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2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3月24日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强加给南联盟一场战灾,战火磨砺了在那里的中国记者。作为一个集体,在南联盟的中国记者们表现出了令人赞颂的敬业精神,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烈士便是他们当中的优秀代表。日前,我们向每一位在南联盟工作的中国记者询问了同一个问题:“在经历一场战火洗礼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以下是中国记者的——
  战地心声
  新华社记者 黄文
  从3月11日第一次来到南联盟参加科索沃危机报道,迄今已两月有余。在空袭开始前,我和同事第一次南下科索沃,采访日趋激烈的民族冲突,开始学习和积累战地采访经验。更多的日子里,我们以贝尔格莱德为基地,穿梭于南联盟全境采访战事。
  身为女性新闻工作者,我的身心在这场战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同事邵云环大姐的牺牲,更使我在血与火之中直接体验到战争的疯狂与残酷。面对塞尔维亚民族蔑视侵略、视死如归的尊严,我默想日复一日的战地记者时光,经常浮现于脑海的是南联盟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市多瑙河畔二战死难者纪念雕塑旁的碑铭:“记忆如雕塑,坚过磐石,若生而为人,我们必须宽恕,但是永不忘记。”
  新华社记者 杨成明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驻南新闻工作者的表彰以及新华社总社对前方记者组的记功表彰,使我很激动。我们仅仅做了应当做的事情,党和国家却给予我们如此之高的荣誉。我深知,这是党和国家对前方记者的鞭策和鼓励。我决心继承烈士遗志,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回报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期望。
  今后,无论形势多么严峻、环境多么险恶,我都将尽最大努力忠于职守,搞好报道,为祖国增光。
  中央电视台记者 王晓琨
  到南斯拉夫整整三个月了。在这三个月里,有三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第一件事,就是4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塞尔维亚电视台。我来南以后几乎天天去塞尔维亚电视台“上班”,制作新闻节目,传送节目。我对那里的过道、房间和工作气氛都很熟悉,与南斯拉夫同行建立了很好的关系,我觉得那里就是自己的家。但是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第二件事,就是5月7日去尼什采访,亲眼看到了横尸街头的平民,他们是被北约的集束炸弹炸死的。我能想象他们活着的时候在做什么:一对老夫妇刚从菜市场买回蔬菜;一位居民在修剪自己院落里的果树枝……突然飞来横祸,美好和平的生活被一只黑手掐断了。
  第三件事,5月7日深夜我驻南使馆惨遭空袭。飘扬着五星红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使馆竟然黑烟滚滚、烈焰熊熊;愤怒、仇恨、耻辱、悲痛一起涌上我的心头。当时反复出现的一个念头就是:“我们要报仇雪耻!”
  现在,我最想说的话是:祖国,你快快强大吧!
  中央电视台记者 王卓
  几年前冬季的一个傍晚,我和同事乘联合国维和部队的运输机降落在萨拉热窝机场。当时天下着雪,我们踏着泥泞在机场外寻找出租车,可除了坦克、装甲车和作战吉普,再无其它车辆,最后我们搭乘一辆装甲运兵车驶向市区。
  几年后的今天,在贝尔格莱德,我亲眼看到了自己同行在北约的袭击中牺牲,看到了我驻南使馆遭轰炸后的惨状,我更真切地体验到了一种置身于炮火之中的感觉。为了向世人展示真正的南斯拉夫,真正的贝尔格莱德,我采访了大量的人,拍摄了大量的镜头。
  现在,我非常感激和想念我的亲人,感激和想念所有关心我的人。记得当我告诉母亲我要去南斯拉夫的时候,她问:“一定要去吗?”我说:“应该是。”她默不作声地取出了我出门时经常穿的旅游鞋,走进水房仔细地刷洗。在我出发前一天,我爱人问:“是不是真的要启程了?”我说:“应该是。”她同样没说什么,晚上下班的时候,为我带回了一条新买的水洗布裤子。现在,我正在南斯拉夫穿着它。
  中央电视台记者 张大立
  不知是第几次驻足贝尔格莱德的街头了,蓝天下阳光明媚。欧式建筑错落有致地掩映在浓郁的绿色之中,自由自在的鸽子或漫步于街道,或飞翔于楼宇间,看到的一切都是美丽生动的图画。
  街上人流如注,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蹒跚学步的孩子,年轻人也很多,间或会有漂亮的女孩子擦肩而过,惊艳一瞥间只留下淡淡的香味。然而人们步履匆匆,神情淡漠,你难以在划过眼前的面孔里找寻到一丝笑意。
  街上仍然可以买到鲜花,阳光下仍然可以看到摆在阳伞下的咖啡座,各种人在做着各种生意。街心的花园绿地仍然有人安静地坐着,但是气氛压抑,压抑得近乎沉闷。
  是黑夜造成的,黑暗不仅覆盖了所有美好的事物,而且毫不留情地带来了罪恶。多少个夜晚,警报声撕破了宁静,北约的导弹飞临美丽的城市,爆炸声里美好的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火光映照下城市变得黑漆漆的,就像一座久远年代遗留下来的古堡废墟,阴森恐怖,杳无声息。
  同是一座城市,白昼与黑夜的差别竟如此之大。
  中央电视台记者 王齐放
  中国驻南大使馆被炸后,这是我第二次进入大楼内拍摄。在二楼许杏虎、朱颖的卧室里,朱颖的父亲朱福来从床上拉起一条杏虎生前所穿的黄褐色条绒裤时,一丝血迹隐隐地显现在被厚厚压在下面的被子上,众人上前将被子拉出,大面积鲜红的血迹展现在大家的面前。所有人都被惊呆了,目睹此情此景,失去亲人的悲痛、对北约暴行的愤怒,不可抑制地从老人眼中流出。他声音嘶哑地说道:“你们看看吧,这就是我女儿、女婿的血啊!我辛苦养育了28年的孩子,就这么没了。现在看到的只能是这两床血被子。”在场的人无不为之落泪。看着镜头中染满朋友鲜血的被子,我感到心在被撕裂,热血在胸中沸腾,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充满了全身。
  人民日报记者站 吕岩松 赵燕萍夫妇
  使馆被炸之前从未感到过害怕。总觉得自己在这里是旁观者,无论如何都有退路。我深深同情无处可逃的南斯拉夫百姓。使馆被炸后才突然感到战争的灾难就在眼前。欧洲5月的阳光在残酷的浩劫中彻底消失了。为了在这里的中国人,为了所有善良的南斯拉夫人,我时刻在渴盼着和平。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珍视人们对我的肯定与关心。作为一名记者,我更希望人们关注的只是我的报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我所追求的最美好的人生意境。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王智敏(女) 郭志家
  自北约轰炸南联盟以来60多天里,我们没有因为北约的狂轰滥炸害怕过。但是,这里落后的通讯设施经常急得我们团团转,因为每次往回发稿都要用至少半小时至一小时,甚至两个小时的时间。遇到停电更是令人心焦。看不了电视,用不了电脑,信息来源几乎中断。作为记者在这个时候是最焦急最担心也是最害怕的。没有消息来源,就会漏发新闻,就要失职。北约真损,这么长时间的轰炸已使老百姓的生活够苦了,现在又专门轰炸电力设施,把我们记者的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彻底破坏了。
  新华社 王桂兰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最现代化的武器对一个只有1100万人口的小国南斯拉夫狂轰滥炸60多天,炸毁了无数工厂、铁路、桥梁和民宅,将一个美丽的国家变成一片废墟。令我万分震惊和愤怒的是,北约竟然疯狂地袭击了中国驻南使馆并夺走了三位中国记者的生命。北约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露出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贯标榜的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的虚伪性,使全世界人民清楚地看到美国妄图称霸世界的狼子野心。我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下一个世纪要想不被人欺负,必须使自己强大,国内必须保持稳定、团结,只有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国家,我们才有可能维护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今后无论形势多么严峻、环境多么险恶,我都要坚守岗位,努力做好分社的后勤工作,让记者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报道中去。
  新华社记者 张铁钢
  我驻南使馆被炸、邵云环等三位烈士遇难30小时后,我随中国政府专门小组乘专机抵达贝尔格莱德。三位烈士和所有奋战在南斯拉夫的同行们,为了事业、为了祖国、为了正义不畏艰险忘我工作,展现了我国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有他们为榜样,我会尽职尽责,努力完成新华社领导交给我的任务,从而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希望读者注意我此前和今后的报道,多加指点。
  光明日报记者 宋文富
  时隔不到一年再次来到南斯拉夫,心情百感交集。进入被炸毁的使馆,凭吊许杏虎、朱颖遇难的现场;来到空荡荡的记者站,寻觅他们生命的最后足迹。我再一次为这对刚刚踏上人生旅途的年轻人流泪,并为他们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感到骄傲。
  记者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职业,中国记者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向祖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北约轰炸中遇难的烈士,并将追寻他们的足迹,决不愧对“中国记者”的光荣称号。
  中央电视台记者 高伟
  面对空袭造成越来越多的南联盟平民伤亡,面对南联盟政府要害部门、电视台、普通居民区和医院等的废墟,面对燃油短缺、白糖和食用油等日用品供应紧张、供电出现故障等情况时,我能更深刻理解南联盟人民所说的“我们不怕战争,我们更需要和平”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呼声———呼唤和平,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节目传达这样一种信息,全世界必须努力促使科索沃危机通过政治、外交手段和平地加以解决,北约的强权和武力只能使这个世界越发不得安宁。
  新华社记者 义高潮
  3月11日至今先后两进南联盟、三下科索沃,在南联盟反北约空袭的60多个日夜里,我不仅亲眼目睹了南人民的大无畏,也逐渐了解到生命的可贵,以及把有限的生命转变为可以在时空上延续的历史史实记录的重要。(附图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背影
  配诗 李泓冰
  走出杏花烟雨的村口
  你的背影写满妈妈和乡亲的骄傲
  ———妈妈别哭,等着我
  春节给你抱回一个小孙孙
  走出大风起兮的国门
  你的背影肩起儿时的梦想
  ———颖颖别怕,陪着我
  做一对英勇的扑火飞蛾
  你走你不停地走
  走出妈妈的视线走向遥远的战火
  你走你不停地走
  没有听到导弹在你背后的狞笑
  一个永远的背影在弹片中定格
  你从此再也没有回头
  山高水远呵,孩子你回一回头
  不回头你怎么找得到回家的路
  阴阳永隔呵,孩子你回一回头
  不回头你怎么听得见妈妈哭唤你的乳名
  云深雾重呵,孩子你回一回头
  不回头你怎么找得到躲在角落的凶手
  请回一回头,回一回头
  让你老病的爹娘看你一眼
  最后看一眼你再走(附图片)
  ★5月7日下午,中国记者在尼什采访时,本报记者吕岩松拍下了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工作时的背影。这是许杏虎烈士生前最后一张照片。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不负重托 不辱使命
  ——朱颖父亲眼中的中国驻南记者
  本报记者 孙东民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我国驻南记者邵云环、许杏虎、朱颖同志不幸以身殉职。以三位烈士为代表的中国驻南记者置身战火纷飞的现场,不顾个人安危,不畏条件困难,他们恪尽职守,代表了中国记者不畏强暴的凛然正气。
  朱福来是许杏虎的岳父、朱颖的父亲。他从烈士和仍在南斯拉夫战场从事新闻报道的我驻南记者身上,深切感受到我国驻南记者心怀祖国,不负重托,一身正气,顽强拼搏的风采。
  我驻南使馆遭到袭击后,老朱强忍着心头悲愤,作为家属随中国政府专门小组赴南。他向记者谈起,人民日报驻南记者吕岩松给他的印象最深:“小伙子特热情,干事风风火火,待人不说虚话不说套话,一见面就要把心掏出来似的。”当老朱到达贝尔格莱德机场,走下舷梯时,“一位穿摄影服的小伙子匆匆走来,一脸劳顿之色。他看到我拿着鲜花,就问我是谁。听说我是朱颖的父亲,他立刻抱着我痛哭,说他是许杏虎最好的朋友。以前我虽不认识小吕,由于来前从因特网上最先看到他的报道,距离感一下子就没了。他一边哭,一边把他夫人小赵介绍给我,小赵也抓着我的胳膊不撒手。小吕说,‘朱叔叔你放心,你在这里我要一直陪着你。’直到我离开贝尔格莱德,都是小吕陪着我。”
  老朱说,小吕太忙了!作为人民日报记者兼《环球时报》特派记者,承担着极繁重的报道任务,又是拍照又是发稿,还要陪着我真是不易。小吕还拿出一张虎子采访时的照片给我看,那是他在虎子牺牲前几小时给他拍的。
  老朱是一位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此前曾任职中国驻日本使馆。虎子和颖颖双双赴南做记者,作为岳父和父亲,他一方面为两个孩子学有所成感到欣慰,但又为他们前往动荡之地有些不安。老朱说,北约开始对南联盟轰炸,他心里没底,日夜惦记着他们的安全。“我在电话里说:‘孩子,那里打仗了,常联络着点。’但是他们只报平安。5月1日我们去石家庄,3日回来听到录音电话,说‘老爸,老妈,我们挺好的!’虎子在一次采访时车子差点被炸弹掀翻,但却从来没有说起过。没想到在战火纷飞的南斯拉夫孩子们变得那么勇敢……”
  朱福来对新闻记者怀着敬意。他说,以前觉得记者是哪里有新闻就往哪里跑,现在感到驻南记者哪里危险就往哪里跑;大家都逃离战场时,他们却往前线奔。老朱还对我驻南女记者的敬业精神赞扬不已:他看到新华社记者黄文一直跑前跑后抢镜头;国际台记者王智敏边照相边录音,边坐车边构思边写稿,来不及电传就口传的工作态度很令人感动,中央电视台记者同样非常出色。他说:“我们的记者都有强烈的正义感,富有同情心。这次我使馆馆舍遭破坏,人员遭伤亡,他们总是一边擦泪一边拍摄记录。记者的职业要求他们抑制心中的痛苦,把现场记录下来啊!”
  新闻记者是崇高的职业。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位烈士的业绩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闪耀的一页。中国驻南记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是正义的战士,极大地鼓舞着中国的新闻工作者继续为和平为正义为真理呐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