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关注农民增收

在流通中增收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报道
本报记者 杜峻晓
广西钦州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沿海地级市,这里不仅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还是广西著名的水果之乡,该市的浦北县和灵山县分别被农业部授予“香蕉之乡”和“荔枝之乡”的称号。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钦州市目前水果种植面积已达214万亩,甘蔗种植面积达到30多万亩,水果年产量在50万吨以上。如何把农民手中的水果销售出去,为农民增加更多的收入,钦州市走过了一条艰难而又成功的探索之路。
钦州市也曾有过水果丰收后“窝里烂”的痛苦经历。这里的浦北大成、北通一带,生产的都是上等香蕉,但在流通渠道不畅时,上好的香蕉只卖几分钱一斤,有时候几分钱都卖不出去,全烂在农民手里。然而,这种对农民生产水果积极性挫伤的状况,在市委、市政府狠抓农副产品流通后有了明显改观。
首先,让能人发挥作用。钦州市在实践中看到要帮助农民摆脱流通窘况,最后还得靠农民。他们首先在香蕉产地北通镇搞了一个试点,鼓励农村能人从事水果销售中介,疏通销售渠道,沟通产销信息。这一招儿还真管用,能人们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东奔西走,进城下乡,到外面一看,想吃新鲜水果的找不到,而自己当地的水果却压在那里销不出去。能人们不仅联系销售点,还把外头的客商带了回来。刚开始,外地的水果商不放心,搞坐地收购。一来二去,跟当地的人混熟了,便委托当地农民代为收购,然后再运到需要的地方去。这条路子趟成功后,立马在全市各地推广开来。那些早迈出一步的农村能人用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的办法,使水果销售队伍快速扩大。目前,浦北、灵山、钦州各水果、蔬菜、海产品的产区都引来了不少外地客商设点收购,有的客商已和当地能人结成了极好的合作伙伴,可以放心地把几十万元现金交给代购户,当他那里需要水果或蔬菜的时候,只要打一个电话,就可以把事情搞定。经过多年培育,钦州市的水果贩运大军已发展到10多万人,农副产品流通畅通无阻。
其次,引导农民建市场。市场是农副产品流通的集散地。钦州市除了在水果生产集中的乡镇建立了一批果菜批发市场外,还把重点放在建立村级市场上。1996年至1998年的3年时间里,钦州市就建设村级市场75个,仅“荔枝之乡”灵山县就建了50个村级市场。石塘镇同心村市场,就是村委会投资30万元兴建的,该市场不仅解决了本村村民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的难题,而且吸引了附近几个乡镇、邻县的农民、商人来市场交易。钦州市在建设市场方面下了较大功夫,90年代初就提出了“3至5年实现乡乡镇镇有永久性市场”和赶圩人数平均每人有市场面积0.3至0.5平方米的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当初提出的目标现已基本实现。现在,当年他们投入很大精力建设的市场都在农副产品的流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为解决农民的卖果难、卖菜难,实现增产增收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干部帮农民搞流通。钦州市的水果种植近几年始终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每年新增面积3至4万亩,市里明确提出,干部不能只把目标放在抓种植上,更要放在抓销售上,如果流通渠道不活,那么就会前功尽弃。荔枝尚未成熟,钦州市的水果流通责任制已经落实到干部头上。市委书记车荣福告诉记者,如今钦州市的干部对抓流通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有的帮农民联系外地客商,有的在就近的中小城市的机关为农民推销荔枝,还有的干部利用与航空公司的关系,准备把新鲜荔枝运送到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大城市去,一方面满足北方人吃不到鲜荔枝的要求,一方面解决当地荔枝产量过大,且荔枝难以保管、极易腐烂的难题。记者在钦州市采访时了解到,当地的一些果农在荔枝开花时节,就已经被外地客商“断园”,坐上了旱涝保收的交椅。有的农民面对丰收在望的荔枝喜上眉梢,谈到销售问题,他们显得很有信心地说:能卖出去,不会压在手里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科教兴农要有新思路
苏静
我国农业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解决温饱为主,数量型增长的发展思路已逐渐失去了发展的潜力,取而代之的是以富裕农民为主,质量型增长的发展思路。新科教兴农的思路应从以往主要推广增产技术,着力支撑数量型农业的路子,转移到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档次,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着力支撑效益型农业的新路子上来。
首先,要大力推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用高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国外已将全球定位系统、基因工程、信息化技术引入农业,面对外国高科技农产品的冲击,我们若靠的还是低水平的农业科技,是“兴”不了“农”的,必须在高新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为此,要紧密围绕能够给农业发展带来重大突破的课题,组织科研攻关,要鼓励科研、教学单位开发推广农业尖端技术,发展高技术农业企业。
其次,要适应市场农业的要求,大力推广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先进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效的贡献水平。今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由市场来决定产量,由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来决定品种结构和质量,由科技含量来决定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因此,单纯的“增产科技”,同样是“兴”不了“农”的。一方面,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低水平地增加产量,只能带来增产不增收的结果;另一方面,对于一般的增产技术,农民也不感兴趣,最终达不到“兴农”的目标。科教兴农要在思路上创新,就必须大力提高科技对农业增效的贡献水平,把既能增产又能增质、增效的先进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作为“重头戏”。
再次,要适应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分层次培养“乡土人才”,全面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所谓分层次全面培养,就是要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对农民教育培养的“纵深度”。第一层次是对广大农户坚持“田头教育”,把培训、技术示范和项目推广有机结合起来。第二层次是从农民中的“智力型人才”,主要是回乡创业的知识青年中,下功夫培养出一批初中级的技术人员,形成一支跨世纪、高素质的技术队伍。第三层次是对农村基层干部,要让他们先学一步,学深一步,真正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8年来,农业综合开发为全区累计新增粮食18.6亿公斤,新增农业产值28亿元;18万人口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脱贫致富——
绥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王清江
自1991年以来,黑龙江省绥化地区粮食总产连续8年超百亿斤,并呈现稳步增长势头,可以说是农业综合开发为这一巨大成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全区累计新增加粮食18.6亿公斤,占全区8年来新增粮食总量的54%。通过综合治理,立体开发,全区累计新增加肉类52万吨,水产品8万公斤,鲜奶50万吨,鲜蛋20万吨,新增加农业产值28亿元。并且,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1998年全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人均收入达到2643元,比全区人均收入高出230元,比立项开发前平均增加2.3倍。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全区已有18万人口实现脱贫致富。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科技等措施配套组装,所有项目区全部建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农田。项目区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地处松花江沿岸的肇东四站水稻开发区,抵御了去年松花江流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
民办开发 热潮涌起
绥化地区中低产田面积大,仅依靠国家立项开发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改造任务,为尽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他们以国家立项开发带动地方民办开发,不断加快开发步伐。仅去年秋季,全区组织会战40多次,其中改造中低产田13.7万亩,开荒4.3万亩,造林近万亩,完成土方521万立方米。近年来,各个市县具备条件的项目区,不等不靠,提前启动。立项前土方工程基本完成,立项后工程技术措施配套,一次建设达标。依托农业资源,以承包、拍卖、租赁为主要形式的群众自发开发热潮已蓬勃兴起。全区通过农民群众开发,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扩大养鱼水面2万亩,承包养殖场40多个,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0多家。
异地开发 规模推进
为充分发挥区内劳力、资金、技术优势和异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绥化地区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农民大搞异地开发。全区先后有56个单位和1.4万个农户在区外承包开发土地,每年输出劳动力6万余人。目前,这个地区异地开发面积已发展到150万亩,其中水田130万亩,年产粮食近6亿公斤,相当于在区外又增加了一个市县的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开发区域已扩展到红兴、建三江、牡丹江、宝泉岭等管局的25个农场及12个市县。向现代化迈进
农业综合开发已成为促进农业产业化战略升级的一个重要举措。从简单的土地开发转向产业开发,绥化地区狠抓了水稻、蔬菜、畜牧业、渔业、林果的立项开发。先后开发治理了呼兰河流域等6个涝区,通过旱改水、荒改水,发展水田70多万亩,立项开发蔬菜基地3个,建高科技菜田1.68万亩。在牧区立项开发了2个规模较大的肉牛项目,发展肉牛3.4万头。充分利用现有水面资源优势,建立起鱼种场4处,新发展鱼池1.8万亩。目前在全区已形成了稳固的具有区域特色的11大主导产业开发带。在此基础上,这个地区围绕生产基地兴建了龙头企业项目。在已实施的三期项目中,兴建了绿洲精洁米厂、高效三元复合肥厂和秦家精洁米厂。庆安绿洲精洁米厂年加工能力达6万吨,成为黑龙江省百家龙头企业之一。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企业火了 银行活了 农民笑了
——农行三门峡崤山支行试行“以销定贷,封闭运行”
董群
谁能想到,一年前,几乎要拆掉生产线归还逾期债务的困难企业,经过一年多努力,效益大增。
谁能相信,一个连续267天没有向主办贷款银行发生一笔业务关系的“躲债”企业,一年后变成了农行优良客户。
这就是农行三门峡崤山支行试行“企业以销定产,银行以销定货,企业经营,银行监管,资金全封闭运行”取得的可喜成果。
企业怕银行扣款,银行怕企业“躲债”,企业和银行都走入困境
1997年下半年,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欧洲、美国苹果大丰收等原因,苹果汁价格快速下滑。到年底,已从一年前的每吨1.2万元下降到每吨0.46万元,这对于刚投产不到两年的三门峡市秋天果汁厂真是当头一棒,到期合同无法履行,到期债务无法归还。企业怕银行收回到期贷款,近9个月没有向提供贷款的主办银行农行崤山支行账户存入一笔款,没有归还一分钱贷款本息。
秋天果汁厂从建厂的固定资产贷款到生产的流资货款,98%为农行崤山支行提供。企业躲债,使银行信贷监督无法正常进行,当月利息无法收回。
企业用这种躲债方式虽然暂时取得了部分流动资金,但因这种“不守信”行为,使周围金融机构感到可怕,企业无法在市场上筹到必需的贷款。货款回收与企业生产所需资金从时间上和额度上不能同步,多次停产,使其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人心涣散。不到5个月,1/3中层干部“跳槽”,经营陷入困境。
厂长想把企业搞“火”,行长想把贷款搞活,出路在于建立信任机制
去年初,农行崤山支行新一届班子成员面对该厂4000万元贷款如何搞活进行了多次研究。非常巧合,同月,中国农科院的研究员王思新被聘为果汁厂厂长。为了“如何走出困境”这一个共同的问题,新任行长邢金昌和新任厂长王思新坐到了一起。
厂长想让企业经营“火”起来,行长想让银行贷款活起来。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商定建立一种新型的银企合作机制,即“企业以销定产,农行以销定贷,企业经营,农行监管,资金流动和物资流动全封闭运行。”随后,农行派两名驻厂信贷员,一人对现金流动进行监管,一人对物资流动进行监管。他们的任务是:确保企业资金和物资用于生产经营,不被挪用;确保商品卖出后,钱回流企业在农行的流动资金专户。
企业高兴,银行满意,多方受益
企业“以销定产”,解决了银行怕贷款收不回的后顾之忧,银行“以销定贷”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难题,保证了企业资金使用的连续性和及时性,使厂长后顾无忧。去年农行崤山支行先后向果汁厂提供贷款1580万元,其中700万元用于归还到期国外应付债务,880万元用于弥补流动资金不足。厂长不再为资金操心,一心扑在经营上,企业经营管理日新月异。1998年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通过ISO9000认证,产品90%远销美国、欧洲市场。二是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获胜,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果汁示范生产线”厂家。三是效益大增。在全行业不景气情况下,秋天果汁厂增效237万元,实现了扭亏目标。
企业形势的好转,银行贷款由“死”变活,实现了三个100%,即原欠贷款按月收息率、销售货款归行率和新增贷款到期收回率均达100%。
企业形势的好转,使农民和财政也从中收益。该厂深加工苹果2.3万多吨,解决了当地农民的卖果难问题。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曲线占田”不可忽视编辑同志:
笔者近日发现,以前一些好端端的水田如今变成了旱地,种上了蔬菜,有些甚至长上了杂草。问其个中原因,是有些“活脑壳”的人在打“曲线占田”建房的歪主意。
各级国土管理部门严把良田良土的审批关,特别是对水田控制得更严,很好地保护了农用耕地。于是一些想占田建房而得不到批准的“顽固派”想出“分两步走”的歪点子,先让水田变成旱地,再让旱地长上杂草,使之成为“荒芜之地”,这样轻松瞒骗过关。尝到甜头的为父者,如果又将此“良方”传给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长此以往,要不了多久,子孙的饭碗田就没了。
这种“曲线占田”建房现象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湖南冷水江市 谢次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为袁隆平塑像
阮礼录
湖南郴州市北湖区华塘镇塔水村二组青年农民曹宏球,自掏腰包近6万元,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塑了一尊重约1吨的汉白玉肖像。
曹宏球家世代务农,但哪一代人也没吃过饱饭。他出生于“三年困难时期”,来到人间就尝到了吃不饱饭的滋味。长大了他在想,哪一天能吃饱饭,该多幸福。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他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勤奋自由地耕种;育种专家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使他与千千万万的农民兄弟一样,丰产丰收,“日求三餐饱”成为现实。
袁院士呕心沥血育出的杂交水稻,使他告别了饥饿;袁院士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更激励他依靠科技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刻苦的钻研和大胆的实践,使他在种养产业中获得了令人钦佩的回报。他种的水稻,亩产近吨粮;他种的蔬菜,产量高质量好;后来学习蜜蜂饲养,又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蜂能人。
这些变化让他兴奋,也让他不断地琢磨:科学技术是个宝,如何让大家都自觉学科技并且尊重科学家呢?冥思再三,他萌发了要为科学家塑像的想法。他认为,雕塑一个科学家的形象,就是树立一面科学的旗帜。塑谁呢?袁隆平贡献巨大,老少皆知,就塑他!
1996年春,他直奔长沙,在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拜见了袁隆平院士,并透露出为他塑像的想法,孰料被袁院士婉言谢绝,但他初衷不改。这年秋天,他自筹资金,找人设计,先后前往四川、河北等地寻找优质石料,访求雕塑师,历尽了千辛万苦,于1997年1月从河北曲阳县王平镇雕塑厂运回了袁隆平的雕像。雕像连同底座全高1.6米,姿态为半蹲势,袁院士手捧丰收的谷穗,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肖像运回后,曹宏球暂时将其安放在自家堂屋的中央。他设想,待郴资桂高等级公路贯通后,再移放家乡公路最风光的地方,让过往人们铭记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因特网做“红娘”
高山蔬菜运销忙
张良奎 林万平
前不久,武汉市武泰闸蔬菜专业批发市场一位姓甄的老板从因特网上获得高寒山区湖北保康县龙坪镇发布的“酸嫂”牌腌泡菜上市信息后,在网上与龙坪镇蔬菜公司取得联系,申请作为该公司腌泡菜厂生产的“酸嫂”牌系列腌泡菜在汉代销商。
该镇党委副书记王君楚满怀喜悦地说:“键盘一按,天下菜市行情皆知。有了因特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我们龙坪高山反季蔬菜就再也不愁找不到市场、卖不出好价钱了!”
龙坪镇平均海拔1400多米,常年无霜期仅180天左右。由于气候恶劣,这里一直被视作“发展农业的禁区”。近年来,该镇利用地处高寒山区的自然条件,变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为山区农民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但由于地处边远高山,自然条件的限制,生产在发展,而信息不灵的阻力却越来越大。
几年的种菜经历,使龙坪镇党委、政府和有了一定“市场阅历”的广大菜农懂得了信息的重要性。1997年,该镇克服重重困难,开通了程控电话。镇上还固定几部电话,每天上午8点钟开始与国内几十个大中城市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定点联系。为了建设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高速公路”,去年,龙坪镇又投资购买了电脑,在因特网上发布蔬菜上市信息,搜集蔬菜市场信息。有了“信息高速公路”作后盾,龙坪镇发展高山反季蔬菜的信心更加充足。今年,该镇计划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2万亩,建立土豆规模种植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力争实现蔬菜增收过1000万元。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面对持续的干旱,甘肃省武威地区把地膜覆盖技术作为抗旱、节水保粮的主要措施进行大力推广。今年全区地膜覆盖种植面积目前已达到160多万亩,占总播面积的50%以上。图为武威市长城乡红水村农民连片种植的地膜覆盖小麦一角。韦国福 马顺龙摄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夏津 农民时兴办公证
本报讯 到公证处办理公证已日渐成为山东省夏津县老百姓的一种新时尚。目前,该县农民为维护自身权益,预防在生产生活中发生纠纷,每年在县公证处办理承包合同等公证达500件以上,仅今年前4个月就办理各种公证达353件。
近年来,这个县公证处大力宣传公证的有关知识及办理公证的好处,提高了人们对办理公证的认识。一时间,到公证处办理公证的农民多了起来。近两年来,公证处仅在沙荒地、道路沟渠、果园承包及遗嘱继承、收养、赡养、分家析产等方面就为农民办理公证达1200多件,起到了预防纠纷、防患于未然的积极作用。(张德生 王庆民)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夏邑 高效农业效益高
本报讯 河南省夏邑县着力开发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已开发立体种植示范区4000亩,吨粮田区4000亩,亩均产值高达4500元,比传统农业高出七八倍。
园区建设本着高效、示范、生态、观赏于一体的原则,分设“四园四区”,采取四制:即投资业主制、土地租赁制、技术承包制、用工合同制,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如今已花满果丰,建成后蔬菜区温室亩效益在1.4万元以上,塑料白棚亩产值1万元。立体种植区以粮油、粮经间作套种为主,亩收入2500多元。 (陈承华)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咸丰 生态农业见实效
本报讯 地处武陵山腹地,长江上游支流唐崖河畔的湖北省咸丰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县绿地覆盖率达89%,其中森林覆盖率为49.7%,稳居全省第一。咸丰县1998年农民从生态农业中共获绿色收入近4亿元,贫困人口比3年前减少9.69万人。目前,全县已建立马尾松、坝漆、茶叶和银杏等生态农业基地100多万亩,有效地保证了农民收入稳步递增。 (刘 畅 李明忠)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

被誉为“铜匠村”的云南省鹤庆县秀邑坡头邑村,80%的农户从事铜器、具的加工,产品远销西藏、青海和尼泊尔等地,年产值达600多万元。图为该村农户在加工铜水缸。 奚锡钧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