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6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呼声与建议

  注意小城镇建设的误区
  □陈少波
  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些地方在发展小城镇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亟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贪大求全,盲目摆阔。有的地方置本身经济实力和发展条件于不顾,盲目攀比。一个人口不足万人的小镇,道路宽度动辄四五十米,一味追求大马路、大排场。要是遇到带有献礼性质的大工程,就更是头脑发热,花钱大手大脚,浪费惊人,群众怨声载道。
  喜新厌旧,盲目求政绩。有的城镇本身具有很好的旧城基础,旧城改造潜力很大。但是有的干部一门心思热衷于建新区,搞“圈地运动”。建新区必然要占用土地,其结局只能导致有些地方本身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更加紧张。
  脱离实际,盲目跟风。有的城镇作风浮躁,缺乏对县情、镇情的深入调查和了解,不愿意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去研究具体问题,而是盲目跟在别人后面,搞旅游兴镇,或搞工矿城镇。结果跟去跟来,搞得城镇面目全非,什么优势也没有。
  主观臆断,凌驾于规划之上。极个别领导干部城镇规划法律意识淡薄,随意修改变更规划。有的把大商城修在大马路中间;有的随意改变规划用地性质;有的随意损坏历史文物古迹。这些建筑违法、违章、违纪,不仅给城镇发展留下了千古遗憾,而且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损失。
  缺乏合作,功利熏心。有些政府职能部门不是把城镇建设作为富民兴镇的大事来抓,而是把它当成捞取部门、个人利益的一块肥肉。往往是见了利益就上,见了责任就“让”。项目倒是上了不少,但重复建设的“油水”项目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市政公益项目少,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质量并没有改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小城镇风帆正举
  ——安徽省百镇调查报告
  安体改
  最近,安徽省体改委在全省选择了100个小城镇(不含城关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这100个镇中,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7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15个;在地域分布上,淮北地区26个,江淮之间42个,皖南山区32个;在经济结构上,工业、商贸、旅游、农业以及其它类型的镇各占一定比例。根据对这100个镇的系统调查分析,有关人士得出结论:“小城镇,大战略”在指导今天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新兴的经济增长点
  1984年以来,安徽省小城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1984年,全省县以下建制镇仅有309个,到1997年底已达830个,增加2.7倍,农村集镇达到2194个。小城镇规模逐年扩大,建成区面积在1—2平方公里的有244个,在2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13个。全省城镇人口总数的比重已提高到30.8%。“八五”期间,全省小城镇建设总投入为145.56亿元,1997年全省小城镇用于公共设施的资金达75亿元,全省小城镇居民用水普及率达到33.66%,道路铺装率达到42%。百镇调查资料显示,平均每个镇社会总产值、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1997年比1992年分别增长4.1倍、6.39倍、3.85倍、3.18倍,显示出新兴经济增长点的强劲势头。
  小城镇在解决农村深层次问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拉动全省经济等方面,也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小城镇吸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据百镇调查,1997年,平均每个镇总人口37089人,其中镇区总人口6701人,占总人口的18.07%,比1992年增长44.32%。从就业结构看,小城镇就业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1992年平均镇区就业人口占镇区人口48%,1997年提高到60%,上升了12个百分点。但更加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正在弱化,而小城镇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功能正在逐步加强。1992年至1997年,百镇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增长了1.99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增长了3.02个百分点,首次在发展速度上实现第三产业就业超出第二产业。近5年是小城镇吸纳农民进镇最快的时期,并呈现出进一步加快的趋势。
  2.小城镇拉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搞活了城乡流通。调查表明:第一,小城镇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房地产业发展,从而拉动工业发展。据百镇调查,1992年至1997年,平均每个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幅资金达1838.08万元。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带动了工业品消费市场,特别是对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幅增长。第二,小城镇工业企业的发展,更有利于建立“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链条。
  综合改革是一剂良药
  安徽省在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在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城镇建设方式,打破城乡分割,吸引农民进镇,发展特色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1.以体制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是对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精干高效,政企分开的原则,进行改革。全省22个试点镇,在政府机构设置上,不搞上下对口,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设置,并完善相应的管理职能;在用人制度上,实行“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铁饭碗”和身份界限。据对15个试点镇调查统计,通过改革,小城镇的政府机构和人员减少了1/2—1/3。二是还“权”于镇,将长期由县直有关部门“代理”的相关职责、手段,连同直属部门划归镇政府管理,增强其发展当地经济的能力。体制转变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据抽样统计资料对比显示,1995年至1997年,试点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非试点镇高出13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营销收入高出39个百分点,个体私营企业营销收入高出48个百分点。
  2.以政府投资拉动社会投资,建立新的投资体制。凡是小城镇发展快的,都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进行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改革,允许个人、集体、外商带资进镇,参与小城镇建设和开发。其中最关键的是政府改变直接投资办企业的做法,着力营造环境,广开招商引资渠道。据百镇调查,1992年—1997年平均每个小城镇基本建设投入中,银行贷款160.7万元,占8.66%,镇财政投入480.5万元,占26.1%,社会集资1199.3万元,占65.24%,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资拉动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新体制,为小城镇建设注入了活力。
  发展面临新问题
  1.从小城镇经济管理体制来看,小城镇政府在责、权、利等方面与现行的条条块块管理体制关系难以理顺,使镇级政府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多方掣肘,制约很多。据调查,大部分镇政府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这些政权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造成镇政府只有“义务”而无权力的事实。
  2.从小城镇发展前景来看,规划问题已十分严峻。就小城镇自身规划而言,总体水平不高,市政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不完善,吸引力不够强,小城镇建设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更为严重的是小城镇规划与经济发展相脱节,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有的镇规划2.5万人,建成区竟达4.5平方公里;还有的镇到2010年的规划,竟在1998年就全面完成。
  就全省的小城镇发展规划而言,目前基本上还是依凭历史布局或自然布局。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有计划地规划建设小城镇,但在整体上,全省小城镇到底应该建多少?平均多少万人需要建一个小城镇?小城镇的间距多大比较合理?总体布局应该如何展开等一系列问题,并没有通盘考虑进去,以至于在非常近的距离同时建两个小城镇,互相牵扯,谁也成不了气候。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农技推广切莫以点“代”面
  □唐文达
  一项新技术,一种新机具,是否适宜当地实际,先选个有代表性的点试一试。然后,摸索办法,总结经验,推广到面上,带动面上发展,这是农技推广的一种好方法。然而,据笔者了解,近些年来,有的地方和部门只注重点上的情况,做点上的文章,总结点上的成绩,就是难以推广到面上去,甚至对面上的情况不闻不问。群众反映说,这样的推广成了以点“代”面。
  据反映,有个乡镇在推广“软盘育秧”技术时,年年都在老地方搞点,干部下乡往点上跑,信息资料往点上传,优惠政策往点上送,参观检查往点上请,上报材料从点上出,经验典型从点上来,而面上的群众在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时得不到关心和支持。几年过去了,有的地方群众对“软盘育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不清楚。这种以点“代”面的推广法实在令人费解。究其原因:一是某些干部作风不实,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以点“代”面。二是某些干部对农技办点示范和推广的辩证关系理解不清,只求点上出经验,不求面上出效益,以偏概全。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能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能不能使农民增产增收,能不能在更多的地方产生效益,关键是看能不能做好推广工作。因此,农技推广不能以点“代”面,一花独放;要以点带面,百花盛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谨防“种子经纪人”坑农
  编辑同志:
  眼下正值春耕大忙季节,农民朋友正积极选购优良的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作物种子。农村个别“种子经纪人”为从中牟取暴利,便趁机干起了非法销售种子的行当。
  这些“种子经纪人”既无种子经营许可证,其种子也来路不明,没有质量信誉卡,无法得到质量认证,但他们挖空心思,利用各种关系推销种子。一些农户因碍于面子或缺乏科技意识,便糊里糊涂地购了种,等到出现质量问题造成减产或绝收时,“种子经纪”们却千方百计推卸责任,有的为逃避法律制裁而溜之大吉。
  为此,建议各地政府和工商、种子管理等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管一管这些非法经营者。同时也提醒广大农民朋友,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务必到当地证照齐全、合规合法的种子经营部门购种,以免造成经济损失。河南省社旗县农行 刘鲜芝 董霞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市场进基地 基地成市场
  “休闲促销”兴于都
  谢贵芳
  仲春时节,位于江西省于都县城郊外的子惠园林花木场里,来自城里和附近村庄的踏青人络绎不绝,他们尽情地赏花观木,买花购草。场主罗子惠乐呵呵地说:“花场成市场,销路更通畅。”这是该县农民“休闲促销”农副产品的一个缩影。
  跟众多农民一样,罗子惠原先销售花木仅局限于“在家生产出去叫卖,卖啥吆喝啥”的传统经营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城乡居民在工作之余都爱到大自然中休闲观光,饱享田园乐趣。罗子惠从中看到了商机,从去年开始开放自己的花木场,供游客参观、玩赏、采购,现场讲解花木习性和栽培技术,提供送花上门等优质服务,结果花木销路十分看好,销售收入比往常增长30%。受此启发,于都县上百个蔬菜、花卉、果茶、畜禽等种养基地也纷纷优化环境,完善各项服务设施,开展“休闲促销”。
  该县贡江镇楂林村菜农利用成片大棚菜多的优势,今年春节以来开放各自的蔬菜大棚,让游客一边观赏,一边采摘,购买自己喜爱的时鲜蔬菜,结果蔬菜在大棚里就销出去20%。老菜农严罗长捏着一沓儿钞票告诉笔者,以往每天要挑几担蔬菜上市,费时费力,今年开放大棚搞“休闲促销”,每天坐在大棚里就能销出一担多蔬菜。
  据统计,今年1—3月,全县农民通过“休闲促销”农产品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占销售总收入的9.8%。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张九常的“冷热论”
  □周吉仲 李新民
  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自1992年以来,连续7年入选邯郸市经济发展十强乡镇。
  彭城镇党委书记张九常有一套“冷热论”。
  经济发展的“冷”与“热”
  “俺们彭城镇这几年乡镇经济健康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啥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俺们力求按经济规律办事,而不是忽冷忽热,赶风头。”张九常说,“在经济大环境趋热时,俺们保持冷静的头脑,不盲目立项,更不盲目投资;在经济大环境趋冷时,俺们又主动出击,把握发展机遇。”
  1992—1993年是经济急剧升温时期,各地争项目、抢速度,你追我赶,热浪灼人。时任彭城镇镇长的张九常却在全镇经济工作会上吹起冷风。他们的策略是,发展乡镇企业要乘风借势,但不要追风造势。看准的项目要抓稳抓成,看不准的宁可放弃,也决不能草率上马。
  1996年以来,特别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发展步调趋缓。可张九常却认为这恰恰是彭城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他一手狠抓集体企业的改制和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一手猛促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
  彭城是有名的北方瓷都。这里有10多家大型国有陶瓷企业,产品以东南亚为主要外销市场,近年来大多数被迫停产,一些拥有一流技术水平的烧工、拉坯工、彩绘工等下岗失业。张九常认为机会来了,他迅速筹资200余万元,建起以工艺瓷为主导产品的磁州窑艺术瓷厂。目前,该厂生产的雕金龙凤瓶、梅瓶、陶瓷佛像等产品不仅在国内很有市场,还通过泰国驻华大使的帮助,叩开东南亚市场的大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就此,张九常算了一笔账:如果在1993年经济过热时建这样一个瓷厂,投资至少300万元。
  近两年彭城镇还审时度势,研究市场,投资兴建了其他一些企业。去年全镇经济总收入突破14亿元,农村人均收入达3500元。
  干群关系的“冷”与“热”
  张九常说,在干群关系中干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干部若冷面对群众,群众就会冷眼待干部;干部若热心服务群众,群众则热情拥戴干部。
  去年初,因为采矿需要,豆腐沟村须整体搬迁,可许多村民却不愿动。张九常前往摸底方知,原来所迁新村址吃水困难,已先期迁来的一半村民吃的都是从矿井里排出的咸水、涩水。张九常的眼睛湿润了:这咋能怪群众不配合,是咱当干部的工作没做到家啊!他迅速协调资金20多万元,打了一口深540米的机井,并建起水塔,接通了自来水管道。豆腐沟村的搬迁工作顺利完成。
  实践中这类事情还真不少。张九常说,基层工作说难也不难,关键是看党员干部是不是真心、热心为群众着想,能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干群一心,难事变易;干群二心,易事也难。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赣榆:育苗育出“金娃娃”
  本报讯 往年的暮春已是中华绒螯蟹苗的销售“末期”,可今年江苏赣榆县的河蟹苗却异常抢手,华东、华南的许多省区和内陆湖区的客户纷纷拥向这里。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售出蟹苗30.6吨、东方对虾苗14亿尾、罗氏沼虾苗1800万尾,销售总收入达2亿元。
  近年来,赣榆县将海水工厂化育苗作为“科技兴海”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充分发挥地处南北沿海中间地带和海州湾腹地的区位优势,先后兴办育苗场114家,育苗总水体超过10万立方米,同时,他们先后推广10多项生产新技术,使苗种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今年,该县重点全面推广河蟹苗高密度繁殖新技术,使同样水体育苗单产提高了2—4倍。(王道江)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仙桃:推进优质早稻产业化
  本报讯 湖北仙桃市发展的优质早稻已占全市总面积的62.5%,农民比常规早稻种植增收4800万元。
  近年来,仙桃市紧紧围绕优质早稻的引种、育种和大面积推广做文章,大批高产、高效早稻新品种“安家落户”,万亩种子繁育基地使全市优质早稻种自给有余。20万亩优质早稻生产基地实行了统一规划、种植、技术指导和栽培管理;银行每年划出3000万元作为优质早稻专项收购资金,粮食部门优价优先敞开收购优质早稻。大量优质早稻米不仅畅销福建、广东、郑州等国内20多个省、市,还飘洋过海,打进朝鲜、日本市场。粮食加工、营销单位也从中盈利6000万元。
  (王钻清 陈国力)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兴国:建立农民负担监测网
  本报讯 江西省兴国县为全面监测农民实际负担的动态情况,在每个乡镇挑选了一名责任心强、信息灵通的经管站人员为乡镇监督员,在每个村挑选一至两名政治素质较高、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干部或普通群众为村监督员,建立农民负担监测网。监督员每月以书面形式向县、乡减负部门上交一份书面报告,并与县减负办保持热线联系。
  目前,全县393名监督员已全部选定,县减负办根据监督员的举报信息已纠正、制止9起自立项目的乱收费行为。(钟鼎文)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莘县:叫响品牌促进销售
  本报讯 人称“中国香瓜之乡”、“中国双孢菇之乡”的山东省莘县,香瓜年总产量达12万吨,双孢菇年总产量达4.5万吨。该县借助“两乡”优势,每年4月定期举办香瓜、双孢菇暨农副产品交流会,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打响了“香瓜之乡”和“双孢菇之乡”的品牌。
  目前,该县的香瓜、双孢菇不仅销售到国内60多个大中城市,还远销到俄罗斯、日本和东南亚。据统计,莘县农民仅销售香瓜、双孢菇两项人均就增收600多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5%。
  (樊晓国)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面对旱情,山东省高青县赵店镇大芦村的八十多眼“股份井”解了燃眉之急。去冬以来,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村民与村集体分别投资入股打成这批井。李学强 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在湖南省西部湘黔边界最大的阿拉营圩场(集市)上,经常有一些苗族老大娘手持自己绣制的花带等苗族传统手工艺品出售。越来越多的苗族妇女开始打破“苗区女子不经商”的传统,给苗区市场带来新风。新华社记者 赵众志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蓝山:兴建股份制电站
  本报讯 由湖南蓝山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合股兴建、装机容量为3200千瓦的鲁田电站日前建成发电。这是该县近3年来建成的第三十四座股份制电站。蓝山县大胆改革办电管理模式,推行股份制开发小水电卓有成效。
  据统计,近3年全县共筹集资金1.1亿元,建成股份制电站34座,总装机容量达2.5万千瓦,比该县建国后头40年投资和装机的总和还要多。(斯茅庚)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刚买进又卖出 徐鹏飞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