝的美丽风景里,杨善洲向我们描绘了他最后的理想———5万亩森林。可现在还只有2.5万亩,他用了13年时间完成了一半的理想。如果按照同样的时间来计算的话,他还需要13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他必须到85岁才能实现他的最后的梦想。这使我们突然有了一种很悲壮的想法。这个高尚的生命使我们觉得自己的卑微与渺小。然而我发现始终盘桓在这个老人内心里的却是一种深刻的负罪感,这个从小生活在山区的老人对他小时候见过的大树的消失痛心不已,“都是在我们手上破坏的,一山一山都砍光了,我们要还债呀,要还给下一代人一片森林!”
  虽然长期蛰居在大山里,他对世界反而看得更清楚了。大亮山远离尘嚣的环境使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沉淀他对人生的思考,有人说他是自讨苦吃,其实我们怎么知道他的快乐。他偶尔也回到地委的宿舍里,可是他总是很快就离开了,因为他害怕聊天尤其是聊机关里的是非恩怨。
  老人其实已经离不开大亮山了,如同他移种到大亮山的盆景一样。他觉得那里是他生命的最好栖息地。无论何时我们都会记得这个老人,因为他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生。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仙桃市场为何这般火?
  本报记者 罗盘
  置身湖北仙桃市的街衢,总是市声鼎沸,人流如织,一片繁荣气象;众多的特色街、专业市场,犹如磁石般吸引了无数天南海北的外地客商。无街不市,无市不火,仙桃这地方,究竟为何这般火?
  求救信引发大动作
  让我们把时光倒移到1992年。仙桃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案头连连出现紧急求救信:3000多农户种植的1200多万公斤瓜、菜无销路,眼睁睁烂在地里;一家企业因积压180多万件针织内衣而停产;两家食品厂产品无市场全部霉变……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仙桃市委、市政府领导把地处市中心最繁华地段、且工作生活了40多年的机关大院腾出来,让给市工商局和供销社,建设湖北省最大的室内工业品市场。同时,采取“多家建、一家管,谁投资、谁受益”的办法,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市场建设。7年来,全市共投资2.8亿元新建和扩建各类市场72个,建筑面积51.7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以仙桃商城为龙头、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乡市场为网络,门类齐全的市场格局。
  讲规则 重规范
  仙桃市不断规范市场行为。有人想借机发市场财,到处设关卡,乱收费。市委书记许克振、市长杜云生发现后,召集工商、公安、税务、财政、水利、城建、规划、土地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到现场办公,明令拆除拦路卡,处理乱收乱罚,为市场发展松绑。11个基层单位执法人员和主要领导不听号令,结果被公开处理,有的撤职,有的调离,有的送上法庭。
  对市场发育中出现的问题,仙桃市委及时予以纠正。三伏潭镇友谊村37家农民自发创办鼠药市场,红火一时。但有的经营国家禁止经销的剧毒鼠药。于是,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关闭了这一市场。
  市场建设初期,一些本地人欺行霸市,甚至对外来商户行为不轨。市领导发现这一情况后,明确要求严惩不贷,谁在市场横行,就把谁赶出市场。由于讲规则,重规范,仙桃的市场办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兴一片。
  市场兴 百业旺
  在仙桃,星罗棋布的专业市场成为纽带,两极延伸,一头连接千家万户,一头连接五湖四海。
  陈场镇有养鸭传统,为此,仙桃市建立了一个专业市场,使陈场镇成为湖北养鸭第一镇,存栏鸭达到100万只,产蛋1800万公斤,蛋产品加工户21家。市场还为养鸭提供饲料、运输、购种、防疫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1998年陈场镇人均养鸭增收400多元。
  地处仙桃、潜江、天门交界的毛嘴镇,素有养母猪、产仔猪、喂肉猪的传统。毛嘴镇采取“集体投一点,个体集一点,有关部门出一点”的股份合作形式,共筹资1800万元,建起全国第一流的仔猪市场,全镇有3000多人,2000多台车辆常年从事仔猪贩运,一个年成交额1.2亿元的饲料市场也应运而生,成为湖北养猪第一镇。全镇农民仅养猪一项,年纯收入就达5000万元。
  市场带来的不仅仅是繁荣
  仙桃人培育市场,市场也培育仙桃人。近两年,全国各地在为工人下岗、干部分流叫难时,仙桃市却平稳地解决了这两大难题,1.1万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在市场上实现了再就业。仙桃市油毡厂濒临倒闭,工人每月靠拿100多元的基本生活费过日子,早两年企业投资580多万元,将工厂改建成仙桃市摩托车市场。300多工人在市场内找到了用武之地,年收入最高的达8万多元。
  如今,仙桃市已拥有100多个市场,许多专业市场在全国名列前茅。庞大的市场网络凸现出强劲的市场功能:年交易额30多亿元,带动全市大批相关产业,使仙桃市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80亿元,财政收入5.3亿元,连续7年综合经济实力雄居湖北省县市之首。仙桃市委书记许克振说:“我们致力于市场建设,更得益于市场建设。”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物业管理也要改革
  顾兆农
  日前,南京一家房产公司决定,把自己开发的房产的物业管理交给了另一家房产公司的物业公司管理。一时间,这成了新闻。
  众所周知,物业管理是有偿的,即使赚不到钱,也能安排一些人就业。因此,几乎没有哪个开发商愿意把自己开发的房产交给非自己“亲生”的物业公司管理。正因为此,物业公司没有选择和竞争,普遍缺乏动力、压力和危机感,水平迟迟上不去。笔者在南京的一些小区了解到,有些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周末要关门休息两天,业主如遇上急事,连人都找不到。对业主提出的一些管理问题,有的物业管理人员爱理不理。业主对这些毫无办法,而管理费却一分不能少交,也不能迟交。
  所以说,上述这家房产公司的改革之举若能收到成效,得到最大实惠的应是广大业主。百姓辛辛苦苦安家落户,理应享受周到的服务,而不是花钱买罪受,整天为房屋的质量问题或物业管理服务而犯愁。
  对房产公司来说此举也不是一件坏事。物业管理搞好了,许多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才会打消顾虑,愿意投资置办家业。现在不是各地都抱怨房地产热不起来吗?如果在这方面做些文章,兴许是个突破口。再说,现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许多自己没精力做或做不好的事不妨让别人去干,自己可以集中精力干好主业。现代经营者应该有这种气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壮族古乐小传人(图片)
  南宁活跃着一支“娃娃民乐队”,他们常年练习吹奏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壮族传统器乐——啵咧。“六一”到了,小乐手正加紧练习。
  新华社记者 刘广铭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粤澳家庭迎回归(图片)
  日前,粤澳两地1000个家庭共3500多人欢聚珠海圆明新园,参加“我们爱祖国,我们爱澳门——’99粤澳家庭迎回归联欢活动”。图为粤澳家庭代表参加“迎回归百米画卷汇拢”仪式。
  本报记者 赵京安摄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辩证看“条件”
  中共辽宁彰武县委书记于珠
  于珠,47岁,大学文化。曾任彰武县水利局专业队队长、县林产品公司副经理,历任彰武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县长,1997年任彰武县委书记。
  彰武是国家级贫困县,因常吃国家救济,号称“国舅(救)县”。这里北靠科尔沁沙漠,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遍地是盐碱,不长庄稼只长草。因此,经济发展缓慢。面对不利的自然条件,是不思进取,还是迎难而上,我们这几届领导班子选择了后者。
  风沙一块块吞吃着良田,谁看到谁害怕,但科学植树成活后,既能形成坚固的防护林带,造成新的良田,又能生产大量优良木材,成为稳定的财源。现在全县已植树100万亩,营造良田几十万亩,每年增产粮食500多万公斤,增产木材2000万立方米,除满足当地需要外,大部分粮食和木材都销往外地。
  彰武县历史上曾有几百万亩盐碱涝洼地,粮食产量低。过去曾在这里搞台田,硬是在洼地里筑起一块块高地,可是碱往高处走,种不了几年台田就又碱得种不成庄稼。后来,我们组织农科所的技术员用新的方法改造这些土地;利用这里低洼多水建造稻田,种稻灌水带走了盐碱,把不利因素变成为有利条件,亩产达到500公斤。
  彰武县还有一部分旱田,因为缺水生长期短,一年只能种一茬玉米,每亩产量只有150公斤。这几年开渠打井,建成水浇地,一年种小麦、玉米两茬,亩产粮食增加到800公斤,每亩的经济效益由原来的500元增加到1000多元。
  实践使我们对“客观条件”有了深刻的认识:任何有利的条件中存在着不利的因素,不利的条件中包含着有利的因素,只要我们对“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看清楚,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就能改变落后面貌。(附图片)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化解“三难”靠什么?
  ——来自广东轻工机械二厂的启示
  周庆 侯伟生 李锡松
  常听企业诉苦:企业资金紧缺,到银行也贷不到款;产品卖不出去,就是卖出去了资金也难以回笼;企业效益本来就不怎么好,人均劳动生产率就更低……
  上述困扰企业发展的“三难”,的确普遍存在。“三难”如何治?近日到广东省潮阳市采访,这里的广东轻工机械二厂的发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广东轻工机械二厂是一家集设计、制造、安装大型啤酒瓶装生产线于一体的大型企业。10年前,该厂年产值仅70万元、固定资产只有30万元,名不见经传。如今,已发展到年产值1.5亿元、固定资产1.4亿元,跻身全国同行业前三名。从1996年起,该厂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年均创产值逾30万元,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从1993年起至1997年,产品销售资金的回笼率年年达到100%,去年资金回笼率达80%左右。并获工商银行最高等级“AAA信用企业”荣誉。
  企业在发展中普遍碰到的“三难”,在广东轻工机械二厂得到了较有效的化解。个中奥秘在哪里?我们作了一番探访。
  一个400多人的企业不算大,但广东轻工机械二厂却拥有一个技术力量雄厚的研究所;400多人的企业不算小,但广东轻工机械二厂的销售、后勤等服务人员只有30多人。广东轻工机械二厂认准一个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该厂从德国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招聘、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在吸收外来技术基础上,大胆创新,成功地研制了具有多种功能、领先国内同行业的啤酒生产线。同时,与重庆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汕头分所合作,将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移植到啤酒生产线上来,提高产品档次。从1994年起,先后开发出了机电一体化的啤酒瓶装生产线成套设备;依靠高科技生产的优质啤酒瓶装生产线,为广大客户所青睐,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产销量保持年年增长的态势。据1998年统计,其生产的系列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已达26%以上,其中20000瓶/时设备销售量一直雄踞全国同行业首位。
  “一项3个人做的工作如果1个人能够完成,我们选择让1个人做。”广东轻工机械二厂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员工的最佳生产效率。企业技术人员还要负责售后服务等其他方面的事务,其工作量恐怕相当于一般的国有企业的几倍。轻工机械二厂对员工实行聘用制,一年一聘,同时制定评分标准,每季考评一次。企业真正按精简高效原则运作。
  一方面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大、档次高,有广阔的市场,一方面是企业人员精简高效,这样一来,企业的产值高了,人均创值自然也就大了。
  一个企业能否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良好的信誉,能否取信于人。广东轻工机械二厂的决策层深谙此理。1998年11月,由中国方圆认证委员会质量认证中心广东审核中心主持审核,广东轻工机械二厂顺利地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在生产销售一路春风的情况下,广东轻工机械二厂开展了贯彻执行ISO9001质量体系工作,正是基于对企业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在售后服务上,该厂实行了一项“24小时内答复”的服务,指的是对用户关于产品的投诉及建议,务必在24小时内作出答复或派员前往解决。
  广东轻工机械二厂的良好信誉,还表现在与金融单位的融洽关系上。他们深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企业本身要严于律己”。该厂每次贷款,都实事求是地向银行道明贷款的目的、用途以及企业发展的方向、产品的出路等,让银行对企业有所了解,进而取得信任和支持。“有贷有还,再贷不难”。轻工二厂恪守一条:期到还息还款,决不赖账,哪怕企业有困难,也要想方设法调剂资金予以解决,取信于银行。多年来,轻工二厂没有拖欠银行一分钱贷款和利息。银行在资金方面也给该厂以大力的支持。“AAA信用企业”荣誉的获得,不是偶然的,这正是轻工机械二厂良好信誉的体现和回报。良好的信誉为轻工二厂赢来了金融机构的支持,轻工二厂不用为缺乏资金而操心。
  结束了采访,我们想:广东轻工机械二厂如此较有效地化解了“三难”,众多受“三难”困扰的企业,是否从中可以引出一些思考。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转变作风,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这是农村工作中常讲常新的话题,在这一方面,地处滇南边疆的镇沅县使出了新招——
  干部办公到田间
  杨润 李向雄
  镇沅位于滇南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是一个山区民族贫困县。该县县委、县政府认为,要做好民族工作,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各级干部必须以朴实的作风,亲近群众,爱护群众,与群众成为“一家人”,而不能在办公室里坐等群众来找。要变“群众上来”为“干部下去”,把办公室设在田间地头。县里规定每位领导干部每年都要有一定的时间进村入户,把群众需要的政策、法规、技术等等带在身上,随时为农民提供服务。今年以来,县级干部纷纷深入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农业部门和乡镇的一些干部甚至驻守村社为群众办实事。
  近日,在勐大乡英德村河尾巴社的一片稻田里,我们见到了县委书记伍中华。他高挽裤腿站在插秧农民中间,一面询问农民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一面回答大家的各种提问。农民群众说:“干部下村入户,我们欢迎!”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

  西安唐代三彩窑场亟须保护
  专家呼吁停止有关建筑施工
  本报记者 孟西安
  唐代京城长安三彩作坊———礼泉坊三彩窑场,最近被民间收藏家张国柱、李力发现。但由于建筑工地未经文物部门勘察,出土的大量文物残破不全,毁坏严重。专家呼吁有关部门应立即采取措施,切实保护这一重要文物遗址。
  从去年6月开始,酷爱文物和陶石器收藏的空军某基地政治部主任张国柱和陕西国防科工办干部李力,从距西安城不到2公里的老机场基建工地的废土堆中,相继捡回了上千块的陶器和唐三彩残片,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挑选、冲洗、拼对,发现这些残片种类繁多,涵盖面广,大体可分为人物俑类、动物俑类、残器类以及陶坯、陶范、支烧架及釉料等。这些残片大多数是在制作唐三彩过程中,先入窑未烧成的不合格的陶坯,可能是作坊当作废料弃倒出来的;也有少量完整陶器可能是在建筑施工中被损坏的。尽管目前尚未发现一件完整的俑及器物,但经过筛选、拼对、粘结,使这些唐三彩再现了昔日的光彩。特别是出土的双目彪圆、神色凶悍的天王俑头,眉目清秀、神态文静的文吏俑头以及发髻高扬、丰盈秀美的仕女俑头,个个栩栩如生。更令人惊喜的是,发现了一块刻有“天宝四载……祖明”字样的陶片,证明了这一大型三彩作坊建于公元745年盛唐年代之前,由于它处在唐长安城礼泉坊内、南临外贸市场的西市(长安城分东市、西市两大贸易市场,故今日说“买东西”的“东西”就出于此),专家认为烧造三彩的窑址应在这些残片出土地附近,该窑址应命名为唐长安礼泉坊三彩窑场。
  日前,记者赶赴西北航空管理局基建工地,只见几座宿舍楼已拔地而起,正在铺设水电暖气管道,从沟道两旁的堆积黄土内,仍可拾到陶器残片及釉料残块。据了解,窑场遗址可能在楼北老机场跑道之下(也不排除在已建的楼房之下),但这些楼房在基建前并没有进行文物勘察,据说下半年新的楼房又要在飞机跑道处破土动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石兴邦研究员和唐耀州窑考古专家杜葆仁研究员目睹此状,发出紧急呼吁:立即制止这种破坏性的基建,抢救这一弥足珍贵的唐长安礼泉坊三彩窑场刻不容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