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她来自加格达奇
  ——悼念邵云环烈士
  雷加
  我写过一篇《哈尔滨街头》。它为寻求一位北国女郎的形象。
  文中说:她的足音,像是走在冰上……她的足踝……她没有腰饰,这更加吸引人……她的胸脯,坦阔,丰美,这是大兴安岭的美,不在于它的高度,而是它那多重的无尽的漫圆形的线条。……看,她的脸,她的鼻峰……她目光中的傲岸,她笑意中的蔑视……她蔑视一切吗?却依恋着强者。她也屈尊于强者吗?不,她更敬重自己。她的脸涂着太阳的脂膏和雨露。她的光晕映出白山、黑水……这是开拓者的性格,畏难的挑战者。她命定了要居高临下,是个实践誓言的雕像。
  她又是一朵郁香的花,一棵高寒中的松针。她又是鹿茸的采撷者,淘金人的女儿,人参的化身……
  我要循着她的足迹走去。
  当年我走去了。我到达加格达奇。
  当年的加格达奇,真是一派北国风光。
  当年这里曾是一片沼泽,这里的人叫它塔头甸子,又是一片都柿(一种灌木的浆果)甸子。建设者们为了向塔头甸子进军,人和马都无能为力。马耳朵一灌水就死,又何况人?甘河两岸都是一片片柳毛子,靠近山脚才有樟子松和落叶松。再说,沼泽地冬天封冻,死板坚硬,夏天它又活动起来,像大地的肺叶。这样一冻一化,一沉一浮,每年都这样折腾一次。
  铁道兵团来了,有了铁路才能开创一切,但铁道兵团也最怕塔头甸子。他们把放倒的树木运进去,编成“踩排”,再铺上枝条,一边前进一边排水,如此这般征服了沼泽,建立了阵地,然后再向大森林进军……这还不算最大的困难,这里是有名的高寒区,烟雪一下,冰天雪地特别冷。建设者们又修地火龙,又搭大篷,这都是后话。这里冬天地冻三米,三米之下还有永冻层。如果是修路,施工中先开掘冻土,但还要保护住下边的永冻层。这里的路基五六米宽,还有两边护路三四米。护路的土不能动用永冻层的土,要由别处运来。因为护路就是为了保护永冻层的。如果是浇灌混凝土,那就更难了,得先用高温吹暖砂石,然后快速搅拌,快速推车,到达基坑时它要不低于零上十六摄氏度。这样的工序,一个工人一天要跑四十公里。
  漫长的冬天,黑瞎子冬眠了,建设者们却住在帐篷里,虽生了火炉,也还得戴上皮帽子睡觉,第二天说不定连脱下的大头靴也冻在地面上了。
  铁道兵这已是第三次进军。第一次从西边海拉尔进来,没有站住。第二次从黑龙江岸呼玛向塔河进军,也没有站住。1964年集中了铁道兵三个师,由加格达奇向南向北同时进军,这次才“一定站住”,才“获得全胜”。这是两个决战性的口号。
  在地图上,现在可以看见嫩西线(从嫩江经加格达奇至最北的西林吉)这条铁路了。随着铁路的延伸,四个林业区建立起来了,新式的大金矿也建起来了。过去淘金的地窝棚不见了,过去的驿路封闭了,过去丛莽中的“黄金之路”(过去这里盛产黄金)也变成今天的黄金大道了。
  现在站在甘河桥上,可以看到加格达奇的全景。
  1968年12月到1971年9月,邵云环同志就是建设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建工处的工人。
  1982年8月我是由嫩江乘嫩西线到达加格达奇的。那真是一片无边际的大草原的景象。它也是看不尽的画卷。它的绿色又任意漫溢,好大一块绿色调色板,各种绿色都有。我看见了一片芦苇又一片芦苇,看见一片杨树又一片杨树。村旁的牛是肥的,门前的狗是大的,又看见一大群池塘里伸长脖子的大鹅。
  加格达奇居住着鄂伦春族,鄂族人称这片土地是猎人休息的地方。
  我在加格达奇首先看见的是一个奇特的广场。它是宽阔的,浑圆的,又是漫坡式的,它的后身是一个这里常见的馒头山。正像我前文所写的,它坦阔又丰满。这是大兴安岭的美。自然用不着说这个广场为什么是漫圆的。这个广场具有一般城市的规模,由楼房构成了宽阔的街道,也是漫坡式的,自然它有黄沙铺路,自然也有高大的电影广告牌,自然也有卖“都柿”的妇女和儿童。一切都是那么温馨,似乎以前的艰辛的创业劳动,都过去了,剩下了一片和睦,一片幽静。那末,我在这些妇女儿童中自然就找到了我所寻求的北国女郎形象——那就是她的足踝,裹在一层薄纱衣裙下面,健美中透着独有的风韵。她的身材高而且直,像樟子松一样,从夏天到冬天不变颜色,她吻着太阳,又不畏雪寒。她的傲岸,她的无畏,她的不屈的性格,她的实践精神。就是她,这是北国独有的鹿茸采撷者,淘金人的女儿,人参的化身,一个北国大地上真正的女人……
  我终于找到了这位北国风光的女人,她就是因坚强不屈,在美国霸权导弹下牺牲的中华儿女邵云环。她的形象将千古不朽。
  1999年5月12日
  于烈士下半旗之夜


第12版(副刊)
专栏:作家书简

  生命价值的新启示
  ——作家陈忠实致魏军魏军同志:
  您好!
  大作《虫苑大师周尧》讨论会召开,谨致祝贺。
  周尧老先生是蜚声中外的昆虫学家,他毕生的超人的智慧和超人的毅力都倾注在关于昆虫的研究工作上,为我国的昆虫学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成就了一番重大的事业,令人钦敬。您为周尧教授创作的长篇传记《虫苑大师周尧》,其意义远远不只为一个人树碑立传,而是张扬一种创造精神,而这种创造的目的完全是为着国家的,为着民族的,丝毫也不沾染任何自私的因素。这样,周尧教授才能毕其一生的精力和心血,而在穷昆虫世界之大功。这样的精神境界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我修养的结果。对于任何有心有志从事任何学科研究的人都是一种激励与参照,自然就成为一种学术之外的精神财富。
  您写了如此优秀的一部传记,值得祝贺。我通过您的笔,了解了一个学者,一个真正的中国学者的博大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人格精神。“大虫(日本侵略者)不杀,杀小虫何用?”这是令人灵魂震撼的个性语言,周尧的民族大义和个性如此鲜明地跃然纸上。有这样的精神和血气的人,还有什么艰难困苦能束缚其创造智慧呢!周尧先生的成就的取得是合理的。以自己在某一个学术领域独创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为民族赢得声誉也赢得尊严的人,才是这个民族可以引为骄傲的脊梁,才是更值得大书专著的人。您写这本书显然不是宣扬周尧的知名度或制造光环,相信这些东西于周尧老先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您是在周尧的血脉里挖掘一种精神,锻铸一种精神,张扬一种精神,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复兴复壮的途程中最为珍贵的精神,我也因此而受到关于人生关于生命价值的新的启示。
  您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而掌握了详实的史料和生活素材,这是纪实文学创作的基础;您又避开了专业和科研题材容易形成的枯燥和乏味,把周尧先生写得血肉丰满见情见性,把昆虫世界描绘得生趣万千奇妙无穷,使读者在感受周尧老先生的精神人格的同时,又能了解神秘的昆虫世界;尤其是对青少年读者,更会大获裨益。
  祝讨论会圆满成功,祝周尧老先生健康长寿,祝您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陈忠实
  1998.10.8晨


第12版(副刊)
专栏:心香一瓣

  姚雪垠的座右铭
  田永清
  惊悉著名作家姚雪垠同志于今年4月29日与世长辞,我感到非常悲痛。我与姚老相识已经十多年了。我们两个,虽然一个是文人,一个是军人,而且他年长我三十余岁,但我们却经常往来,成了忘年之交。姚老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从他那里受到的教育和启迪,是多方面的,是极为深刻的。
  在与姚老的多次交谈中,他曾亲口告诉我,他先后有过三个座右铭,并且向我讲述了每个座右铭的内容和含义,当时我都记录了下来。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请姚老把他的这三个座右铭书赠给我,以作纪念。姚老的小儿子姚海天同志也心记此事,愿意促成。但姚老近年来身体不佳,多次入院治疗。我不忍心劳驾他,未能如愿,此事便成了我的一个终生遗憾。
  在深切悼念姚老的日子,我把他的三个座右铭整理出来,奉献给读者。这一方面是对姚老的怀念,同时也了却我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姚老的第一个座右铭是:
  加强责任感,打破条件论。
  下苦功,抓今天。
  这是姚老开始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之后的一个座右铭。他解释说:“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或是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就必须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珍惜时间,下苦功夫。这几句普普通通的话,说起来容易,可要真正做到,还真不那么容易呢!我是于1957年被打成‘极右派’之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创作《李自成》这部小说的。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后来比较顺利的时候,我总是激励自己:抓紧时间,克服困难,写下去,写下去!我每天凌晨3时左右起床写作,多年来已成习惯。这似乎也成了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姚老的第二个座右铭是:
  耐得寂寞,勤学苦练。
  附言: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
  姚老解释说:“这里还有点辩证法呢!耐得寂寞的目的,是为了勤学苦练。耐得寂寞的人,就能勤学苦练,从而做出成绩来。这样,人们就会承认他、记住他。相反,耐不得寂寞的人,就会心存浮躁,哗众取宠,热衷于出风头、赶时髦。这样的人就不可能坐下来刻苦学习,更谈不上埋头钻研,就不可能取得大的成绩,当然也就不可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是我几十年的经验总结。”
  姚老的第三个座右铭是:
  生前马拉松,死后马拉松。
  姚老解释说:“所谓‘生前马拉松’,是说人们度过漫长的人生道路,并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就好比参加马拉松赛跑一样,中途一刻也不能懈怠,不能停顿。所谓‘死后马拉松’,是说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只有在他去世之后,才能‘盖棺论定’。但对有些人来说,即使‘盖棺’了,也还不能完全‘论定’。比如对于一些人的人品和作品,在他们去世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后世之人还会展开争论,或取或舍,或誉或毁,众说纷纭,这是常事。不过,历史人物的功过,文学作品的优劣,自有其客观的评价标准。有些人的作品,刚一写出来,也可能热闹一阵子,但很快就会黯然失色,被人遗忘。而有些人的作品,当时可能还不被人们所理解和重视,但时间越久远,就越会显示出它的生命力,甚至成为传世之作。”讲到这里,姚老强调说明:“一个人要想在‘死后马拉松’赛跑中获胜,关键在于他在‘生前马拉松’赛跑中的勤奋和功力。”
  姚老逝世的第二天,我赶到他生前的寓所去敬献花篮,深表哀悼。海天同志怀着悲痛的心情向我谈到,姚老享年八十九岁,从事文学创作长达七十年。准备在纪念姚老九十华诞时,出齐他的二十卷文集,共计六百五十万字。其中备受文坛瞩目、曾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从1957年开始创作,到他去世前全部完稿,前后历经四十二年。这部鸿篇巨作,共有五卷、十二本,总计三百二十万字。这一连串数字足以说明,姚老在“生前马拉松”赛跑中是一位勤奋者;我们完全可以确信,他在“死后马拉松”赛跑中,也必定是一位胜利者。


第12版(副刊)
专栏:

  一九九八年四季度、一九九九年一季度杂文“金台奖”获奖名单
  (以得分多少为序)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官伟勋 1998.10.15
  何谓“有病” 范敬宜 1999.1.15
  年终吃大户 桑 原 1999.1.8
  谁不般配 刘学洙 1999.2.26
  话说“不知道” 尚德琪 1999.3.26
  “先发制水”更英雄 高 深 1998.12.4
  与大自然交流 赵先德 1998.10.8
  法宝 司徒伟智 1999.3.4
  “特种贪污”罪 李景阳 1998.11.5
  点球里面的文章 科 茵 1998.10.10


第12版(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细雨梨花
  李琛
  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一路风雨,心中默念着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却全然没有女词人那种洒脱和悠然。“梨花一枝春带雨”,美倒是美,可那柔弱的梨花,能经得住几番风吹雨打?记得前年秋末,大丰收后销不出去的雪梨堆得像小山,压得人们心里透不上气来,梨农们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去年夏天,梨乡的朋友捎来一箱他们自己生产的雪梨汁,细细地品上一口,那甜丝丝和凉幽幽的浸润,又让人闻到了梨花的芬芳。我想,今年梨农们该不会为销梨发愁了吧。
  细雨霏霏,春意阑珊,路旁是一片片青绿色的麦田,阡陌间的农人披着雨衣,烟雨中,一望无垠的绿一直铺上了西边山影朦胧的太行群峰,干旱的北方原野,此时竟有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和韵味。
  车到梨乡,只见濛濛细雨之中,地上一层落花如雪,再看枝上,千树万树,依旧如雪,只是有些稀薄。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梨花如海,俨然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纯而宁静。
  拨开横陈的枝桠,迎着甜丝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近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疏或密,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她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细雨还在飘着,天空中似有千万条被揉碎的丝线,北国的雨竟然也像江南的雨一样的缠绵。身旁的花枝在雨中簌簌抖动,一不小心,不时有一阵雨珠和花瓣掉落,一层素馨飘零,如同一曲缥缈而伤感的弦乐。花浓雨密,香雾迷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雨。这雨中的花,这花中的雨,这清凉的芬芳,这芬芳的清凉,花香水色,似梦非梦。呵,这美丽而圣洁的陶醉与洗礼,竟会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不由得想起一些古人吟咏梨花的诗文,唐代李重元的“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少游的“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洪升的“天涯谁吊梨花雪”等。这花与诗,浇上这缠绵的细雨,营造出一片忧伤的美丽,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美好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与钟爱,虽年华暗替,终也不改。
  一年一度,花开花落。梨花的花期虽短,留给人的美,却永恒。更何况花落过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遥想中秋时节,这片片梨园当是枝叶葱茏,黄金万点,雪梨飘香。到那时,人们就又会想起这些洁白的,在细雨中飘落的梨花。


第12版(副刊)
专栏:共和国之庆征文

  昆仑泉
  窦孝鹏
  去年7月,正当北京进入高温炎夏,人们渴望消暑纳凉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位战友从青藏高原捎来的产自海拔近四千米的昆仑山的三箱“雪线纯”牌矿泉水。看着那晶莹透亮的水质和那雪山下昆仑泉的商标图案,一股清凉甘洌之感立即渗入我的心腑,浑身为之一阵清爽,燥热全没了。
  战友在信中说,你还记得昆仑山中的那个纳赤台吗?还记得纳赤台兵站门前的昆仑泉吗?也就是我们过去经常洗汽车的那个地方。雪线纯矿泉水就是昆仑泉中的水。经科学家鉴定,它是无菌无污染的优质矿泉水,还获得了1997年港澳国际发明金奖和新优产品博览会国际金奖哩!如今被人们誉为“昆仑圣水”和“雪山甘露”,我们过去多傻呀,尽用它来洗车……
  几句话,立即把我带到了遥远的昆仑山下。二十多年前,我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名汽车兵,部队驻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从格尔木南去西藏的第一站,便是藏身于昆仑山中的纳赤台。纳赤台兵站由依山而建的十几座拱形棉帐篷组成,主要任务是为在青藏公路线上执勤的汽车兵和过往部队提供食宿服务。兵站门前是缓缓流淌的昆仑河,河边上便是咕嘟咕嘟往外冒水的昆仑泉。
  第一次到纳赤台,我对这个地名发生了兴趣。饭桌上,兵站站长告诉我们:纳赤台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当年唐朝的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的松赞干布时,带着许多东西,其中有一尊释迦牟尼的大铜像。由于路途遥远,山水重重,当一行人抬着沉重的佛像走到此地时,望着茫茫雪山和崎岖的小路实在走不动了。看着已伤亡过半的随从,文成公主只好叫人把佛像的赤铜台座拆下留在这里,只把佛像带去了拉萨(这尊“阿觉佛像”现仍供在拉萨大昭寺),从此,这里便被称为纳赤台了。大家说,那昆仑泉水便是文成公主滴下的伤心泪。
  那时,每当我们的车队把物资运到西藏,返回途中来到纳赤台时,都要把车开到昆仑泉边,用泉水,把奔驰了半个多月的积满泥污的汽车冲洗一番,用昆仑泉水冲去车身上沾的唐古拉山的雪渍,轮胎上沾的藏北草原泥土,还有风火山上的沙石、通天河畔的冰粒,好让它干干净净回营房,因为前面不远便是部队驻地格尔木了。
  二十多年来,在昆仑泉边洗车的欢乐镜头,一直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叫人回味无穷的一道风景线。
  战友在信中热情邀请我回青藏高原去看看。
  于是,国庆节前夕,我打点行装,乘火车,坐汽车,又回到了我曾经战斗过十个春秋的青藏高原。
  啊,眼前的变化,已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过去令人望而生畏的风雪青藏线,如今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线。昔日粗糙的砂石路面,已变成宽畅平坦的柏油路,犹如一条黑色的绸带飘向远方。
  看,当年文成公主留下佛台座的荒凉的纳赤台,已发展成为昆仑山中一座热闹的小镇。纳赤台兵站那宏伟的四层楼房,取代了低矮的拱形帐篷。
  我急匆匆地奔向昆仑泉边,出现在眼前的是泉边矗立的厂房、机器,还有忙碌的生产。
  我凝望着已担任生产负责人的老战友那被高原紫外线照得粗黑而充满豪气的脸膛,听着他满嘴不断迸出的新名词:什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啦,“多种矿物质含量和微量元素”啦,想着当年这个一字不识、曾由我负责扫盲的部队炊事员,怎么也难把这两种形象统一起来。我不由感慨:要说变化,人的变化才是其他一切变化的根本!
  晚饭后,我又一个人来到了昆仑泉边。望着这已流淌了千万年、如今被派上了新的用场的昆仑泉,浮想联翩,思绪万千。夜幕中,一辆辆装满“雪线纯”的汽车由昆仑泉边出发向远处飞去,我感到那就是一条空中渠道,昆仑泉水将通过它们流向西宁,流向兰州,流向西安,流向北京,流向祖国四面八方。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头头是导(道) 苏朗作


第12版(副刊)
专栏:

  请你摸摸这血迹
  雷抒雁
  五月八日清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野蛮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有一对年轻的记者遇难,鲜血浸透了棉被,成了母亲节最悲伤的礼物……
  我把这面旗子给你
  请以母亲的手摸摸这些血迹
  这是一床温暖过生命的被子
  如今却浸透了年轻的血液
  美利坚的母亲们,难道这就是你的
  儿子
  送给全世界母亲们的节日赠礼
  巴尔干的春天,玫瑰为何失血
  康乃馨为谁哭昏在风里
  谁忍心看这炮火下丧生的孩子
  无奈地依恋着母亲颤抖的手臂……
  我把这面旗子给你
  请以母亲的手摸摸这些血迹
  血在喊疼,血在哭泣
  呼叫他们的名字,会有中国的声音
  应你
  中国的母亲养育他们到如花年纪
  被屠杀,却在自己家里,在酣睡的
  梦里
  这是一面血染的旗子
  写满了对侵略者的控诉和抗议
  请以母亲的手摸摸这些血迹
  那是火在燃烧,有着灼人的热力


第12版(副刊)
专栏:

  五月,祖国母亲的眼泪
  白涛
  是谁,在午夜刚过
  布下诡秘的阴谋
  是谁,在黎明时分
  付出了高贵的生命
  在巴尔干半岛
  五月,丁香盛开的贝尔格莱德
  华夏儿女鲜血横流
  祖国母亲怒吼了
  全球为之震惊
  母亲祖国落泪了
  世界为之哀痛
  人类刚刚走到新世纪的门前
  战争的恶魔又悄然降临
  正义与邪恶、和平与战争
  面对面进行较量拼杀
  现在是五月鲜花的季节
  亚得里亚海的南风轻轻吹拂着
  而人类中的败类
  却以疯狂的轰炸制造着废墟和
  尸首
  无数美丽的生命被一一谋杀
  祖国呵,你的儿女是杰出的
  你的子孙们是压不垮的
  不要流泪,母亲
  你听:喜马拉雅在呼号
  你看:黄河与长江在奔腾咆哮
  母亲,请把眼泪揩干
  我们已把仇恨深埋心底
  并且记住了这一天
  记住了午夜的贝尔格莱德
  记住罪犯的名字:
  那星条旗下的北约
  直到有一天,宇宙太平
  人类远离了战火,向友善靠近
  直到有一天,丑陋的鬼魂们
  被公正的时间埋葬
  中国以最矫健的身姿巍然屹立于
  东方
  祖国呵,请和你的儿孙们一起
  为了和平面带微笑
  饱含热泪并握紧拳头


返回顶部