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一条重要的工作原则
  浩茫
  在领导工作中,人们不难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不少领导干部每天都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但总是日计有余,岁计不足,一年甚至几年下来,其计划中的工作目标大多还停留在蓝图之中。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一些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地处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相互关系,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是辩证统一的。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任何领导者只有在某些方面有所不为,才能在另一些方面有所作为;同样,要想在某些方面有所作为,就应当在另一些方面有所不为。我国古代的老子崇尚“无为而治”;而荀子则提倡“有为”,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老子和荀子的观点互为补充,正好揭示了“无为”与“有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是亿万群众参与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一个地区或部门的领导者,面对着不同层次的复杂矛盾,实际工作千头万绪。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好各项工作,就必须谙于谋划全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避免或防止四面出击、八方应付这一被动局面的出现。对此,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过。在谈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他指出:“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尽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在谈到实现国民经济合理化布局时,他又指出:“国民经济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行业布局上有进有退。”从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条科学的指导原则,应当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准则。
  “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重要的工作原则,它要求领导者要管好该管的事,放开该放活的事。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对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作系统的辩证的分析,理出工作的关键环节,从而掌握领导工作的主动权。“主动权,就是‘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而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客观外界的辩证的认识过程。毛泽东同志对“主动权”所作的这一解释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系统、辩证的矛盾分析过程,找出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解决主要矛盾的思路和办法,在抓主要矛盾、做中心工作方面有所动作、有所突破,而在解决非主要矛盾、做一般性工作方面有所不为,才能取得高屋建瓴、势如破竹的效果。
  “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重要的工作原则,还要求领导者集中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往往表现为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列宁曾经把政治生活比作由一串无穷无尽的环节组成的无穷无尽的链条。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集中精力抓住抓好整个工作链条中的中心环节,一以贯之地围绕这一中心环节有效地开展工作,排除其他种种阻力和干扰,努力完成已经确定的“有所为”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抓好中心工作来带动其他工作。当然,集中力量抓中心工作,并不意味着对其他各项工作可以不管不顾,而应该像“弹钢琴”一样,让十个指头全都动起来,把“有所为”与“有所不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由于伴随着事物矛盾运动的不断变化,“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间的界限也是相对的。因而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在领导工作中注意把握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间的转化过程,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适时调整工作重心,使本来“有所不为”的事情变成“有所为”的事情,从而不断打开领导工作的新局面。
  总之,“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一项工作原则,同时还是一种领导艺术,运用之妙,存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中。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艺术,提高领导工作水平,就一定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大有作为。


第9版(理论)
专栏:工作研究

  教育以提高素质为本
  周远清
  我们正处在世纪交替的重要时刻。当前,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既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新的巨大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其中发展高等教育、培育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继续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994年,针对当时高等教育改革的实际,我们提出“三注”,即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个性发展。没有个性的发展就不可能有创造性,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素质教育。过去我们讲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能力的培养。五六十年代流传着一个著名的比喻,即给学生干粮不如给学生猎枪。这个比喻强调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光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不够,还要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这就是素质问题。所以培养人才,一要传授知识,二要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素质。
  这里所讲的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作为基础的文化素质作用于人的一生,或者说作用于人的整个学习过程和工作过程。因而我们认为大学要加强素质教育,当前特别是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当然,强调加强素质教育,并不是以素质教育取代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不能仅仅概括为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应该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我国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在五十二所高校进行了试点。通过这一工作,使人们对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如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文史哲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更集中地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模式或分类,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等等。
  实践证明,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弥补了我国高等学校长期以来人才培养中的不足,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尤其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当前应着眼于“三提高”,即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广大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自身的文化品位。
  高等院校是传授知识、研究学问、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场所,应具有较高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位,这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大学的文化品位是由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术氛围、学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学风等聚合而成的,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构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必须把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当作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占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高等院校常以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而闻名。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历学位、学术水平,也取决于建立在文化素养基础上的师德、师风。一个教师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能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职尽责的精神和品格,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因此,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教师必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必先具有高风亮节,这正是“为人师表”的意义所在。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进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如何,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其直接的“产品”———人才的质量上,人才质量是衡量学校水平的根本标准。因此,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紧紧围绕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更应如此。
  三个提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校的文化品位是由众多高素质的师生来营造、维护和体现的;学校是人才成长的熔炉和摇篮,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学校陶冶和塑造着一代代新人。在文化品位的提高上,学校与人才往往是相互传承、相得益彰。
  从“三注”到“三提高”,是这几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探索,也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在思想观念层面的深化。


第9版(理论)
专栏:

  为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营造新优势
  ——学习江泽民同志视察内蒙古时的讲话
  刘明祖
  编者的话:即将来临的二十一世纪,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优势,已成为一项紧迫课题。内蒙古自治区委书记刘明祖同志的这篇文章,在分析内蒙古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思路,在如何立足于实际,为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营造新优势方面给人以启示。
  今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内蒙古自治区视察时指出,内蒙古“在发展进程中,要注意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争使内蒙古成为我国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这是对邓小平同志1978年提出的内蒙古“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科学论断的深化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内蒙古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从邓小平同志希望我们“走进前列”到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成为我国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我们已经走过了二十年。回顾内蒙古二十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我们感到这些论断是十分正确的。我们对实现“走进前列”和“成为我国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这一宏伟目标充满了信心。
  现有的优势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成为“重要支点”的坚实基础。内蒙古草原、人均耕地和森林面积居全国首位。目前已发现的一百二十多种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五种,特别是作为信息时代战略物资的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5%以上,占全世界的70%以上。煤炭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贵重金属、建材原料及化工原料等蕴藏量也都十分可观。据专家估算,全区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达十三万亿元,占全国的10%以上,居全国第三位。
  优势产业初具规模是成为“重要支点”的有力保证。内蒙古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人均占有粮食居全国第三位,现在每年可向国家提供五十亿公斤商品粮,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能源工业发展迅速,全国四大露天煤矿内蒙古就有三个;电力装机容量达七百六十万千瓦,每年分别向华北和东北送电六十四点五亿度和六十四亿度;依托能源优势快速发展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原材料工业具有强大的发展后劲;重型机械和重型汽车等装备工业的一些优势行业在全国居重要地位;绒毛纺织和绿色食品等具有地区特色的加工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一批实力雄厚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化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独特的科技优势将为成为“重要支点”提供有力的支持。内蒙古稀土高新技术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二十多项稀土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稀土新材料开发成效显著。在胚胎移植、家畜选育和生物制药等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在航天、机械和化工及军工科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特殊的区位优势为成为“重要支点”创造了难得的条件。内蒙古横跨“三北”,内与八省区毗邻,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资源腹地;外与俄罗斯、蒙古接壤,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在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实行经济战略西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成为“重要支点”的特殊优势。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国家为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了并将继续给予支持。同时我们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可以根据实际,制定更为宽松、灵活的政策,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邓小平同志“走进前列”这一殷切期望的鼓舞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探索和完善加快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发展路子,使内蒙古的经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从1996年起,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四项重要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中对我区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和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都为我们“成为我国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奠定了重要基础。
  发展的重点
  搞好农牧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畜产品基地。农业要走高产、优质、高效,结构优化合理,内部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之路,在抓好现有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同时,争取在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和土默川平原再建设一批新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把开发的重点放在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中低产田改造上,真正变广种薄收为精种高产。牧业要发挥得天独厚的草原优势,大力实施“增草增畜、提质提效”的“双增双提”发展战略,把以增草为中心的基础建设与草原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在增草的同时实现增畜和提质提效。改进饲养方法,推进牧区繁殖与农区育肥相结合,加快畜群周转,提高商品率。认真搞好农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适应市场变化和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的能力。努力开发更多的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且具有内蒙古独特优势的高效益绿色产品。
  加快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转化,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和高耗能工业基地。坚持开发与转化并重的方针,依托煤炭资源优势,促进煤、电能源工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在国家支持下,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继续建设大型坑口、路口电厂,加快内蒙古东、中、西部三个大型火电基地建设。努力开拓电力市场,进一步扩大向华北、东北地区的电力输送规模。着力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益,加快开发优质煤种和短缺煤种。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为重点,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能源工业产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积极扩大能源内需,加快建设高耗能工业园区,加大对现有高耗能工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吸引国内外客商到内蒙古发展高耗能产业,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产业群,使内蒙古成为我国高耗能工业基地。
  发挥稀土资源优势,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江泽民同志在内蒙古视察时指出:“把我国稀土资源开发应用好,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从世界科技进步趋势看,稀土资源的开发应用,在下个世纪会有更大的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在开发利用丰富的稀土资源上的不足,把稀土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和宏观调控,加大对稀土产业的支持力度。立足现有基础,开发更多的拥有知识产权的稀土终端技术和产品,抢占稀土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依托现有稀土骨干企业和重点科研单位,走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相结合之路,促进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推进稀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把发挥稀土资源优势和大力开拓市场结合起来,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内蒙古成为全国重要的稀土产品科研、生产和出口三位一体的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将以向北开放为主攻方向,以扩大边境贸易为重点,推进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全方位发展。进一步优化边贸政策,加强口岸建设,强化口岸功能,以满洲里、二连浩特两个大型陆路口岸为重点,以沿边其他十六个陆路口岸为依托,构建北部沿边开放带,成为沟通欧亚的窗口。坚持北开南联、服务全国的指导思想,不断扩大与俄罗斯、蒙古和欧洲地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兄弟省、市、区的横向联合,特别是加强与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和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完善服务功能,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旅游环境,促进边境旅游业的发展。搞好边贸与出口产品产业基地建设的结合,开发具有自治区优势的出口拳头产品。增强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方面吸引国内出口产品生产企业来我区办厂,实现加工出口一体化,带动我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坚持以资源、市场引技术、引项目、引资金,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吸引跨国公司参与内蒙古的优势资源开发、国有企业改造,积极推动以边贸促进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开展内蒙古优势行业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业务,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
  以现代科技为动力,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必须把科技置于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把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推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科技引进、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服务体系,积极研究和引进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科技成果。以资源开发为纽带,构建国内外、区内外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增强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进一步调整农村牧区科技工作布局,以农牧业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积极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提高科技对农牧业的贡献率。继续把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建立结构、规模、质量、效益相协调,具有地区和民族特色的教育体系,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


第9版(理论)
专栏:

  归根到底是要增强党性
  王霞林
  我们党一贯重视党性问题,并把增强党性作为提高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素质的中心环节。目前,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就是在当前条件下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抓住这次集中教育的机会,结合实际,进行一次深刻的党性自我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为此,在实践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科学把握新形势下的党性原则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要不要讲党性、什么是党性等问题,人们存在着某些模糊的认识,有的甚至还产生了无党性论、党性无用论和党性淡化论等错误看法。其实,在今天,尽管我们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党的纲领、原则、宗旨没有变,党的性质没有变。况且,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前,在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的国内特殊历史条件下,对于肩负着历史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根本不存在要不要讲党性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坚持党性原则,必须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即坚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信念,坚定共产主义必定会实现的信念,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现阶段,就是要提高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二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是忠诚地为人民谋利益、不图任何私利的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观,也是检验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试金石。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经常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在作风上经常深入群众,把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三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创造,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许多艰辛的探索。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比任何时候都富有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品格和胆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善于把中央精神同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做到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及时,不打折扣;切实做到令行禁止,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在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舍得牺牲局部利益,维护和服从全局利益。
  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提高党性修养的首位
  共产党人的党性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言行一致地带头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共产党人党性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当前正在开展的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领导干部要正视问题,严于解剖自己,真正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解决问题。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各项工作。要学习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学习邓小平同志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政治立场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使命感;学习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识观;学习邓小平同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和工作方法。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实践锻炼,积极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联系党的历史经验、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联系当前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联系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切实解决“人生为什么,入党做什么,掌权干什么”这一重要问题,不断提高党性修养。
  提高党性修养要从加强道德修养、堂堂正正做人开始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应该思想境界更高一些,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的名利待遇等等,就能够正确处理。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生活才充实。领导干部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这就告诉我们,先进的党性与高尚的人格是统一的。共产党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只有那种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才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离开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去谈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斗,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连基本的人格都没有,怎么能谈得上做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呢?许多事实证明,一个好人不一定是个好“官”,但一个好“官”必须是一个好人。所以,党员领导干部要注意人格修养,这是做人之本,也是为“官”立业之道。作为领导干部应该懂得,领导者的权威,从根本上来说,来自领导者高尚的人格。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人都是讲道德修养的人。立大志,修人品,“志当存高远”。因此,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德服人,以德树威。一方面躬身做“官”,当人民的公仆,为人民的利益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一方面要挺直腰杆做人,坚持原则,主持正义,廉洁自律。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别要注意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忠诚对党。做到立足自己的岗位,鞠躬尽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兢兢业业地为党工作,做到为人民服务要“真”,行使权力要“正”,为人行事要“信”,为公立业要“实”。二是善待群众。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知冷暖、晓疾苦,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以火热的心情,和善的态度,为人民谋福利、解疾苦。三是公道正派。按党的原则、纪律和国家法律办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在公与私面前,做到不损公肥私,不假公济私,不贪公为私。四是清正廉明。要坚持按党章要求履行党员义务,坚持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义之财不取,不正之风不沾,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