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社会经纬·民族大家庭)
专栏: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妇女
——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综述
本报记者 董宏君
妇女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妇女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早在80年代,我国率先承诺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提高妇女地位内罗毕前瞻性战略》等国际公约。
1995年,在我国政府主办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国家主席江泽民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的战略观点,并承诺了《北京宣言》及《行动纲领》。
同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妇女发展的政府规划《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几年来,党和政府为落实《妇女纲要》的各项目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纲要的11项目标中,多数指标已基本达到或接近2000年目标,我国妇女的进步与发展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依法保障妇女权益
90年代以来,为适应妇女发展的需要,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婚姻法》、《继承法》、《母婴保健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行政法规及地方法规在内的一整套保障妇女发展的法律体系。政法部门通过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有力地保护了妇女的合法利益。各级法院围绕审判和调解工作,在调解家庭纠纷案件和判决离婚案件中,依法公正判决,努力维护妇女的权利。司法部门通过建立法律援助中心,无偿为贫困妇女提供司法援助。
逼近2000年目标
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及管理的程度,是《纲要》提出的首要目标。据中组部统计,截至1997年底,全国机关干部、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女干部总数达到1383.7万人,占干部总数的34.4%。比1994年底增加了146.7万人,所占比例提高了1.8个百分点。中央和国务院,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党政领导班子中都至少有了1名女干部,其中8个省、市、区党政班子实现了各有1名以上女干部。全国市、地、州、盟党政领导班子有90.4%配备了1名以上女干部。县、市、区、旗党政领导班子有91.8%配备了1名以上女干部。其中有50%的乡镇党政领导班子配备了1名以上女干部。
劳动就业与劳动保护方面,据有关部门的统计,1997年城乡从业人员总数达到6亿多人,其中女性占46.5%。从1995—1997年,城镇女职工每年增长0.1个百分点。1997年,城镇女职工56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38.8%。目前我国城乡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据1998年底统计,全国下岗职工达892.1万人,其中女性388.9万人,占43.59%。为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劳动保障部门要求所有有下岗职工的国有企业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下岗女职工进中心的比例达到97.9%,有208万失业和下岗女性接受了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70%。截至1997年底,共有350万名失业、下岗女性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的职业介绍,走上了工作岗位。各级工会、妇联组织在积极推动下岗女职工再就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仅1996—1997年就培训下岗女工100万人,帮助47万下岗女工再就业。全国下岗女职工的再就业率达到50%。
妇女的教育程度关系全民族的素质。1998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9%,女童为98.8%,小学生辍学率为0.93%,其中女生为0.92%,低于平均数,已基本实现了纲要中规定女童辍学率低于2%的目标。初中生辍学率为3.23%,其中女生为2.86%,亦低于平均数,但高于2%的目标。
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人数为1.48亿人,其中女性为1.06亿,占71.62%。青壮年文盲率为5.51%,女性青壮年文盲率为8.45%。1997年,脱盲人口数为403.54万人,其中女性为246.58万人。基本完成了每年扫除200万女性文盲的目标。
妇女卫生保健方面,1997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63.6/10万,住院分娩率为61.73%,非住院分娩新法接生率为83.8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68.32%。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33.1‰和42.3‰,已完成和接近完成2000年目标(33.5‰和40.6‰)。
战胜贫困任重道远
据统计,1998年,全国有800万贫困人口脱贫,妇女占一半。截至1998年,共扶持贫困残疾妇女83.19万人。农村女农民技术人员达到60.1万人,1998年参加科技培训人数达2005.9万人。
贫困地区妇女不仅脱贫任务十分艰巨,而且教育仍然比较落后。目前,全国扫盲尚未达标的560个县、市中,有470多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国青壮年文盲还剩下3700万,其中70%左右是妇女。这些贫困地区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教育卫生设施落后,妇女的生存及教育环境亟待改善。
90年代中国妇女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即将到来的新世纪对妇女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应该看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创新,必将为妇女的进步提供更有利的环境和基础。中国妇女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新世纪。


第12版(社会经纬·民族大家庭)
专栏:

儿童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九十年代我国儿童发展状况综述
本报记者 潘跃
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
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
1991年3月,李鹏总理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近10年来,我国儿童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取得长足的进步,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中国3亿多儿童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以法保护儿童
90年代,我国政府承担并认真履行了《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各项义务。
为了使每一个儿童都平等地享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在已有的有关儿童生存、保护、发展的法律基础上,根据宪法又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幼儿园管理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收养法》、《劳动法》、《禁止使用童工的规定》、《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体系。上述法律法规与原有的《刑法》、《婚姻法》等共同对儿童的基本健康与保健、家庭环境和替代性照料、教育、文体活动、娱乐和休闲以及对困境儿童的特殊保护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国法律还规定了对虐待、遗弃、故意杀害儿童以及偷盗、拐卖、绑架、收买、奸污儿童等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惩处。新刑法增加了“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时孕妇不适用死刑”的条款。1998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解决当前户口管理工作中几个突出问题的意见》,作出了“解决新生婴儿的户口随父随母自愿”的规定。
2000年目标抓紧实现
全球2000年儿童发展的24项目标中,中国有14项已经或即将实现,6项达标难度较大,4项指标数据缺乏。
1997年中国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比1991年下降34.0%和32.2%,表明中国已实现婴儿死亡率下降1/3的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也接近实现下降1/3的目标。1995年全国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61.9/10万,城市及农村分别为39.2/10万、76.0/10万,较1990年下降36.4%。近几年来,全国孕产妇死亡率处于徘徊状态,2000年实现孕产妇死亡率下降1/2尚有一定困难。几年来,中国儿童腹泻死亡率有了明显下降。1997年比1991年下降67.8%,已提前完成儿童腹泻死亡率下降50%的目标。儿童肺炎和急性呼吸道感染已实现降低1/3的目标。
1991年我国制定了《中国促进母乳喂养规划》。截至1997年底,共创建爱婴医院5890所。而到2000年要求所有县均实现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小于1%,尚需作极大努力。至1997年底,全国已有妇幼保健院所3180个,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妇幼保健网。1997年全国孕产妇住院分娩率63.5%,围产儿死亡率15.1%。
儿童体重低下是反映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指标。中国在6省1市抽样监测表明,儿童中重度体重低下患病率1995年5岁以下儿童体重低下患病率比1990年减少了23.8%,到2000年还需要下降26.2%。中国5岁以下儿童78%在农村,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状况改善较慢,到2000年全国实现下降50%的目标难度较大。我国从1978年开始普及儿童计划免疫,1997年中国常规报告接种率为卡介苗96%;脊灰疫苗97%;百白破疫苗96%;麻疹疫苗95%。1995年中国儿童麻疹发病率及死亡率与1978年相比分别下降98.1%和99.0%,提前达到2000年分别下降90%和95%的目标。1993年至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对4岁以下儿童进行了4次8轮脊髓灰质炎糖丸的强化免疫。从1994年10月以后到现在,未发现本土野毒株病例。
在教育方面,中国基础教育的目标为: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近几年,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完成率都有很大提高。《儿童纲要》规定的目标为,到2000年,全国3至6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35%;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率达到60%。中国已提前实现了这一目标。
关注身处困境的儿童
《儿童纲要》把“大幅度减少残疾儿童出生率,促进残疾儿童的康复和发展,使多数残疾儿童能够入学。改善儿童福利机构设施条件,强化其供养、教育、康复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重点支持少数民族、边疆、贫困地区儿童工作的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促进了处于困难下儿童的发展。
几年来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到1997年为残疾儿童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达到1440所,另外还有许多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在校学生总数达34.06万人,是1990年的近5倍。全国建立康复中心(站、点)3371个。7年共帮助31万名残疾儿童康复。据最新统计,中国有孤儿约5万人。目前,由国家投资兴办的城市儿童福利院91所,收养孤儿2万多名;SOS儿童村6所,收养孤儿近800名;残疾儿童寄养站、社区康复站等近万个。全国已形成以社会福利院为骨干、分散供养为基础,城乡结合、社会参与的救助孤儿格局。为保护流浪儿童,近年来先后建立了56所流浪儿童救助与保护中心。


第12版(社会经纬·民族大家庭)
专栏:依靠职工办企业经验选登

依靠职工、加强管理、科技兴厂,走出一条国有企业充满活力的新路子,这就是——
今日鲁布革
杨学飞 黄建安
鲁布革电厂,坐落在滇东北罗平县和黔西南兴义市交界的深山峡谷中。
十几年来,鲁布革电厂的领导者们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出色的成绩,走出了一条国有大型企业搞活、发展的新路子。今年3月,电厂被国家电力公司命名为“一流水力发电厂”。近几年,该厂还先后获得云南省“文明单位”称号和国家电力公司“双文明单位”称号。
依靠职工闯难关
1988年年底,鲁布革电厂第一台机组发电,3年后,4台机组全部投产。从此,电厂的管理和生产就落在党委书记兼厂长胡尧安和全厂职工的肩上。
胡尧安和党委“一班人”强烈意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领导方针落到实处。厂领导把影响到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各种困难,把职工关心议论的各种问题集中起来,不仅在大小会议上分析研究,而且通过从建厂一开始就建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把形势、任务交给职工,群策群力,充分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厂初期,全厂30岁以下的职工占了80%多。为了教育、帮助青年职工树立远大理想,鼓励岗位成才,电厂先后选送30人到昆明学习英语,选送70人到外省水电厂学习运行操作,还选派40余名技术人员到挪威、德国、意大利等机组设备生产国考察学习。职工教育力度逐年加大,全厂90%以上的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受过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经过几年的培养,电厂有了一批平均年龄30.2岁,大学本科占72.7%,专科占27.3%,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青年专业技术队伍。
加强管理图发展
厂里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速度、高效益”的管理思路,体现出系统观念、效益观念、民主观念、信息观念和人才开发观念等一系列现代化管理的内容。
——整理了14册420万字的图纸资料和说明书,建立起了管理进口设备的“知识宝库”;逐步制定了各类管理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制度等400多种。
——细化了安全文明生产标准,对领导班子建设、职工队伍建设、党的建设、经济效益等7项必备条件和安全管理、文明生产等5个方面的考核内容量化成百分制严格考核。
——建立和完善了深化企业改革的6个工作机制。制定、颁发了班组建设考核细则和9项技术监督工作制度。制定了职工上班时统一着装和佩戴标识的规定。
——对水工建筑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科技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劳动工资管理、运输管理、档案管理等作了系统全面的规范。在加强财务管理上,细化到了对差旅费、办公费的核对,包括公用电话费、个人办公电话费的核定和考核,有效控制了生产成本。
管理,本质上是创造进步。鲁布革电厂经过多年的严格管理,使全厂两个文明建设步入了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之路,实现了3个100%——主设备完好率100%,自动装置投入率100%,继电保护投入率100%。
科技兴厂展新颜
鲁布革电厂主机设备分别从德国、挪威、日本、瑞士、意大利等国引进,但存在设备引进不配套,各国的设备规范、技术标准不尽相同,图纸资料不全等问题。工厂用电部分、防洪系统、首部水工闸门监控系统等都是国产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对机组安全运行留下了很多隐患。
生产初期,全厂职工以认识、熟悉先进技术为主,要求机组运行达到设计能力。大家边工作,边翻译外文资料,边学习培训。
经过消化吸收进口技术、设备整治和技术改造,全厂职工信心更足了。1995年,厂里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厂长任组长。中国的电力工人着手对进口设备进行改造了!当年投入资金74.5万元,1997年、1998年投入资金676.3万元进行科技攻关。厂里设立了科技进步奖励专项费用,一批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其中最为人关注的是计算机主机换型一次成功。去年10月,又完成了MIS系统30个子系统建设工作,使MIS系统应用覆盖了全厂生产、经营管理,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科技进步与创新,使电厂运行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全厂从去年7月1日起,生产运行人员由过去的每值12人减到现在的1人值守。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已经成为现实。全厂由原来的15个部门减至8个部室,主业人员从过去的484人锐减到88人。
富余的396人怎么办?鲁电人又一次选择了大局,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服从。厂党政领导和工会经过对职工不断进行就业观、择业观的引导,富余职工全部转岗到了靠优质服务和一流管理面向社会的实业总公司,去年创造产值3000多万元,实现了没有一名下岗者的目标。(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李鹏同志题字的鲁布革水电站纪念碑。
杨学飞摄


第12版(社会经纬·民族大家庭)
专栏:

我在东嘎乡的农民朋友
廖东凡
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了,40年的光阴弹指一挥。我的心常常飞回雪山环绕、雪水长流的西藏高原,飞到与我长期相处、苦乐与共的朋友们中间。
拉萨以西10余公里处,有一片形似大鹏的崖峰高接云天,山下拉萨河和堆龙河交汇处的那一片青稞飘香的田野,就是我最熟悉不过的堆龙德庆县东嘎乡。
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三十四五个春秋,我与东嘎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并且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我知道他们在旧时代的痛苦与不幸,也懂得民主改革翻身解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与欢欣。我亲眼看到东嘎地方怎么由萧索变为繁荣,东嘎农民怎么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那些低矮阴暗的泥土小屋怎么变成别墅式的新居,那里捡牛粪的孩子怎么成为大学毕业生,赶毛驴的小伙子怎样开着汽车在公路上驰骋……
朗杰一家
我和朗杰是1965年初冬结识的。当时我被派到东嘎乡辅导农民业余演出队,朗杰就是这个队的队长。
那些年西藏实行慎重稳进的方针,农民们正在享受着民主改革带来的甘甜。各地乡村纷纷组织业余歌舞队、藏戏队,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歌舞热、藏戏热、过节热。
正是这些日日夜夜,我和朗杰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言语不多,表情甚至有些木讷,但是内心的情感非常丰富。
朗杰不是东嘎人,他的父亲是堆龙河上游然巴朗山沟里的牧民,因为抗交差税并且顶撞了头人,被头人用牛毛绳捆绑起来,拴在马尾巴后面拖到东嘎宗(相当于县)政府衙门。衙役当场抽打他100皮鞭,理由是打折双腿提防他逃跑。家里财产洗劫一空,瞎眼的老奶奶被赶出了门。
从此朗杰便与可怜的父亲相依为命,他的少年时代基本上是在东嘎监狱里度过的。旧西藏的囚牢不给犯人供应任何饮食,犯人们每天要拖着沉重的镣铐到街头乞求布施。朗杰的父亲浑身伤痛无法外出,全靠小小年纪的朗杰四处要饭维持生命。
父亲死后朗杰被当时东嘎宗宗本(县官)丹增班觉“充公”为奴隶,丹增班觉卸任后他又转给继任宗本强巴云旦为奴。1958年强巴云旦出任山南拉康宗宗本,朗杰跟随他来到这个中国和不丹边境的森林地区。接着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失败,强巴云旦翻过喜马拉雅山逃往国外,朗杰没有服从宗本老爷让他一起逃亡的命令,毅然返回了生活过10多年的东嘎地方。
朗杰在东嘎投身于火热的民主改革运动,这场运动彻底改变了这个囚犯的儿子和年青奴隶的命运,他分得了土地、牛羊和住房,获得了人身自由,并且和一位善良美丽的女奴恩珠结为夫妇,不久就生下了可爱的女儿札桑。他勤奋地耕田种地,也实实在在地做一些服务于村民的公益事情,得到了乡亲们的信任和尊重。80年代初恢复乡的建制,朗杰多年担任东嘎乡乡长兼党支部书记,成为东嘎二三百户人家发家致富的带头人。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深入,朗杰家的生活也日渐富裕。我1985年调到内地后,先后9次到西藏出差,每次都要看望朗杰,每次都发现他家的生产生活有一些变化,他的住房翻修过三四次之多。1997年7月我到西藏采访援藏工程建设,第二天便去了朗杰家。他居住的藏式庭院足足有300平方米,室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院子里果树飘香,鲜花盛开,一派兴旺景象。朗杰和他的妻子恩珠种了7亩地,每年能收入五六千斤青稞和小麦、蚕豆,粮食大部分卖给国家。朗杰当过多年的基层干部,每月还有一笔补助金,不计算女儿的工资,生活已经绰绰有余了。朗杰说,他的生活水平在东嘎只能算中等。
平措次仁的今天
我在结识朗杰的同时也结识了平措次仁,当时朗杰是业余演出队队长,平措次仁是管理员。后来他担任生产队队长,公社拖拉机站长,兼任东嘎小学校长。在那个非常困难的时代,他把每一样事都干得非常出色。
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西藏高原,平措次仁闻风而动,他是东嘎最早投身于治穷致富大潮的农民之一。他不动声色地联合20户农民,成立农、工副业联合体,购置了大型拖拉机、扬场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开办了商店、饭馆、预制品厂等等。“一手抓粮,一手抓钱,错不了。”平措次仁信心十足地说。果然一年下来,盈利8万多元,每家每户分得数千块,这是一年之前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后来越搞越好,收入越来越多,平措次仁当上了万元户,致富光荣,带头致富更光荣,他被推选为劳动模范,到拉萨参加劳动致富先进代表大会,到首都北京参观,别提多风光了。
1994年我到拉萨参加民俗研讨会,顺便看望了东嘎多位老友。平措次仁家的老房子经过多次翻修,已经变得高大敞亮,富丽堂皇,朝南一面全是大玻璃窗。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早已换成日立大彩电,藏柜、藏桌、藏毯,也是新添置的,流光溢彩,焕然一新。平措次仁头戴海龙皮金花帽,身着咖啡色人字呢藏袍,俨然一副农民企业家模样。他很高兴地对我说:“廖老师,不用您说,我现在一个月的收入,比人民公社时期一年挣的还多,比我父亲他们一辈子挣的还多得多。这些钱我不会随便花的,我要用来送儿子和女儿上学。
平措次仁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还有一个养女。他接着说,“旧社会我们农奴没有权利念书,祖祖辈辈都是睁眼瞎,我这点藏文、算术,还是民主改革以后在夜校里学到的。现在我办工厂,做买卖,可是产品说明书看不懂,一张合同也写不来,更加知道了没有文化的苦处。孩子们决不能再走我们的老路了,他们要做有文化、懂科学、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他果真把5个儿女,全部培养上了大学,其中4个已经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尽管国家对西藏青少年教育提供了种种优惠,但是平措次仁给每个孩子来回路费,零花钱,购置学习用品、照像机、收录机之类的钱,每年不少于数千元,这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他说,“孩子们有了文化,长了学问,比什么都金贵!”
为纪念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本报今天摘登了老西藏工作者廖东凡的文章——《我在东嘎乡的农民朋友》。朗杰与平措次仁虽然只是西藏民主改革40年来众多翻身农奴的一分子,但他们的命运与生活的变迁正是西藏历史的具体写照。 ——编者(附图片)
今日藏族姑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