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莫斯科索当选巴拿马总统
  本报巴拿马城5月2日电 记者管彦忠报道:今天,100多万巴拿马选民踊跃投票,选举本世纪最后一位共和国总统。
  根据国家选举法庭到晚上11时对75.3%选票的统计结果,由反对党阿努尔福党等组成的“为巴拿马而团结”选举联盟的总统候选人米雷娅·莫斯科索女士以44.39%的选票当选。另一位总统候选人托里霍斯已向莫斯科索表示祝贺。莫斯科索将成为巴拿马共和国第三十三届总统,同时是巴拿马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她将于9月1日宣誓就职,执政到2004年。
  这次选举同时还选出两位副总统、72名国会议员、20名中美洲议会议员、74名市长和587名市区议会代表。全部选举结果将于3天之后正式公布。


第6版(国际)
专栏:

  新闻人物
莫斯科索
  米雷娅·莫斯科索1946年7月1日生于巴拿马城。1963年毕业于马丽亚·因马古拉达国际商业学校。
  1964年莫斯科索开始参加政治活动,支持阿努尔福·阿里亚斯(曾三次担任巴拿马总统)竞选总统。1966年—1968年莫斯科索在阿努尔福的咖啡公司当销售经理。1968年阿努尔福政府被托里霍斯将军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莫斯科索随阿努尔福流亡美国。1988年莫斯科索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学习。同年,阿努尔福去世。
  1991年莫斯科索被选为阿努尔福党主席,5年后获连选连任至2001年。
  1973年,27岁的莫斯科索与73岁的阿努尔福结婚。莫斯科索有一个孩子。(管彦忠)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朗与英国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
  本报阿布扎比5月3日电 记者林皎明报道:据伊朗通讯社报道,伊朗与英国昨天将驻对方临时代办提升为大使,恢复全面外交关系。
  去年9月,英国在证实伊朗政府不再追杀《撒旦诗篇》英籍作家拉什迪之后,决定与伊朗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其后,由于“技术性原因”,两国拖延至今才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民权领袖等政界人士要求停止轰炸
  普罗迪呼吁召开巴尔干地区和平会议
  意共说北约应对美军人获释作出回应
  美报刊载谴责北约两地书
  据新华社华盛顿5月2日电 (记者袁炳忠)美国黑人民权领袖杰克逊及美国国会领导人2日呼吁总统克林顿对南联盟释放3名美国战俘作出相应姿态,停止轰炸南联盟,通过谈判解决科索沃危机。
  杰克逊在全国广播公司电视节目中说,北约应该释放两名南联盟战俘作为回应,同时,克林顿与南联盟领导人米洛舍维奇应该举行“面对面的会谈”,他相信这两位领导人能够达成谅解。他说:“我们不应该失去这一机会。”
  杰克逊强烈批评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指出这种行为使平民百姓遭殃。北约1日在轰炸一座桥梁时炸毁了一辆公共汽车,造成数十人死亡。
  此外,美国参院多数党领袖洛特以及得克萨斯众议员迪莱也呼吁克林顿抓住这一时机,停止轰炸,通过外交手段解决科索沃危机。
  南联盟当天释放3名美国战俘后,美国政界反应强烈。不少议员和其他政界人士在电台和电视台呼吁美国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通过和平手段解决科索沃危机。
  据新华社罗马5月1日电 (记者阎涛)即将接替桑特出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1日呼吁召开关于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巴尔干和平会议,并在巴尔干地区部署联合国维和部队。
  普罗迪当天在接受意大利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彻底解决科索沃危机的最终办法是召开巴尔干地区和平会议,有关各方“不分国家和民族平等地参加这一会议”。与此同时,欧盟应深化与巴尔干地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积极参与这一地区的重建工作。
  据新华社罗马5月2日电 (记者刘儒庭)意大利联合执政党之一的共产党人党主席科苏塔2日在这里发表声明说,南斯拉夫释放3名被俘的美国军人后,北约必须立即停止对南斯拉夫的轰炸,结束战争灾难。
  据新华社华盛顿5月2日电 (记者刘江)美国《华盛顿邮报》2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刊登了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一位女大学生同她的美国老师关于科索沃局势的“两地书”。他们在相互交往的电子邮件中谴责了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表达了南斯拉夫和美国人民对战争的愤慨和对和平的向往。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德国
抛弃信条 走向战争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在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中,德国出动了14架“旋风式”战斗机,其中8架带有攻击地面目标的反雷达导弹。此外,驻扎马其顿的北约部队中,分配给德国的名额为4200人,目前到位的已有2000人,其他正在国内待命。德国在空袭行动中不担任主要角色,但是,引人注目之处在于,这不仅是德国战后54年来第一次参加作战行动,而且战事是在北约防区之外,又未经联合国授权。战后的西德和统一后的德国曾一再宣称,从德国的土地上永远不会再发生战争,德国前总理科尔也曾说过,德国军队永远不会向纳粹铁蹄践踏过的土地进军。现在,德国突破了它恪守的信条。一个多月以来,德国的政界和舆论界对此议论纷纷。反对空袭和拥护空袭的两派超越了传统的左右翼的分野,反映了德国社会的新的分化和心理迷茫。
  据分析,德国参加北约的空袭行动,受两个方面原因驱动。其一,统一后,德国认为很难找到托词拒绝参加北约的军事行动。其二,美国的压力。据《明镜》周刊披露,早在去年10月施罗德和菲舍尔在大选获胜后初次访美时,美国已下决心在科索沃动武,只是尚未决定是否要德国参加。但他们刚刚回到德国,克林顿就通知施罗德政府,要求德国参加,因为“没有德国的参加,军事威胁就缺乏可信性”。作为新上台的左翼政府总理,为了避免给美国留下“不可靠”的印象,施罗德选择了“忠于盟友”。去年10月16日,德国联邦议院确定了部署14架飞机参加对南空中打击的决议;11月19日,联邦议院批准在马其顿部署救援部队;今年2月,议会又批准参加未来的科索沃和平部队。
  对于社会民主党和绿党联合政府来说,参加这样的军事行动,是相当尴尬的。80年代社会民主党和绿党都是反对北约“双重决定”的中坚力量,施罗德总理、沙尔平国防部长和菲舍尔外长当年都是和平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在科尔政府时代,处于在野党地位的社民党和绿党也一向激烈反对德国派兵参加北约防区以外的军事行动。空袭以来,为了自圆其说,施罗德一再重申,与西方保持一致是德国的基本信条,德国不能“走单行道”;同时强调,对发生在欧洲的“种族情况”不能视而不见,德国不是被迫参加,而是“出于深刻的信念”;宣传德国参加空袭行动是为了防止“人道方面的灾难”,“道义上是站得住脚的”,等等。
  尽管反对党支持了政府的政策,尽管社民党和绿党基本支持施罗德的政策,但在这两个党中仍出现了强烈批评空袭的声音。朗布依埃协议草案的具体内容披露之后,本来支持空袭的绿党国防政策发言人在致绿党议会党团的信中说,要是早知道协议的内容竟是如此,她从一开始就会反对空袭。社民党议员谢尔批评说,按这个协议等于北约军队占领南斯拉夫全境,只有一个国家完全投降时才会接受这种协议。社民党青年组织主席纳勒斯批评这种谈判是“秘密外交”,等等。他们抨击菲舍尔没有向议会说明全部情况。绿党左翼已经公开抱怨菲舍尔背离绿党的路线。社民党元老、前总理施密特批评北约空袭“无视联合国宪章”。不久前,联邦环保部国务秘书、绿党成员阿尔特曼作为来自政府的第一人,在一份呼吁北约停止空袭的呼吁书上签名,显示了执政联盟中裂缝有扩大之势。
  施罗德和菲舍尔实际奉行着一种“双重战略”,即一方面坚持空袭,声称要“坚定不移”,以示对北约的“忠诚”,另一方面又在北约内有人考虑出动地面部队的敏感时机,适时提出所谓的“菲舍尔和平计划”,突出德国致力于和平的形象。“菲舍尔和平计划”就其实质来说,与北约对南斯拉夫提出的五项要求并无很大区别,《明镜》周刊认为,它意在争取党内和民众对政府的支持,是为了“确保红绿联合政府的生存”。
  对施罗德政府的严峻的考验还在后边,即派遣地面部队参战问题。迄今为止,德国各个主要政党都认为这是一条不能逾越的界线。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已经表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一旦派遣地面部队问题摆到德国面前,将使施罗德政府更加为难。
  (本报波恩4月28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土总统授权埃杰维特组阁
  新华社安卡拉5月3日电 (记者郑金发)土耳其总统府3日宣布,根据土耳其议会选举的最后结果,并经同议会各政党领导人磋商,德米雷尔总统已决定授权民主左派党主席埃杰维特组建该国第五十七届政府。
  埃杰维特领导的民主左派党在4月18日的议会选举中赢得22.17%的选票,成为土议会第一大党。根据土耳其宪法,总统应授权议会第一大党组建政府。
  但是,由于在议会550个席位中未能赢得超过半数的议席,民主左派党不能独立执政。
  据分析,埃杰维特首先将同本党领导层讨论组阁问题,然后与议会其他各政党领导人就组建联合政府举行谈判,以尽快组成新一届政府。
  去年11月,在前总理耶尔马兹领导的政府因议会通过对它的不信任案而辞职后,埃杰维特受命组建了少数派联合政府(第五十六届政府)。4月18日大选结束后,埃杰维特向德米雷尔总统递交了辞呈,并获批准。
  自1974年以来,埃杰维特曾4次担任土耳其政府总理。


第6版(国际)
专栏:

  护宪派讽刺当局
  改宪派鼓噪街头
  日本纪念
  宪法日
  本报东京5月3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大军、本报记者于青报道:今天是日本和平宪法实施52周年纪念日,护宪派和改宪派今天分别在这里举行了纪念活动。
  社民党外围团体“拥护宪法和平论坛”举行了有800多人参加的、题为“唾弃防卫合作方案,忧虑宪法”的集会。该论坛代表、前社民党书记长山口鹤男在集会上发言说:“日本的和平宪法正处于严重的转折关头,政府提出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大开向海外派兵之门,大幅度改变政府迄今对宪法第九条的解释。我们对此表示坚决反对。”
  来自机场、海湾工会和冲绳的代表在集会上介绍了各自反对该法案的活动,相声协会还表演了讽刺当权者的节目。
  日本消费者联盟、妇女民主俱乐部等组织今天举行有500多人参加的集会,会上组成了“不允许将宪法改恶的市民联络会”,并举行了反对设立宪法调查会的签名活动。在全日本教职员工会等举行的千人集会上,主办单位作了《改宪动向加剧、宪法面临危机》的报告。
  日本共产党今天在就宪法纪念日发表的谈话中说,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相关法案是与日本宪法不能同时成立的法律,必须要使它成为废案。自民党以宪法同现实有距离为借口要求修改宪法,真正需要修改的是自民党的政治。
  社民党的谈话说,该党向世界重申其捍卫宪法的决心,该党将为把相关法案逼成废案而全力以赴。
  主张改宪的团体今天也举行了各种活动。在改宪派团体“日本会议”举行的宪法研讨会上,竟有大学教授公然宣称必须及早修改宪法,荒唐地认为“否则今后将形成由美国、中国和韩国组成的安保体制,对日本形成包围圈,那时就不能再修改宪法,也不能拥有自主的军事力量了”。会议在一片鼓噪声中通过了要求在本次国会例会期间设立宪法调查会的决议。
  无独有偶,一心想跻身于执政党行列的公明党在东京街头举行的讲演中也呼吁设立宪法调查会,以便早日修改宪法,与要求设立宪法调查会的执政党自民党和自由党一唱一和。


第6版(国际)
专栏:

  苏丹和厄立特里亚达成和解协议
  据新华社喀土穆5月2日电 (记者郭广钦)苏丹总统奥马尔·巴希尔和厄立特里亚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尔基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签署协议,决定结束两国持续5年之久的敌对状态,并尽快恢复两国外交关系。
  巴希尔2日晚结束了对卡塔尔为期一天的短暂访问。他在喀土穆机场向新闻界发表谈话说,由于卡塔尔埃米尔哈马德·本·哈利法·阿勒萨尼的积极斡旋,苏丹和厄立特里亚两国达成了一项结束两国间危机,和平解决双方分歧的协议。
  和解协议规定,苏、厄两国停止新闻攻击,结束军事对峙、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国间存在的分歧。
  巴希尔说,苏、厄两国还决定成立混合委员会,讨论包括安全和边境等问题,并确定两国恢复外交关系的具体日程。
  巴希尔是2日凌晨抵达多哈的。在哈马德埃米尔的主持下,他与1日先期抵达的阿费沃尔基进行了会晤,双方讨论了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所有问题和障碍。尔后,双方在和解协议书上签字。


第6版(国际)
专栏:战地传真

  北约制造黑暗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 吕岩松
  周日的夜晚,贝尔格莱德万家灯火。空袭警报已拉响多时,但市民们已不再惊慌。许多人坐在家中观看电视节目,年轻人三三两两地在街头散步。21时45分,贝尔格莱德全城刹那间陷入一片黑暗。
  记者爬到住处楼顶放眼望去,贝尔格莱德看不到一丝光亮。突然,不远处传来一阵巨大的爆炸声,记者随身携带的收音机再也收不到南国家电台的节目,只有北约临时播放的塞尔维亚语节目在胡言乱语。驱车进城,街上空荡荡的,再也见不到一个行人。在南斯拉夫通讯社,值班编辑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条消息:北约飞机向奥布雷诺瓦茨、科斯托拉茨电站发起攻击,使用一种特殊材料造成电网短路,塞尔维亚几十个城市停水停电。
  漫漫长夜终于过去了。清晨,贝尔格莱德部分地区恢复了水电供应,然而只持续了两三个小时。市政机构发布公告说,供电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要恢复正常尚需时间。由于失去了动力来源,贝尔格莱德有轨电车全部停驶,市民上下班遇到困难。另外许多报纸被迫中断出版。在“无名战士”大街一家自选商场内,记者看到,货架上摆放着的只有前日剩下的面包。一位售货员对记者说,大部分居民使用电炉做饭,如果供电系统不能很快恢复正常,人们的生活将陷入困境。早晨出门时,她的孩子只喝了一杯凉牛奶,吃了几块饼干。说着说着,这位售货员的眼圈红了。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距贝尔格莱德以南近百公里的瓦列沃。这座城市昨夜陷入黑暗后遭到北约猛烈轰炸,一个居民小区被炸毁,数十人受伤。一位叫莫米尔的71岁老人一边在废墟中清理几件残留的物品,一边对记者说:“北约是恶魔,它害怕光明。”记者问老人将如何生活,他坚定地答道:“我们可以在街上用木材生火做饭,北约休想让我们投降。”该市一位官员表示,政府正组织人力抢修电网,争取今晚恢复供水供电。被问及如北约再次轰炸电厂将如何应付时,他愤怒的眼神变得有些迷茫,随即陷入痛苦的沉默……
  (本报瓦列沃5月3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就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
  美俄议员团与南达成框架协议
  法总理说北约不能替代联合国
  新华社维也纳5月2日电 (记者刘云峰)美国和俄罗斯议会代表团以及南联盟政府代表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了为期两天的会谈后,2日就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达成一项框架协议。美国代表团称协议使北约的要求兼顾南联盟和俄罗斯的利益,是“历史性的突破”。
  会谈是在由美国国会共和党议员库尔特·韦尔登率领的美国国会代表团,由“我们的家园——俄罗斯”运动议员团主席雷日科夫率领的俄罗斯杜马代表团,以及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的顾问卡里奇之间举行的。他们在会谈后发表了一份联合公报。
  框架协议认为,科索沃危机已对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构成了威胁,这场危机不能通过空袭加以解决,而只能通过外交途径协商解决。当前最重要的是应采取紧急措施,为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创造良好的氛围。为此,有关各方应朝着3个主要目标努力:结束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塞尔维亚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停止军事活动。该协议还提议,在南联盟撤军后向科索沃派遣国际维和部队,但维和部队的组成必须由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同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南联盟以及科索沃领导人一起协商决定。
  韦尔登在会谈后说,协议基本符合了北约的5项原则,同时又兼顾了俄罗斯和南联盟的利益。他认为,南联盟接受该协议意味着南已同意国际维和部队进入科索沃,这为和平解决科索沃危机提供了一个契机。
  韦尔登说,在会谈结束后不久,一份会谈情况报告立即传送给了米洛舍维奇。他说,米洛舍维奇的代表卡里奇告诉他们,“米洛舍维奇总统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不接受这份框架协议”。
  据新华社开罗5月2日电(记者王亚东、冀小红)正在埃及访问的法国总理若斯潘2日强调,北约只是一个地区性的安全组织,它非但不能替代联合国,相反它的一切行动均应置于联合国的监督之下。
  若斯潘当日与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就包括巴尔干地区局势在内的国际和地区性问题举行了会谈。若斯潘说,法国和埃及都希望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科索沃危机。
  他指出,目前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法国对这种努力表示支持。但他同时又对北约对南斯拉夫狂轰滥炸进行辩解,说北约并非要发动一场战争,而只是要削弱塞尔维亚人的军事实力,以迫使他们接受外交解决方案。


第6版(国际)
专栏:

  国际社会谴责科摩罗军事政变
  科军方宣布解除总统职务并解散议会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4月30日电 (记者陈才林)非统组织30日强烈谴责科摩罗军人当天发动的军事政变,要求立即恢复这个印度洋岛国的制宪秩序。
  据非统组织在此间发表的一项新闻公报,非统组织冲突预防、处理和解决机制中央机构,30日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第五十六次大使级例会上指出,科摩罗的这次政变是在这个国家昂儒昂分裂组织制造的危机有望得到解决的时候发生的,因此非统组织中央机构对科摩罗局势表示极大的关切。
  据新华社联合国4月30日电 (记者顾震球)联合国发言人席尔瓦3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当天在科摩罗发生的军事政变表示强烈谴责,并呼吁尽快在该国实现和平与稳定。
  新华社塔那那利佛5月1日电 (记者季晓峰)莫罗尼消息:科摩罗军事政变领导人阿扎利1日发表声明,宣布解除总统职务、废除宪法并解散联邦议会和高级委员会等一切国家机构。
  阿扎利在声明中指出,在未来的几天里,军队将与有关各方磋商组织新政府,以恢复国家的和平与安全,处理国家日常事务。他同时强调,科军方将坚决执行在科摩罗岛际会议上达成的塔那那利佛协定。
  阿扎利在谈到昨天发动政变的原因时说,科摩罗岛际会议后,科政界领导人对落实塔那那利佛协定无法取得一致意见,国家面临空前的社会经济危机。他指出,军方将继续执行科摩罗政府与国际社会签订的双边和多边协定,并呼吁国际合作伙伴继续支持科人民渡过难关。
  科摩罗位于西南印度洋,由科摩罗、昂儒昂、莫埃利和马约特四个小岛组成。1997年,昂儒昂岛的分离分子自行宣布独立,脱离科摩罗中央政府。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科摩罗各派代表上周在塔那那利佛达成协议,决定组建过渡政府,但昂儒昂岛的代表以“需要向本岛人民解释”为借口,拒绝在协议上签字。
  4月30日凌晨,科摩罗军队参谋长阿扎利发动政变,宣布解散因“墨守成规”而使科摩罗社会处于崩溃边缘的“无能政府”。据报道,这次政变没有发生流血事件。科首都莫罗尼目前局势平静,商店已开门营业,军队也解除对政府机关的警戒。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伊朗与西方继续改善关系
  苏利平
  5月2日,伊朗与英国全面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4月28日,克林顿政府宣布解除对伊朗的食品和药品禁运,伊朗将从美国购入价值5亿美元的粮食和食糖。伊朗总统哈塔米已于3月访问意大利。据悉,哈塔米还将出访法国和德国。种种迹象表明,伊朗与西方关系在互动中继续改善。
  在伊朗与西方近期的外交往来中,双方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并不是一种偶然的选择,而是各有其巨大的利益需求。
  伊朗的地缘战略位置、能源资源、人口数量、国土面积以及其历史宗教文化遗产决定了它在中东、海湾地区的大国地位。里海石油的开发使伊朗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美国把此地区看作其21世纪的重要能源战略基地。在外交中经济因素日显重要的今天,与伊朗这个潜在的投资场所及海湾最大的商品技术消费国改善关系,已成为欧盟及美国自身利益的需要。而伊朗由于长期孤立封闭,加之前一时期油价低迷使经济发展受挫,它也急需西方的财政援助及西方先进的石油和天然气技术。
  伊朗总统哈塔米上任后,以其求真务实、灵活开放的内外政策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和关注。哈塔米认为国家利益高于意识形态的对抗。伊朗新任外长也宣布愿同除以色列以外的任何国家建立关系。
  伊朗与西方关系的改善并非始自今日。当美国对伊朗进行制裁时,欧盟没有放弃与伊朗的经贸合作。早在1997年3月,法国的托塔尔公司就同伊朗签订了价值35亿美元的合同。这是自伊斯兰革命后第一个重返伊朗的西方公司。
  美国从欧盟与伊朗改善关系的势头中认识到“遏制”政策的愈益失效与不合时宜。“遏制”只能使对抗永久化,不仅使美国失去进入中亚的立足点,还使美国失去了许多商业利益。近期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愈来愈感到棘手,没有地区大国伊朗的合作,美国的中东战略难以实现,从而也不利于美国推行其全球战略。因此,美国开始考虑以此“伊”制彼“伊”,以解鞭长莫及之困境。
  但是,美国、欧盟与伊朗改善关系的阻力仍没有完全消除。双方在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等方面相距甚远,各自内部还各存阻力。美国“达马托法”并未废除,伊朗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全面正常化仍需时日。


第6版(国际)
专栏:

  科索沃难民的大量涌入,给阿尔巴尼亚造成沉重负担。在阿经营的中国华海公司主动伸出援手,将12名难民接到公司,免费提供食宿,使他们深受感动。 新华社记者 刘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